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装分类 » 客家男装什么意思

客家男装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2-11-20 01:25:21

Ⅰ 客家人是什么意思

客家人,又称客家民系,是中国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客家这一称谓源于东晋南北朝时期的给客制度及唐宋时期的客户制度。

客家人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族逐渐南下,其中一部分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族等土着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因此客家文化概括地说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着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客家方言、客家民俗、客家民居、客家山歌、客家流行音乐、客家童谣、客家民歌、客家人物、客家山水、客家诗文、客家历史、客家饮食、海内外客家分布等多方面。

客家人,是汉民族在我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文化一方面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Ⅱ 客家人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着大裆裤”是客家人最常见的衣着打扮。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对襟衫。与上衣相关联的,就是围裙。客家人的围裙裙身上及胸口,下至膝盖,常用一块花色耐脏的单布做成,多为客家女子劳作时穿着。严格说来,围裙并不是上衣,一般不可单用,常穿于大襟衫表面,为劳作时防止弄脏衣衫而穿戴的附属服饰。帽子也是衣服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数女人夏天戴的“凉帽”(凉笠)和秋冬时期戴的“冬头帕”。
客家衣着最突出的特点是“质朴元华”。古代方志多有记载。如康熙三十年《程乡县志》讲,程乡县(今梅县)城乡妇女的穿戴风俗是“头不缠锦,足不裹吊”。至干隆年间,“中上人家,妇女纺织缝纫,粗衣薄妆,以贞淑相尚。至村乡妇女区,槌警短裳,任田园诸务,采山负檐,未免鄙野”。换言之,“粗衣薄妆”、“槌暑短裳”穿戴上的特点,甚至简朴到“鄙野”的程度,足见当时服饰的朴素。一个民族或民系是否讲究穿戴,从妇女身上反映尤为明显。客家妇女以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着称于世,不崇尚时髦,朴实无华,对衣服十分爱惜,平日穿打补丁的衣服,新衣服除过年或走亲戚偶尔穿一两回外,总舍不得穿。“在家唔怕旧,出屋唔怕新”,这些俗语很能说明穿戴观。
客家人的简朴是与整洁连为一体的。客家人常用服饰因城乡贫富而有不同,乡村居民大都穿着朴素,但求耐穿、舒适、大方,而城里人穿着较讲究,注意时尚和整洁,一般都讲求身份和环境。旧时有句俗谚“不怕衫烂,最怕人烂。”衣服虽破,只要补得好,洗得干净,穿得整齐,就不会被人见笑。客家人重面子,极为注意正式场合的穿戴。如梅县人有谓“锅里无米煮,出门衣官样”。逢年过节或走亲访友,均须穿上整齐清洁的衣衫,以免被人瞧不起。康熙年间《程乡县志》卷一《风俗》称“齐民无事不衣冠”。黄遵宪在同治年间所作《送女弟》,也说客家妇女“盛妆始脂粉,常饰惟荼巾”,是符合客俗实际的写照。客家人对于破旧衣服不会随便抛弃,有句俗话说:“烂衫烂裤不要丢,留待年老好遮羞。”更典型的是,大裆裤(约6寸宽)的裤头,多用质地较差的白布接成,驳接部分被上衣遮住,无伤大雅。有的妇女的嫁衣,一辈子都舍不得穿,压在箱底柜角,一年又一年,往往成为死后的残衣。
客家人做衫裤的布大部分是用棉纱、苎麻,自己纺织的,俗称“家机布”。这种布布面宽为一鲁班尺(相当于12市尺),以三丈为一匹(约43. 2市尺) ,故当地称为“三丈白”。一般来说,面宽一尺、长三丈就足够通常人制一套衣服,故定俗成规。织布首先要有“线”,最初的线也是自纺的。不过这种“纺线”很粗,织成的布很粗糙。后来有了机线,称之为“洋纱”,墟镇上亦有了专门的洋纱店,他们把洋纱贷出给村妇织成布,然后以布换纱,投入再生产,这种行为叫做“回布”。当时梅州城乡很多妇女都会织布,兴宁县尤为普及。这种布本色白底,用土染料漂染而成黑、蓝、青蓝等颜色,染料是土制“靛粉”,也有用“薯茛”、“土珠”或“乌臼树”等草木熬水染色的。成人衣服色泽多偏黑,偏深蓝、深灰色。夏季多用芝麻纺织的布。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传统的衫为“大襟衫”,裤为宽大的“大裆裤”。衣着款式偏宽偏长,男女无多大区别,上衣是“大襟衫”,右边斜下开襟,安布纽扣,女装则在襟边加一两条花边,以示男女之别。衣袖宽长,其中袖口宽1尺左右。而裤子则男女基本无别,一律宽头大脚,裤管(俗称“裤脚”)宽1.8尺至2尺。穿时一般用“裤头带”(纱布带)扎紧,或将裤头交叉绞紧反扎于内即可。
旧时男女都不穿“底裤”(内裤),讲究者加穿一条较短的裤就是了,但一般都穿内衣,俗称“褂哩”、“留眠衫”。寒暑服式无多大区别,只是暑天穿薄的苎麻布俗称“夏布”,冬天用厚布。御寒衣服称“棉袄”或无袖的“棉背褡”。
“大襟衫”,在胸前不开口不设纽扣,表面不设口袋。其开口从颈部开始向右斜开直至右肋下并沿边而设纽扣。和“大襟衫”相配套的大裆裤又叫“斗头裤”(或“交头裤”)。由于气候关系,冬天穿棉裤的极少。一般人家不论男女,一件棉袄往往要穿一辈子。一般情况下,梅州城乡人民穿衣服大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哥新,二哥旧,三哥着的烂衫袖”。前者的意思是说,一套衣服大体要穿9年才换新的,后者的意思是说,小孩子穿衣,大哥穿过的衣服传给二哥三哥继续穿。
当然,贫富人家的衣着有所不同。在衣料上,少数富家多穿绞罗绸缎。在衫裤式样上,除大襟衫大裆裤开胸褂外,还有穿洒衣、马褂。所谓“洒衣”,实为下摆延长至膝以下的大襟长衫。所谓“马褂”,实为无袖的开胸衫。马褂与洒衣往往同时穿着,即穿上洒衣后再穿马褂,称之为“马褂套洒衣”,又俗称为“长衫套马褂”。如果再戴上一顶“瓜督帽”,便是乡绅的穿戴了。富家的太太小姐也穿长衫,但其长衫不叫“洒衣”,而称“旗袍”。
一般妇女穿大襟衫交(交叉)头裤要配头帕。头帕多为黑方形,配有环扣,一端扣于脑后发髻上,一端扣于颏下。头帕夏可遮阳,冬可为头面护暖。另有一种叫围帕,多为做家务劳动时穿。长的围帕称为吊裙,端顶用带挂于颈部或与面衣的颈扣相扣紧,胸前用带扎于腰部。短帕称为围裙,仅系于胸前腰部。

