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男装分类 » 戏曲中女扮男装的角色叫什么

戏曲中女扮男装的角色叫什么

发布时间: 2022-12-07 09:47:09

㈠ 什么是"反串"

反串是中国传统戏曲演出中的一种演出方式,主要是指演出与自身本工的行当不同的戏的情形。在其原本的意义中,是与演员以及剧中人的性别无关的。举例而言,男性的梅兰芳作为一个旦行演员,演出女性角色是正常,他曾在《辕门射戟》一剧中演生角的吕布则反而是反串。除了如上述的旦串生之外,生串旦、生串净、生串丑等情形也都很常见。现在,反串一词的本来意思已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现在通常所说的反串就是指男扮女或女扮男的扮装表演,即扮演与自己性别不一致的角色,在戏曲和影视剧中都经常出现。
反串现在意义上的反串是一门新生艺术。也是娱乐圈的近年来最新的流行词,是形容“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的舞台表演艺术。在过去是指角色的客串,而现在已被广泛的用于性别、声音的反串。
串,就是串角的意思。反,就是相反,男的反义词是女。女的反义词是男。但传统意义上的反串不单是指男扮女,或女扮男,通常是指那些具备很高才艺的演员登台表演与自身本工的行当不同的戏才能被称之为反串。

㈡ 女扮男装唱戏的那个明星叫什么

王佩瑜,着名京剧余(叔岩)派女老生。是做票友的舅舅把她带进京剧的大门。开蒙学的是老旦,才几个月工夫,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后来改学老生,听着余叔岩先生留下来的十八张半唱片咿呀学唱,度过晨昏。 1992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专攻老生行当。1999年9月考入上海市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在校期间,向王思及老师学习了《失、空、斩》、《搜孤救孤》、《捉放曹》、《大登殿》《文昭关》、《二进宫》、《乌盆记》、《击鼓骂曹》等余派戏。同时又向朱秉谦、孙岳、关松安、王世续、童强、曲永春等老师学习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戏。从一九九四年起,分别在“新苗杯”、“宝钢杯”、“梨园杯”、“蓝岛杯”四项全国少年京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扮相俊秀,气质儒雅,颇具大家气派。常演剧目:传统戏:《失,空,斩》、《搜孤救孤》、《捉放曹》、《武家坡,大登殿》、《李陵碑》、《文昭关》、《乌盆记》、《法场换子》、《击鼓骂曹》、《四郎探母》、《战太平》等, 新编戏:《剑阁闻铃》。

㈢ 为什么京剧女扮男装

京剧在清朝时期,角色全由男性扮演,旦角也由于男性男扮女装来演。但进入民国后,社会风气大开,女性地位提高,于是有女性扮演男角出现。代表人物就是孟小冬(就是电影“梅兰芳”中扮演章子怡的那位)。她唱余(叔岩)派,水平甚至超过了一般男演员,红极一时!后来很多女性演员根据自己嗓音条件唱须生的就逐渐多了起来。

