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当过什么领带
Ⅰ 红安县有多少个将军分别是哪些生前当过什么职位
红安县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主席和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将军。人名、职衔分别如下 :
红安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董必武 李先念 郑位三
红安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陈锡联 韩先楚 秦基伟 王建安 郭天民 王诚汉 周纯全 谢富治
红安籍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王近山 刘 飞 刘昌毅 李天焕 张天云 张仁初 胡奇才 徐斌洲
徐深吉 詹才芳
红安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程儒珍 韩卫民 袁克服 金世柏 罗厚福 李世炎 耿锡祥 黎锡福
邹国厚 徐绍华 贺健 熊应堂 程悦长 殷国洪 卢燕秋 张天恕
郑国仲 况玉纯 秦光远 陈美藻 李定灼 江波 刘福胜 赵鹤亭
马忠全 闵学胜 戴克林 戴克明 程启文 罗应怀 甘思和 胡正平
汪运祖 何德庆 张志勇 涂锡道 张竭诚 詹少联 谢正荣 周世忠
吴振挺 陈焱清 江腾蛟
原黄安(红安)籍后区划变更为新县、大悟县的将军
刘华清 聂凤智 李德生 许世友 高厚良 黄立清 肖永银 吴世安
严光 吴林焕 肖德明 姚运良 周明国 肖志贤 伍瑞卿 吴先恩
红安藉其他师级以上将领152人
红安籍新一代人民解放军少将
黄俊峰 胡先贵 江建曾 吴晓恒 罗毅 秦卫江 李平 刘晓琨
红安籍新一代将军名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红安只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但就是这个地处大别山的小小“弹丸”之地,却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铸造了闻名遐迩的“将军县”;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喊”出了“小小红安,真不简单”的乐章。
三支红军部队从红安走出。这三支部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每3个红军战士中,就有1个红安人。一个山区小县诞生三支红军部队,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没有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安是人民解放军发展的摇篮之一。
14万红安儿女为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捐躯。据史料记载,在每4个牺牲的红军战士中,就有1个红安人。1927年红安有48万人,到了1949年,红安只有37万人,后来查到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2万人。
61个开国将领、171名师军级将军同一个“红安乡音”。在1955年至1965年授予的开国将帅中,红安以8位上将、lO位中将、43位少将而荣居全国第一,还有171名师军级高级将领,因而成为当之无愧的“将军县”。
而今天红安籍新一代将军:
中将:江建曾
少将:秦卫江、刘晓琨、吴晓恒(女)、李平、程晟、阮成友、马湘生、罗毅、罗刚、胡先贵、黄俊锋、陈再方、郭顺等,新一代将军在全国仍然排第一位。其中:
江建曾,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空军司令员(红安高桥人)
秦卫江,系27集团军军长(红安七里人)
刘晓琨,系广西军区司令员(红安七里人)
吴晓恒,女,系第一军医大学校长(红安八里人)
李平,某警备区副司令员(红安高桥人)
阮成友,中央警卫局副局长(红安觅儿人)
马湘生,总参陆航局局长(红安城关人)
罗毅,原总装备部,已退役(红安高桥人)
罗刚,某军分区副司令员(红安高桥人)
胡先贵,东海舰队副司令员(红安城关人)
黄俊锋,原任总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已退役
陈再方,任总装综合计划部副部长(红安高桥人)
红安新一代将军的特点是:
陆海空全面开花,男将女将齐上阵,文职武职并进.
9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海进行了一次现代化的大规模演习,空军总指挥是红安人江建曾,海军总指挥是红安人胡先贵,他们一个是篮天雄鹰,一个海上蛟龙!
