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衣服男装用成语怎么形容
Ⅰ 关于古代衣服的成语
白衣公卿 白衣卿相 白衣秀士 褒衣博带 褒衣危冠
布衣黔首 布衣蔬食 布衣韦带 彩衣娱亲 乘肥衣轻
鹑衣百结 粗衣淡饭 粗衣粝食 颠倒衣裳 短衣匹马
恶衣恶食 恶衣粝食 菲食薄衣 褐衣不完 褐衣蔬食
解衣卸甲 锦衣玉食 粝食粗衣 绿衣黄里 绿衣使者
靡衣偷食 鲜衣美食 宵衣旰食 腰金衣紫 衣被群生
衣钵相传 衣不蔽体 衣不解带 衣不完采 衣单食薄
衣冠楚楚 衣冠禽兽 衣冠枭獍 衣锦还乡 衣锦荣归
衣锦夜行 衣轻乘肥 衣衫蓝缕 衣裳之会 衣香鬓影
衣绣昼行 赭衣塞路 朱衣点头 朱衣使者 椎髻布衣
Ⅱ 描写男装的成语
锦衣华服 面料上成 配色得体 独到设计 韵味十足 精工裁剪 修身版型 霓裳羽衣 绮罗珠履 华裾鹤氅 缓带轻裘 峨冠博带 衣冠楚楚 衣香鬓影 大方得体 风韵犹存 量身定做 气质如兰 落落大方 亭亭玉立 完美无缺 美观大方 美若天仙
衣冠楚楚 [ yī guān chǔ chǔ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yī guān chǔ chǔ ]
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出 处
《诗经·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例 句
他~地走出门,我看他不是去舞厅就是去约会。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衣冠齐楚
反义词
不修边幅 科头跣足 鹑衣百结 不衫不履 衣冠不整 衣衫蓝缕 赤身裸体衣不蔽体 衣衫褴褛 寸丝不挂 一丝不挂 蓬头垢面
Ⅲ 形容服饰的成语
白发青衫 青衫:无功名者的服饰。谓年老而功名未就。
出处:宋·赵令畤《侯鲭录》第七卷:“……作诗曰:‘白发青衫晚得官,琼林顿觉酒肠宽,平康夜过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布裙荆钗 粗布做的裙,荆条做的钗。旧时形容贫家女子服饰俭朴。
出处:南朝·宋·虞通之《为江敩让尚公主表》:“年近将冠,皆已有室,荆钗布裙,足得成礼。”宋·周恽《清波杂志·陶谷》:“有善谋者,选籍中艳丽,诈为驿卒孀女,布裙荆钗,日拥彗于庭。”
方领矩步 方领:直的衣领;矩步:行步合乎规矩。指古代儒者的服饰和容态。
出处:《后汉书·儒林传序》:“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方领圆冠 方形的衣领和圆形的帽冠,为古代儒生的服饰。亦借指儒生。
出处:南朝·梁·何逊《七召·儒学》:“方领圆冠,金口木舌。谈章句之远旨,构纷纶之雅说。”
缝衣浅带 宽袖大带是古代儒者的服饰,借指儒者。
出处:先秦·庄周《庄子·盗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矫言伪行,以迷惑天下之主。”
黼衣方领 华贵的服饰。借指王公显贵。
汉官威仪 原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制度。后常指汉族的统治制度。
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Ⅳ 如何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形容古代衣服
形容古代衣服可以用衣香鬓影、浓妆艳裹、翩若惊鸿、冠袍带履、锦衣玉带等词语。
1.衣香鬓影[ yī xiāng bìn yǐng ]
释义:形容妇女的衣着穿戴十分华丽(多指人多的场合)。 借指妇女。
出处:《春赋》。
2.浓妆艳裹[ nóng zhuāng yàn guǒ ]
释义:妆,打扮。指妇女妆饰浓重、艳丽。
出处:《误入桃源》。
3.翩若惊鸿[ piān ruò jīng hóng ]
释义: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
出处:《宛陵文集》。
4.冠袍带履[ guān páo dài lǚ ]
释义:帽子、袍子、带子、鞋子。 泛指随身的必须用品。
5.锦衣玉带[ jǐn yī yù dài ]
释义:身上穿着锦衣,腰里系着玉带。形容显贵富有者的华丽的装束。
