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装分类 » 为什么妈祖祭拜时都是女扮男装

为什么妈祖祭拜时都是女扮男装

发布时间: 2022-10-28 20:10:11

① 妈祖是如何被选上的

不是选的,一般是子承父业或是经过培训出来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半路出家”就是到一定年龄后,突然“悟出真理“然后去专门培训的地方学习。

乩童其实是一种职业,是原始宗教巫术仪式中,天神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间的媒介,类似西方宗教所称的“灵媒”。正规的道教与佛教都不承认属于本教内仪式,道教和佛教虽承认有乩童这回事,但不允许教内弟子们搞这些东西。

一般童乩的来源有三:

一是先天的由神明挑选,并施予个人各种症状,使其担任乩童;

二是老童乩的传承,年老的童乩退休之前,找一位合适人选继承衣钵;

三是后天的个人自行起童,受现场情境影响而起童,成为童乩。

妈祖

通俗来讲,妈祖一般是对女性祖先的尊称,当地人会建立一个庙宇来祭拜妈祖表达敬意。当然,也有人说妈祖不是神话,老百姓心中的历史人物原型。不管如何,她是历代海员、商客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

在福建、台湾、广东潮汕、天津等中国沿海地区,妈祖深受群众爱戴。妈祖,原名林默,是莆田宋都巡检林愿之女,生而灵异,能预言祸福,善治病救人。成年后漂泊海上,不知所终,民间传说妈祖身着朱衣,于海上显灵,救人于危难。

自宋代到清代,妈祖历受封建皇家敕封,为沿海百姓供奉。

② 为什么台湾人喜欢拜妈祖

台湾妈祖信仰盛行自清代,从原本只是移民原乡信仰,随着清代发展的推波助澜,在台湾渐渐形成为全岛信仰风潮。但妈祖之所以成为台湾民间重要信仰,更关键的因素,其实是妈祖的“慈母意象”。

苗栗通霄白沙屯妈祖2016年3月21日凌晨起驾,展开11天10夜前往北港朝天宫进香行程,逾万名信徒簇

从台湾妈祖的称谓、造型及民间传说的神迹观之,妈祖早已由海神信仰转化为母亲之神。因具有母亲的特质、慈母的形象,信徒会将对母亲的依赖感投射到妈祖身上,使妈祖成为“母亲之神”,而普受百姓爱戴。

妈祖的母亲意象,并非宗教的“创世主”、“造物主”概念。她并无创造宇宙万物、宰御万物的传说,而是以“慈母的形象”,守护百姓、庇佑信徒。

母亲之神是许多宗教都有的,诸如:佛教的观世音菩萨、度母、道教的王母娘娘、天主教的圣母玛利亚,都有“母亲”的形象,这些母亲之神也都是各宗教的重要信仰。无论任何族群、地域、宗教,慈祥的母亲之神都是信徒心灵依赖的对象。妈祖即是民间信仰中,代表母亲意象的神?,是台湾人原始心灵的母亲象征。

从妈祖称号看人神关系

无论历朝对妈祖封号为何,民间经常不以官方正式封号,如“天妃”、“天后”等来称呼她,而更常以家人般的称谓,比如昵称“娘妈”、“妈祖”、“妈祖婆”、“婆仔”、“圣母”、“姑婆祖”等,意图让人神关系从神灵与凡人的对应,转化为“亲情伦理”关系,民众显然未将妈祖视为高高在上的“天后”,而是将妈祖当作家人般亲密。

“妈祖”是台湾民间最普遍的称呼,将两字分拆来看,即意指妈妈、祖母、祖先。在清赵翼《陔于丛考》里有段极有趣的记录:“土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急,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称也。”显然,称“妈祖”不仅是基于一种亲近性,在遇到危急事情,呼叫妈祖与呼请天妃的救助效果截然不同。

台湾妈祖的母亲造型

普遍对妈祖的认识,皆依明末昭乘和尚《天妃显圣录》之说法,《天妃显圣录》言明妈祖生于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并于987年(宋雍熙4年)飞升,由此推断妈祖升化时,年约28岁。

妈祖未婚且在28岁、农历9月9日时,由玉帝来迎接飞升,这是民间普遍的传说,因此中国大陆所塑造的妈祖金身都是年轻姑娘的造型,多为年轻貌美瓜子脸,且体型纤瘦、身材高挑,是20多岁未婚女子造型。

在台湾,纵使各妈祖庙均有差异,大致上都是以雍容华贵的中年妇女形象呈现,妈祖早就随土着化汉人的重新想象、重新发展一套信仰系统。

台湾妈祖造型,大多为体态丰腴、身材矮小,年龄目看多像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面部慈祥、和蔼,双眼微阖,呈仔细聆听状,就像慈母正在倾听儿女述苦;体型微胖代表福相、稳重,带给信众安全感、信赖感。中年妇女与母亲的年纪相仿,身材矮小则符合一般台湾人体型。