秦卫江是我军的第一个,可能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硕士学军长;
马湘生,我国的第一批特级飞行员,在祖国50年开国庆典上,作为带队长机飞越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检阅,.. 他驾驶过的直升机种类最多——32种;直升机飞行员中他获得的各国奖章最多——20余枚,获得过最高荣誉,英雄无畏奖;
1988年,全军仅有五朵金花被授予少将军衔,其中一朵就是红安人吴晓恒;
郭顺武警少将任边防管理局副局长,程晟武警少将任边防管理局参谋长,9月4日上午,公安部边防局召开机关干部大会,宣布了公安部关于郭顺武警少将为边防管理局副局长、程晟武警少将为边防管理局参谋长的任职命令。
郭顺,原任公安部边防局参谋长。2005年晋升武警少将警衔。
Ⅱ 李先念在解放战争中授予过中将军衔吗
得过。1945年李先念得过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其实抗日战争中很多我军领导人都有军衔,十大元帅只有陈毅、罗荣桓没有。其他都是上将、中将、少将。我们还有一大堆校官呢。
Ⅲ 1976年主席病逝,叶剑英密见李先念,两人为何要提起陈锡联
在 1976年 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就是我们的领袖不幸因病去世,当时李先念有事需要和叶剑英协商,李先念因为谨慎并没有直接和工作人员说自己要去找叶剑英, 而是对工作人员说:自己心情不好想去植物园去散散心,就在车子快到达植物园的时候就在这时李先念突然和工作人员说:去叶帅府。
很快他们就来到了门口,此时李先念才让警卫人员给叶帅打电话说要见面,当时叶剑英很是诧异因为他们曾经 “约法三章”,不在各种的住处见面出发是有非常紧急的事情,于是叶剑英急忙去楼前等他。在两人见面后叶剑英就先问李先念你怎么来了?
李先念回答说: “我怎么不能来”? 此时两人都知道彼此的想法,之后叶剑英就带李先念去了自己的房间里面,在他们坐下后叶剑英问李先念:“你说共事还是因为老交情?而 李先念回答说:“都有。” 当时两人为了防止有人偷听于是他们先是打开了收音机,之后因为叶剑英身体不适,于是他们就用笔写下自己想要说的话,在两人写完之后就烧掉。他们的谈话结束后叶剑英问李先念:你熟悉陈锡联吗?
他们密谈结束后,李先念就乘车离开了在回去的路上李先念就想起叶帅问他的那个问题,以及自己的回答是:我的老战友是陈锡联,当然熟悉!和叶帅的这次谈话让李先念不由得回忆起曾经和陈锡联在一起的往事, 那时候还是在 1927年11月 的时候黄麻起义在大别山地区拉开了序幕,当时就震惊了武汉等地的国民党反动派,虽说工农革命军在浴血奋战,但是最终还是寡不敌众,他们只能被迫退守黄安县城。
当国民党占领皇马地区以后,就开始了残暴的清洗,他们大肆地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的群众,当时整个黄麻地区都陷入到了腥风血雨当中,当时为了减轻黄麻地区的压力,在 鄂东负责人商量后,当时他们就决定要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于是他们就带领部队转移到黄陵境内的木兰山展开游击战斗,同时命令李先念等人进行游击作战为日后的革命积累力量。
想要开展游击作战,首先就要有一个可以躲避的地方不然很容易就被敌人发现,这对于李先念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李先念从小就在替地主家放牛, 因此他对这里的地形是非常的熟悉,李先念知道哪里适合藏身之后在李先念的领导下他们一行人就来到了一个岩洞口,当时众人就在四处看了看,觉得这个地方的隐蔽性非常好,一般人很难发现这个地方。