㈣ 京剧的各种角色介绍 谢谢

京剧主要是有四个行当:生、旦、净、丑。
生行流派:叶、姜、刘、徐。
旦行流派:梅、尚、程、荀、王、宋、毛、李、张、杨、陈、筱、小李、大李、龚。
净行流派:郝、侯、袁、裘、金。
丑行流派:萧、叶、刘、马。。。
中国戏曲剧种 。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 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 ),是中国最大的剧种。
形成 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源出弋阳腔)并盛。干隆四十四年(1779)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干隆五十五年(1790)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四大徽班遂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待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戏由此而得名。
皮簧戏的兴起,为剧坛带来了新气象,首先是原来以旦脚为主的戏班,一变而为生脚掌班,程长庚、张二奎、余三胜就是其中的代表。其次是演出场所增多,宫廷、剧场演出频繁,由于晚清慈禧太后的偏爱,宫中民籍教习近百人,几乎网罗了北京所有的名角。再次是专门培养演员的科班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成就的演员,谭鑫培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对皮簧戏进行了全面大胆的革新 ,使之面貌一新。谭鑫培不仅丰富唱腔,而且改笛子为胡琴 ,统一伴奏乐器。他能文能武,长于身段做工,把老生的“安工”、“靠背”、“衰派”三功备于一身,成为一个真正的“文武昆乱不挡”的演员。谭鑫培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统一了当时舞台上所使用的字音,把原来的皮簧戏中京音、吴音、徽音、湖广音混杂局面,改革为以湖广音夹京音读中州韵的方法,成为后来京剧字音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谭鑫培正是京剧的创始者之一。
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 皮簧与同出一 源的安徽皮簧 声腔不同 ,更为悦耳动听,为把两者区别,遂称京班为京调。辛亥革命之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称京皮簧为京戏(一度称为平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到北京。
行当 京剧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分、职业)外 ,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征来分类。京剧班社旧有“七行七科”之说 :七科为音乐、剧装、容妆、盔箱、剧通、交通、经励;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称占行)、净行、丑行、杂行、武行、流行。生行中有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长靠武生、短打武生并应工猴儿戏)、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 、穷生、武小生) 、红生 、娃娃生;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净行中有正净 (重唱功 ,称铜锤 、黑头) 、架子花(重工架)、武二花、摔打花、油花(一称毛净);丑行中有文丑(分方巾丑、袍带丑、老丑、荣衣丑,并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各个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 艺上各具特色 。京剧的行当 齐全为全国各剧种之冠。因此,在舞台上百花争妍,五彩缤纷,这也是京剧艺术趋于成熟完备的重要标志。
京剧音乐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 。西皮的旋律起伏较大 ,节奏紧凑 ,唱腔流畅明快,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的情绪;二簧的旋律则较为平稳,节奏舒缓,唱腔凝重浑厚,更宜于抒发沉郁、悲愤的情怀。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以胡琴(又称京胡)为主奏乐器,伴以弹拨弦乐、吹管乐器,拉、弹、吹兼有;武场以鼓板为主,小锣、大锣次之,合文场的胡琴、月琴、三弦,向称“六场通透”。近年来各演出团体,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又增添了琵琶、中阮、扬琴及西方乐器中名目繁多的管弦乐器,使场面更加宏伟,对于渲染舞台气氛,加强戏剧节奏和烘托表演、美化演唱,都起到良好的作用 。
剧目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丰富剧目,不仅有属于二簧系统的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剧目 ,而且还包括昆腔、高腔、秦腔、罗罗腔、柳枝腔等声腔剧目。这类传统剧目,据粗略统计,不下200余种 ,丰富多彩 ,琳琅满目。其题材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折子戏 、群戏 、本戏等 。如《宇宙锋》 、《玉堂春》、《群英会》、《挑滑车》、《拾玉镯》、《四进士》、《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数百年来,盛演不绝。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新编、改编、移植了一大批剧目,如《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创作了一批现代戏,如《红灯记》、《芦荡火种》、《 智取威虎山 》、《 杜鹃山 》、《黛诺》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成就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 、脸谱等各个方面 ,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大胆革新创造,构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创造舞台艺术形象既丰富多采,又用法谨严,使之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色,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所有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不愧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随着京剧艺术的日臻完美,一大批京剧艺术家脱颖而出,除谭鑫培、王瑶卿二位为京剧诞生作出了贡献的代表人物外,老生行的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谭富英、周信芳、高庆奎、李少春等;旦行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张君秋、言慧珠、关肃霜等;净行的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裘盛戎、方荣翔、袁世海等;小生行的程继先、俞振飞、叶盛兰等;武生行的杨小楼、尚和玉、盖叫天等;丑行的王长林、萧长华、叶盛章等;老旦行的龚云甫、李多奎等,都能独树一帜,对京剧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并以他们的艺术才华,使京剧舞台熠熠生辉。
在各种艺术中形成不同的学派是很自然的。诸如表现派、体验派、抽象派、印象派、意识流等。而京剧中的学派都是以演员的名字命名的,所谓梅派,程派等等。这是因为京剧是以主演为中心的演员艺术,都是通过演员本人广泛学习与继
承前辈的表演技艺,结合本身的性格爱好、生理特征和艺术修养在艺术上所形成的不同的艺术见解,并据此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表演剧目、方式和手段,经过频繁的演出实践,得到观众的承认和欢迎,从而在京剧舞台上形成以主要演员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创造形成了自己的艺术潮流和学派。