台湾妈祖庙之金身,除了镇殿妈之外,鲜少为巨大雄伟的神像,因为妈祖并非高高在上、伟大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而是如同家中母亲般亲切、慈祥,因此台湾人是根据妈妈的形象塑造妈祖,妈祖的造型就是母亲的造型,妈祖所象征的就是母亲的意象。

台湾妈祖的母亲职务

妈祖原属海神信仰,目前台湾妈祖已不仅是航海守护神。从台湾各地妈祖的神迹观之,移民初期,妈祖有助战、平乱、除瘟疫、病虫害、降雨、治病、救灾等多重功能,现今妈祖又兼具婚姻、生育、护幼等母性职务,妈祖已由海上救难神转化成温柔、慈爱的母亲之神。

信徒每逢私密之心事,常会寻求妈祖作主,诸如交友、恋爱、婚姻之事,不宜向其他神明祈求,就会转向妈祖求助。

每年大甲妈祖?境进香过程中,都有许多民众争相向“报马仔”索求“红丝线”,绑在手腕用以祈求姻缘。红丝线的概念源自月下老人的故事,却因妈祖信仰的普遍,使妈祖也须兼管恋爱婚姻,为报马仔的红丝线加持。

有婚配,当然也就有生育之事。台湾民间执掌生育之神原为注生娘娘、临水夫人,但因妈祖同为女神之便,女性信徒无论求子、怀孕、生产都会向妈祖祈求。

白沙屯妈祖进香途中,常见妇女捧鲜花跪在路上,与妈祖交换神轿上的花束,称之“换花”,据传可祈求生男、生女,“花”在台湾民俗概念中,象征“胎儿”。女信徒借由“换花”向白沙屯妈祖祈求生子或生女,亦成为妈祖的新职务。

生子以后为怕小孩难养,通常会认神明为义父母,为祈求儿女平安长大,透过认契方式,强化孩子与神明的关系,以求得到神明特别照顾。妈祖的慈母意象,使许多民众让子女认妈祖为“干妈”,建立信仰上的亲子关系,每年在妈祖诞辰前夕,妈祖的契子、义女,都要回到庙里“换?”,以更新神力并确认关系。

台湾许多妈祖庙都有由契子、义女们所组织的“契子会”、“义女会”,为妈祖提供服务,义务担任清洁、烹饪、接待等工作,他们都以妈祖的儿女自居,而不称志工、义工,代表他们与妈祖的特殊关系。

时代演进,妈祖信仰在移垦初期的护航、助战、救灾、除瘟、治病、求雨等功能都已淡化,这些职务已由人间的军队、消防局、医院、气象局所取代,不再由妈祖主导,反而信徒个人的家事、心事、工作等私事,都会向妈祖祈求,因为妈祖代表母亲,会关心子女的一切,妈祖正如家庭主妇般,时时关注张罗子女的生活。

③ 天后圣母的潮汕的妈祖文化

闽南与潮汕两地血缘相亲同源同俗,在民间信仰等有着很多相近以至相同之处,尤其是对海上保护神妈祖的信仰更为突出。可以说是一样的妈祖,一样的海洋情怀!潮汕地区众多的妈祖宫庙,与历史上福建移民入潮有直接关系,也是潮汕沿海民俗信仰的集中体现。潮汕地区妈祖也被称为天后圣母,妈祖庙遍布潮汕的每一个角落,较多分布在澄海、饶平和汕头市区等地。 闽南与潮汕地区民俗习惯相似,以两地民众对海上保护神妈祖的信仰表现得尤为突出。潮汕的樟林古港作为潮汕地区古时对外贸易、海外移民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自从福建湄洲迎进妈祖后,就彻头彻尾地浸透了“潮味”。特别是樟林港姓林的族人和“她”攀了亲,一直说“她”是“胶己人”,并亲昵地称她为“姑母”。当地还规定族里谁家娶新媳妇,第二天一早新娘一定要捧一盘大桔,一盆清水到庙里,替“姑母”洗脸梳妆,孝敬“姑母”。
潮汕游妈祖 每逢三月二十三日的“妈祖生”,各地的“营妈祖”活动均十分隆重(营,即游的意思)。这一天,各乡村挑选数批青年作为抬妈祖轿的“轿夫”。“轿夫”都是些健壮有力者,而且挑选多是结婚多年而未有子嗣者或刚刚结婚的男青年。“营妈祖”时,先到妈祖庙请了神像,安放在轿里之后,由马头锣鸣锣开道,接着是一抬大香炉,随后才是妈祖大轿,然后是诸路神仙,再后是扮成各种故事的人物和锦标、锦旗等。沿街沿巷的群众围观如潮,家庭中主妇必设香案于路边祭拜,而且各家各户点燃长长的鞭炮以示欢迎,等妈祖銮驾经过时,祭拜者便取三根燃着的香,插在队伍前面的炉里。围观的人,假如是结婚多年而未有子嗣、而又轮不到抬轿的,必争挤到前边去摸一摸神像或轿顶,摸得着的话,则象征今年必生贵子。游完妈祖后将神像送回庙时,要看哪一台轿的神跑得快,快者新年更吉祥如意。

