当前位置:首页 » 男装分类 » 百色男装穿什么民族服装

百色男装穿什么民族服装

发布时间: 2022-09-03 20:59:37

‘壹’ 壮族的民居特色,服饰,风俗习惯,节日

1、民居特色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个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南北两大方言大致以郁江和右江为分界线,延伸到云南省文山州的广南、砚山一带。

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2/3,划分为8个土语区,即邕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边土语、柳江土语、桂北土语、红水河土语、邱北土语、连山土语;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1/3,划分为5个土语区,即邕南土语、左江土语、德靖土语、砚广土语和文麻土语。

壮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土俗字”,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汉字的音、义组合而成。根据1989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的《古壮字字典》(初稿)统计,共有10700多个字,其中定为正体字的有4918个。

壮族并没有统一的信仰,壮族民间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树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灵等。

魏晋以后,随着道教和佛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壮族宗教信仰体系在其影响下发生了变异,形成以原始的麽教为主,融道教和佛教为一体,信仰多神的“宗教”,并出现了半职业性神职人员——师公。

2、服饰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头巾),夏天免冠跣足。节日或走亲戚穿云头布底鞋或双钩头鸭嘴鞋。劳动时穿草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上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3、风俗习惯

如果有客人来访,他们都会热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让座递烟,双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声讲话,进出要从客人身后绕行。和客人共餐,要两腿落地,和肩同宽,不能跷二郎腿。

饮食以大米、玉米、薯类等为主食。认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肴、珍品。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

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普遍喜欢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显得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龙州等地的妇女还有嚼槟榔的习俗,有些地方槟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不爱吃胡萝卜、西红柿、芹菜等。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4、节日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1)百色男装穿什么民族服装扩展阅读

壮族的饮食: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

如果掺和其他材料,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

居住在干旱山区的壮族,由于不宜种植水稻,则以玉米为主食。壮族人民喜食水产,鱼蛤螺蚌,皆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蝉、蛇、禽、兽,也是壮族人民的日常佳肴。

嚼槟榔是壮族的传统习俗,今广西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贰’ 一个民族的资料,里面有聚居地区,风土人情,民俗习惯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有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着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 广西龙脊的壮族山寨
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吵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到了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奇特的头饰 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向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现在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似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额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背带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干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九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壮族的山歌因南北方言不同而有“欢”、“西”、“加”、“比”、“抡”等不同称谓。壮族人定期还举行唱山歌会“歌圩”,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关于绣球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宁明花山壁画 , 当时是一种球状青铜武器 , 打猎时投出去砸猎物 , 这也是古书上将壮族的绣球称作飞砣 ( 驼 ) 的原因。 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过去,壮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这舞蹈流传至今。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壮剧又分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流行于青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壮剧”,是在马隘土戏的基础上,受邑剧影响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戏曲形式,伴奏乐器除本民族的马骨胡、葫芦胡外,还采用了邑剧的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以及龙州县新发掘出的天琴弹拨乐器。 一、歌圩 歌圩盛行于壮族地区。各地圩期不完全一样,但大体上春秋二季为最盛。春季多于春节后的一段时间,为正月初四或正月初七、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十六等等;秋季则多于中秋节后的一段时间,为八月十五或九月初九、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圩,这是经常的普遍的。传说很早以前,一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得很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远近的小伙子都想向她求婚,于是老歌手提出赛歌择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以期被老歌手和姑娘挑中。从此,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 歌圩。 定期歌圩一般一年举行三两次,规模大者上万人参加,小者也有一二千人。不定期歌圩一般是小型的,三五十人,一二十人都可以进行。歌圩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理想为主题。其内容一般为见面歌、邀请歌、盘歌、新歌、爱慕歌、盟誓歌、送别歌等。歌圩一般为期一天,也有连续两三天的。参加歌圩的除青年人外,也有中老年和少年。老人小孩主要是“观战”、欣赏、品评,有的老年歌手参与活动,但他们不唱歌,而是给青年人当参谋。歌圩非常热闹,除青年们对歌外,还有唱戏的、做买卖的。各种日用百货、绫罗布匹、饮食糕点、鸡鸭鱼肉、蔬菜等,应有尽有。实际上歌圩也带有几分交易会的性质。 二、歌会 歌会与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从歌圩派生出来的。歌会的会期不一定,只要有需要,随时都可以进行。参加歌会的人数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会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现壮族人民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为主题。其内容大体从开篇歌开始,进而到献歌、赛歌、评歌、和歌、学歌、团结歌等。参加歌会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三、铜鼓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迄今,在壮族地区的绝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同时期的铜鼓。铜鼓的类型很多,大小不一。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纹。在历史上,铜鼓既是乐器,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从冶炼技术和造型技术来看,在广西田东县锅盖岭出土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铜鼓,在广西贵县、西林县出土的属西汉时期的铜鼓,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四、壮锦 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它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花纹图案别致,结实耐用。壮锦的生产,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代已有记载。到了清代,壮锦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成为壮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锦得到新的发展,花纹图案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如壁挂、台布、坐垫、沙发布、窗帘等。现在广西靖西、宾阳等地生产的壮锦,畅销国内外。 五、壮拳 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还是壮族独特的习俗。如明代桂西壮人,男孩长到十来岁,就要教他练武。当地土司提倡群众习武,群众也崇尚武术,每年冬闲时节,壮乡的各个村寨都延聘师傅传授武艺。这种习俗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而今壮乡的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因此,“不落夫家”的时间为三、五年不等。在历史上,“不落夫家”期间有性自由,近代受儒家文化影响,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遭到严禁,违者或离婚,或赔偿一定的财物。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叁’ 广西壮族被汉化的清况

