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中女扮男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壹’ 为什么戏曲中会有女扮男装或是男扮女装
“反串”,即男女错位的角色分工: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常见现象,并在宋元以降形成高峰。中国戏曲的起源大致可以追溯到原始的祭祀仪式,其中己经孕育了戏曲表演的雏形,也出现了萌芽阶段的角色分工:在男日现,在女曰巫。现与巫在这种祭祀性的歌舞表演中分别担任了不同的职责,故云:“歌舞之事,合男女为之,其风甚古。”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私有制登上了历史舞台,原本以娱神为目的的祭祀歌舞蜕变成娱人而作的歌舞,帝王贵胃也可以享受歌舞之奉。《史记·殷本纪》载封王“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春秋时代有“女乐”、“郑声”等等。原本神圣的祭祀歌舞已经式微,原本身份尊贵的现巫也无可奈何地沦为卑贱的倡优之徒。与此同时,由于女性地位大不如以前,封建礼教对女性禁锢地特别厉害,因此除元代等个别时代,女性抛头露面出现在公共表演场所常常是不合伦常礼法的存在,于是女性渐渐绝迹于表演舞台,原本由女性扮演的角色往往用男性来替代,因此男性艺人方兴未艾。尽管他们服务的对象己不是神圣的神抵,而是世俗的帝王贵胃,但是他们取得了大众认可的职业身份并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名称:“优”或称“徘优”、“倡优”。由于优都是由男性充任的,在需要模仿女性角色时也自然而然地由男性担当,这便成为后世戏曲舞台上“反串”演出的起源。
男扮女装在中国又有一个名称,叫“弄假妇人”。三国时期,小优郭怀、袁信等于建始芙蓉殿前,裸祖游戏,作辽东妖妇状,嬉裹过度,道路行人掩目。北齐时出现的《踏谣娘》戏是“丈夫着妇人衣,徐行入场’,。①《踏谣娘》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可见当时“反串”演出已经蔚然成风。隋唐之间,歌舞渐变为戏曲,优人也由原来被豢养的奴隶身份转变为来自民间的艺人。《隋书•音乐志》记载“及宣帝即位,而广召杂伎,增修百戏。鱼龙漫衍之伎,常陈殿前,累日继夜,不知休息。好令城市少年有容貌者,妇人服而歌舞相随,引入后庭,与宫人观听戏乐过度,游幸无节焉。”②;《乐府杂录》记有名有姓者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弄假妇人”。
南北朝时期随着异族逐鹿中原,儒家文化部分地丧失了它的统摄力,对女性的禁锢,没有那么严格,也出现了女性扮演者,据崔令钦的《教坊记》记载:“今妇人为之(指踏谣娘剧),遂不呼郎中,但云‘阿叔子”,③。唐代男优、女伎各自为曹,不相杂也,因而出现男性角色的时候,女伎也不得不扮演男性角色。由唐至宋元,女性演员甚至一度取得了合法地位,她们的演出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她们作传的《青楼集》,据《青楼集》的记载:赵偏惜、朱锦秀、燕山秀,皆是旦末双全。故宋元以后男可装旦,女可为末。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礼教越发禁锢,男女不再合演,“反串”演出于是蔚然成风,尤其是男旦更是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明代中期正德、嘉靖以后,昆腔独霸剧坛,魏良辅创立的水磨调轻柔婉转,闲雅整肃,合中气十足的男性演唱。万历时期的曲论家潘之恒在其曲论着作《莺啸小品》中有诸多关于装饰华丽、音容具佳的男旦、男班的记录。也有专蓄女乐者,如伺御张岱家班有女优十三名,包揽生、旦、净、杂各种角色。《红楼梦》中梨香院里蓄养的十二名戏子也都是女子,其中藕官最擅长扮生角。清朝顺治年间,统治者通过对教坊反复裁革,最终确定了不用女乐的定制,于是年轻貌美的女伶被清婉媚的男子替代,男旦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干隆四十四年秦腔男旦魏长生进京,给久而生腻的昆腔和京腔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辞虽鄙狠,然其繁音促节,呜呜动人”(清•昭桩《啸亭杂录》)。虽然男旦一度成为情色欲望的能指,但是随着四大名旦的崛起,男旦作为艺术载体的一面得到承认,“反串”成了一门严谨的艺术。
与戏曲本身一样,“反串”还有其宗教渊源。人类学家试图证明在母权、父会之前还有一个“双性同体”的崇拜系统。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认为在超越二元对立之上有一个“圆满和完整的双性同体”。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天与地本来是“混沌”一体的,后来才相互分离并成为单一性别的一对。佛教的雕像往往表现了一种超脱了性别的男女合一;佛教的僧侣和尼姑也无从区别,形成了一种第三性。列维•斯特劳斯(Levi一Starus)s在《悲郁的热带》中说佛教表达出一种宁静的女性,它似乎是从两性争斗中超脱出来的。佛教在中国广泛地流传,拥有众多的信徒。佛教的雕像是信徒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喜好雕刻出来的,它表明信徒们是以“超脱了性别的男女合一”为美,这为“反串”提供了审美心理依据。
“丈夫作闺音”和“女子铸伟词”的历史积淀。
‘贰’ 歌剧弄臣的内容和时代背景