京剧流派的形成不外有三:一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融合一身,而不是简单地继承某一流派创始人或传人的艺术衣钵。二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实践中得到观众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过评选、大赛和某位专家的批准。三是必须建立以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例如四大须生的余、言、高、马,都是在继承谭、孙、汪等前辈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长期的演出中逐渐成了简约明快的余派,委婉俏丽的言派,高亢挺拔的高派,潇洒飘逸的马派。四大名旦的梅、尚、程、荀则是在继承陈德霖、孙怡云、王瑶卿等前辈艺术的同时结合自己的本身条件发展成庄重深邃的梅派,矫健流畅的尚派,深沉含蓄的程派,自然质朴的荀派。三大名净的金、郝、侯则是在学习何桂山、黄润甫、金秀山等前辈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成以重唱工的金派铜锤、以"架子花脸铜锤唱"为特点的郝派架子花脸和以表现人物精气神为特征的侯派架子花脸。

㈤ 戏曲中的“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分别指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男性 小生 老生 武生 旦:女性 花旦 刀马旦 老旦 青衣 净:花脸 末:年纪较大男性 丑:丑角 文丑 武丑 一般来说,“生”、“旦”的化妆,是略施脂粉以达到美化的效果,这种化妆称为“俊扮”,也叫“素面”或“洁面”。其特征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说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妆都大体一样,无论多少人物,从面部化妆看都是一张脸;“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妆,也是无论多少人物,面部化妆都差不多。“生”、“旦”人物个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装等方面表现。 脸谱化妆,是用于“净”、“丑”行当的各种人物,以夸张强烈的色彩和变幻无穷的线条来改变演员的本来面目,与“素面”的“生”、“旦”化妆形成对比。“净”、“丑”角色的勾脸是因人设谱,一人一谱,尽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种谱式组成,但却是一种性格妆,直接表现人物个性,有多少“净”、“丑”角色就有多少谱样,不相雷同。因此,脸谱化妆的特征是“千变万化”的。 “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的不同,大体上又可分为正净(俗称大花脸)、副净(俗称二花脸)、武净(俗称武二花)。副净中又有架子花脸和二花脸。丑的俗称是小花脸或三花脸。 正净(大花脸),以唱工为主。京剧中又称铜锤花脸或黑头花脸,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气度恢宏取胜是其造型上的特点。 副净(也可通称二花脸),又可分架子花脸和二花脸。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重身段动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鲁智深、张飞、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剧中抹白脸的曹操等一类,。在其它剧种里大多不称架子花脸,有的剧种叫草鞋花脸,如川剧、湘剧等。二花脸也是架子花脸的一种,戏比较少,表演上有时近似丑,如《法门寺》中的刘彪等。 武净(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两类。重把子工架一类扮演的人物如《金沙滩》的杨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类,又叫摔打花脸。如《挑滑车》中牛皋为架子花脸,金兀术为武花脸,金兀术的部将黑风利为摔打花脸。 “丑”(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戏曲中人物行当的分类,在各剧种中不太一样,以上分类主要是以京剧的分类为参照的,因为京剧融汇了许多剧种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数剧种的普遍规律,但这也只能是大体上的分类。具体到各个剧种中,名目和分法要更为复杂。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脚色。