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装分类 » 唐代男装深受什么文化影响

唐代男装深受什么文化影响

发布时间: 2022-09-23 03:12:30

❶ “女着男装”之风开始于何时为何在唐朝一度风靡

《礼记》中明确规定女子是不能穿男装的,所谓“男女不通衣裳”。古人的传统观念是很强烈的,男女服装严格分科,不能掺杂,不可以逾越。

根据史料来看,女着男装的鼻祖怕非夏桀宠妃妹喜莫属了。据《晋书·五行志》记载:“末喜冠男子之冠”,很明显,妹喜有接触男子服饰的现象,她戴的是男子的帽子,当然,那个遥远的年代,还没有形成“礼”的概念。


唐代女性着男装,充分说明她们无论是在生活或是在政治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同男性共同主持事务的权利,这与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是分不开的,而唐代的风气,一定程度上受粗犷的胡风影响,加上一个开拓进取的唐王朝上层建筑,使得唐人更加自信,在女性审美上也趋于建康美的“丰腴”,所以女性们喜欢马球这种运动量巨大的运动,自然是需要着男装了。

❷ 论唐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与成因

唐代汉族服饰丰富而华丽, 特别是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广为吸收, 使得唐代汉族服饰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特色。唐代经济的发达, 激发了多样的社会思潮, 加之唐人积极对外交流以及统治者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 共同塑造了其多民族性的服饰文化特点。唐代汉族服饰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性, 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传统与民间并用的手法, 值得现代中国时装设计师借鉴。

众所周知,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 唐代是其中最鼎盛的一个时代。唐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分裂混乱状态, 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唐代经济的繁荣, 文化的丰富和艺术的灿烂, 写就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最辉煌夺目的篇章。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 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 唐代汉族服饰也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这种多民族性是汉族人民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借鉴的结果, 同时也呈现出其发展演变的多方面成因及特点。

一、经济富庶和强大国力的背景依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看是相当富足而强大的, 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几个文明昌盛的大帝国。唐代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商贸做后盾, 其封建经济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一方面, 在国内传统经济的发展方面, 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 唐代上至皇亲国戚, 下至贩夫走卒, 对于新兴的城市经济表现出相当的接纳和认同。商贸业、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 对外贸易发达, 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 尤其是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印染技术的发展, 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带来了服饰的奢华、开放与多民族性, 这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高峰。难怪现代经济学家爱将女人衣裙的长短与开放程度同经济的繁荣或低迷联系在一起, 从丰富的唐代出土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服饰华丽, 仪态丰美, 妆饰奇异纷繁, 形制开放且融合了异域民族特色。在唐代妇女三种典型服饰之一的襦裙服中, 裙幅之丰, 有“裙拖六幅湘江水”、“东邻起样裙腰阔, 剩蹙黄金线几条” 等诗句为证。

妇女衣裙的颜色也绚丽多彩, “金缕鸳鸯满绛裙”、“眉黛夺得萱草色, 红裙妒杀石榴花”, “藕丝衫子柳花裙”、 “折腰多舞郁金裙” 等诗句表现出紫、红、绿、黄妇女衣裙的争奇斗艳。

不仅如此, 其服饰开放程度也令今人瞠目, 出现了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袒胸露臂形象。例如, 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 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红帛, 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 即是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 行即裙裾扫落梅” 的“以露为美的开放的社会审美风尚”的生动塑造。另外, 流行于南北朝及唐代中原地区的短襦式样, 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窄袖紧身的短孺不仅有利于做事, 还能表现女子婀娜的体型, 因此备受年轻女子的喜爱。而与襦裙服相搭配的妇女外出时常佩戴的幂缡, 本是胡羌民族实用性的服饰, 因西北多风沙, 故用此来遮蔽风沙侵袭, 但传到内地, 与儒家经典《礼•内侧》的“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 转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面容为主的功用。显然, 这种奢华、开放、多民族性的服饰风范是同国力的强大, 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的。如果说, 在战乱频繁的时代, 人们无暇顾及服饰的式样变化, 那么唐代在物质丰富、生活富足以及强大国力的背景依托下, 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和精力来注重服饰的精致和变化, 中国服饰的对外交流走入了一个新天地。儒家思想被外族文化冲淡, 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款式, 在跨越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进行传播和发展, 呈现出空前灿烂的景象。

二、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的催生结果

服饰流行的社会基础除取决于社会高度文明之外, 还会受到社会思潮的直接影响。因为服饰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 “是时代风貌的镜子, 服饰的变迁直接反映出流行于那个时代的文艺思潮和当时人们的处世哲学”。