剧情简介:主人公利哥莱托貌丑背驼,在宫廷中当一名弄臣。公爵年轻貌美,专以玩弄女性为乐,引起朝臣不满,而利哥莱托对朝臣妻女受辱的不幸大加嘲讽,得罪了许多人,终至失女之祸。他的爱女吉尔达纯洁貌美,公爵乔装打扮成穷学生暗中追求,骗的了她的爱情。后来,利哥莱托以美色诱使公爵夜宿旅店,雇佣刺客将他杀死。黎明前,却发现受害的是女扮男装,已经奄奄一息的吉尔达。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替公爵一死。
四幕歌剧《弄臣》(又名《利哥莱托》Rigoletto)完成于1851年,同年首演于威尼斯,剧本由波亚维根据雨果的名着《国王寻乐》(Le Roi S'Amuse)改编。这部作品是威尔第最惊人的作品之一,至今久演不衰。作品中,作曲家创造了性格优柔寡断、内心感情变化多端的弄臣,风流浮华、多情善变的公爵和纯真深情、富于诗意幻想的吉尔达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剧中的许多唱段都是世界名曲,如第四幕中公爵的抒情歌《女人嬗变》,第三幕利哥莱托的咏汉调,第二幕吉尔达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第四幕中公爵和玛琳娜、吉尔达、利哥莱托的四重唱等。
威尔第G. Vordi(1813--1901)
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曾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因歌剧《纳布科》的成功,一跃成为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50年代是威尔第的创作高峰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有根据莎士比亚剧本创作了《奥塞罗》及《法尔斯塔夫》,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刻画剧中人的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而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叁’ 中国历代戏曲中那些戏曲是女扮男装的尽量详细一点,比如作者,故事梗概,朝代等
黄梅戏代表作《女驸马》是由清朝弹词《再生缘》改编的,说的就是元代才女孟丽君的故事.《女驸马》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民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等一系列近乎离奇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戏剧情节,塑造了一个善良、勇敢、聪慧的古代少女形象。
冯素珍自幼许配李兆廷。李氏家道落,兆廷来投冯家,岳父母嫌其贫困,拒不接纳,反诬良为盗,陷兆廷入狱。并逼素珍另嫁豪门,素珍不从,改办男装,离家赴京寻兄,冒兆廷之名应试,竟高中状元。经大臣刘文学作伐,皇帝旨招素珍为驸马,素珍却之再三,皆获允,不得已奉召进宫成婚。花烛夜,洞房中,素珍冒死陈词,情动公主。翌晨,素珍偕公主于金殿之上,以才智博得皇帝赦免欺君之罪,释兆廷出狱。素珍兄长、前科状元冯益明,面君为妹请罪,与公主邂逅于金殿,二人一见钟情。大臣刘文学又作伐,奏请皇帝将冯益明招为驸马。两对有情人同结百年之好。
冯素珍和李兆廷在同窗共读时订下了亲事。不久,李家遭到灾难,一贫如洗。一天,李兆廷来冯家借钱。冯素珍的后母嫌贫爱富,竟然逼他退婚。冯素珍坚贞不屈,深爱着李兆廷。她悄悄地约李兆廷在后花园相会,私赠白银100两,帮助他进京赶考。不料,冯素珍的后母闻讯赶到,诬陷李兆廷为盗,把他送官查办,并将冯素珍另配他人。冯素珍誓死不从,在危急中逃跑,女扮男装进京寻找哥哥冯少英。她找遍京城,没有找到哥哥的下落。在偶然之间看见招考皇榜,便灵机一动,冒李兆廷之名应试,指望得到功名,搭救兆廷,没有想到竟然高中状元。皇帝爱冯素珍假扮的李兆廷才华出众,相貌堂堂,将其招为驸马。冯素珍百般推辞,无以为计,十分焦急。这时,八府巡按张绍民特意前来拜访新科状元。原来他就是改名换姓的冯少英,兄妹终于相见。冯素珍正与哥哥共谋脱身之计,圣旨驾到,宣李兆廷立即进宫,与公主行成婚大礼。洞房花烛之夜,公主含情脉脉,冯素珍心急如焚。公主见附马迟迟不肯入寝,不禁起了疑心,经过再三盘问,冯素珍才吐露真情,说出了自己的真实女儿身份。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皇,办冯素珍的欺君大罪。冯素珍吐露真情后又摆明利害关系,公主为了摆脱尴尬的处境,决定请求父皇赦免冯素珍的死罪。第二天,皇帝迫于情势,只得答应公主。收冯素珍为义女,放出李兆廷顶状元之名,让他们成亲。这时,冯少英上殿代妹妹请罪,刘大人乘机做媒,使冯少英与公主订亲。皇宫里张灯结彩,两位驸马一同进宫。
题名: 梁山伯与祝英台
作者: 徐进 范瑞娟 袁雪芬
国家: 中国
主题关键词: 越剧
相关名人: 袁雪芬
相关书目: 梁山伯与祝英台 红楼梦
越剧作品。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进等改编。1951年,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演出。剧本有多种单行本,收入《戏曲选》第 1卷(1958)与《中国地方戏曲集成·上海市卷》(1959)。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唐张读《宣室志》已有记载,以后,在民间歌谣、说唱和戏曲中广泛流传。20世纪初,活跃在浙江农村的“小歌班”已有演唱这一故事的戏文。40年代初,袁雪芬先后与马樟花、范瑞娟合作,由南薇执笔,将旧本压缩为一本《梁祝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在《梁祝哀史》基础上,整理、改编成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本描写祝公远之女祝英台女扮男装,赴杭求学,中途与梁山伯结拜为兄弟。