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来源 古印度梵剧的表演角色共分五种:1)男主角,梵语译音为拏耶伽。2)女主角,梵语译音为拏依伽。3)丑行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都娑伽,此类角色往往扮成婆罗门人的样子,多为主人之帮闲,专以俗语打诨插科。4)家僮类男配角,梵语译音为毗答。5)侍女类女配角,梵语译音为都陀。无独有偶,元夏庭芝在《青楼集》中论及我国宋金杂剧院本的角色时就明确指出:“院本始作,凡五人:一曰副净……一曰副末……一曰引戏……一曰末泥,一曰装孤……杂剧则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尼。”元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将宋金杂剧院本中的这五种角色及表演称为“五花爨弄”。虽然我们现在还难有充足的史料论断古印度梵剧中的五种角色与宋金杂剧院本中的“五花爨弄”同出一辙,但是,古印度梵剧中的拏耶伽、拏依伽、毗都娑伽、毗答等角色与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生(正未)、旦(正旦)、净(丑)、末等角色在行当特征及表演职能等方面几乎一致。而且,中国古典戏曲中的末、旦这两种角色称谓的来源和古印度戏剧相关联的某些姊妹艺术形式有着勿庸置疑的难解之缘。 旦,作为一种表演者的称谓始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所述的“奇虫胡妲”一句。“胡妲”,即胡之妲,这就初步道明了“妲”的来历。妲,从女旁,表明其性别特征。古时,“妲”亦或为“犭旦 ”。如明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在诠释“引戏”时就说:“引戏,院本中狚也。”那么,作为我国宋金杂剧院本主要角色之一的“引戏”与“狚”(或妲)之间有何渊源关系呢?对于“引戏”的来源,先贤王国维在《古剧脚色考》中指出:“然则戏头、引戏,实为古舞之舞头、引舞。”可见“引戏”由“引舞”而来,古之“引舞”,与现在领舞类似,是舞场上起指挥、导引作用的演员。稽查梵文则不难发现,梵文中有许多与舞蹈相关联的词语的主音部分与汉语拼音中“旦”的拼音十分相近。“旦”的汉语拼音为Dan,梵文Tandava就是泛指一般舞蹈,它的汉译音即为“旦多婆”。由此推测,在梵语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可能就是用梵语舞蹈一词Tandave中的主音Tan的译音“旦”来称谓宋金杂剧院本中“引戏”这一角色为“旦”。因为“引戏”与“引舞”颇具相同的表演职能,“引舞”又多由女性扮演,故又有“妲”。张庚、郭汉城先生亦曾指出:“至于‘正旦’一色,则来源于院本中的引戏兼妆旦色。” 与此类似,宋元杂剧院本中的男角色称为“末”(或“末泥”),也与梵语有缘。对此,黄天骥先生通过详实的考证指出:“末,其实就是戏头”,“和引戏与引舞的关系一样,‘戏头’也是唐末宫廷歌舞中舞头的遗响”。可见,末(或末泥)由最初的“戏头”发展而来。与“引舞”的表演职能相仿,“戏头”在宋金杂剧的演出中也起着指挥、引导的作用。但“戏头”的具体职能不是领舞,而是歌唱或喊口号,即用歌曲或诵词来引导。所以,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且谓杂剧中以末泥为长……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所谓“主张”,就是现在所言之主持。对末(或末泥)的这种表演职能,黄天骥先生亦曾指出:“在宋杂剧演出时,末要先出场‘提掇’,这大概等于‘主张’,并且要念白,打诨,最重要的是歌唱……唱是末所要谙熟的技艺。”末的表演以唱或诵为主,而梵语中与唱诵之意相近的“喊叫”一词ma的汉译音恰好是“末”。与“旦”的称谓来历一样,在梵语传入我国后,人们可能就是根据梵语中“喊叫”一词ma的汉译音“末”来称谓宋金杂剧中以唱诵为主要表演职能的男演员为“末”。 末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㈥ 中国历代戏曲中那些戏曲是女扮男装的尽量详细一点,比如作者,故事梗概,朝代等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由清朝弹词《再生缘》改编的,说的就是元代才女孟丽君的故事.《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李氏家道落,兆廷来投冯家,岳父母嫌其贫困,拒不接纳,反诬良为盗,陷兆廷入狱。并逼素珍另嫁豪门,素珍不从,改办男装,离家赴京寻兄,冒兆廷之名应试,竟高中状元。经大臣刘文学作伐,皇帝旨招素珍为驸马,素珍却之再三,皆获允,不得已奉召进宫成婚。花烛夜,洞房中,素珍冒死陈词,情动公主。翌晨,素珍偕公主于金殿之上,以才智博得皇帝赦免欺君之罪,释兆廷出狱。素珍兄长、前科状元冯益明,面君为妹请罪,与公主邂逅于金殿,二人一见钟情。大臣刘文学又作伐,奏请皇帝将冯益明招为驸马。两对有情人同结百年之好。