Ⅲ 客家人什么意思

客家人,或称岭东人、客家民系,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客家的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当时的四邑族群对粤东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客家人在中国大陆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粤东)、北部(粤北)和西部(粤西)片区、广西东南部以及福建南部、江西南部。 秦朝末至宋朝初,黄河流域汉族居民数次从北方南迁,抵达粤、闽、赣三地交界处,与南越族、闽越族、畲族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

Ⅳ 客家是什么意思

客家的意思就是:祖籍异地,迁来本地多年的居民,就像过去来此作客,因为客久家安,所以叫客家(人)。

Ⅳ "客家"是什么意思

中国的客家人和以色列的犹太人一样,是当今世界专家学者研究热门的两种人。然而,依据什么来界定客家人呢?至今却没有达到共识。
其一之说法,凡是讲客家话(新民语)的人,都是客家人。这是以语言来划分的。

其二之说法,凡是在客家人聚居地生活的人,都是客家人。这是按地域论来划分的。

其三之说法,凡是先祖从中原(包括陕甘晋豫之河洛地区)南迁而来的汉人,都是客家人。这是依据根源论来划分的。

其四之说法,凡是有客家血统之后裔,都是客家人。这是依据血统论来划分的。

其五之说法,凡是移民流动变迁启籍而来的客人,都是客家人。此为各种方志记载"主客"之依据。这是按客民迁徙论来划分的。

其六之说法,凡是有客家风俗习惯的都是客家人。这是按风俗习惯论来划分的。风俗习惯包括婚丧嫁娶仪俗、岁时节目风俗、文化、艺术、服饰、建筑等。

其七之说法,凡是具有客家精神意识的客人,都是客家人,这是按精神意识论来划分的。其精神意识包括儒家文化、思想、感情、宗教、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爱国爱乡、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勤俭持家等等。

其八之说法,凡是认同自已属于客家的,就是客家人。这是依据认同意识来划分的。

我认为客家人不是顶指单一民族的迁移者(也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迁移者)总体称为客家人,因其去的不是祖居地居住所以叫做客家人,(不是常有客死他乡一说吗!)

Ⅵ 客家是什么意思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从唐宋时期开始,由于天灾和战乱等原因,他们大量辗转南迁。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的广袤山区中扎根,以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现在已有千万客家人分布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常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

那么,什么是客家人呢?可以这么说,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重要的民系;客家人是汉民系的独特而稳定的群体;客家人的聚集地为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区(这里有二十九个纯客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独特语言;客家人有特殊的客家文化和习俗;客家人具有独特的客家精神。概括地说,客家人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汉民族的独特稳定的一个民系,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独特稳定的客家语言、文化、民俗和感情心态(即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稳定特征的人,可以称为客家人。

客家人,这是一个充满颠沛流离、饱经风霜的苦难的代名词,客家人迁徙过程充满血泪和辛酸;客家人,这又是一个富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光辉的代名词,客家人历经磨难,创造了着名的客家精神和文化——其光荣和辉煌值得客家人引以为自豪。
当客家先民辗转奔波,最后找到闽、粤、赣交界地区这片大本营时,被周边的其他民系视为“客人”,即“外来人”。“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客家人,不单被称为“客”,而且也自称为“客”,表现出客家人的大度和豁达。正是有这种大度和豁达的精神素质,客家人才能做到“身入他乡即故乡”,才能把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的土着居民融合进来,最后“反客为主”,形成独特而优秀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秀成员。学习和了解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客家后代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有助于客家后代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客家称谓的由来
什么是客家民系
在过去千百年的漫长历史岁月里,客家先民 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迁移,再迁移,是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特征,而且当其它民系基本上定居下来的时候,客家民系依然辗转迁徙,为寻找理想家园而脚步不停。正是背负中原文明的大迁徙,形成了一个独特而优秀的民系。
那么,什么是客家民系呢?所谓客家民系,就是汉民族共同体内部的一支,经过长期的迁移,最后到达并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并形成有别于周边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习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体。
客家民系形成的标准。其一,客家方言。客家人之所以区别于非客家,其中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语言。客家方言不仅是客家之成为客家的标志,而且也是客家民系自我认同的内聚纽带。具体来说,一个客家人之所以把另外一个客家人认同为自己的属群,其最直接也最简单的道理是因为双方都讲一样的客家话,而不是因为共同的地域、血缘之类的东西。其二,大本营地区的重要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现象,是指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或间接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的那种深层性的文化事物。如民俗、宗教、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心理情感等等。当代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不同团体(群体、属群等)之间的自我认同,除了种族、血统等这些先天性的因素之外,主要的就是文化现象。