自唐建立以来, 高祖、太宗以儒学为主, 高宗薄于儒术而归心于佛道, 武皇以佛教治国, 玄宗时则道教大炽等, 形成了儒、道、佛三家并立的文化新格局, 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 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文化思潮的多元化, 带来了思想和信仰的自由。唐代的文明包容了许多前朝不敢想、后代不敢为的活跃思想和社会氛围。正如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所说: 唐人“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 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 打破框框, 突破传统正是当时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沉浸在“个人、民族、阶级、国家欣欣向荣的上升阶段和社会氛围”之中。

鲁迅则认为唐人的创新“则办法简直前无古人”。而英国学者韦尔斯在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时说: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 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 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唐文化特有的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精神, 造就了唐代充实而又光辉的文化繁荣时代。在中国封建社会记载中, 唐代成为我国历朝人性最解放的时期之一,整个社会的气氛和思潮也宽松了许多, 为唐代汉族服饰艺术的多民族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唐代这种思想环境上的宽松局面, 使人们在思想上无禁区, 创作上无约束, 眼界放开, 自由驰骋, 从而促进了服饰艺术上的百花齐放, 促使汉民族对异域民族服饰流派和风格广为借鉴, 造就了唐代恢宏的服饰文化气象。“大文化背景决定服饰社会效应的去向和水准, 然后自然而然地贯穿到人们的着装意识和着装行为中, 从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成为服饰社会性的内因”。唐代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活跃、打破传统、世风开放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为背景, 才有了“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 的大胆服饰, 有了不受世俗束缚、体现女权的女着男装, 有了突破传统、百花齐放的民族风热潮———胡服的盛行, 更有了白居易描述的“时世妆”, 这些别出心裁的装扮既源自“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 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 打破框框, 突破传统”追求新奇、崇尚异样的心理,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三、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作用

唐代国力繁盛、思想活跃开放, 同时更加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唐代的首都, 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 也是世界着名的都会, 汇集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 曾经有300 多个。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 有物质文化的交流, 也有精神文化的交流。物质方面如中国的丝绸、漆器、铁器、瓷器等的输出, 冶铁、丝织技术的西传以及西域各国毛皮、瓜果等优良品种, 还有香药、玻璃等的传入。精神方面的文化交流在唐代也相当活跃, 特别是国外宗教和艺术的传入, 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 可以充分体现出来。有考古资料证明: 在新疆地区有罗马、波斯艺术东传的遗迹, 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代联珠对鸟、联珠对兽等织锦, 不仅受到波斯织法的影响, 图案风格也与波斯萨珊王朝相似, 流露出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痕迹, 这也促使唐代汉族服饰朝多民族性方向发展。

广泛的对外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过程也是服饰文化多民族性发展的过程。“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 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 异族风情的服饰, 影响了唐代汉族服饰的形象。唐代汉族服饰文化多民族性的特点诠释了和平时期各民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广泛交流, 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广为吸收使得唐代汉族服饰更具时代特色。

服饰艺术离开了对内对外的传播和交流, 恐怕很难有所发展和创新, 其艺术化、审美化的进步也就无法实现。一般而言, 服饰艺术的交流大多从不同的民族之间、不同地域的人群之间展开。初唐到盛唐间, 丝绸之路上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 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纥等与中原交往频繁, 使得“丝绸之路”引进来的不只是“胡商”会集, 而且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美术以至宗教。“胡酒”、“胡帽”、“胡服”、“胡乐”、“胡舞” ⋯⋯是盛极一时的长安风尚。当时胡风之盛, 从诗中的描述可见其一斑。

元稹在《法曲》中描述: “自从胡骑起烟尘, 毛毳腥 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 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 五十年来竟纷泊。” 唐人在学习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成分在内的一种装束的同时, 服饰观念也达到了中国古代最为解放的程度, 使唐代汉族妇女耳目一新。

一股狂风般的胡服热席卷中原, 饰品也颇具异族色彩, 其影响已渗透于汉族服饰之中。服饰在民族交往中所处的地位醒目且又深蕴。所起到的传播作用及由此而造成的立体效应与物化结果, 正可以说明这一点。服饰艺术的内外交流可以说是促进其发展的一种动力。唐代汉族服饰正是基于此因, 在原有式样的基础上, 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民族的服饰文化, 颇具大胆创新, 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性色彩。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与文化交流, 汉族服饰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影响而有所改变, 从而产生了一些新的服饰和穿着方式。例如, 圆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饰。从大量唐代遗存画迹来看, 圆领袍衫明显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与胡服相配的蹀躞带也是鲜卑装的特色之一。再如, 唐前期受到高昌、回纥文化的影响, 妇女多带尖锥形“浑脱帽”, 穿翻领小袖长袍, 领袖间用锦绣缘饰,钿镂带, 下着条纹毛织物小口 , 脚穿软锦透空靴。从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宫女的装扮即可见一斑。而西安、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女俑, 多用面魇装饰法, 通常是胭脂点染, 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粘贴而成。到中唐以后, 这种“胡服”风降温, 女子装束受到吐蕃影响较大, 重点在于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 如蛮鬟椎髻, 八字低颦,赭黄涂脸, 乌膏注唇的“囚装”、“啼装”、“泪装”等皆属此类, 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 但同样在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