两人同窗共读,三载相伴。祝公远促女归家,在送别途中,英台托言为妹作媒。向山伯自许终身。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至祝家求婚,祝公远已将英台许配太守之子马文才。山伯悲愤成疾而亡。马家迎亲之日,花轿途经山伯坟墓,英台墓前哭祭,墓裂,英台跃入穴中,双双化为彩蝶。改编本突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加强了梁山伯、祝英台之间友谊和爱情的描写,并以他们的爱情悲剧,控诉了扼杀美好事物的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家长制度。剧中《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场戏最为观众称道。《十八相送》以富于喜剧情趣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梁山伯的纯朴、忠厚与祝英台的热情、真挚;《楼台会》在沉郁的悲剧气氛中,渲染了梁山伯对爱情的执着,描写了祝英台对爱情的忠贞。梁祝死后化蝶的传说始于南宋;越剧的《祷墓化蝶》,更以美丽的形象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想象。改编本还在语言上继承和发扬了民间文学的特色,比喻生动,形象丰富,感情深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952年,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剧本奖和演出一等奖,分饰梁山伯、祝英台的范瑞娟、傅全香均获演员一等奖,饰祝公远的张桂凤获演员二等奖。1953年,由袁雪芬、范瑞娟主演,摄制成彩色戏曲艺术影片。
取材于梁祝故事的地方戏曲作品很多,除越剧外,川剧、滇剧、湘剧、赣剧、徽剧、粤剧、河北梆子、梨园戏、豫剧、楚剧、武安平调落子、河南曲剧、京剧等都有自己的演出剧目。其中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川剧《柳荫记》的影响较大,并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演出风格。
花木兰
木兰从军的故事流传极广,事见《木兰辞》。此题材的戏曲版本以马少波的京剧《木兰从军》较为知名,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剧目《花木兰》即由陈宪章据此移植,后又与王景中合作对剧本进一步加工。
剧情:南北朝,边关战事起,征兵花弧。因多病无子,乃由其女木兰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十二年,凯旋归家。
该剧是1951年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进行义演时的主要剧目。在1952年10月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剧获荣誉奖。1953年4月香玉剧社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6年10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徐碧云、言慧珠等均有演出。
地方戏中也有不同版本面世,评剧名家崔连润的演出很有影响。
‘肆’ 下面几部歌剧选段都是什么(选段名字、出自哪部歌剧、歌剧内容、选段内容、赏析)
1.普契尼《曼侬·莱斯科》
“在这轻柔的缎带中”
2.普契尼《托斯卡》
“为艺术,为爱情”、“今夜星光灿烂”
3.普契尼《波希米亚人》
“我的名字叫咪咪”
4.普契尼《贾尼·斯基基》
“啊,我亲爱的父亲”
5.普契尼《图兰朵》
“公主你冰冷的心”
6.威尔第《阿依达》
“天国的阿依达”、“胜利归来”、“噢,我的故乡”
7.威尔第《游吟诗人》
“警觉一点!警觉一点!”、“她被镣铐着”,还有一个有点不大对头
8.威尔第《命运之力》
“主啊,请赐和平”
9.威尔第《唐·卡洛》
“被诅咒的美貌”
奥贝的歌剧《曼侬·莱斯科》,作于1856年,这是奥贝成熟期的作品。其剧本取材于法国作家普雷厄的小说《骑士德·格里奥和曼侬·莱斯科》的真实故事,这部小说1731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曼侬·莱斯科》的剧情叙述格里奥与曼侬·莱斯科一见钟情,两人私奔巴黎,曼侬的堂兄列斯科与贵族布雷蒂尼赶到巴黎追寻曼侬。布雷蒂尼为得到曼侬,使用离间计,硬是拆散了一对恋人。曼侬经不起金钱与富贵的诱惑,在失去格里奥后跟随了布里蒂尼,格里奥得悉曼侬变心后,进了神学院。曼侬赶到神学院,两人重新复苏了爱怜之情。但浪荡的财政大臣吉约因为要报复,带来警察,在赌场上逮捕了格里奥和曼侬,后来,格里奥被他父亲斡旋后获释,曼侬却要被流放到法国殖民地阿美利加,格里奥最终见到已病入膏肓的曼侬。曼侬向格里奥忏悔自己的负心,两人在“我们的幸福再次复苏”的接吻中,曼侬停止了呼吸。这是一出着名的爱情悲剧,奥贝这部作品虽没有普契尼和马斯奈同题材作品那么有名,却别有一种法国传说的悲剧力量。