④ 妈祖祭奠主要表现形式有哪几种

自宋代之后,妈祖祭奠的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庙祭、郊祭、海祭、舟祭、家祭五种:
庙祭,是指在妈祖庙范围内举行祭典仪式,其特点是规范、严谨。据考,在宋至清四朝中,朝廷因事差官致祭妈祖达300多次,都是采取庙祭形式。清康熙五十三年(1718年),皇帝颁旨规定妈祖作为女圣,归列三圣之一,编入国家祀典,春秋谕祭,与文圣孔子、武圣关公同享最高法定礼节---三跪九叩、三击献醴。
郊祭,是指在都郊或市郊设立祭坛,对妈祖女神进行遥祭的形式。一般由帝王亲自主持,特点是肃穆、庄严。我国郊祭妈祖最早当推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宋高宗在临安郊祭后敕封妈祖为灵惠夫人。
海祭,是指在海边奠祭妈祖。从各地现存的海祭仪式中,可以看到:面对浩浩波涛,祈福旗幡与日同升,海螺长号,颂祭文、奏祭乐、进舞芭、献祭果、洒祭酒、敬鲜花、放海生,同时进行各种民俗展示。这种纯粹的民间祭礼一般在海边渔村流传,具有地域的独特性、广泛的群众性、愉悦的观赏性。
舟祭,是指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在出海时、归航时或遇大风大浪危急关头对妈祖女神进行全祭拜的一种形式。
家祭,是指妈祖信众在家中设妈祖神位,每逢初一、十五日或妈祖诞辰与升天纪念日进行焚香进供膜拜的一种方式。
通过上述五种祭祀形式的比较,可以发现,庙祭最为规范,郊祭最为庄严,海祭最有特色,舟祭最为普遍,家祭最为平常。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妈祖的风土人情,可以去中华妈祖网看看~~

⑤ 妈祖信仰——福泽一方的海上守护神

对于妈祖,之前的印象里一直认为这种文化基本上流行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比如最盛行的福建,广东,浙江东部,海南以及东南亚等邻国地区。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到辽宁省丹东东港市(原来叫大东沟)大孤山镇的孤山庙游玩时,发现并了解到甚至在我国遥远的东北辽宁沿海地区,当地的渔民在 历史 上直到今天也有着如此深厚的妈祖崇拜情结。好奇之余,略事梳理,中华传统文化下的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和信仰,妈祖—— 海上渔民的保护神

妈祖文化 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尊崇、信仰妈祖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传统民间信仰。妈祖文化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繁荣于近现代,妈祖文化体现了中国海洋文化的一种特质。 历史 上宋代出使高丽、元代海运漕运、明代郑和下西洋、清代复台定台,这一切都体现海洋文化的特征。中国民间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这就是“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的真实写照。而影响所及,妈祖由航海关系而演变为“海神”、“护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中国民间信仰崇拜神之一。

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2009年9月,“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湄洲妈祖祖庙也入选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首批文物点。

妈祖文化是中国海洋文化的代表,妈祖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共拥有妈祖宫庙5000多座,妈祖信众有两亿多人,其中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甚。

由于独特的 历史 发展条件和传播范围,妈祖信仰不仅具有神缘文化的特质,而且是民族文化的象征。在海外,不少华人集聚地,因为对妈祖文化的认同,而把天后宫作为社群活动的组织核心和主要场所 ……

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居民的心目中,妈祖是至高无上的护海女神。在福建、台湾各地,到处都有妈祖的祭祀庙,每年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

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妈祖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林姓是福建莆田的望族。妈祖的父亲林惟,母亲王氏,多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菩萨慈祥地对她说:“你家行善积德,今赐你一丸,服下当得慈济之赐。”于是便怀了孕。王氏将近分娩时,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入室中,光辉夺目,香气飘荡,久久不散。又听得四处隆隆作响,好似春雷轰鸣,地变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动,妈祖于是降生。因生得奇,甚为疼爱。她出生至满月,一声不哭,因此,父亲给她取名“默”。

民间传说妈祖生前精通法术与医术,普救众生,尤其保护渔民,死后仍显灵救难。于是受过她救命之恩的人,便造了一座小庙纪念她。

此后,据说行船的人在海上遇到狂涛汹涌之时,只要大呼“妈祖救命”,海面就会风平浪静。这个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于是妈祖的圣迹很快传遍了东南沿海。老百姓感激她、崇敬她,历代统治者亦多次予以褒封,从夫人封到妃,再封到天后,最后封到天上圣母,使对妈祖的崇拜愈加发展。但在民间仍然俗称她为“妈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妈祖崇拜的影响越来越大,以福建为中心,北至宁波、上海、南京、烟台、天津、秦皇岛、丹东,南到广州、澳门、香港、台湾,甚至内地的江西、安徽、贵州等地,都可见到妈祖庙和祭祀妈祖的活动。在台湾省,信仰妈祖和崇拜妈祖的活动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台湾2100万人口中,有近1/3的人信仰和崇拜妈祖,全台湾的妈祖庙有近千座之多。 有近千座之多。