四、统治阶级对异族服饰文化包容态度的体现

在古代和近代服饰流行中, 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流向就是皇族、贵族为流行源, 向下进行逸散。因为, “服装总是从高文化集团向低文化集团传播, 而且, 集团实力的优劣比文化高低对服饰的传播往往更具有影响性”,这就是在服饰文化传播中的优势支配规律。皇族和贵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丰厚的物力和人力资源, 他们有能力去为服饰的新颖而绞尽脑汁。服饰文化集团实力优势对唐代汉族服饰文化的多民族性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身处其中的宫廷和上层社会妇女即贵族女性, 作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 掀起了一场兼容并蓄、广采博收的服饰美学革命,从而达到服饰文化上空前的高峰期。唐人因经济富足, 有能力消费奢靡和奇异的服饰, 而丝绸之路商贸活动带来的外来服饰消费品, 也总是最先成为唐代高门大户所追求的东西。当帝王皇族带头, 豪绅阔户纷纷效仿, 则庶民百姓就会将其作为服饰理想, 去努力追求。元稹描述了唐人千方百计对包括服饰在内的许多外来物品搜奇猎异的情形: “求珠驾沧海, 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鹰。炎州布火烷, 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 奚童眉眼明。”而唐代统治阶级因胡汉相混的血统而带来的开明, 使得中华民族的眼界格外开阔, 气度格外恢宏。李渊的“胡越一家, 自古未之有也”,唐太宗的“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这种气魄、襟怀, 无疑有利于敞开大门吸收外来服饰文化。我国唐代汉族服饰的多民族性更多的是从少数民族向汉族的传播。游牧民族活跃、奋发进取的精神, 与中原汉民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相结合, 迸发出勃勃生机, 使得唐代汉族服饰在整体上有一种明朗、高亢、热烈、奔放的时代气质。

恰恰由于唐代国力强大, 中国官僚阶层系统的运作机制日渐完备, 思想开放, 无所畏惧地引进和吸收各国文化, 表现出唐代统治阶级的博大胸怀和自信心。正是胡族习俗、异国文明、宗教文化与唐代本土传统相互交流影响, 造就了唐统治者兼容并包、平等开放的社会心理, 使人民自我认同感加强, 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唐统治者这种吸纳百川、对外开放的积极心态, 成功地促进了民族之间亲近融洽的文化氛围, 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 因而“浑脱帽”、“时世妆”等得以流行, 将唐代汉族的多民族服饰艺术体现得华丽而丰富, 引发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

五、结 语

唐代汉族服饰的多民族性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风尚和审美心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达, 宽松的社会环境, 积极的对外交流以及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 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 其服饰文化不仅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并为我所用, 而且有不少服饰对外民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而成为世界服装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强调的是, 唐代汉族服饰在汲取外来文化之时, 始终没有放弃、否定、怀疑固有的文化, 相反, 本土文化始终是唐代文化的基础与核心, 能动的选择与改造外来文化的精英, 创造出具有多民族风格的开放性服饰文化。唐人这种一手伸向传统, 一手伸向民间的作法, 于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值得现代中国时装设计师去深思。

❸ 漫裹常州透额罗,大唐盛世下为什么女着男装的现象盛行

大唐盛世开创了繁华的经济和先进的文明文化,它不仅有强大的国力,而且唐朝的服饰文化也十分的先进和开明。中国从古代到现在就十分的重视衣着打扮,因为服饰代表着身份和地位。因为唐朝的文化开放、包容性广,而且服饰受胡风的影响以及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渐渐的提高,经常抛头露面所以在唐朝女着男装的现象十分的普遍。

因为唐朝的文化的开放、经济发展,唐朝服饰受胡风的影响及女性在社会的地位提升等因素形成了女着男装的现象流行。这是唐朝社会发展的进步,也是古代男女平等的初步体现,但是随着武则天的逝世,上层贵族怕引起女性掌权的事情发生,女着男装的现象就被逐渐的禁止了。