他们有了安全的地方之后,李先念就带领队员开始了自己的任务:白天隐蔽、晚上出击、看见敌人就躲避,不断去捕杀反动分子,为人民除害,一天李先念带着五名游击队员来到了陈锡联家的中, 当时陈锡联有一个远方的叔叔是陈芝斌他一直在欺负百姓,是一个无恶不作的恶霸在黄麻起义后他也就成为了反动派的眼线,只要村里有什么不对他立刻就告诉国民党和共产党为敌。
曾经陈锡联因为家庭困难,所以他只能和和母亲出去要饭这被陈芝斌发现了他就认为这是在丢他陈家的脸面,于是他就在一边破口大骂,陈锡联的母亲忍不住的说了几句结果就被陈芝斌毒打一顿, 当时陈锡联还年幼只能在旁边看着母亲和紧握拳头恨不得上前打他,但是陈锡联知道自己打不过对方他只能压住怒火,把母亲扶起来说:“娘,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报仇”。
当时陈锡联以为要报仇也要等十几年,但是让陈锡联没有想到的是上天给了他一个机会,当时躺在床上的陈锡联得知李先念等人的意图后,他就主动的说道:“你们想杀陈芝斌的话,我可以为你们带路!”李先念听到后就说: “好,那就由你带路去敲开陈芝斌的门,我们要为民除害”。随后陈锡联就带着游击队员来到了陈芝斌的门口,之后在陈锡联的哄骗之下陈芝斌把门打开了,在门打开的一瞬间游击队员就逮捕了陈芝斌,并且把他处死。
之后他们就在陈芝斌的家门口上面贴上告示,而且还把他过去的罪行都写上贴在他的家门口上面,就是为了警告那些欺压老百姓的恶霸, 而陈锡联也就是在这次的行动当中见识到了红军的不一般,后来陈锡联在李先念的影响下14岁的陈锡联,就加入到了革命的队伍当中。
陈锡联在正式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他就因为立功无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当上了班长,之后就破格从班长提升成了连长,当时很多人都称他是“小钢炮”。 之后陈锡联就在我军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战将,随着红四方军的转移,在打破四川军阀的三路围剿之后我军从4个师扩编成为了4个军,当时李先念担任第三十军政委而陈锡联就担任第三十军红二六三团政委。
当时红二六三团可是一支老部队他们经受过战场的考验,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当时红二六三团就成为了第三十军的重要力量,而陈锡联的直接领导就是李先念, 在 1933年10月 的时候李先念就带领红第二六三团攻打达县,当时达县城有一座凤凰山居高临下,而且还可以监视全城,当时的守军是刘存厚他认为自己拥有天然的地势优势所以根本就不把红军放眼里,虽然战事紧急但是他还是天天在自己的家里寻欢作乐。
我军正式因为敌人的懈怠,这也就给了我军很好的发挥空间当时陈锡联指挥部队和敌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忽然陈锡联就听到了达县城内传来了冲锋号的声音,陈锡联就趁着敌人愣神的时间就指挥队伍把敌人的阵型给冲散了, 因此他们一举就占领了凤凰山,在攻入敌人的城池后陈锡联还是有些疑惑的问道:政委,我们在外面厮杀你们是怎么进来的?
当李先念听到后就哈哈一笑的说:我也是灵机一动,当时就有计谋上来。原来是在陈锡联发起进攻的时候此时城内的敌人就想进行增援,但是敌人的想法早就被我军知道了于是每一次敌人妄想出城的时候都会遭受我军的打击, 那时候川军的衣服很杂而红军的衣服同样如此,当李先念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决定混入敌人的内部然后在想办法取得城池,因此就有了让陈锡联感觉迷惑的地方。
这是红军第一次打下达县城他们缴获的物资简直就是多得让人数不清,当陈锡联进城后的第一个晚上他就带着团部住进了刘存厚住的地方,陈锡联见过银元但是没有见过金砖,当时他还把金砖当成铜砖当时陈锡联还在上面睡觉的时候感觉这个床铺不是很稳当, 因此他就想起了白天见到了“铜砖”拿了几块垫在了床铺底下,当总经理部主任郑义斋看到陈锡联床铺下垫了许多金砖,连连摇头说:“你真是个傻小子,竟然拿金砖来垫床脚,可真有你的。”