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闽西、粤东三角地带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大本营地区交通阻塞,满 三角地带 目丘陵、山脉,是东南丘陵的集中地。这里武夷山脉和南岭山脉相交接,形成中原大地与东南沿海相隔离的天然屏障。正是在这天然屏障的心脏里,孕育出养育东南大地人民的赣江、汀江和梅江三条大江。在这三条江及其众多支流的两岸,小盆地星罗棋布。客家先民由北而南迁移,终于找到了较为理想的落脚地。这里一个个小盆地,经过客家人世世代代的辛勤开发、建设,形成了一连串车水马龙的集镇和炊烟袅袅的村庄。
客家称谓的由来
客家民系在赣、闽、粤三角地带的形成,使赤县东南一隅光华炫目,生机盎然。充满神奇奥妙、多彩多姿的客家大本营骄傲地向世人宣告:这里有一群血脉里奔流着炎黄热血的人,在辛勤播种、耕耘着华夏文明,这一群人的名字叫“客家人”。
那么,客家的称谓怎么来的呢?着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汉语韵学》中认为,“客家是‘客’或‘外人’的意思,因此,客家就是外来的人。”可见,客家是相对于“主”(土着)而言的一种对称,客家的“客”,即外来人的意思。“客而家焉”,作客他乡,并以之为家者,即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总体上反映了客家民系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历史际遇和“以客自谓”的大度和豁达。“人禀干坤志四方,任君随处立常纲。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入他乡即故乡。”这是一首在客家地区流传很久的歌谣。这首歌谣反映了客家人远离故土、远走他乡的历史际遇,表现了客家人随遇而安、心胸宽广的精神面貌。“人禀干坤志四方”的大度,“身入他乡即故乡”的气概,表现出客家人“客吾所客、以客自谓”的豪迈气概。如果没有这种豪迈气概,客家人怎么可能会因被称或自称为“客”而自豪呢?
客家人,这个响亮的名字,让客家子孙后代为之骄傲和自豪。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客家人身上的客家精神文化,折射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明光彩。神奇多彩的客家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去继承、发扬和光大