❹ 唐朝文化受西域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首先是服饰上。唐朝人特别崇尚突厥和东伊朗人的服饰风格。男女出行爱好穿胡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都是如此。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就是一位效仿突厥人服饰的急先锋,他一生最大的愿望竟然是去草原上生活,作一名真正的突厥人。在唐中宗之时,贵族妇人和宫女之中特别盛行外民族的服装,中亚粟特人的男装,一种翻领对襟的袍服,被改造为唐代妇女的时髦服装。唐朝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其文化绚烂夺目,兼收并蓄,不仅仅影响了周边地区,同时也受各地文化的影响。唐朝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受到了西域文化的影响。其中服饰和饮食这两方面所受的影响最为明显。
其次是饮食。出于对突厥人饮食习惯的模仿,有些显贵的人家在帐篷前的狼头纛下,亲手将煮熟的羊肉用佩刀割成片大嚼大吃,其中典型代表也包括太子李承乾。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十分普遍,在饮食方面具有普遍性的影响是胡食的传入。在唐代,胡食的种类主要有胡饼、烧饼。胡饼即芝麻饼,中间夹有肉馅;烧饼就是油煎面饼。在唐代,卖胡饼的店铺十分普遍。流行于穆斯林国家的抓饭,在唐朝也非常盛行,这种抓饭是用稻米拌以酥油,加上肉或鱼虾、蔬果等佐料的食品。

❺ 简约而不简单,唐朝的男子是怎么样戴帽穿衣的

唐朝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强盛的国力,发达的经济,使其成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外向型王朝。

唐文化本身有着开放包容的气质,所以,唐代的男装既继承了传统汉服的灵魂,又充分吸收了胡风等异国风情,最终表现出了独具一格的鲜明特色。

结语:唐朝以前,中国传统服饰以宽袍大袖为主要特征,但由于唐人对胡服的崇尚,使得唐代服饰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特别是男装,视觉上更加简约,功能上更加实用。但从以上几个部分的介绍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相对于现代服饰来说,唐代男装实在是简约而不简单。

❻ 唐代服装史最灿烂,阐述原因

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唐代服装,从特定角度体现了唐代这种繁荣、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呈现出当时华丽开放的审美风尚。当时最盛行的文学样式——唐诗,对此作了充分的诠释。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唐代服饰的繁荣。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
唐代服装本身品类多,善变化,从外形到装饰均大胆吸收外来服饰特点,多以中亚、印度、伊朗、波斯及北方和西域外族服饰为参考,充实唐代服饰文化,使得唐代服饰丰富多彩、富丽堂皇、风格独特、奇异多姿。

在隋朝已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纺织业到了唐代有了长足进步,缫丝、印染的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服装材质品种多,产量和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盛世唐装中最夺目的要数女装。唐代女性讲求配套着装,每一套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整体形象。人们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依据所处的社会背景,将服饰艺术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因而,每一种搭配都个性鲜明,又有其令人玩味的文化底蕴。

唐女配套装可归结为三种,襦裙装,打破儒家礼仪规范勇敢穿起的整套男装,以及受西域文化影响而引进的胡服。

襦裙装

传统的襦裙装,上为短襦、长衫,下为裙,这也许算不上新颖,但唐女将它穿出了新样。唐装襦裙线条柔长,十分优美自如,用料主要是丝织品,因此它的衣物以“软”和“飘柔”着称。那时的短襦或长衫,在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的交替流行中,竟索性将其开成袒领,这是在前朝未曾出现过的创新之举。最初还主要为宫廷嫔妃、歌舞伎等穿用,但很快便引起了仕宦贵妇的垂青,这说明唐代人思想是非常开放的。

儒家经典明确规定要用衣服将身体裹得很严,妇女尤其要遵守,像唐女这样领子低到能见到双乳上侧露出乳沟的款式,在礼法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是空前绝后的。唐代仕女画家张萱(生卒年不详)、周昉(生卒年不详)惯画宫中艳丽丰腴的女子。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美人着踝肩长裙,上身直披一件大袖纱罗衫,轻掩双乳。由于画家手法写实,既如实地描摹出唐代细腻透明的衣料,又逼真地描绘出女子那柔润的肩和手臂。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代崇尚丰满、浓艳之美,赏花喜欢赏牡丹,人则讲究男无肩女无颈,马也要头小颈粗臀部大。在唐代绘画中我们不难看到,唐女为了显示自己丰满,特意将裙子做成六幅、八幅、十二幅,还嫌不够,于是就出现了将裙腰提高,直到腋下的款式,这样就看不见女子的腰身,只见一个圆滚滚的外形。

对于唐裙的描绘,诗人几乎想尽了绝妙的诗句,除了款式之外,还有不少提及裙色。从诗中可以看到,当年的裙色相当丰富,而且官方的束缚少,因而可以尽人所好。仅色彩就有深红、杏黄、深紫、月青、草绿、郁金等,其中以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杜甫、白居易诗中都有关于石榴裙的描述。《燕京五月歌》中记述石榴裙流行盛况,说石榴花开的时候满是浓重艳丽的石榴红,千家万户买石榴花给家中的女子染红裙。可以想象有多么壮观。郁金裙也是以植物色染成的,但这种植物不同于原产小亚细亚的郁金香,而是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肥大根状茎及纺锤状块根的汁液能够染布、而且散发着香气。