而李先念在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笑到说: “锡联,你和我一样啊。都是听说过金砖这种东西,但就是没见过,这次可真是长见识了。” 在 1934年7月 的时候红四方军就在万源和四川军阀刘湘开始决战,当时,万源决战是反 “六路围攻” 战役中的一招要棋, 陈锡联带领部队在万源的东面坚守阵地当时敌人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在一日的时间内向红军防御阵地发动了数次的冲锋,担是都被红二六三团给拦了下来没有往前踏进一步,而刘湘知道后非常生气。
刘湘为了激励在前线的战士他特意给战士发不了奖罚领,他宣布以三万元作为奖励,而且还规定如果私自放弃阵地者处死,指挥官不上前线者处死。 之后川军就用各种方式试图攻击我军,但是都被我军的红二六三团一一拦下,而且每一次敌人都会付出惨痛的代价,然后他们只能狼狈的撤退。
我军就趁着敌人士气衰弱的时候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在反攻的时候是由陈锡联指挥的,他们不怕牺牲最终成功的拿下了凤凰山, 在反六路围攻的战役当中红军歼灭敌人8万余人把四川的军阀给打败了,为了可以表彰在这次战斗当中英勇奋战的部队,红四方面军就授予了红二六三团“刚军”的奖旗。
而从红四方面军当中也走出来很多能征善战的猛将,而陈锡联同样也是大家熟知的猛将,他们往往可以在战局僵硬的时候奇迹般的打破局面因此李先念曾经这样评价过陈锡联他说: 在红四方面军中,陈锡联打仗也是数一数二的!陈锡联对于李先念在晚年的时候也非常激动的说:我和先念同志有着特殊的感情,是他引导我走上革命道路。先念同志不仅是老首长,老领导,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良师益友。
李先念每次想起和陈锡联相处的日子的时候他总会开心的笑起来,同时这次李先念和叶帅谈话的内容和陈锡联脱不开关系在 1973年12月 的时候八大军区的司令员对调, 而陈锡联和自己的部下李德生对调,担任北京军分区的司令员在 1975年1月 的时候陈锡联就升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国防工业和 体育 工作我们在这里看出我国的主席非常信任他。
在 1976年2月2日 的时候中共中央宣布了一条任命就是:叶剑英生病期间,由陈锡联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陈锡联将军在晚年的时候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说道:当 时我是军委常委又是政治局委员的人,而主席说我从小就参加了革命,会打仗而且带过兵团、管过炮兵,国务院也有个职务就想让我管一下。在中央开会的时候我见到主席的时候主席当时的视力比较差,我就对主席说:我是陈锡联。
当主席听到后就拉着我的手说:你要挂帅啊,之后在会议结束后主席又拉着我的手说:你要挂帅啊。后来在政治局开会时大家都同意了主席的提议,就这样陈锡联就开始负责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在 1976年9月9日 的时候 主席 因病去世后, 李先念和陈锡联等人一起为主席守灵,当陈锡联看见李先念去洗手间的时候也跟着去了。然后悄悄的和李先念说局势会变动要担心。
李先念在听后就急忙示意陈锡联不要再说下去了,李先念看到当时中央的文件通知的由陈锡联负责主持军委工作的的时候, 李先念想到陈锡联对工作的态度时候他的内心是十分的放心,于是李先念就决定把这个消息告诉叶剑英,因此就有了开头我们说道那一幕,在李先念和叶帅谈话结束后叶帅问他你熟悉陈锡联吗?