1893年,普契尼根据法国古典名着《曼侬·莱斯戈》写了一部同名歌剧,在都灵上演。虽然这部作品不如法国作曲家J.马斯内写的同名歌剧成熟,但是许多方面标志着作者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和思想倾向正在形成。作为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普契尼在创作题材和内容方面,致力于表现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真实地揭露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将满腔同情寄予那些心灵美好却遭遇悲惨的小人物。他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是一系列感情丰富,悲剧性的妇女形象。《曼侬·莱斯戈》的结构灵活,采用多变的朗诵调和管弦乐交织而成的贯串发展手段,加强了乐队的表现力和地位,音乐的地方色彩浓郁。作者从此一举成名。
三幕歌剧《托斯卡》1900年1月24日初演于意大利罗马,剧本由贾可萨根据莎尔多的剧本改编,是普契尼最着名的四部歌剧代表作之一。剧情为:1800年,罗马画家马里奥·卡伐拉多西因掩护政治犯安格洛蒂脱逃而被捕受刑。歌剧女演员托斯卡正热恋着他。警察总监斯卡皮亚以处死马里奥来胁迫托斯卡委身于他。托斯卡被迫假意允从,警察总监则答应搞一次假处决使马里奥获得自由,托斯卡在拿到警察总监签发的离境通行证后,趁其不备,刺死了他。黎明时,马里奥被带往刑场,托斯卡告诉他这只是假处决。谁料这是警察总监耍的花招,马里奥真的被处决。她刺死总监之事也已暴露,终于跳墙自杀。歌剧揭露了统治者的虚伪、贪婪和奸诈,歌颂了被压迫者的高尚情操。
剧中的咏叹调十分着名。这里选用的是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和卡伐拉多西的咏叹调《星光灿烂》。其中《星光灿烂》是剧中最着名的咏叹调,是卡伐拉多西在第三幕中所唱。黎明,他走上刑台,即将被处决。远远望见梵蒂冈和圣·保罗大教堂,天空清亮,星光闪烁,一道暗淡的光线预示着黎明的到来。卡伐拉多西深情唱到:"……甜蜜的亲吻,和那多情的拥抱,使我多么惊慌,她面纱下美丽的面容和身材……"正是因为作者把最丰富的感情融汇于完美的形式中,使这首咏叹调永传后世。
《艺术家的生涯》, 四幕歌剧,又名《波西米亚人》、《绣花女》,由嘉科萨和伊利卡编剧。1896年2月1日由托斯卡尼尼指挥首演于意大利都灵。
剧情:诗人鲁道尔夫、画家马彻罗、音乐家索那和哲学家科林共同居住在巴黎一所破陋的阁楼上,生活虽然贫苦,但充满自信。一天,鲁道尔夫在家巧遇绣花女咪咪,一见钟情,把她带到朋友们正在聚餐的酒馆中。马彻罗过去的情人牟塞带来了一个倾倒于她的老头儿阿尔桑多尔,但想和马彻罗言归于好,就设法把阿尔桑多尔支开,投入了马彻罗的怀抱。数月后,两人的感情又日趋恶化,而咪咪和鲁道尔夫之间的爱情,也濒于破裂。咪咪得了严重的肺病,当她来和鲁道尔夫见最后一面时,又重新和好起来,并计划着将来的一切。但咪咪终于病重死去,鲁道尔夫悲痛欲绝。牟塞和马彻罗因此深有所感,重新结合起来。
全剧有许多动人而且富于戏剧性的唱段。如第一幕,咪咪的娇美迷住了青年诗人鲁道尔夫的心,他唱起动人的咏叹调《冰凉的小手》,接着咪咪以天真活泼而又深情的曲调唱出《人们叫我咪咪》,表现了她初恋时的愉悦心情。这两首咏叹调是整部歌剧中最着名的两个唱段。
《贾尼·斯基基》, 完成于1918年,独幕歌剧,同年初演于纽约。
本剧的剧情取自意大利诗人但丁(1265-1321)的长诗《神曲·地狱篇》中的一个故事:富商多纳蒂临死,一群亲友围聚病榻,皆欲承继其巨额遗产。但是多纳蒂的既定遗嘱内,载明遗产全数捐献给某一教堂,多纳蒂旋即瞑目。在场亲友大失所望。其中一青年里努奇奥(与多纳蒂的另一在场亲戚--贾尼·斯基基之女劳蕾塔相爱)提议,请贾尼·斯基基假扮多纳蒂垂危状,邀请公证人前来,当众另立遗嘱,遗产由众亲友均分。此计受到众人拥护,当即付诸实施。公证人到场。斯基基卧病榻上,以多层被褥蒙体,颤声授意道:"我的财产以五里拉捐献教堂,以一千里拉赠予众亲友均分,其余现款及骡马、锯木场、以及在佛罗伦萨的住宅等等,则全部赠予吾最亲爱的贾尼·斯基基。"遗嘱录华,公证人离去。众大哗。斯基基从病榻跃起,持棒驱散众人,并笑对其女劳蕾塔与里努奇奥道:"多纳蒂的遗产是我理所应得,我当善自用之,以慰死者在天之灵。"
这部歌剧虽然也是作者普契尼的名作,但今天已很少上演了。不过剧中的一个极为优美、深情而动人的女高音独唱《啊! 我亲爱的爸爸》(贾尼·斯基基的女儿劳蕾塔的咏叹调),十分深入人心,是当今许多着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喜爱演唱的曲目,今天还经常被单独演唱或作为许多影视剧的配乐出现。 这段咏叹调的歌词为:"啊! 我亲爱的爸爸,我爱那美丽少年。我愿到露萨港去,买一个结婚戒指。我无论如何要去,假如您不答应,我就到威克桥上,纵身投入那河水里。我多痛苦,我多悲伤。啊! 天哪! 我宁愿死去! 爸爸,我恳求你! 爸爸,我恳求你! "
普契尼《图兰朵》
这部3幕歌剧据意大利剧作家戈齐(CarloGozzi,1720—1806)的5幕同名寓言剧,由阿达米(Giuseppe Adami)与席莫尼(Renato Simoni)撰脚本,作于1921—1924年,逝世前仅完成第三幕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阿法诺续成。其故事素材似乎取自17世纪末介绍到欧洲的波斯《仙女之箱》。此剧1926年4月5日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指挥为托斯卡尼尼,首演之夜,剧情到第三幕柳儿自刎时,托斯卡尼尼放下指挥棒对听众说:“就在这里,普契尼放下了笔。”全剧首演为次日。