唐中叶时一位公主的百鸟裙,更是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其裙以百鸟羽毛织成,白天看是一色,灯光下看是一色,正看一色,倒看一色,而且裙上呈现出百鸟的形态,可谓巧夺天工。女子襦裙装并不只是上衣下裳,还有其它款式用以补充或装饰,如半臂,就是一种短袖衫。现代人都是在夏天穿着,可是唐女穿时,常套在长袖襦衫的外面,其功能与坎肩有些相似。只因袖的长度在坎肩和长袖的中间,所以称半臂。穿起来娉娉婷婷,体态美妙怡人。

唐女爱披一件帔子,或是两只胳膊上搭着披帛。这两种装饰物的样子,区别在于帔子阔而且短,一般披在一肩,从出土的唐代女俑上可以看到逼真的效果。传说有一次宫中露天筵席,唐明皇大宴群臣。一阵风起,将杨贵妃的帔子吹到贺怀智的幞头(一种黑绸巾裹成的帽子)上。由此来看,帔子或许是很轻盈的,当然也不排除以厚重毛织帔子御寒的可能性。披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飘带”,长长的,一般较窄,从身后向前,搭在小臂上,两端自然下垂,后人画仙女和古装仕女,怎么也忘不了这种美妙的披帛。

与襦裙装相配合的足服,有凤头高翘式锦履,也有麻线编织的鞋或蒲草鞋,软软的,但很精致、很轻巧。除了绘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形象资料以外,在新疆等地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实物。

唐女着襦裙装时,头上一般不戴帽子,当然也有花冠等是属于装饰性的,出门时则戴一圈垂纱的帷帽。这种帷帽从唐初开始流行,至盛唐时,女人们连帷帽也不屑于戴了,干脆露髻骑马出行。发髻上插满了金钗玉饰、鲜花以及酷似真花的娟花。今天,还能在出土文物中一睹各种精致的金银首饰和绢花的实物。

整套男装

《虢国夫人游春图》

与花枝招展的襦裙装相比,将整套男服穿在身上则别有一番情致。唐代典型男服是头戴幞头,身穿圆领袍衫,腰间系带,脚蹬乌皮六合靴。这身装扮使男子穿着干练、潇洒又不失儒雅,女子穿又别有一种洗尽铅华却添帅气、俏皮的风度。尽管儒家经典中早就规定:“男女不通衣裳”。《旧唐书• 舆服志》和《中华古今注》中记载,唐代女子穿男装,包括皮靴、袍衫、马鞭、帽子,不论身份尊卑,甚至不管在家还是出门,都这样装扮。由此可见,唐代社会开放,对女性的束缚很少。

《唐书•舆服志》曾说:“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新唐书•车服志》也说:“中宗后……宫人从驾皆胡冒(帽)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有衣男子衣而靴如奚契丹之服。”这种女装男性化的风尚是受外来影响所致。《洛阳伽蓝记》五讲于阗国“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文献通考•四裔考》九讲占城风俗“妇人亦脑后摄髻,无笄梳,其服与拜揖与男子同。”

这种女穿男装的装束,在唐永泰公主石椁线画、唐韦泂墓石椁线画、唐李贤墓壁画、唐张萱《挥扇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敦煌莫高窟晚唐17号窟〔即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藏经洞的洞窟,高僧身后左壁所绘持杖供养女子身上,也都有具体的形象。

胡服

唐代贵族仕女衣着偏好胡装,身穿紧腰胡装是时尚的打扮。"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文物考古出土的穿着胡服的唐人俑与戴着幞头的胡人俑比比皆是,乾陵陪葬墓出土的随葬品中,胡俑多达50余件。这些胡俑的出土,说明了西域文化影响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对汉族人民的服饰、乐舞等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当时,唐代对异族的政策较为开放,人们“慕胡俗、施胡妆、着胡服、用胡器、进胡食、好胡乐、喜胡舞、迷胡戏、胡风流行朝野,弥漫天下。

开元、天宝年间,女子大多上着窄袖衫,下着长裙,肩披中帛,腰系长带,脚穿高头鞋履。《旧唐书•舆服志》云:“开元末,太常乐尚胡曲,贵人馔御,尽供胡食,士女皆衣胡服。” 沈括《梦溪笔谈》(卷一)载:“中国衣冠,自北朝以来,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靴。”唐诗中刘言史《观舞胡腾》“细叠胡衫双袖小”,李贺《秦宫词》“秀襟小袖调鹦鹉”,白居易《柘枝词》“香衫袖窄裁”,都是对当时风气的描述。

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

胡服

唐代的舞蹈服装

舞蹈服装是生活服装的升华,同时又是生活服装的审美先导。汉代舞女打扮一般为高髻大袖,《后汉书•马廖传》记载着一段当时长安的谚语:“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可见城市舞蹈服装对社会的巨大影响。