出处:《旧五代史·刘知俊传》。
Ⅳ 形容古代男子穿着俊美的成语
形容古代男子穿着俊美的成语 :
风度翩翩、
雅人深致、
气宇不凡、
品貌非凡、
翩翩少年、
才貌双绝、
淑人君子、
高大威猛、
仪表不凡、
逸群之才、
昂藏七尺、
旷夫怨女、
断雁孤鸿、
投梭之拒、
彪形大汉、
轩然霞举、
怜香惜玉、
玉质金相、
弟男子侄、
噙齿戴发、
孤鸾寡鹄、
惜玉怜香、
莺俦燕侣、
忘恩负义、
色衰爱弛、
巾帼须眉、
寡鹄孤鸾、
华封三祝、
沈腰潘鬓、
面如傅粉
Ⅵ 男士衣服的成语
形容男人衣服穿的好成语 :
风度翩翩、
雅人深致、
气宇不凡、
品貌非凡、
翩翩少年、
才貌双绝、
淑人君子、
高大威猛、
仪表不凡、
逸群之才、
昂藏七尺、
旷夫怨女、
断雁孤鸿、
投梭之拒、
彪形大汉、
轩然霞举、
怜香惜玉、
玉质金相、
弟男子侄、
噙齿戴发、
孤鸾寡鹄、
惜玉怜香、
莺俦燕侣、
忘恩负义、
色衰爱弛、
巾帼须眉、
寡鹄孤鸾、
华封三祝、
沈腰潘鬓、
面如傅粉
Ⅶ 形容“衣服”的四个字成语有哪些
1.衣香鬓影[ yī xiāng bìn yǐng ]:形容妇女的衣着穿戴十分华丽(多指人多的场合)。借指妇女。出自北周·庾信《春赋》:“屋里衣香不如花。”唐·李贺《咏怀》诗:“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2.椎髻布衣[ zhuī jì bù yī ]:椎形发髻,布制衣服。指妇女朴素的服饰。出自《后汉书·梁鸿传》:“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
3.衣冠楚楚[ yī guān chǔ chǔ ]: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出自《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4.恶衣恶食[ è yī è shí ]: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奇装异服[ qí zhuāng yì fú ]:比一般人衣着式样特异的服装(多含贬义)。出自战国楚·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6.衣锦夜行[ yì jǐn yè xíng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夜里穿着锦绣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传》:“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7.褐衣不完[ hè yī bù wán ]:褐:粗布衣服。连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困苦。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谷,余梁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
8.衣不蔽体[ yī bù bì tǐ ]:蔽:遮。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出自秦牧《土地》:“衣不蔽体、家里正在愁吃愁穿的农民望了这群不知稼穑艰难的人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
9.衣锦荣归[ yī jǐn róng guī ]: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出自《旧唐书·姜暮传》:“衣锦还乡,古人所尚。今以本州相授,用答元功。”
10.衣衫褴褛[ yī shān lán lǚ ]:褴褛:破烂。衣服破破烂烂。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蚡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杜预注:“蓝缕:敝衣。”
Ⅷ 描写人物服饰的四字词语或成语
(1)高冠博带
【释义】
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阔的衣带。形容儒生的装束。也比喻穿着礼服。