客家文化
客家传统文化的根基 “客系何来?本黄裔汉胄(zh怽plainu),三代遗民,世居河洛,自晋初、战乱兵凶,衣冠南下,经唐灾、历宋劫,籍寄遐荒,筚路蓝缕创四业,溯渊源、千年称客实非客;家乡哪处?数远祖先贤、中原旧族,转徒粤闽,从宋末、居安业定,驻足梅州,复明播、继清迁,群分边郡,瓜瓞(di哱plain)绵延遍五州,同根柢(d媆plain),四海为家就是家。”(黄火兴:《长联一副》摘自《客家文化研究》总第1期)
在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大迁徙中,无数次的磨难,淬炼出坚忍刚毅的客家人。中原文明的圣火,在颠沛流离的迁徙中四处点燃;在漂泊苦难中熊熊燃烧。也许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客家人背负中原文明辗转南迁,使古老的文明得以维系与延续,华夏文明就可能中断甚至覆灭。可见,客家人是华夏文明最古老的负载者,是古汉族的“活化石”。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呢?传统文化通常是指属于过去的稳定存在的,流传至今并现在仍起作用的文化要素。客家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是中原、河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源远流长历史上的迁徙和僻处山地的环境条件,使之形成了既是汉民族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客家文化传统。因此,客家文化是汉文化下属的具有民系色彩和地域特征的一种亚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也是客家文化的根。河洛文化产生于黄河、河洛地区的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象征。河洛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一支主脉,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中轴、摇篮和圣地。河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河洛地区居住与从事生产活动,河洛文化即从此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河洛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河洛在全国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中国文字首先产生于河洛地区。中国学术思想上的道、佛、儒、理四大流派,追其渊源,仍在河洛。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雕版印刷术,发端于洛阳。张衡在洛阳制作“浑天仪”和“地动仪”;三国的马钧在洛阳发明翻车。文史上里程碑式的汉魏文章、西晋文学、唐代诗歌、史地巨着及名家书画,历代皆盛于洛阳。洛阳是千年古都,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地上地下都留存有无数的文物古迹,文化堆积层丰厚,在国内名列榜首。
大本营地区的赣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地域。客家学研究专家把近代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化,概括为“三江文化”(即赣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表明了客家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大本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三江文化”及其代表人物。其一,赣江文化:主要是宋代文化,以赣南客家人聚居地形成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人物有客家人欧阳修、王安石等。其二,汀江文化:随着客家人南徙到福建汀州府,经历了元明清的战乱,形成了汀江文化的特色,其代表人物有李世熊、刘坊等。其三,梅江文化: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徙到嘉应州形成粤东客家大本营之一,成为文化之乡,孕育成梅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有黄遵宪、丘逢甲等。
客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犹如一棵枝青叶茂的参天大树。她挺拔的身姿,沐浴在南国温暖的阳光里;她发达的根系,深扎在中原、河洛的古老的土层中。这是一棵屹立于东方圣土的参天大树!这是一棵绿映五洲四海的参天大树!
浸染“乡土情结”的客家文化
“乡土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着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里,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自己的乡土有无限的眷恋之情。不少客家人,远离乡土数十载,尽管儿时生活是那么贫困,但对故土的思念又是那么甜蜜。乡土情结,灌注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渗透在客家文化之中。