中国舞蹈有两种不同的功能,一种是从属于政治礼仪性质的舞蹈,它是中国原始舞蹈的延续,一开始就与原始巫术相结合而带有神话的色彩。后来与阶级社会的政治伦理观念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礼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较多的属于娱乐性质,其低级形式就是民间的各种舞蹈;高级形式则属于上层社会精神文化的享受。

随着社会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增多,舞蹈艺术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后汉辛延年《羽林郎》:“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说明西域舞蹈已伴随丝绸之路的畅通而流入中原,为中国上层社会所赞扬。南梁简文帝《小垂手》诗:“舞女出西秦,踌影舞阳春,且复小垂手,广袖拂红尘,折腰应两袖,顿足转双巾,……”说明南北朝时南方舞蹈也以接近西陲的河西舞女为尚。

唐代舞乐空前繁盛,据《唐六典》和《文献通考》等书记载,唐代舞蹈就达数十种之多。唐太宗时宏文馆直学士谢复所写的《观舞赋》,描述舞女“曳绢裙兮拖瑶佩,簪羽钗兮珥明珰,弦无差袖,声必应足,香散飞巾,光流转玉。”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十分注重歌舞声容音乐与服装的综合效果。

唐代各种舞蹈,多有定式的舞衣,如,《七德舞》披甲执戟。《九功舞》戴进德冠(进德冠是形式介于进贤冠与通天冠之间的一种非常华贵的冠式)、紫裤襦。《上元舞》衣画云五色衣。《大定舞》披五彩文甲、持槊。《圣寿舞》金铜冠、五色画衣。《光圣舞》乌冠,五彩画衣。《宴乐舞》绯绫为袍,丝布为衣。《长寿舞》衣冠皆画。《万岁舞》绯大袖,并画鹦鸽、冠作鸟像。《龙池舞》服五色纱云衣,芙蓉冠、无忧履。《狮子舞》二人持绳秉拂、服饰作昆仑状。《景云舞》花锦为袍,五绫(五枚斜纹地组织的绫)为袴,绿云冠。

《倾杯舞》乐工淡黄衫、文玉带。《文舞》服委貌冠,玄丝布大袖,白练领褾、白纱中单,绛领青丝布大口袴,革带乌皮履,白布袜。《武舞》服弁平巾帽,金支绯丝布大袖,绯丝布裲裆(裲裆是一种套穿于大袖衣的外面而不遮掩大袖的短袖外套),金饰白练盖裆,锦腾蛇(腾蛇以锦为表,长八尺,中实以绵,像蛇形)起梁带,豹文大口布袴,乌布靴。《坐舞》舞童五人衣绣衣,各执金莲花。《八佾舞》着画绩,文衣长大,武衣短小。《霓裳舞》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上面这些舞蹈大体属于传统礼仪场面的中国式舞蹈。另外一类属于西域传入的流行舞蹈,所穿舞蹈服装也带有强烈的异族风貌。如广为唐代诗人吟诵讴歌的《柘枝舞》和《胡旋舞》、《胡腾舞》均是。白居易《柘枝妓》“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又《柘枝词》“绣帽珠稠缀,香衫袖窄裁。”张祜《周员外席上视柘枝》“金丝蹙雾红衫薄,银蔓垂花紫带长。”又《观杨瑗柘枝》“卷檐虚帽带交垂,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又《观杭州柘枝》“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袎摧。”又《李家柘枝》:“红铅拂脸细腰人,金绣罗衫软着身。”又《感王将军柘枝妓殁》“鸳鸯钿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红色或紫色刺绣或手绘的窄袖罗衫,珠玉刺绣卷檐虚帽,红锦靴,装饰飘带,是柘枝舞的基本服装。

《胡旋舞》和《胡腾舞》以配合弦鼓节拍作旋转舞蹈为特色,有时站在一个小圆毬上转蓬腾踏,两足终不离于毬上。舞蹈服装也是尖顶番帽,小袖胡衫、宝带、锦靴。

唐代舞蹈服装的设计,追求新奇,思考是很细致的。《教坊记》记载《圣寿乐》的服装,衣襟上都绣着一个大团花,再在这件绣衣的外面笼上一件与绣衣颜色相同的短短的缦衫。舞者出现时,观众看见她们穿的只是一种单色的衣服。舞到第二叠时,“舞者相聚到场中,当即从领上抽去笼衫,各入怀中。观众忽见众女文绣炳焕,莫不惊异。”服装设计者把服装与舞蹈进程结合起来考虑时空效果,使观众获得幻觉一般的新鲜感受,这种设计构思是非常出色的。

唐代舞蹈服装形式众多,在唐代洞窟壁画、雕塑、陶俑和绘画中保存着丰富的形象资料。

❼ 唐朝服装体现大唐盛世的鼎盛繁华,为何会出现男装女穿现象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封建王朝之一,它以强盛的国力、先进的文化着称于世。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着服饰的,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认为服饰是一种文化和政治的象征。