第一幕,北京紫禁城前。持续的行板,表示图兰朵的动机。黄昏,广场上的各式人听官吏宣读布告,布告上说,图兰朵公主将下嫁给猜中3道谜底的人,如果猜不中就会被斩首。波斯王子因猜不中,月亮出来时即被处以极刑。人们骚动着,向皇宫拥去。人群中丫环柳儿(Liu)搀扶着鞑靼逊王铁木尔(Timur),当柳儿哀求旁人帮着扶起被挤倒的铁木尔时,铁木尔儿子卡拉富与父亲相见。周围百姓被驱散,传来刽子手要行刑的叫声,铁木尔称柳儿无微不至地照顾他,柳儿称“我一直无法忘记王子的笑容”,表示她内心的爱慕。刽子手磨斧子,高唱《上油,磨利斧子》,即将被处刑的追求者高喊“图兰朵,冷酷的美人”。在东方氛围中,描述死刑的执行,合唱告终后,刽子手退场,众人在广场上仰望夜空,唱《月亮怎么还不出来》。月亮出来后,众人合唱《月亮出来了》,远方传来童声合唱《在东方山顶上有鹳鸟在歌唱》,其旋律取自中国民歌《茉莉花》。在月光下押到刑场的波斯王子脸色苍白,大众合唱“可怜的年轻人,请公主赦免”,卡拉富则诅咒冷酷的公主。在月光下,图兰朵上场,众人跪下,她默默拒绝大众的请求。卡拉富被公主美貌倾倒,忘我地自语:“美如天仙,宛如梦境。”众人都下场后,只剩下帕木尔、柳儿和卡拉富,卡拉富念叨着图兰朵,想跑到城墙边去敲锣,决心参加猜谜。3位大臣平(Ping)、彭(Pong)与潘(Pang)带着面出场,忠告说:“你想干什么,快转身,否则生命难保。”3人人说:“美丽的公主也不过是一张脸两只手两只脚的女人。”侍女要大家安静,因为公主在休息。3位大臣告诉卡拉富:3个谜是无法解开的,最好快快回去。卡拉富表示:“只有我才是她的恋人。”帕木尔悲哀地对他说:“你想遗弃年老的父亲吗?”哭泣的柳儿则唱咏叹调《请听我说,王子》(Signore,ascolta),哀求王子不要去冒险。卡拉富被感动,唱咏叹调《柳儿别哭》(Non Piangere,Liu),一边安慰柳儿,一边表示坚定的决心。卡拉富不顾大家劝阻,跑到墙下大喊3声图兰朵的名字,尽管柳儿等高喊“死亡”,他还是用力敲了3声锣,以示求婚。乐队奏图兰朵主题,高官称一切都完了,帕木尔与柳儿为之哭泣。
第二幕,幕间剧。大帷幕上有各种装饰,平、彭、潘3人各带随从上场,平唱《命运的铜锣在圣殿响起》,3人唱中国风味的三重唱,他们计算为破谜处死的已有13人,反对参与这残酷的游戏。后面又传出《磨利斧子》的合唱,3位大臣哇庆祝婚礼的《为她铺上柔软的被子》,据说此旋律采自中国皇帝去寺庙礼佛时的音乐。喧闹起,3人说又有人要被斩首,以进行曲节奏换场。第二场,皇宫前广场。8位官员拿着写着图兰朵谜题与答案的案卷,众人交头接耳,3位大臣也上场,年老的皇帝坐在最高层宝座上。卡拉富站在阶下,帕木尔与柳儿则在围观群众中,百姓跪伏在地,齐声赞颂皇帝。皇帝劝说卡拉富取消求婚,卡拉富拒绝。进行曲声中,侍女们在台阶上撒下鲜花,台后传来童声之歌,图兰朵登场。她微视卡拉富后,以威严的口气唱咏吧调《过去的故事》(In questa Reggia),叙述她祖母遭入侵的鞑靼人俘虏凌辱后悲惨地死去,说她是为了替祖母报仇,才以这主意使外来的求婚者赴死。她说,没有人能占有她,冷酷地唱:“外邦人试试看,谜题有3个,死亡只有一次。”卡拉富也回答:“谜题有3个,死亡只有一个。”猜谜开始,第一个谜题是“在黑暗中,幻影如彩虹飞舞”。公主说:“这幻影是人人梦寐以求的,它为了在每个人心中苏醒,便在每一个晚上诞生,在清晨死亡。”卡拉富回答:“希望。”官员打开答案,表示正确。图兰朵走到台阶中段,说出第二个谜语:“像火焰非火焰,失去了生命就会冷却,梦见征服就会复燃,颜色如夕阳艳红,声音清晰可闻。”卡拉富想了一会儿答:“一见到公主双眼就燃烧、苦恼的是热血。”答案正确,大家欢呼。公主愤怒地走下台阶,第三道题是:“冰冷给你火焰,从火焰中得到更冷的冰。若盼望自由就成奴隶,想当奴隶却变成国王。”卡拉富脸色苍白地陷入沉思,图兰朵逼问,一会儿卡拉富跳起来说:“而今胜利属于我,我的火焰会使冰融化,那就是图兰朵!”群众庆贺合唱,欢呼谜已被彻底解开。图兰朵跪在皇帝前说,“请不要把清纯的处女交给陌生人”,又面对卡拉富说:“我不会成为你的!”皇帝却说誓言是神圣的,众人呼应。卡拉富说,“刁蛮的公主啊,我真心爱你。”他对图兰朵说,解除婚约只有在天亮前回答一个问题,说出他的名字。众人歌颂皇恩,送他入宫。
第三幕,皇宫内庭。夜,卡拉富听着远处传来“谁能不准睡觉”的声音,唱着名的咏叹调《无人入眠》(Nessun dorma),他坚信黎明一到,胜利就会属于他。平、彭、潘上场,把一个美女推给卡拉富,美女向卡拉富献媚。3个官吏又以财物诱惑,见美女与贿赂都不发生作用,对卡拉富说:“如查不出你的名字,我们都会被杀死,请你快离开这里。”卡拉富坚持“我的希望是图兰朵”,大家拔剑指向他,想逼他说出名字。这时舞台后传来“我们知道了”的喊声,士兵把帕木尔和柳儿押上来,图兰朵登场。图兰朵一声令下,先审帕木尔,柳儿挺身而出说,只有我知道他的名字卡拉富想去救柳儿,反被逮捕,柳儿当着卡拉富的面被拷打,图兰朵问她为什么不愿说出名字,她说“这是爱情的力量”。柳儿唱《隐藏在心里的爱比痛苦更坚强》(Tanto amore segreto),她对图兰朵说,我沉默地把他的爱给你,我虽然会失去一切,但这是心爱者最珍贵的礼物。这时大众叫道“杀头,杀头!”刽子手出现,柳儿唱咏叹调《公主你冰冷的心》(Tu che di gel sei cinta),她说公主你懂得爱后,冰冷的心就会被热情的火焰融化。趁卫兵不注意,她拔剑自刎,普契尼原作到此为止。续完的内容是,帕木尔*在柳儿尸体边痛哭,送葬的队伍远去后,卡拉富与图兰朵的二重唱。卡拉富扯去图兰朵的面纱,说冰冷的公主,你应看看这为你而流的热血。图兰朵表示,即使面纱拿掉,我的心仍在天上。卡拉富强行亲吻,图兰朵自语:“我究竟怎么了?我输了?”她的心终于融化,流下了眼泪。台后传来优美的歌声,人们庆贺黎明来临,卡拉富的爱情诞生,图兰朵唱咏叹调《泪水盈眶》。卡拉富说:“今天公主已属于我,我要把名字和生命都献给你,我是鞑靼王子卡拉富。”图兰朵拉着他的手走向大众等待的广场。第二场,皇宫前广场。早晨,在进行曲下,皇帝坐上宝座,大众高呼万岁。图兰朵与卡拉富上场,图兰朵说,“父亲,我已知道了这个年轻人的名字,他的名字叫作爱。”卡拉富与图兰朵拥抱在一起,群众高唱“太阳,生命,愿一切永远”的合唱祝贺他们幸福,剧终。
歌剧《阿伊达》 四幕歌剧《阿伊达》作于1871年,同年12月在开罗剧场演出,是埃及总督帕哈为庆祝1869年峻工的苏伊士运河工程而邀请威尔第所作。剧情大致是:埃塞俄比亚国王阿莫那斯罗为救被俘虏的女儿阿伊达而发兵埃及,而此时阿伊达隐姓埋名作了埃及公主安娜丽斯的女仆。阿伊达的恋人青年侍卫长拉达梅斯奉命迎击入侵者,并俘获阿莫那斯罗为人质凯旋归来。阿莫那斯罗利用女儿刺探埃及军情,拉达梅斯在与阿伊达幽会时无意泄露机密,被阿伊达的情敌公主安娜丽斯听见。拉达梅斯被判死刑,后阿伊达为之殉情。