迁徙,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念念不忘的是故乡的土地和亲人。客家人一次又一次的辗转迁徙是被迫的,被迫离开家乡、失去家乡故土的人,怎能不更懂得家乡故土的可爱呢?怎能不更珍惜乡土情谊呢?
反映乡土情调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在客家传统文化中,反映乡土情调的莫过于客家山歌。俗语云,“客家山歌特出名”、“客家山歌松口(地名,谐“从口”)出。”这种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民歌使人顿生思乡怀乡之情,在中国民歌中独树一帜。客家山歌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也是东方诗歌大园里出类拔萃的妙诗。客家山歌是客家地区民间文学的瑰宝。它直接从人民群众中产生,尽情抒写客家人的生产与生活、欢乐与忧愁,情深景真,质朴优美,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千百年来,客家山歌广泛而持久地在客家人聚居地流传,魅力常在,青春永葆,表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除了客家山歌外,还有广东汉剧、采茶戏、花朝戏、提线木偶戏和山歌剧等地方戏剧。这些地方戏剧,除汉剧外,都用客家方言演唱,曲调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客家传统文化中,流传最广,浅显易懂,客味特浓的是民间谚语。尤其是那些怀乡思亲的谚语,更让人铭刻在心。如:“命长不怕家乡远”、“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在家不会迎宾客,出门方知少主人”、“只要人情好,食蕃薯汤也甘甜”……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雕刻、绘画、民间工艺品和风味小吃,都浸染着浓浓的乡土情谊。
客家人!你无论从中原迁徙到东南阴霾不开的蛮荒之地,还是从故土迁徙到异邦的荆天棘地,你总是那么昂扬奋发,那么坚忍不拔,你的心中写着“成功”两个大字,你的心中找不到“失败”两字的影子。客家人,你究竟为什么这样犹如钢铁般坚强?这是因为你的心里怀着一块采自中原地层深处的传统文化的黑煤块——燃烧着人文理想的冲天烈焰——照亮了所有客家儿女前行的路。这冲天烈焰散发出来的热力,使神州大地温暖如春,使五洲四海温暖如春。是的,客家人是春天的使者,客家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开僻出崭新的春天来。
客家文化是古老汉族文化老树上绽出的新枝,在这郁郁葱葱的新枝上,已经挂满了色彩斑斓的果实。

Ⅶ 客家是什么意思

客家指的是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

古代客家先民的历史开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经过千年演化,最迟在南宋已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民系。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岭南)土着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围龙屋制度是古代农耕文化的巅峰代表。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7)客家男装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客家”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当时(清朝)四邑族群对粤东地区(亦称惠潮来民)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

旧时,南方客家地区的长者一辈都自称福广人、岭东人或者循州人、嘉应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当地县名为名。

“客家”一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 但至今仍有不少地区不清楚这个称谓。

Ⅷ 客家服装主要是蓝.黑.白.其有何意义

客家服饰——对客家人勤劳、朴实生活的诠释

客家服饰没有少数民族服饰那样斑斓多姿、绚丽多彩,而是以朴素、简洁见长。客家服饰颜色喜素,以黑、蓝、白为主色调,深色、素净的暗色给人素雅严肃的印象,就像客家人沉稳内敛的性格,耐脏的特色也较适应农耕生活。客家服饰主要由内衣、上衣(大襟衫)、裤子(大裤裆)、鞋袜等几部分组成,客家妇女的服饰还有挡风遮日的冬头帕、用以蔽胸腹的围裙。男装是正面开缝,用布作纽扣,女衫比男衫稍长,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腋,沿侧缝直至下摆。其内衣多为白色,其外装均为蓝色、黑色,但冬头帕和围裙又是由红、绿、蓝、白、黑几种颜色的线交织成条状彩纹的,为沉暗的客家服饰添上了亮眼的一笔。