【出处】
《墨子·公孟》:“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
(2)凤冠霞帔
【释义】
指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
【出处】
《潇湘雨》(元·杨显之)第四折:“解下了这金花八宝凤冠儿,解下了这云霞五彩帔肩儿,都送与张家小姐妆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听使。”
【典故】
姑娘在出嫁时何以能打扮得如此高贵,同皇上的“娘娘”并起并坐,享受这等至高无上的荣誉呢?这里流传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金兀术南侵临安(杭州),康王赵构不敌金兵而弃城南逃。过钱塘,跨曹娥,金兵仍穷追不舍。康王于是经奉化直奔宁海而来。到西店境内的前金村时,忽见路边有座破庙,庙前晒场的谷箩上坐着一位村姑。村姑见康王逃来,急中生智,叫康王藏到谷箩里,自己仍若无其事地坐在谷箩上面。当金兵追到问姑娘是否有人路过这里时,村姑不慌不忙地用手一指说,他们向南边逃去了。金兵信以为真,向南边猛追而去。结果康王躲过了这场杀身之祸。康王对这位村姑用巧计瞒过金兵,使他绝路逢生,万分感激,当即向姑娘许诺,若有重登皇位之日,她可以“娘娘”的名义,在出嫁时享受坐花轿、戴凤冠、着霞帔的殊荣。不久,康王得救,重归金殿。他对昔日那位村姑许诺的“金口玉言”铭记在心,于是下旨赐封这位村姑为“娘娘”,在出嫁时可以真正享受凤冠霞帔的特殊荣誉。同时还修建了那座破庙,并亲笔题写为“皇封庙”。后来乡村姑娘在出嫁时也都纷纷效仿,穿戴起凤冠霞帔。这种风俗遍及浙江各地,这就是人们所美誉的“浙江女子尽封王”的故事。此习俗流传了800多年,直到解放后才逐渐废止。
(3)衣冠辐凑
【释义】
辐凑:车辐凑集于毂上。达官显贵集聚一处。
【出处】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唐·杨炯):“金城北峙,玉关西候,山泽骈罗,衣冠辐凑。”
(4)衣冠云集
【释义】
达官显贵们集聚在一起。
【出处】
《玉合记·还玉》(明·梅鼎祚):“丹墀下玉帛星联,绮席上衣冠云集。”
(5)衣冠楚楚(衣裳楚楚、衣冠济楚)
【释义】
衣帽穿戴得很整齐、漂亮。
【出处】
《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6)衣冠济济
【释义】
济济:庄重恭敬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庄重。
【出处】
《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郊庙歌辞·周朝飨乐章·忠顺》(唐•张昭):“衣冠济济,钟磬洋洋。令仪克盛,嘉会有章。”
(7)短褐不完
【释义】
形容生活贫苦,衣衫破烂。
【出处】
《韩非子·五蠹》:“故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8)怒发冲冠
【释义】
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
《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典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璧玉。这块璧是春秋时楚人卞和发现的,所以称为和氏璧。不料,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同大臣们商量了半天,也没有个结果。再说,也找不到一个能随机应变的使者,到秦国去交涉这件事。 正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说他有勇有谋,可以出使。赵王立即召见,并首先问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换15座城池。蔺相如说:“秦国强,我们赵国弱,这件事不能不答应。”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却又不肯把15座城给我,那怎么办?”