冯素珍和李兆廷在同窗共读时订下了亲事。不久,李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一天,李兆廷来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他退婚。冯素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私赠白银100两,帮助他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后母闻讯赶到,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在偶然之间看见招考皇榜,便灵机一动,冒李兆廷之名应试,指望得到功名,搭救兆廷,没有想到竟然高中状元。皇帝爱冯素珍假扮的李兆廷才华出众,相貌堂堂,将其招为驸马。冯素珍百般推辞,无以为计,十分焦急。这时,八府巡按张绍民特意前来拜访新科状元。原来他就是改名换姓的冯少英,兄妹终于相见。冯素珍正与哥哥共谋脱身之计,圣旨驾到,宣李兆廷立即进宫,与公主行成婚大礼。洞房花烛之夜,公主含情脉脉,冯素珍心急如焚。公主见附马迟迟不肯入寝,不禁起了疑心,经过再三盘问,冯素珍才吐露真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女儿身份。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皇,办冯素珍的欺君大罪。冯素珍吐露真情后又摆明利害关系,公主为了摆脱尴尬的处境,决定请求父皇赦免冯素珍的死罪。第二天,皇帝迫于情势,只得答应公主。收冯素珍为义女,放出李兆廷顶状元之名,让他们成亲。这时,冯少英上殿代妹妹请罪,刘大人乘机做媒,使冯少英与公主订亲。皇宫里张灯结彩,两位驸马一同进宫。

题名: 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者: 徐进 范瑞娟 袁雪芬
国家: 中国
主题关键词: 越剧
相关名人: 袁雪芬
相关书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 红楼梦
越剧作品。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改编。1951年,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演出。剧本有多种单行本,收入《戏曲选》第 1卷(1958)与《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市卷》(1959)。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唐张读《宣室志》已有记载,以后,在民间歌谣、说唱和戏曲中广泛流传。20世纪初,活跃在浙江农村的“小歌班”已有演唱这一故事的戏文。40年代初,袁雪芬先后与马樟花、范瑞娟合作,由南薇执笔,将旧本压缩为一本《梁祝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梁祝哀史》基础上,整理、改编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本描写祝公远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中途与梁山伯结拜为兄弟。两人同窗共读,三载相伴。祝公远促女归家,在送别途中,英台托言为妹作媒。向山伯自许终身。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至祝家求婚,祝公远已将英台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悲愤成疾而亡。马家迎亲之日,花轿途经山伯坟墓,英台墓前哭祭,墓裂,英台跃入穴中,双双化为彩蝶。改编本突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加强了梁山伯、祝英台之间友谊和爱情的描写,并以他们的爱情悲剧,控诉了扼杀美好事物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家长制度。剧中《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场戏最为观众称道。《十八相送》以富于喜剧情趣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梁山伯的纯朴、忠厚与祝英台的热情、真挚;《楼台会》在沉郁的悲剧气氛中,渲染了梁山伯对爱情的执着,描写了祝英台对爱情的忠贞。梁祝死后化蝶的传说始于南宋;越剧的《祷墓化蝶》,更以美丽的形象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想象。改编本还在语言上继承和发扬了民间文学的特色,比喻生动,形象丰富,感情深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952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剧本奖和演出一等奖,分饰梁山伯、祝英台的范瑞娟、傅全香均获演员一等奖,饰祝公远的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1953年,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影片。