本剧中最着名的是第二幕第二场拉达梅斯凯旋归来时的音乐,后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和管乐合奏曲,称为《大进行曲》或《阿伊达进行曲》,经常单独演出,是进行曲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作品之一。
这段音乐充分反映了威尔第精妙的音乐构思:群众合唱、 重唱及管弦乐队的音响强大而有力,军号吹出的凯旋进行曲庄严辉煌。音乐中最为着名的是那段由小号演奏的威武雄壮、高亢明亮的大进行曲主题,表现了凯旋而归的士兵英武洒脱的姿态。
歌剧中还有许多世界着名的唱段,如拉达梅斯的浪漫曲《纯洁的阿伊达》、阿伊达与安娜丽斯的二重唱《爱情与烦恼》等。
歌剧《游吟诗人》 四幕歌剧,作于1851-1852年,1853年初演于罗马,1857年修订,由卡马拉诺根据古铁雷斯的同名戏剧撰写脚本,是威尔第最着名的作品之一,体现了威尔第在创作技法上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剧情为:15世纪,西班牙卢纳伯爵之父曾将一个吉普赛女人当成女巫烧死。这个女人的女儿阿苏切娜将卢纳伯爵尚在襁褓中的小弟弟盗去,打算烧死以报母仇,但却误将自己的儿子投入火堆。伯爵多年搜捕劫持其弟弟的吉普赛人,但一无所获。后西班牙战争爆发,伯爵属皇室一方,并由此而热恋上了皇室女官莱奥诺拉,但莱奥诺拉却深深爱着游吟诗人曼里科。卢纳与曼里科相遇,方知他为敌方首领。两人决斗,曼里科获胜,但饶了卢纳。卢纳不但不感恩,还令卫兵追赶曼里科,曼里科负伤被母亲阿苏切娜救回。后曼里科带兵将莱奥诺拉救走,正要举行婚礼,被卢纳包围,并抓走了阿苏切娜。曼里科为救其母被捕。莱奥诺拉以嫁给卢纳为代价,获准释放曼里科。但她为保住自己清白,服毒死于曼里科怀中。卢纳下令将曼里科处死,并要阿苏切娜目睹自己儿子之死。阿苏切娜告诉卢纳,曼里科就是他的亲弟弟。但此时执刑已毕,阿苏切娜高喊着"妈妈,你的仇已报了"倒了下去。
这部作品的四幕,威尔弟都加了标题,分别为:第1幕,决斗;第2幕,吉普赛人;第3幕,吉普赛人之子;第4幕,处刑。歌剧中的合唱包含有许多是脍炙人口的世界名曲。这里选用了其中的两首,一首是第二幕中吉普赛人挥舞铁锤打铁时所唱的"打铁合唱曲",另一首是第三幕中卢纳伯爵的卫队长费兰多和他的军队所唱的合唱曲。
歌剧《命运之力》 四幕歌剧《命运之力》大约作于1861-1862年,并于1862年在俄罗斯的彼得堡首演,是作者专为俄国听众写的。
歌剧取材于西班牙的浪漫派诗人里瓦斯公爵德·萨阿维德拉的戏剧《唐·阿尔瓦罗》,剧情是:男主角阿尔瓦罗爱上了门第高贵的侯爵卡拉特拉瓦的女儿莱奥诺拉,但遭到侯爵的反对。他们相约私奔,又被侯爵发现。意外中,阿尔瓦罗打死了侯爵。为躲避侯爵之子唐卡洛的复仇,这对恋人只得出逃。仓惶中,二人走散。为了避开其兄的追踪,莱奥诺拉女扮男装。四处寻找爱人未遇后,她逃到一家修道院附近的山洞中隐居。阿尔瓦罗找不到莱奥诺拉,只得更名从戎。在战争中,阿尔瓦罗救了唐卡洛一命,但由于两人都换了名字,而又从未见过面,因此互相没有认出来。直到后来阿尔瓦罗负伤,唐卡洛从其书信中才发现这个救命恩人原来正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仇人。阿尔瓦罗伤愈后,寻莱奥诺拉至修道院,唐卡洛追踪前来决斗。在决斗中,唐卡洛身负重伤,阿尔瓦罗找人救援,意外地在山洞中找到了莱奥诺拉。莱奥诺拉来到她哥哥身边,但是怀着愤恨的唐卡洛用尽最后的力气把她刺杀,兄妹俩双双倒卧在血泊中。最后,阿尔瓦罗在附近悬崖跳下自杀。
此歌剧的序曲颇为有名,是威尔第的代表作。它虽然被称为序曲,实际上更接近前奏曲的形式,其演奏一般也不是在启幕前,而经常是在第一幕的第一场之后。乐曲以铜管乐器类似号角齐鸣般的强奏做为开始,暗示出了命运不可逆违的力量。接着,出现了剧中女主角坚定信念的第一主题。不久,就被命运那不可抗拒的力量遏止住了,引人注目地传来了铜管乐器嘹亮的音色。随后,在慢速度上,木管乐器轻声奏出一支柔和而稍带忧郁情绪的显示爱的曲调。后来音乐进入急板,情绪也变得激奋,充满戏剧色彩。乐曲的整个结束部分始终充满着悲剧性的感人力量。
《唐·卡罗》剧本最早是由法国的梅利与杜洛克勒根据德国诗人席勒的戏剧《唐·卡罗》写成的。1867年3月11日,此剧在巴黎歌剧院以法语版首演。后来由劳杰烈斯译成意大利语,1884年改订为4幕时,又由沙纳狄尼加笔,并于该年元月10日在米兰史卡拉剧院举行意大利语版的首演。目前有五幕版和四幕版两种,其中的五幕版并不是法国首演时的谱。而是在改订四幕版中再加上第一幕,并作了若干修正。
故事叙述了西班牙国王菲利浦二世原本为儿子唐·卡罗与法国公主伊丽莎白订亲,但后来改娶为自己的皇后,但唐·卡罗已爱上“母亲”伊丽莎白。罗得利果恳求唐·卡罗帮助受压迫的法兰德尔人民,两人宣誓友谊终生不渝。唐·卡罗接获一封信约他午夜在皇后的花园见面唐·卡罗以为来者是伊丽莎白而大胆宣告他的爱情,但写信给他的其实是暗恋他的艾波莉公主,她发现唐·卡罗的秘密后,因嫉护而萌生报复之心。唐·卡罗为法兰德尔请命,因公然挑战父亲权威而被捕下狱。罗得利果到狱中探访唐·卡罗,并告知他已把罪证揽在自己身上,唐·卡罗可以继续帮助法兰德尔人民免受压迫。罗得利果立即被暗杀在狱中。获释后的唐· 卡罗决心启程前往法兰德尔,临行前和伊丽莎白见面辞行,被菲利浦二世与宗教裁判长发现准备再次逮捕。但从卡罗五世坟中突然走出来一个幽灵,将唐·卡罗拖入坟中。国王与宗教裁判长同感惊讶,因为他们听到的似乎是已故国王卡罗五世的声音。
‘伍’ 贝多芬的作品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贝多芬'了
虽然评论界普遍认为贝多芬早期管弦乐作品有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典型特征(即所谓的“海顿、莫扎特风格”),但贝多芬的作品仍然有其鲜明的特点:无论是动机发展式主题(这一点在他的第一交响曲中已经初露端倪:相同的节奏音型在不断的反复中发展,而在贝五、贝六与贝九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还是炽热激越的谐谑曲乐章(比如贝一的第三乐章,虽然标题为小步舞曲,但风格与谐谑曲更为相似)。