客家服饰以实用为原则。以勤劳闻名的客家妇女大多在外干活,她们头戴的冬头帕设计得非常科学、实用。冬头帕扎在头上冬天可保暖,夏天换种扎法,即将冬头帕的尾部叠起来,折出立体的帽檐,又可遮日防晒。客家妇女的上衣大襟上直扣的配置止于腰线上,便于妇女哺乳,干活时又可将前身折短塞于腰带。宽大并可翻折的袖口以及腰带,还可用以放置随身物品或钱币,随身而不累赘。冬天的袜子长至膝盖,有点像现在时髦的靴袜,非常保暖。围裙可防脏,冬天还可把手裹着取暖。可见,客家服饰的每一处设计均体现实用性,真正折射了客家人勤劳、质朴的生活风貌。
客家妇女蓝衫服饰的审美意义

许多民族在追求霓裳华服中迭宕起伏,惟有客家蓝衫以其沉稳内敛的民族性任历史的风吹雨打而不倒,这虽与生活艰辛、居住地远离中央政权统治、过着与外界隔离的生活方式有一定关系, 但主要还体现了下面几方面审美特点:
1. 简洁朴素美。从款式、色彩方面体现了出来。蓝衫服饰不像其它少数民族服饰那样斑斓多姿,绚丽多彩,而以朴素、简洁见长。客家蓝衫服饰颜色多以深蓝为主色调,因为深色、素净的暗色给人素雅严肃的印象,就像客家人沉稳内敛的性格,同时,耐脏的颜色也较适应农耕生活。
2. 实用经济美。从衣服的功能上,体现了实用、经济的原则。蓝衫大襟上直扣的配置止于腰线上,便于妇女哺乳,干活时又可将前身折短塞于腰带。宽大并可翻折的袖口以及腰带,还可用以放置随身物品或钱币,随身而不累赘。可见,蓝衫服饰的每一处设计均体现了实用性,真正折射了客家妇女勤劳、质朴的生活风貌。
3. 自然和谐美。客家人顽强的生存能力,首先表现在与大自然的契合,对新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以至和谐。蓝衫服饰材料多采用棉质天然材料,染色用自然原料提取,无污染,绿色环保,这点也与客家人善于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征相吻合。
4. 怀旧精神美:从客家服饰身上,除看到客家人淳朴的精神之美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其内在的美。他们更重视对祖先所培育出来的质朴无华的传统精神的继承。尽管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客家人已改变了过去那种形制单一的衣饰,但不慕虚荣、崇尚勤俭的客家精神和审美情趣,却存在于客家人的意识之中。保留蓝衫服饰风格能时时提醒他们不忘历史,同时也是对祖辈们缅怀和敬仰的一种体现。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客家妇女蓝衫服饰款式特点、文化差异、审美特点等方面可以看到,蓝衫服饰实是根植于客家这一特殊的民系之中,它不仅反映了客家人的服饰审美观念,而且对现代人们的思想和审美价值取向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例如,现代服饰追求简洁、大方的设计理念,往往是受蓝衫服饰审美魅力的影响。今天我们研究它的意义,就是要挖掘客家服饰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把客家服饰文化带向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同时,借助民间艺术将客家服饰进一步开发和美化,向世界展示其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

Ⅸ 客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客家

客家是一种别人对这个群体的称呼,渐渐变成这个群体的自称。再后来学者研究的时候,将这个称呼用来指这个族群,不再是当初那个小群体。欢迎了解客家人的历史。详情可以参考:网络客家http://ke..com/link?url=J9Os5x_2qBbSqD-q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3937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4989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621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088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313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313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234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3884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198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