在东南沿海及港、澳、台等地,妈祖庙(亦称“天后宫”)同样是香火最旺的庙宇之一。逢年过节,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都要焚香祭拜,使得大小妈祖庙内人头攒动、香火鼎盛。人们在祭拜之中,诚心祈求天上圣母的庇佑,使家人幸福平安。特别是到了农历三月廿三妈祖的诞辰,各地还要举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庆典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宗教活动高潮。

由于妈祖崇拜,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妈祖文化和妈祖习俗。妈祖习俗包括妈祖舞、妈祖灯笼、妈祖节后禁捕杀、龙舟挂彩、九重米稞、妇女裤子半截红、妇女船帆式发髻、偷妈祖鞋等,而其中数偷妈祖鞋习俗最为神奇有趣。

此外民间还认为,凡是已婚未育的妇女,若想生育,可到妈祖庙偷妈祖脚上的一只鞋,就能怀孕。偷时先要掷篙杯,若为一阴一阳,表明妈祖同意偷,否则不能偷。偷后三个月如怀孕,应到庙中拜谢。孩子生下满月,应去还愿,并做一双新鞋为妈祖穿上。据说偷妈祖鞋求子十分灵验,所以在妇女的心目中,妈祖的地位更是至高无上。这样一来,妈祖不再仅仅是渔民和行船者及其他各阶层人士的守护神,而且还担当起生育神的职责,由此可见民间大众对她的期望和崇拜之高。

⑥ 妈祖民俗仪式为什么盛行

妈祖是两岸民众共同信奉的海上女神。相传,公元960年,中国农历三月二十三,一位女孩诞生在湄洲岛上一户林姓人家。女孩出生后直到满月都不啼哭,父母便给她取名叫做林默。

默娘从小聪慧好学,16岁起就行善济困、扶危救难,多次救助海上遇险的船只和患病的乡亲。公元987年九月初九,年仅28岁的默娘在一次救助海难时捐躯。湄洲岛上的乡亲们为了纪念他们心中的这位女神,在岛上修建了一座庙宇。这座庙宇就是世界上第一座妈祖庙,也就是今天的湄洲妈祖祖庙。

在大陆,沿海各地的渔民和航海者都把妈祖奉为海上保护神,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华侨的外出谋生,妈祖信仰也被带到世界各地,根据统计,现在全球的妈祖信众达到两亿之多,妈祖庙则超过四千座,分布在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等国家和地区。这其中,台湾的妈祖信仰更为普遍和悠久。台湾云林县北港镇的朝天宫,是目前全台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妈祖宫庙。信众们把这里的妈祖看做是福建湄洲妈祖的替身,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生纪念日前后,会有数万人聚集这里。
永福妈祖祭祀活动来源历史久远,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活动除了传统的祭祀外,还有“迎龙爷”、舞竹马、舞龙、“迎红头猪”、唱汉剧、芗剧、南音等一系例民间文艺活动,近年来还紧跟形势,把民俗活动与计生国策、迎奥运宣传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靓丽的有浓厚氛围的农村风景线。

⑦ 妈祖为什么成了全球2亿人朝拜的女神

网络TA说特邀作者:世界华人周刊

华哥说

从一位普通女性晋升为女神,乃至于全球海外华人的精神支柱,她见证了身后这块土地千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朗博

探究东西文化,洞察差异化的世界

全文2396字,读完大约4分钟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

这句话丝毫不夸张,今天全世界有一亿多妈祖信徒。

台湾和新加坡70%的人信仰妈祖,除此之外,日本、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华人也信仰妈祖。

妈祖是我国国家祭典的三大神明之一,另外两个是黄帝、孔子。

湄洲岛妈祖庙的祭祀大典

那么,妈祖到底是谁?历史上倒真有其人,不过生前仅仅是个普通人。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一个小渔村,一户姓林的官宦人家降生了一个女婴,因出生则不哭不闹,故取名为默,当地人也称之为林默娘。

林默幼时聪明颖悟,八岁入塾读书,能过目成诵。

长大后,她矢志不嫁,平素精研医理,为人治病,防疫消灾。她热心助人,为乡亲排难解纷,行善济世。

电视剧《妈祖》剧照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在一次海上搭救遇险船只时,林默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年仅28岁。

当地人为了纪念她,为她建祠堂。但当时,其传说仅局限在莆田民间地区,影响力并不大。

但是让人迷惑不解的是,她在死后的100多年里,一直默默无闻。但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以后,她一下就出名了。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林默被封为崇福夫人,这是官方对妈祖最早的褒封。

从这以后,经过南宋、元、明和清四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敕封了36次,林默地位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封号最长达64个字,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民间传说中的林默娘羽化升仙

到了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妈祖的地位与孔子、关羽一样,被列入国家祀典,地方官员亲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她成了万众敬仰的“海上女神”。

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顶峰时期,女性社会地位降到谷底,除了女娲、王母这些上古形成的女神,人们信仰的保护神几乎全是男性,唯独妈祖例外。

那么,一个普通姑娘怎么就一步步成了亿万人信仰的女神?其背后的推动力又是什么呢?