贝多芬在1800年创作的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7)是贝多芬最早发挥其创作潜力的作品, 而作者本人对此曲也充满自信。与贝多芬以前的作品相比,此曲的管弦乐部分已逐渐具有交响曲的韵味,主奏钢琴也能发挥出钢琴本身独特的风格,这两者浑然融合,构成宏伟的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显示出贝多芬的作曲手法已更上一层楼。而贝多芬的交响曲世界,也因此而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贝多芬管弦乐作品风格的成熟应该以1804年的第三交响曲“英雄”(op.55)为标志,这部作品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异常宏大,而且有着诸多创新之处;虽然在曲式结构等诸多方面仍严格保留着古典主义的范式,但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已经具有了浪漫主义的特征。
随后的一系列大型管弦乐作品无不体现着贝多芬的英雄主义情感,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贝多芬的“英雄”时期。第四交响曲(op.60)中的情感热烈而丰富,第五交响曲(op.67)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他对命运的隐忧、被抑制的愤怒、充满犹豫的梦境、黑夜里的幻象、热情的迸发为交响曲供应了全部的题材;同时,曲调上、和声上、节奏上和配器上的各种形式,都是新颖别致而独具一格的,使那些音乐形式都具备了雄伟的气魄和高贵的品格(柏辽兹语)。
他的第六交响曲则是朝着浪漫主义方向的重大迈进:标题性音乐、注重对情感的抒发是两项最显着的特征。
贝多芬“英雄时期”作品的代表作不仅有四部交响曲(第三到第六)和三部钢琴协奏曲(第三到第五),还有一系列独立的管弦乐作品,比如《科里奥兰序曲》(op.62)、几易其稿的《莱奥诺拉序曲》(op.138、op.72)以及为歌德的悲剧《埃格蒙特》的配乐(op.84)。这些作品都体现着贝多芬内心的“英雄主义”情结:他非常向往古希腊的悲剧式英雄,曾经为舞剧《普罗米修斯的生民》(op.43)配乐,并在末乐章中用“英雄”主题描绘了普罗米修斯教会人类音乐与舞蹈后与人类一同起舞的美丽场面;这一主题还出现在他的“英雄”钢琴变奏曲(op.35)与“英雄”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科里奥兰》的主题则是英雄面临命运的抉择时的纠结与痛苦,最终主角选择为了更崇高的事物而放弃复仇,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歌剧《费德里奥》原先是以女主角莱奥诺拉来命名的,其主题是“拯救”:莱奥诺拉为了拯救被构陷的丈夫,女扮男装化身“费德里奥”,这是当时很流行的“拯救剧”的情节,贝多芬对这部作品以及其中的女主角钟爱有加;而《埃格蒙特》则出自贝多芬的偶像歌德的手笔,贝多芬很高兴能为这部作品配乐。这部作品同样讲述了英雄的英勇献身。
‘陆’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扮男装有什么作用
莎士比亚眼中的“男”与“女”一从存在主义看莎剧中“女扮男装”现象
摘要:
汗青上的文艺中兴时代是具有首创性的时代,人文主义思潮深刻人心,人们开端熟悉到神学对感性的压制,转而看重对人的价值的研讨。这一时代的文学大师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应用卓着而年夜胆的艺术技能创作了年夜量放射着激烈的人文主义思惟光线的戏剧作品,其意义超越了他的时期和国度的规模。个中,在他创作的四部悲剧作品《威尼斯商人》、《大快人心》、《第十二夜》和《辛白林》中涌现了“女扮男装”景象,“男”、“女”身份的交织涌现让我们看到了莎士比亚对界定“男”、“女”存在的抵触。本研讨站在存在主义的角度上对剧中女配角们在化装前、化装、和换装后三个阶段中的心思和行动停止剖析。本研讨选择的实际基本是存在主义的“安闲存在”与“自为存在”,“安闲存在”是超出认识的存在,是本身的固有,而“自为存在”则在时光化的进程中完成。触及到关于“安闲”与“自为”关系的成绩的一个主要而根本的要素是身材的存在,萨特以为“我们的身材,其特点即实质上是被别人熟悉的:我熟悉的器械就是别人的身材,而我关于我的身材所晓得的重要器械来自别人熟悉它的方法”(Sartre,1956289),而我们面临着“存在”的两个困难:一个是“别人的存在”,另外一个就是我与“别人的存在”的存在关系(Du, Xiaozhen 188-189),所以,他者身分在“安闲存在”与“自为存在”的跨度中饰演了主要的脚色。本文基于该实际,比较剖析研讨了莎剧分歧时代女配角“女扮男装”景象中的“安闲存在”,“自为存在”,因为“别人的存在”和与“别人的存在”的关系的介入,“女扮男装”景象从鲍西亚“安闲存在”的寻求知足心坎男女对等,过渡到了伊摩西完整“自为”的情势化装,这中央的进程启发我们重视“安闲存在”与“自为存在”的关系,准确对待触及的他者身分的价值,回归到与社会协调的“自为存在”,树立协调的两性社会。本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起首引见了本文的研讨配景,阐述了研讨该论题的需要性与可行性;随后集中论述了本文的研讨目标;最初笔者概述了本文的整体构造。第二章为实际基本和文献回想。本章节的第一部门概述了国际外对存在主义的研讨,因为存在主义触及的荒谬虚无等主题暗涵消极宿命的映照,国际外学者也多应用这一实际发掘荒谬系列小说及莎士比亚喜剧中的荒谬与逝世亡。