取材于梁祝故事的地方戏曲作品很多,除越剧外,川剧、滇剧、湘剧、赣剧、徽剧、粤剧、河北梆子、梨园戏、豫剧、楚剧、武安平调落子、河南曲剧、京剧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剧目。其中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川剧《柳荫记》的影响较大,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演出风格。

花木兰

木兰从军的故事流传极广,事见《木兰辞》。此题材的戏曲版本以马少波的京剧《木兰从军》较为知名,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剧目《花木兰》即由陈宪章据此移植,后又与王景中合作对剧本进一步加工。

剧情:南北朝,边关战事起,征兵花弧。因多病无子,乃由其女木兰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十二年,凯旋归家。

该剧是1951年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进行义演时的主要剧目。在1952年10月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剧获荣誉奖。1953年4月香玉剧社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6年10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徐碧云、言慧珠等均有演出。

地方戏中也有不同版本面世,评剧名家崔连润的演出很有影响。

㈦ 女扮男装的所有戏曲

越剧小生一大把美女女扮男装,京剧、黄梅戏也有。不过戏里演的是男的。
戏中剧情女扮男装《谢瑶环》、《英台抗婚》、《铁弓缘》、《挡马》、《俏潘安》

㈧ 为什么戏曲中会有女扮男装或是男扮女装

“反串”,即男女错位的角色分工: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常见现象,并在宋元以降形成高峰。中国戏曲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祭祀仪式,其中己经孕育了戏曲表演的雏形,也出现了萌芽阶段的角色分工:在男日现,在女曰巫。现与巫在这种祭祀性的歌舞表演中分别担任了不同的职责,故云:“歌舞之事,合男女为之,其风甚古。”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原本以娱神为目的的祭祀歌舞蜕变成娱人而作的歌舞,帝王贵胃也可以享受歌舞之奉。《史记·殷本纪》载封王“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春秋时代有“女乐”、“郑声”等等。原本神圣的祭祀歌舞已经式微,原本身份尊贵的现巫也无可奈何地沦为卑贱的倡优之徒。与此同时,由于女性地位大不如以前,封建礼教对女性禁锢地特别厉害,因此除元代等个别时代,女性抛头露面出现在公共表演场所常常是不合伦常礼法的存在,于是女性渐渐绝迹于表演舞台,原本由女性扮演的角色往往用男性来替代,因此男性艺人方兴未艾。尽管他们服务的对象己不是神圣的神抵,而是世俗的帝王贵胃,但是他们取得了大众认可的职业身份并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名称:“优”或称“徘优”、“倡优”。由于优都是由男性充任的,在需要模仿女性角色时也自然而然地由男性担当,这便成为后世戏曲舞台上“反串”演出的起源。
男扮女装在中国又有一个名称,叫“弄假妇人”。三国时期,小优郭怀、袁信等于建始芙蓉殿前,裸祖游戏,作辽东妖妇状,嬉裹过度,道路行人掩目。北齐时出现的《踏谣娘》戏是“丈夫着妇人衣,徐行入场’,。①《踏谣娘》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可见当时“反串”演出已经蔚然成风。隋唐之间,歌舞渐变为戏曲,优人也由原来被豢养的奴隶身份转变为来自民间的艺人。《隋书•音乐志》记载“及宣帝即位,而广召杂伎,增修百戏。鱼龙漫衍之伎,常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相随,引入后庭,与宫人观听戏乐过度,游幸无节焉。”②;《乐府杂录》记有名有姓者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弄假妇人”。