这就要从福建的历史发展说起了。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因为大都山地,多出蛇虫,所以福建简称为“闽”,“门下增虫字,以示其特性”。

这样的地形当然不适合农耕文化的发展,所以,唐代以前福建人烟稀少,社会发展极其缓慢。

福建地形

虽然秦汉时期,福建已经纳入中国版图,但还是不开化的荒蛮之地。到了三国时期,福建的中原移民逐渐增多,东吴这才设置建安郡,福建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城镇——晋安(今之福州)。

经过三国魏晋,北方地区战乱不断,汉族人口锐减,至南北朝时期,北方被少数民族统治,中原地区的汉人只能南迁。当时中原的八大家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进入福建,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福建因此得以开发。

公元733年,唐玄宗设福建经略使,始出现“福建”之名。

唐朝末期,天下大乱,河南光州的王潮、王审知、王审?兄弟发动起义,南下入闽,这就是着名的“三王开闽”。

王潮、王审知、王审?像

三王治闽41年,广施德政,发展经济,福建才真正地发展起来。因为缺少耕地,他们非常重视海外贸易,为以后的福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三王治闽”到北宋这段期间,福建地方经济处于渔猎文明向农业文明、商业文明过渡时期。毕竟,在渔猎采集为主民间,女性还是居于主导地位,林默之所以能以女性身份“封”神,正反映出当时福建民间地区仍然具有“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这与中原地区的“女娲”神话形成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

所以,林默虽然是女性,却能成为当地人信仰的神。

那么,为什么之后各朝代官方要推广妈祖文化呢?这就要提及福建的辉煌历史了。

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立。

南宋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商业的税收头一次超过了农业,海外贸易空前活跃,成为南宋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比起广州,福建唐宋相对安定,没有战乱的威胁和破坏。

经历了唐末和南宋末两次大移民,中原地区的人民来到福建,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加上福建山多林密,出产优质的木材,当时南宋福建的造船业盛极一时,尤其泉州造的海船之大、技术之先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古代造船场景

陆地的“丝绸之路”被金朝和蒙古切断,泉州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超过广州,成为当时海洋贸易的中心。

当然,南宋朝廷非常重视福建的开发和巩固,当然就要通过提高林默的影响力,来增强闽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时的妈祖文化不仅只是地方的女神了,她与宋代的道教文化相结合,纳入到官方的神仙系谱中,成为护航女神。

《圣母助水图》

宋元两代,泉州港对外交通四通八达,举世瞩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锚地,是当时公认的“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也因此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都市。

当时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来通商贸易,福建沿海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丝绸画《刺桐古港》

福建,尤其泉州是当时亚洲海洋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形成了东方世界的海洋经济圈。由此,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瓷器、丝绸、中草药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特产如珍珠、象牙、香料,尤其是农作物占城稻、棉花、胡萝卜等相继传入中国。

可以说,此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辐射的意义远远超过贸易的范围,它把中国与世界连在一起,是一条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对话之路。

所以代表中国海洋文化的妈祖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元代时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妈祖信仰传播的高峰。

到了明朝,妈祖更是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妈祖圣迹图——托梦护舟》

明朝是我国海上外交频繁的时期,郑和航队在30余年间7次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航队的船员绝大多数是福州人。

郑和航队每次在海上遇险时,总会向妈祖祈求庇护。每到一处码头,必先建庙祭拜妈祖。船队到哪里,妈祖文化就传播到哪里。

郑和航队祭拜妈祖图

明代,福建的渔业、手工业、造船业高度发展,从而刺激商业的发展,福建民间商人已经开始走向世界。

明朝中期,为了防止日本倭寇,明朝实行了禁海政策,福建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

为了谋求生路,大量闽人向海外移民。

在整个明朝期间,福建成为侨乡,妈祖信仰随着福建人的脚步,传播至日本和南洋。

如今的妈祖文化节

清代,因为私商贸易和移民热潮,在海外生活定居的闽人越来越多,妈祖不仅是海运保护神,也成为海外华人的精神支柱,代表着中华文化、华夏观念的教化。

福建漳州妈祖"过海"民俗,已延续300多年

妈祖从一个早逝的民间小女,日渐成为亿万民众信仰的天仙,其实正是中华民族从内陆走向海洋、走向开放的过程。

与其说,护佑着出海人,不如说,妈祖守望着每个扬帆远行的中国人。

⑧ 福建莆田有独特的妈祖文化,为何说妈祖本身就是以为平凡女子

在我国的福建莆田,家里以打鱼为生的家庭多数都供奉着一个叫妈祖的女神仙,这个妈祖的原型就是一个平凡的女孩,这个女孩叫林默,这个女孩虽然为女儿身,但其实她非常了不起,是古代中国的第一个海上搜救员,林默从小深识水性,所以她自己很小就开始在海上救人,但不幸的是,在林默的二十八岁时候,因为海上救人,她不幸遇难,这个年轻女孩的性命就这样停在了28岁,那一代的渔民因此而非常敬仰林默,她不知救了多少人,所以为了纪念林默,人们才将其神话化,叫做妈祖。