第二部门重要引见了本文的实际根据一“安闲存在”与“自为存在”。第三部门从两方面概述了国际外对莎士比亚的研讨:对莎剧笔下女性脚色塑造的研讨和对莎士比亚性别不雅的研讨。第三章基于“安闲存在”与“自为存在”阐释了《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化装前后的真实存在。婚姻是一个弗成疏忽的他者身分,为此该章重点剖析了鲍西亚对遴选金银铅盒子决议其婚姻的立场,获得结论鲍西亚化装的自动性凸显了其“安闲存在”中对精力的寻求促使了其“自为存在”的存在。最初,笔者进一步联合文艺中兴时代的思惟剖析了鲍西亚自动化装景象转达出的社会心义,我们要联合内在的身分合时调剂心坎的愿望。第四章平分节探讨了《大快人心》、《第十二夜》和《辛白林》中女配角的“女扮男装”景象。三部戏剧女配角的化装均产生在转变的生计情况,且三位女配角的“自为存在”也逐一过剩“安闲存在”。这就进一步解释了社会上的“他者”身分对莎士比亚创作中的“安闲存在”也慢慢走向“自为存在”,换句话说,莎士比亚最后幻想的男女对等不雅念终究倒戈向男权社会。第五章侧重剖析了他者身分对“安闲存在”与“自为存在”的影响。起首,笔者商量的他者身分是莎士比亚的生平,经由过程比较剖析,我们可发明因为这一他者的参与,“女扮男装”在其分歧创作时代展示出了分歧情势的存在;其次,笔者商量了其他他者身分,如天然身分和社会关系等对存在的影响;最初得出结论,当人们面临他者身分的介入时,最后主意的男女对等不雅念在与实际碰撞的进程中会逐步崩溃,终究回归到社会对“男”与“女”的设置的轨道上。第六章为结论部门。起首,笔者总结全文并阐释本研讨的含义,启发人们重视“安闲存在”与“自为存在”的关系和其包含的社会心义。其次,笔者指出了本文的缺乏。因为笔者学问尚浅,使得本研讨尚不敷周全和体系,有待进一步完美。最初笔者提出往后的研讨趋向,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古代性已逐步被人看重。总之,经由过程剖析“女扮男装”景象下的“安闲存在”与“自为存在”的接洽,我们可以看到在面对愿望和选择时,要建立准确的价值取向,岂论是主动接收照样自动争夺,人们都须要重视各类存在的恰当性和需要性。 隐藏
‘柒’ 歌剧 partenope 介绍
Partenope 是由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写的歌剧1730年2月24日在伦敦国王剧院首演,虽然遵循了正统歌剧的形式和结构,其中的人物与音乐却都较为幽默诙谐,剧情涉及复杂的爱情故事。
剧情大致如下:
那不勒斯的女王Partenope在晚宴上被俊美的Corinth的Arsace王子求婚,与此同时,害羞的Rhodes的Armindo王子也在心里暗暗爱慕着女王。女扮男装的Eurimene王子也在这时出现在晚宴上,“他”真实身份是Corinth王子的未婚妻。
Arsace在晚宴结束以后质问和自己前女友容貌相似的Eurimene,在得到证实后宣称自己其实仍然爱她。而女扮男装的王子表示愿意原谅他。事后,Eurimene或者说Rosmira公主,和Armindo谈了话,发现Armindo真心爱着女王而非钱财或是地位,于是她向Armindo表明了身份并希望能让Arsace远离女王,不想却激怒了Armindo。
邻国的Emilio王子之后登场,用战争威胁女王嫁给他,被拒。女王宣称她将亲自披挂,并下令让Arsace领军。女王打赢了这场战争并囚禁了Emilio王子。公主宣称是自己俘获的Emilio王子,但却被Arsace极力否认,并试图证明他才是俘获了Emilio的人。于是气愤的公主便以她现在的王子身份向Corinth发起决斗。
Armindo在战争中救了女王一命,并鼓起勇气告白。女王并没有拒绝他,但也没有接受。Arsace想私下了解这场决斗,但被公主鄙夷的拒绝了--他在新欢旧爱之间陷入了两难。
后来公主向女王坦白了自己是Arsace的未婚妻,惊怒的女王当即选择了Armindo作为她的伴侣。而决斗最后因为Arsace不愿和女人决斗而不了了之。结局皆大欢喜:公主接受了痛改前非的Arsace,女王和Armindo在一起,而Emilio则带着军队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希望你本人能采纳,因为这一篇花了我不少时间................多谢。
‘捌’ 女反串男的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很早就有了.戏剧中的女扮男装多不胜数.下面例举几个
1 筱兰英(1878-1954),女,京剧演员。本名姚佩兰
六岁入天津宁家班(坤班)学艺,拿手的老生戏有《四进士》、《九更天》、《南天门》、《寄子》等。她曾与杨小楼合演过《连环套》,她扮演的窦尔墩,气魄雄伟,工架老练,口齿刚劲。她唱红以后,挟技远游,走遍江南、东北、西北,甚至远至新加坡、南洋群岛各地。
2 恩晓峰(1887-1949),女,京剧老生。满族,北京正黄旗人
15岁即以客串名义在戏园中演唱.1903年,恩晓峰16岁时,正式下海唱戏.
演出谭派名剧《卖马》、《洪羊洞》、《碰碑》、《定军山》等,成绩优异,颇受好评,时人称她为“女叫天”。1910年左右,得到汪笑侬的亲自指点,颇得汪派神髓。《哭祖庙》、《马前泼水》、《党人碑》、《张松献地图》等为其常演剧目。她台风大方,技艺不凡,演唱无雌音,而且多才多艺,除本工老生外,还能演武生戏《落马湖》、花脸戏《盗御马》和丑角戏《十八扯》。
3 露兰春(1898-1936),女,京剧老生。原籍山东。
1912年6月,露兰春入宝来坤班,在天津升平茶园首次登台演出,以《文昭关》、《战蒲关》等唱做繁重的老生戏显露头角,其时年仅十四岁。
还有一些:
A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B 韩雪反串宝玉.
C ......
希望你能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