李先念和陈锡联在3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是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了,所说之后两人的机遇不同但是在关键时刻李先念还是认为陈锡联比任何人都要可靠,李先念在从叶剑英那里回来后陆续的去找其他的各位老同志们进行了深刻的谈话,之 后在经过各位老同志的努力之下最终是把当时的局势安定下来了,陈锡联在局势安定下来之后就在玉泉山向中央写报告:要求不再主持军委的工作,还是请叶帅来主持。
上级领导在收到陈锡联写的报告后就说道:“你这个报告先不要写,叶帅还有其他的事情需要去处理,军队上面的事情还是需要你继续管理”。 陈锡联没有办法只好暂时继续管理军队上的事务,之后陈锡联在主持军队上的事情的时候经常回去询问叶帅,向叶帅汇报工作听取他的指示,叶帅也时常过问军委的事情,并且支持陈锡联的工作。
就这样直到在 1977年3月 的时候中央才正式的下发文件,宣布叶剑英同志的身体已经康复了经过中央政治局深刻的讨论之后, 今后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继续由叶剑英同志负责去主持由陈锡联从旁协助,而陈锡联在今后的日子里一直在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直到退休。
在 1997年6月20日 的时候陈锡联退休了,此时的他回到了那个已经分别了44年的家乡湖北省红安县,而陈锡联这一次回家是因为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邀请, 请他出席李先念纪念馆开馆仪式而陈锡联顺便利用这个机会回趟老家,看看长眠在地下的母亲也算是了却自己一件心事。
陈锡联已经44年没有回到家乡了,再一次的回到家乡后他发现家乡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不仅马路变宽了而且 高楼林立,商场更是数不胜数,当时大街上的车在大街小巷里面川流不息,在 6月21日 的时候是李先念同志逝世五周年纪念日,在上午的10分的时候李先念纪念馆开馆仪式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举行着。当时湖北省和黄冈地区以及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有上千人都参加了。
陈锡联当时作为李先念的老战友自然是要发言的他在李先念的纪念馆当中说道:“ 我们在座的许多老同志,都与先念同志有着特殊的感情,是先念同志引导我们走上革命的道理,不管是在鄂豫皖、川陕根据地,还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全国解放以后,我们深深地感谢先念同志,我们永远怀念先念同志! ”。陈锡联在出席完这场活动后就带着家人返回了老家
此时陈锡联和妻子就站到了母亲的坟前为她献上花圈,并鞠躬默哀这是陈锡联第一次站在母亲的坟前,当时陈锡联就想赶回来替母亲料理后事但是奈何工作繁忙,他并没有看到母亲入土为安就急忙赶回去了, 之后的日子里陈锡联一直想要回来看一看母亲,但是总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回来。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陈锡联如今就站到了母亲的坟前,此时他就想起和母亲生前的往事顿时一股愧疚之情就涌上了陈锡联的心头。
此时的陈锡联语气哽咽地说道 “妈妈,我看你来了!妈妈,我喊你听不到,我有44年没有回来看望您,我对不起您”
陈锡联想对母亲说这些话已经想了44年了今天终于如愿了,这也算是了却了他的一桩心愿之后陈锡联就和妻子一起给母亲鞠躬,默默无言的站了一会之后就缓缓的走下了山,而在陈锡联的身后乡亲们按照习俗放起了鞭炮。
Ⅳ 红帮文化的红帮人物
王才运,奉化江口王溆浦村人。
王才运父亲王睿谟,早期在上海做裁缝,至今保存完整的《王氏宗谱》,记述了王氏家族的历史。光绪庚子(1900),王睿谟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开起服装作坊,为红帮早期创业者之一。