在那一场灾祸中幸免于难的官员便开始将妈祖文化作为信仰,并建议当时的君主在那里修建庙宇为其供奉香火,自此宋朝的每一代君王都开始在沿海地区大肆的修建妈祖庙,妈祖文化得以弘扬。妈祖文化象征着善良、互助,她给人带来的都是非常积极正面的印象。

⑨ 历史上沿海地区崇信的“天妃妈祖”,实际身世是如何的呢

天妃妈祖,又称天后,实有其人,她原名叫林默。

她祖籍福建莆田湄州屿,是个海岛。林默的生卒年,据一些史书的记载,也很不相同。她的生年竟有六种说法,卒年也有四种。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只活了27岁,所谓“室居未三十而卒。”

天妃林默的祖辈可追溯到唐代。唐宪宗时,莆田有个林牧,有九个儿子,据说都做了刺使,人称“九牧林氏”(刺使又称“州牧”)。林默是林牧的十世孙女。林默的父亲林愿,做过兵马使(也有说做都巡检), 林默在家最小,是个“老闺女”。为什么叫“默”呢?据说,她出生后一个多月,从来没有啼哭过,因此父亲给她取名“林默”。

正像别的许多由人成“仙”的神明一样,林默的出生自然也被后人披上了神异的色彩,被大大地神化了一番。《莆田县志》说,林默出生时“地变紫,有祥光异香”。《三教搜神大全》说,林默母“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免娩身,得妃(林默产,“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总之,林默的出生伴随着无比的吉祥。

林默的成长

大概林默天生是个当“神”的材料。刚刚1周岁,尚在襁褓中,见诸神像,即“手作欲拜状”。5岁能诵《观音经》,11岁“能婆娑按节乐神”。小林默似乎与神佛有不解之缘。林默长大后,即“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乡民以病告’辄愈”。看来,林默还是个年轻女巫之类的人物。而她最大的能耐,则是对海事有着不同凡响的“灵感”。

一次,林愿与四子分乘五船去福州办事。林默与母亲呆在家中。夜晚林默忽然手脚乱动。母亲赶忙推醒她,问女儿是否做了恶梦。林默睁开眼睛道:“不好,爸爸他们的船遇上了风暴。”母亲大惊失色。林默埋怨母亲道:“我两手各拉一条船,两脚又挂上了两只,嘴里还叼着一只,本来没事了,可您一喊,我嘴一张,叼着的那只船给刮跑了。”说完哭了起来:“我大哥性命难保了。”

几天后,父兄弟们回来,哭诉海上遭遇风暴事,大哥的船已沉没海中;并说风作之时,见一女子牵五条桅索而行,渡波涛若平地。全家这才明白,林默当时瞑目而睡,“乃出元神救弟兄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此事越传越神,林默名声大震。

林姑娘长大后,誓不嫁人,经常乘般渡海,云游岛屿间。凭着她一身好水性和一颗菩萨心,在海上多次救护遇难渔民和商人,被人们呼为神女、龙女。她的海上救难行善事迹,在莆田地区广泛流传。

升化成神

在一千年前的一个暴雨天林默奋不顾身,在海上抢救遇险船民,因风浪太大,林默不幸被台风卷去……

人们不愿承认林默遇难而死,认为她已“升化”——变成了女神。有人编造说,林默升化时,“闻空中乐声,氤氲有绛云若乘,自天而下,神(林默)乘之上升”(《扬州天妃宫碑记》)。后来还有人见她“常衣朱衣,飞翻海上”。于是莆田百姓修了个祠堂,纪念神女林默。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给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高丽。他率领八艘大船航行在渤海之上,忽遇大风暴,一下刮沉了七艘。路允迪惊恐万分,赶坚闭目祷告:“神女下凡,保我平安!神女下凡,保我平安!”说也怪,路允迪忽然觉得船一下平稳了,他睁眼一看,果然有位穿红衣的神女站在船樯上。靠了神女的保佑,路允迪独船驶向高丽,完成了出使任务。徽宗听说此事,亲赐林默祠一块题为“顺济”的匾额。

以后,神女的“灵应”越来越多。

宋绍兴年间,江口海寇猖獗,神女“驾风一扫而去",后屡有助剿海寇事。淳熙年间,“岁屡旱灾,随祷(神)随应”。神女不但保佑商船渔民,助剿海寇,还有捍御水旱疫疠之灾等“法力。因此,神女的影响越来越广,香火由最初的莆田地区,逐渐扩展到从南到北,沿海一带的极广大区域。