我就是一个壮族的,而且生在边境壮族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我觉得对于任何民族,被汉化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你的问题我虽然不能全能概括,但至少我可以说一下我的感受。
壮族汉化的情况是越发达的地区越严重,贫困地区因为接受高等知识的人不多或者说那里祖辈是纯壮族的情况还很多,老一辈壮族人的生活习惯、作风起居等会保留下很多浓厚的壮族民族气息。首先体现在穿着上,山区老一辈的壮族人还穿着自己扎染的黑蓝麻布,至少我所在的黑衣壮族地区,我奶奶和外婆就穿的是传统的壮族麻布,头上还包着头巾。
但是说实话,就算被汉化了的年轻一辈,还是自然而然地保留了壮族的某些传统,特别是现在政府大力推广民族文化,“三月三”仍然为壮族人做重视,春节必吃“白斩鸡”,必做大粽子····
民族的东西不会那么容易就被消除和淘汰的,我们壮族虽然不像藏族、回族、彝族这些民族一样特色鲜明及保留下来的民族痕迹多,但是至少说到壮族,我们依然会想起广西,想起“三月三”,广西作为一个大省,能作为“壮族少数民族自治区”,可见壮族虽然被汉族汉化了不少,但仍然有它的特点和生命力的。

‘肆’ 百色右江区哪里可以租跳民族舞用的衣服呢

虽然你没给分,都是百色的,就给你回复吧,在东旦小区里面有服装出租,民族歌舞团也有,爱心街就是那个臭桥那里,桌球室上面那里也有服装出租,在绿色动力网吧旁边那个小路进去那也有,你问一下旁边的居民都知道在哪里

‘伍’ 壮族的生活习惯、节日、穿着

1、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

2、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3、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路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

4、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

5、祭土地神,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在离村不远的山脚下立一土地庙,每逢过节或是平时杀猪,都要以整煮猪头去那里超度一番,若做烤猪则抬着整猪前去敬祭。家神更是每节必祭,摆上酒、肉、整鸡等供品,祭罢方能食用。

‘陆’ 壮族服装特点

1、男子一般着黑色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劳动时穿草鞋,节日穿宽口布鞋。

2、女戴黑头巾,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有一暗兜藏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日穿绣花鞋。