“秦王已经许了愿,如赵国不答应,就理亏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无理。两方面比较一下,宁可答应秦王的要求,让他承担不讲道理的责任。”
就这样,蔺相如带了和氏璧出使秦国。秦王得知他来后,没有按照正式的礼仪在朝廷上接见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个临时居住的宫室里召见蔺相如。他接过璧后,非常高兴,看了又看,又递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 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现在又见他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大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天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璧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 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9)作嫁衣裳
【释义】
指白白替别人操劳,自己却一无所得。
【出处】
唐•秦韬玉《贫女》诗:“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
(10)束发封帛
【释义】
指妇女忠贞不渝。
【出处】
《新唐书·列女传·贾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董不答,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贬二十年乃还,署帛宛然。乃汤沐,发堕无馀。”
【典故】
贾直言因为出事而被贬到岭南,临行前与妻子诀别,希望她不要为他守寡,遇到合适的人家也可以出嫁,妻子董氏流着泪而不回答,就用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再用丝帛包起来,对贾直言说:“非君手不解。”贾直言被贬20年后才回,董氏的头发已经坠地很长。
11)两袖清风
【释义】
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现多数比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
【出处】
《送杨季梅》 (元·魏初)诗:“父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次韵吴江道中》(元·陈基)诗:“两袖清风身欲飘,杖藜随月步长桥。”
【典故】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绢)帕蘑(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
(12)同袍同泽
【释义】
比喻共事的关系(多指军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出处】
《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13)布衣之交
【释义】
平民之间的交往、友谊。也指显贵与无官职的人相交往。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汉·刘向):“卫君与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鲍彪注:“言交于未贵时。
【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没有杀一个与他的小妾相爱的门客,而是给他准备了许多礼物,把他推荐给卫国国君,对他说:“我们是布衣之交,希望卫国能给你伟大前程。”后来卫国准备联络其他诸侯去攻打齐国,该门客极力劝阻,避免了一场战争。
(14)披襟解带
【释义】
比喻敞开胸怀,心地坦白。
【出处】
《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典故】
晋朝时期,王羲之为会稽内史时,孙兴公推荐支道林,说他看问题拔新领异。王羲之自傲不愿见他。后来王羲之外出办事见到高僧支道林,就和他谈起了《庄子·逍遥游》,没想到支道林的论述十分精辟与新奇,王羲之披襟解带,洗耳恭听。
(15)遗簪坠屦
【释义】
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后指不忘旧友叫“不弃遗簪坠屦”。
【出处】
《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典故】
南北朝时期,孝宽担任延州总管。韦琼到延州去拜访他,回去时,孝宽把他的马及辔勒要送给韦琼。韦琼笑着说:“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坚决不受
(16)屐齿之折
【释义】
形容内心喜悦之甚。
【出处】
《晋书·谢安传》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典故】
东晋时期,苻坚率领百万大军向东晋王朝发起进攻。谢安奉命率8万大军迎战,他指挥有方,经常大胜。一次他同客人下棋,谢玄拿着前方捷报给谢安。谢安看后默不做声,下完棋后客人问谢玄得知大胜。谢安内心十分欢喜,过门槛时不觉屐齿都折断了。
(17)一衣带水
【释义】
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江、河等水面不足以限制人们的交通与交往。
【出处】
《南史·陈纪下》 隋文帝 谓仆射 高颎 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典故】
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颎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颎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颎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额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佯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18)广袖高髻
【释义】
宽大的衣袖,高耸的发髻。形容风俗奢靡
【出处】
《童谣》(汉)城中好大眉,四方眉半额。城中好广袖,四方用匹帛。”
(19)披裘负薪
【释义】
穿着裘褐,背着柴薪。形容志高行洁的隐士。
【出处】
《论衡·书虚》(汉·王充)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瞠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之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于姓名!’遂去不顾。”
【典故】
春秋时期,吴王最小的儿子延陵季子姬札经常出使各国,见识广博,名气很大。他出使齐国时在路边发现一块金子,叫路边砍柴人去拣。没想砍柴人说我五月天还披着皮袄,背柴禾,像那种拣金子的人吗?延陵季子感到遇到高人而非常惭愧。
(20)绨袍之义
【释义】
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出处】
《咏史》(唐·高适)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典故】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衣衫褴褛 衣冠楚楚 衣冠齐楚 衣香鬓影
Ⅸ 赞美男装的成语
光鲜亮丽 、衣冠楚楚、 风度翩翩、 光彩照人 、鲜艳夺目 、花枝招展 、干净素雅 、搭配得体、 锦罗玉衣、 衣着华丽 、清新雅丽、 品味时尚 、独具匠心、 飘逸潇洒、 潇潇洒洒、 奇装异服、 贵气逼人、 富丽堂皇 、惊艳无比 、西装革履、 衣着不凡 、无与伦比 、美轮美奂。
Ⅹ 古代形容服饰的词语
冠袍带履、穿红着绿、锦衣玉食、荆钗布裙、锦衣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