神女的“灵迹”也得到从宋至清历代帝王的褒奖 。帝王们在七八百年间对其册封多达40次,封号累计竟有五六十字:如辅国护圣、护国庇民、灵惠助顺、妙灵昭应、宏仁普济、昭灵显佑、广济明着等。林默的地位,由最初的林姑娘而为夫人、为妃、为天妃、圣妃,直高升至天后。 祭礼也由民间祭祀而逐渐升为朝廷派大臣祀祭,并载入国家祀典。

如果说内陆人们信仰的女神是观世音菩萨,那在沿海,人们信仰的女神则是妈祖娘娘了。并且从宋代到清代,国家传统祭祀的三大对象就是黄帝、孔子和妈祖娘娘。

妈祖娘娘,原名林默娘,一般认为她是福建湄洲人。对于她的信仰,开始于北宋中后期,传说她在生前就为渔民预测出海的祸福,并且医术高超,常在船只遇难的时候出海救人,挽救了无数渔民。当时史料记载,她“常衣朱衣,显圣海上,若遭风难,呼神无不救应”。宋之后的历代帝王都对其加封,从“夫人”到“妃”,到“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慢慢地林默娘由人变成了神,成为了万人敬仰的神女妈祖娘娘。

据初步统计,海内外妈祖娘娘的信众达 2.5亿人之多,香港、台湾、澳门以及东部沿海江苏、江浙、山东、天津等地的港口都有妈祖庙。澳门的葡萄牙文 Macau就是从“妈阁的发音来的,当年葡萄牙人在澳门登陆的港口有一个妈祖阁,葡萄牙人问这里是哪儿,路人答妈阁,于是葡萄牙人以为说的是这个岛的名字,就把澳门叫成了 Macau 。


每到妈祖娘娘农历三月二十三诞辰时, 全世界的妈祖庙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 式,而祭祀最隆重的地方莫过于妈祖的诞生 地湄洲岛了。在这一天东南亚、南北美、日本 等海外善男信女,都会来湄洲岛朝拜,这里 的妈祖庙是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五千多座妈 祖庙的祖庙。这天湄洲岛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上香仪式,人们会在负责人带领下对着妈祖神像行跪拜大礼,并且向妈祖敬献祭品。戏班子还会上演再现妈祖生前事迹的妈祖戏,各种表演妈祖显灵、送子、送药放事的花车也会在会场一遍遍地巡游,伴随着舞龙舞狮队和各种民俗文化表演,祭祀的热闹程度甚至会超过春节。 此外,在农历九月初九妈祖升天那日,人们也会举行纪念活动,但因为是忌日,所以这日的祭拜礼品都是素食,妈祖庙也会从九月初六开始演妈祖戏,一直演到初九。

而除了庙里的祭祀活动,从宋代开始,东南沿海出港的各类船上都会供奉着妈祖像,在起航前、航行中、到港后都会焚香祷告妈祖娘娘,祈求一路平安。民间传说郑和下西洋时也举行了拜妈祖仪式。有些地区除了妈祖出生和升天之日举行纪念活动外,甚至每个月的初十五,都会在海边或家中举行祭拜仪式。

作为一个和蔼可亲的女神,妈祖娘娘尤其受到妇女的欢迎,每当妇女们遇到难题或要作重大决定时,则会用半月形木质圣杯,向妈祖祈祷,请求给予暗示。而为了保孩子平安,妈妈们也会到妈祖庙祈求小香袋,并在孩子的脖子上挂上妈祖的玉像,希望妈祖能像保佑海上航船一样,保佑孩子平安。如果孩子父母外出了,甚至还可以将孩子托付给妈祖庙的相关人员照看。如此的妈祖娘娘,脱离了国家祭祀的宏大主题,变得亲近平和起来。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将妈祖信仰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或许是由于妈祖的信众广泛,或许是由于妈祖信俗自国家至民间自成体系。 但妈祖娘娘如此深入大众的原因,主要根源于妈祖娘娘身上所寄托的沿海百姓对海上航行平安归来的期待,对人生事业、家庭平安顺利的期待,以及对一个温柔庇佑着民族的母亲形象的期待 。

宋朝时候有个福建渔家女,叫林默娘,传说她在父亲出海打鱼遇难后,在海上游了几天把父亲尸体带回来,后人为了纪念她给她建庙,并且屡显神迹,后来历代帝王也为她建庙祭祀,沿海人都认为她能够保佑平安,于是就有了神化的妈祖。

妈祖信仰不只是在中国沿海,这个世界上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基本上都能找到妈祖信仰,可以说妈祖是中国民间传播最为广泛的神明信仰。

在古代出海航行,因为造船技术不先进,也没天气预报,所以出海其实是很危险的,所以当时的渔民常把安慰寄托于神明信仰的保护,妈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祖父林孚福建总管,妈祖出生一直到满月都不会哭,父母取名林默娘,她终身未嫁,一直行善救人,精通医术,帮村民逢凶化吉。

林默娘生在大海边,懂天文,习水性,她所在的海域有很多暗礁,很多遇难的船舶常得到她的帮助,也就有传言她能预知吉凶,海事,然而公元987年,年仅28岁的林默娘就早早去世了。乡人为了感激曾经受到林默娘的帮助,于是就在湄洲岛上建庙宇纪念她,这就是着名的湄洲妈祖庙。