(6)百色男装穿什么民族服装扩展阅读:

1、壮族花鞋,刺绣工艺品。又称“绣鞋”。为妇女所用。流行于广西龙州等地。清末民国初年流行。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做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

2、壮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广西龙胜一带的老年妇女不结髻,把长发翻过头顶打旋,然后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头顶留长发,四周剪成披衽,顶心长发翻到前额,扎以白布,插上银梳;小孩头发则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银饰帽,长大才留顶心发。

‘柒’ 请问我们国家壮族的发饰,服装,语言有什么特色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服饰是人类物质与精神需求的复合表征,即外表特征与心理审美的结合。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是各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各民族的精神风貌。

壮族服饰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服装,即衣服(衣裳),包括衣、裤、裙、帽、围巾、手套、腰带、鞋、袜、绑腿等;一是指装饰(修饰),包括发型、首饰、眼镜、背包(背袋),甚至文臂、文身等。两大部分组合成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衣是一个民族最具特色的外在形象,既属于物质的硬件性文化,同时又属于精神的软体性文化。它反映了壮族经济发展水平,形象展现壮族的思想理念,即精神内涵,如民情风俗、哲学思想、审美意念、道德伦理、社交礼仪、宗教信仰等。壮族服饰文化形态,包含经济的因素,又包含精神的风格特征。

壮族服饰,与古越人、西瓯、骆越人、僚人有关。现在的民族学专家只能从一些文字的史料来回顾壮族先民服饰产生与发展、衍化的历史。资料表明:桂林甑皮岩发掘的新石器遗物中,有若干件骨锥,专家们推断:那是岭南壮族先民用来缝制兽皮或牵引纤维原始蔽体物的工具,说明古壮人早就有遮体的原生态服饰。以后到汉、三国、隋唐、宋、明清至近现代,壮族服饰随着经济发展而进化。

据专家的专着论述: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黑地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说明当时就有了壮锦这种饰物。还有一种“峒布”,是麻织品及蚕丝品,说明远在汉代,古壮民就种麻养蚕,为服饰提供原材料。三国时代的竹疏布,隋唐时代的蕉葛布、细白麻布、筒中布,均作为当时的贡品。元代始种棉花,织吉贝布。明清时期,壮锦饰品制织达到高峰,五颜六色。从专家专着中的回顾论述,可看出壮族服饰制品,从蕉纤维、麻纤维到棉花纤维的进化过程。服饰印染工艺,壮族蓝靛染是有名的,直至当今,一些壮族村寨的妇女,仍以蓝靛染制黑色布料,以缝制黑色的服装。如百色市那坡黑衣壮人,崇左市龙州县金龙一带自称“布代”的壮人,大新县板价布侬妇女,她们穿着黑衣服装在舞台上展示其亮丽,成为展示壮族服饰特点的亮点。布匹染成之后,过牛角胶,折叠打平,闪闪发亮。有的则用米浆来浆过,晒干打平。

壮族1500多万人口,集居于广西,分布于云南文山及广东连山等地。这么广大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域服饰各有特点,即不同地域,不同板块的壮族服饰,构成多元一体的壮族服饰。

壮族学者梁庭望先生在他的专着《壮族文化概论》中,将整个广大的壮族聚居与分布地区的文化,划分为九个文化区:红水河中下游文化区,柳江、龙江文化区,桂西北文化区,桂粤文化区,邕南文化区,邕江、右江文化区,左江文化区,桂边文化区和文山文化区,来考察、分析各地域的文化特色。对壮族服饰文化的考察、发掘、收集、研究与展示,同样可以用地理学观念来进行。

另一种方法,以江河流域为划分,来收集、发掘、整理、展示壮族服饰,如红水河流域,左、右江流域,邕江、郁江流域等等。水文化与服饰文化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红水河流域的东兰、巴马、凤山,南丹的蛙婆崇拜风俗文化节,节日展示的服饰亦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