南北朝时期随着异族逐鹿中原,儒家文化部分地丧失了它的统摄力,对女性的禁锢,没有那么严格,也出现了女性扮演者,据崔令钦的《教坊记》记载:“今妇人为之(指踏谣娘剧),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③。唐代男优、女伎各自为曹,不相杂也,因而出现男性角色的时候,女伎也不得不扮演男性角色。由唐至宋元,女性演员甚至一度取得了合法地位,她们的演出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她们作传的《青楼集》,据《青楼集》的记载:赵偏惜、朱锦秀、燕山秀,皆是旦末双全。故宋元以后男可装旦,女可为末。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礼教越发禁锢,男女不再合演,“反串”演出于是蔚然成风,尤其是男旦更是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明代中期正德、嘉靖以后,昆腔独霸剧坛,魏良辅创立的水磨调轻柔婉转,闲雅整肃,合中气十足的男性演唱。万历时期的曲论家潘之恒在其曲论着作《莺啸小品》中有诸多关于装饰华丽、音容具佳的男旦、男班的记录。也有专蓄女乐者,如伺御张岱家班有女优十三名,包揽生、旦、净、杂各种角色。《红楼梦》中梨香院里蓄养的十二名戏子也都是女子,其中藕官最擅长扮生角。清朝顺治年间,统治者通过对教坊反复裁革,最终确定了不用女乐的定制,于是年轻貌美的女伶被清婉媚的男子替代,男旦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干隆四十四年秦腔男旦魏长生进京,给久而生腻的昆腔和京腔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辞虽鄙狠,然其繁音促节,呜呜动人”(清•昭桩《啸亭杂录》)。虽然男旦一度成为情色欲望的能指,但是随着四大名旦的崛起,男旦作为艺术载体的一面得到承认,“反串”成了一门严谨的艺术。
与戏曲本身一样,“反串”还有其宗教渊源。人类学家试图证明在母权、父会之前还有一个“双性同体”的崇拜系统。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认为在超越二元对立之上有一个“圆满和完整的双性同体”。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天与地本来是“混沌”一体的,后来才相互分离并成为单一性别的一对。佛教的雕像往往表现了一种超脱了性别的男女合一;佛教的僧侣和尼姑也无从区别,形成了一种第三性。列维•斯特劳斯(Levi一Starus)s在《悲郁的热带》中说佛教表达出一种宁静的女性,它似乎是从两性争斗中超脱出来的。佛教在中国广泛地流传,拥有众多的信徒。佛教的雕像是信徒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喜好雕刻出来的,它表明信徒们是以“超脱了性别的男女合一”为美,这为“反串”提供了审美心理依据。
“丈夫作闺音”和“女子铸伟词”的历史积淀。

㈨ 京剧角色

楼主,这是应付学校的作业吗?可是这题目出得太外行了,反串的意思跟男扮女装、女扮男装毫不相干。唱戏大致分生、旦、净、丑这几个行当,你应该知道吧。一名演员从小到大专攻一门行当,对其它的行当自然就不太擅长,让这个人临时演一演其它行当,这叫反串。比如唱老生的临时唱一下丑角,就叫反串。越剧极少有男演员,生行大多是女扮男装,扮演男子是这些女演员的本行,不是反串。

题目有错,你只管去说,谁要是不信,让他们去请教听京剧的、听越剧的、听随便哪种剧的都行

一楼你可别误人子弟呀,梅尚程荀,只有荀是花旦,其他三位是青衣为主,另外,还有男的演老旦。你怎么能说“男扮女 叫男花旦”呢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3905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4954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588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056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282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281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197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3852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166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