后来 妈祖的传到统治者耳中,从宋朝起,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断加封,扩建妈祖庙,妈祖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妈祖信仰也由福建传播到浙江、广东、台湾、琉球、日本、东南亚。

文|王宇丹


妈祖,又称天后、灵女等,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民众心中共同的海上保护神,人们对妈祖的信仰起始于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 历史 。从传世记载中可见,妈祖并非一个完全“捏造”出来的神明,而是由一实际的 历史 人物演变而来,但由于史料的缺乏,妈祖的身世一直是谜团,民间或学界有关于妈祖身世的众多说法。

虽说宋代就已存在妈祖信仰,但事实上,宋元的史籍侧重于记载妈祖的神能,有关妈祖生平身世的资料寥寥无几。南宋的廖鹏飞写有《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一文,是迄今所见有关妈祖身世及其信仰起源的最早记载。文中写道:妈祖,即林氏,湄洲岛人,以巫祝为职业,能预知人间祸福,林氏死后,众人为她在湄洲岛上立了庙。但妈祖的名字、生卒年代、生平事迹,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时至明清,人们的想象力变得更为丰富。明万历三十年吴还初编《天妃娘妈传》、明末佚名编纂《天妃显圣录》以及干隆年间林清标《敕封天后志》等等都有关妈祖生平的记载。这些文字记载的造神之意毫不掩饰,其很大程度上地整合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神话故事。各个版本的说法使得妈祖的原始形象逐渐清晰。

关于妈祖的出生时间,年份记载上没能统一,但是将“三月二十三”作为妈祖的诞辰却是非常一致的。妈祖的“投胎”方式也有各种说法,或是观音赐给其母一丸,或是其母做梦受孕。另外,妈祖是莆田人,姓林,名默,之所以名为默,是因为她从出生到满月都不曾啼哭一声。林默幼时聪慧,有天赋的灵性,生前多次助人渡过风险,终身未嫁,28岁时为救海难而死。以上便是广为流传的妈祖生平。

近来有学者以宋代出土物墓志为契机,结合文献资料,对妈祖的名字进行新的探讨,认为妈祖的原名为“新梅”。除了分析墓志外,该学者还谈及:三月二十三这个时间,正是青梅上市的时节;且莆田梅林广泛分布,有浓厚的“梅”文化特色,取名“新梅”有合理之处。只是在民间长期的口耳相传过程中,由于口音等原因,“新梅”之名逐渐失真,且以讹传讹,成了史料记载中的“林默”。这一说法的出现,表明关于妈祖的研究和 探索 仍在继续。


参考文献:

苏亚红:《“妈祖”形象和名称演变的 历史 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唐宏杰:《海神妈祖真实名字新说》,《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第12期。

说起 妈祖 ,原名林默娘,福建湄洲人,享年27岁。走的是 功德成圣 路子——民间这里神祗很多,除了女娲娘娘,还有山东泰山的 送子娘娘 、 上古传承的 “先蚕娘娘”嫘祖 等,在全中国 也很出名,祭拜广泛!


妈祖信仰平平,始于北宋中后期,传说她生前为渔民预测出海的祸福,医术也高超。海上福祸相依,船只遇难时常显灵渡海救人。史载,她“常衣朱衣,显圣海上,若遭风难,呼神无不救应。”

林默娘从宋代“夫人”,历朝不断加封,到“妃”,再到“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由人变成了神,成为了沿海渔民敬仰的妈祖娘娘。不能不说赶上了好时候!

其一,唐宋道教地位很高,尤其赵官家宋真宗赵恒十分崇道;宋徽宗赵佶更以“道君”自居, 历史 却开个玩笑,亡国俘虏于金人。南宋小王朝,也缘于贾似道国师,惨烈悲壮亡于蒙古。“崖山之后无华夏”,日本汉学家激愤评语(有批判说“包藏祸心”)。

其二,至关主要的是:隋炀帝凿通京杭大运河,帝国经济中兴不可逆转的难移。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大唐中央王朝更是凭借扬州、泉州等 海上丝绸之路 贸易红利,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

两宋不用说了!从北宋到南宋,痛失半壁江山,几乎全靠海外贸易支持。明清闭关锁国,但 海外朝贡贸易 却始终兴盛不衰。渔民、世商、海寇,若是“偷渡”南洋的话,攫取眼红暴利,生死一趟难料,那么妈祖香火,想不兴旺都难?


结论 妈祖信仰 可能从东汉隋唐就已隐隐流传。正好北宋出了个林默娘,能掐会算,医术高超,心地善良,救难渔民—— 北宋末宋徽宗时期发生了祅教/明教 方腊起义 。不知道,这个 林默娘 是否同教兄弟姊妹, 朱衣圣火使,布道光明神? 须知道【 朱衣紫贵 】,唯有品级的官老爷及夫人们,才拥有资格穿戴!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3980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035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662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129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352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353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279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3923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238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