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而且形制不一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身份,中国儒家更是把服饰当作"礼"的一部分,认为衣冠无小事,必须遵从礼法。

中国古代每一个朝代的服饰都有其自己最鲜明的特点,每个朝代的服饰也非常的不同,这受到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唐朝女性以胖为美,这种齐胸襦裙显得很宽大,不管身材的胖瘦,都能展示出女性的灵动之美。

还有一种在唐代妇女中比较流行的服饰就是大袖衫,这种长衫比起齐胸襦裙来说就显得非常宽大,它通常是唐朝女性出席重大礼仪活动时穿的一种礼服。这种宽大的衫裙最能反映出唐朝的开放和包容。

唐朝的女性的社会地位非常高,女性可以在社会上经常抛头露面,所以唐朝还有女着男装的风气,这是在封建社会比较罕见的。

《旧唐书》记载:"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而悲尊内外斯一贯唉。"就说明当时唐朝女子穿着男装的事情。唐朝的太平公主就是非常喜欢穿男装。

《新唐书》记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官,何此如此装束?"

武则天当了皇帝后,女性的地位就更高了,女着男装的风气就更盛了,当时在武则天退位后,为了防止女性再做出不符合礼法的现象,于是禁止女性穿男装。

唐代的服饰是中国各朝代服饰中最为开放的,在唐以后中国封建王朝的服饰逐渐保守,束缚性强。

而唐朝的服饰就像唐朝的经济政治一样开放包容,比如唐代的服饰大多宽大,甚至女性的服饰可以裸露局部,宽松的衣服可以让人的身体更加舒展,行动更加便捷。

对于女子服饰的裸露问题,后来有许多人提出了批评,认为唐朝礼法不严,风气不好,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只有歌女和上层贵族才可以穿半裸裙装,平民百姓的子女是不能穿的。

唐朝的服饰还吸收了许多外来服饰的特点。由于唐朝的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非常频繁,所以唐朝的服饰具有很大的包容性。

尤其是胡人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由于善于骑射,其大多服饰都窄袖,所以唐朝男子所穿的窄袖圆领袍在一定程度上受外来民族的影响,而且胡服在唐长安地区一度流行。

《新唐书·五行志》记载:"天宝初,贵族及士民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领袖窄小。"当时胡舞在唐朝非常受欢迎,同时也使得胡服在中原地区非常受欢迎。

唐朝服饰上的图案也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固定的样式,开始出现活泼、精巧的图案了,用比较写实的花、鸟、鱼、虫做图案,而且图案形状还吸收了波斯、西域风格的几何图形。

图案纹饰的设计表现出雍容华贵的特点。在唐以前的服饰图案都是按照儒家的天命观来设计的,比如都市一些祥瑞的纹饰,而缺乏世俗气息。

所以唐代一改以前在图案上严谨的设计风格,使得服饰图案活泼、轻快。

结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最为频繁的朝代,在当时国都长安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节,舞女,同时他们将世界各地的文化也带到了中国,促进了彼此的交流和融合。

唐朝放弃了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也就是常说的华夷之别,使得唐朝的服饰融入了其他民族的风格,在将服饰上升到礼法的儒家社会里,这样是非常难得的。

唐朝的服饰总体上体现了一种雍容华贵之美,这也反映了唐朝社会生产力非常发展,而且唐朝是开放的文化政策,所以在服饰上也吸收了外族文化的特点。

唐朝服饰的变革的非常大的,也只有在物质相当的富足的社会中才能出现服饰的更新和发展,所以唐朝被称为"衣冠上国"。

❽ 大唐时期为何“女着男装”之风盛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列子·天瑞》中载: "男女之别,男尊女卑。"这是因为父系氏族社会确立,男子以体力优势逐渐生产部门占据重要地位,而女子则在生产与战争中退居次要地位,这使得人们不再像母系社会那样崇拜和尊敬女性,也使得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价值得到轻视,地位变得低下。

同时,父系社会的统治者制定了大量道德礼教观念来束缚女子的思维,以起到维护自身利益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女性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视,女性话题也受到人们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很大提高。回溯五千年中华文明,女性意识也曾得到过很好的展现。

唐朝,从开国皇帝李渊到亡国皇帝李柷,横跨 290 多年,纵然沉浮不断,但依然是当时最为兴盛的国家,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鼎盛时期[2].女性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也就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女着男装"现象。

文化繁荣必然能够包容多样的宗教思想。唐代,道教受到了极大礼遇,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崇拜女性、崇尚自然为内涵的道教一直居于儒家至上,使得儒家礼教至上的观念没有像汉代那样扎根在人们的脑海中。