我个人多年的采风观察发现,壮族服饰目前仍相对保留传统特色的,如桂西有隆林、西林、那坡、靖西等县,壮族服饰特点较浓,以蓝、黑两色为主色。桂西北的巴马县壮族妇女服饰,其色彩以蓝、白色为主色调,与那坡黑衣壮人服饰形成鲜明对比。那坡黑衣壮男女老少身上,很难找到白色或黄色、蓝色。桂西南的龙州、金龙一带布代男女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妇女穿衣、裤、外套黑色长裙,头戴黑巾,穿黑布鞋,从头到脚,均为黑色,加之人的肤色洁白纯净,形成黑白对比,相辅成统一的服饰美学整体。桂西南的大新县板价村的布侬妇女服饰,亦别具特色:短衣、长裤裙,浅线花头巾、花鞋;镶金牙、戴银手镯等装饰。

他们常在溪边唱壮欢,在家门前晒坪舂糯米糍粑,一派稻耕民族的鲜明形象及精神风貌。桂东北的龙胜壮族服饰,亦颇有特色,妇女戴花头巾,上衣是无领开胸衣,两只扣子,宽大滚花裤,穿布鞋。其他地区也有特色,如云南文山的壮族服饰,特点突出。

壮族服饰的颜色,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料,染成黑色或蓝色,黑色是壮族服饰主色调。这种主色调,如今保留在那坡与龙州等地的壮人群体中,他们是自耕农服饰文化的活性形态。其他地域的壮人服饰,由于自耕农自足自给经济形态的衰落,转入现代的农耕技术与经济形态,自种自纺自织自制的经济已被打破,自然而然在服装的颜色取舍方面,趋于当代的共同的流行色,如红色、白色、花色、黄色、青色、茶色等,这才出现所谓白衣壮、蓝衣壮、花衣壮之称。其实这是与经济基础形态紧密相关联的。由于在变化,穿黑衣的壮人,就显得特别奇特,引人注目,称之为“黑衣壮”。壮族是统一的整体,服饰不同是由地域环境、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产生、形成的现象。

我个人以为,纵观整个壮民族的原生态审美,开始都从黑色主调审美观出发,以后才产生异化。

要搜集、展示壮族的服饰特点及发展史,是需要作一番深入的考察与调研实践过程,特别是当代多元化文化的互相撞击形势下,经济及各种文化在互通、互动、互融,势不可挡。壮族传统的服饰文化特点能否保存、发展,变成一种既有传统元素,又有当代审美观的完美结合,重要的一点:不能割断传统,不能否定民族的历史创造,我们只能继承、吸收、创新再发展,形成不远离壮族母体文化、本土主体文化的新型服饰文化,展呈在新世纪民族之林的大舞台。

创新再创造,博物馆提供了依据,即历史、传统,还要从民族的审美传统吸取其合理的成分。如今舞台上及礼仪场合出现的“饺子形”头饰,是硬壳两角尖尖翘上天,配有彩丝,这在劳动中,就失去了功能,只能作舞台装饰品,过于夸大了,就脱离了壮家作为稻耕民族的审美与实际需要。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壮族服饰有着悠久的历史,若以性别分类,分男服饰、女服饰;以年龄分类,分老年、中年、青年、幼年服饰;以身份分类,分村老、师公、么公、道公服饰;以礼仪分类,分平装(劳动装)与节日装等。各类壮族服饰都是壮族服饰文化的构成因素,一定要保护、抢救、搜集、整理,为壮族服饰新的进步打下传统基础。在适应当今社会节奏的形势下,壮族服饰应进入一个新的审美境界,做到既有民族特色,又有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和实际功能。任何文化的创新,都要从民族的传统、心理、审美、哲学等内涵出发,切忌主观臆造。只有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服饰文化观,才能让悠久的壮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真正成为壮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鲜明表征。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4112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174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793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259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477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482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418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4054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369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