同时,统治者的包容让宣扬"众生平等"的佛教得以发扬,这就冲击了儒家男尊女卑的思想.道教和佛教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自然地呈现出自由化、多元化的趋向,从而出现了"礼教松弛"、"闺门不肃"的社会风气。生活在这一风气下的女性受到了一定影响,寻求个性解放和人身自由。在服装上大胆改造,便出现了"女着男装"现象。接受信息的多元化,使得唐代女子审美意识发生改变。

唐朝初期,女子流行穿着褥群装,这种褥群装凸显了女性的性感和优雅,也符合当时的审美要求,其中以杨贵妃最为人称赞。方干曾有《赠美人》诗赞道"粉胸半掩疑暗雪".足可见当时思想之开放,此种等等,"女着男装"也变得不再另类。

当外来少数民族文化和多元宗教因素影响大唐之后,人们开始接触到新鲜事物,对于美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审美取向开始发生改变,单纯女性表现的着装已经不能满足她们的需求,便把目光转向别处,这时穿着男装的新鲜感和反叛传统礼教观念的思想萌芽都使得人们的审美取向转换为了男装,大量的女子开始尝试男装,甚至当做日常着装来对待,这更促成了"女着男装"现象。

四、结语

总而言之,"女着男装"现象只是唐代盛世中极其微小的一个部分,唐代是一个社会风气开放,民族文化多元化,宗教理念先进,政治经济发展平稳的时期,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使得女性思想得以萌芽,也让我们看到了唐代女子在当时男权社会中对于自由的追求和渴望。女性原本就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唐代女性敢于挑战世俗传统,敢于打破封建礼教,不断创新与进步。今天的社会,"女着男装"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尚能如此,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❾ 唐朝受少数民族,外来文化影响的服饰有哪些

随着李唐政权的建立和边疆诸国的臣服,唐朝迅速成为东方一个强大的帝国。它不断拥有最广阔的疆域,更出现了最繁荣的经济和最发达的文化,。“四夷臣服”的局面,使得外来文化迅速渗透到唐朝社会的各个方面,就连服饰也深受周边少数民族的感染,因此唐装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无论从衣、下裙,还是冠戴、发式、面饰等,都体现出某种程度的“异化”,这充分反映了外来文化对唐代服饰的影响。
一、流行穿胡服体现的外来文化的因素
唐朝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呈现了民族成分的大混杂和大融合,有不少地区是各民族杂居。天宝年间,分布于今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流域的回纥族(为今维吾尔族和裕固族先民)受唐册封,同中原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来唐经商的商人常达千人,他们带来了各地的土特产品、生活习惯,特别是带来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据《资治通鉴》载:“回纥诸胡在京师者,各服其服,无得效华人。先是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商胡人伪服汉人服而杂居者又倍之……或衣华服,诱取妻妾,故禁之。”
当时在长安、洛阳街头,穿胡服成了一种时髦,特别是青年男女倘不穿一、两件胡服,似乎就显得“土气‘。史称赵公子孙无忌用乌羊毛自制浑脱毡帽,特别精神,天下效之,名为”赵公浑脱’。另据《新唐书.常山王承乾传》载,常山王李承乾被唐太宗立为皇太子,居东宫时,“使户奴数十百人习音声,剪彩为舞衣,鼓声通昼夜不绝。”②可见当时穿胡服成为了一种时尚。
考古资料发现,在西安韦洞墓,乾县李仙蕙墓出土的壁画、陶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穿胡服的妇女,同时出土的还有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以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的记账文字,由此可推断唐朝确实是流行胡服的年代。
二、唐代服饰的改进体现的外来文化的因素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主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王朝,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高峰,其最大特色是开放性和开拓性,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唐装添进了浓烈的胡服色彩,既是对汉装模式的进一步开掘,又表现为对既成规范和界限的打乱和否定,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格局,成为中国古代服饰史上最有特色的服饰之一,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至今。
初唐的中书令马周善于在汉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各种外来服饰的长处,为我所用,设计了一批唐代服饰。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太宗时,“中书令马周上议:‘〈〈礼〉〉无服衫之
文,三代之知有深衣,请加谰、袖,为士人上服。’”
唐初时,胡服为人所尚,多着短衣裤摺,或窄袖袍衫,甚至将它列为百官、士人的常服。马周觉得这种服饰不合“三代之制”,因而提出恢复深衣制,但又靠虑要合时尚,对上衣下裳连属的深衣作了改良,在保留胡服窄袖、圆领的同时,又进行了修改,成为一种新的服装。
天宝初女服流行襟袖窄小,不少诗人都描写过这种女服的形制。如李贺诗曰:“秀襟小袖调鹦鹉,紫绣麻缎踏哮虎。”
白居易诗曰:“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在唐代绘画中也留下了这类女服的形象。如阎立本的《步辇图》、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等墓室壁画中的宫女、侍女,都是穿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服装。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4047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111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729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198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417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418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355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3991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307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