王才运,1879年生于王淑浦,13岁离家去沪当杂货店学徒。其时外籍驻沪者逐渐增多,而一些开始修补西服的裁缝因技艺不高而受外籍人奚落的事也常有发生,有志者便东渡日本,北上海参威、朝鲜等地学艺。王才运在杂货店三年满师后,恰逢其父王睿谟自日本学做西服返沪。亲属长辈见才运为人机灵,有股钻劲,便叫他改行随父学裁缝,专做西服。起初同样是“包袱店”,即用进口毛料零买零做,积累资金。当时的大多“包袱店”是来料加工,纯属手工作坊型,只赚些加工费糊口。而王才运的“包袱店”则是从备料入手,可让来店量制西服的顾客先行挑选面料里料,并备好纽扣等各种附件,配套缝制。店中融门售与加工为一体,恰好高人一筹,便有了较多的利润,初步积累了一些资金,遂在“包袱店”中脱颖而出,在上海小马路处租了间店面,开设了一家“王荣泰”西服店(“荣昌祥”的前身)。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有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人才的基础,又得到了浙江慈溪人潘瑞璋先生的资助,于1910年在南京路(即现在上海市中百一店原址)开设了“荣昌祥”呢绒西服号。
荣昌祥呢绒西服号为3层建筑10开间门面,店外灯光辉映,店内装饰讲究,在当时颇具气派。为扩大经营范围,王才运亲自到奉化家乡来物色人才,招收较为年轻而聪明伶俐的亲属乡邻当学徒,满师后即为职工。那时的“荣昌祥”已颇具规模,一楼铺面辟为商场;二楼前半部分经营呢绒批发,后半部分则为裁剪间、工场间和配料间;三楼一半仍是工场,一半为职工宿舍。这是当时沪上第一家有规模、有铺面又有工场的工贸合一的西服商店。开业伊始,因当时的南京中路、南京西路尚未开发,该店的地段尚属偏僻。但民国以后,市中心逐渐向西延伸。并随着发辫剪割,服饰趋新,穿西服者除外籍人士外,国人如官僚买办、律师教授、医生商人、洋行职员、驻外使节、富家子弟、洋场阔少及留学生等都赶起时髦来。一时西装革履蔚然成风,这是第一次中国西服热。于是,“荣昌祥”在规模和档次上又上了一个台阶。王才运第二次从家乡招去大批学徒,又从日本、朝鲜等地聘来华工师傅精心传授西服工艺,可谓博求人才,广育后辈。其盛时拥有职工100余名,其中商场30余人,工场间及裁剪人员70余人。经营范围除扩大呢绒零剪和批发外,以定制西服为主业,兼营西服所需的各类配套商品及饰物,诸如衬衫、羊毛衫、领带、硬领、领结、领夹、呢帽、“开普”帽、吊袜带、皮鞋、鹿皮绒鞋罩直至大衣、礼服、晨服、睡服等应有尽有,花色俱全。单以袖口纽及领带夹为例,就有银质、14K镀金、18K包金等不同的规格。1916年,王才运合伙三人拆股,“荣昌祥”独资达10万银元之巨,成为当时上海最着名最完备的呢绒、西服及西服配套产品的大型专业作坊和商店。
王才运出身裁缝门第,他从不满足于现状,墨守成规,而是博采众长,兼收井蓄,不断进取。为提高西服的档次,增强与外商的竞争力,他一方面从英国订购西服样本,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另外,又从日本、朝鲜、海参崴等地重金聘请出类拨萃的华工裁缝,还通过“怡和”、“孔士”、“元祥”、“石利路“等洋行,向英国、意大利等国厂商定货。高档的备料,充裕的货源,为“荣昌祥”的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高超的技术,周全的服务,使“荣昌祥”在中外顾客中建立了卓着的信誉。随着“荣昌祥”的繁荣昌盛,南京、北京、天津、汉口、青岛、广州、厦门等各大城市的客商,纷纷前来选料定货。
王才运的“荣昌祥”,伙计和学徒大都来自奉化王溆浦,有子侄一辈的,也有外甥、外甥婿等亲戚。他深知“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不管是亲非亲,同等待之,从严管教。凡初涉西服业者,一律先到工场实习,在学会服装结构、裁剪技术和缝纫手艺后,再视其品行和特长,有的留在工场当工人,有的分配到店堂做营业员,有的做管理人员。去工场的,先要拜师,然后按西服的一道道工序,循序渐进。掌握各种面料的性能,各种服装的款式,按顾客的身材、气质,灵活运用,谨慎操作,精心缝制。到商场的必须学会量、算、裁、试4项基本功,练习过硬本领。王才运还聘请文化教员,店堂打烊后,即组织学徒学习国文、英语、珠算、会计等课程,并明立制订了18条店规,严格管理员工,文明热情待客。王才运培养了服装行业不少优秀人才,从“荣昌祥”出去自立门户的有20余人,其中大多在南京路开西服店,与“荣昌祥”遥相呼应。王才兴、王和兴兄弟,开设王兴昌呢绒西服号干南京路807号;王来富,开设王荣康呢绒西服号于南京路815号;王辅庆开设王顺泰呢缄西服号于南京路791号:王廉方开设裕昌祥呢绒西服号于南路781号;王士东、周永升合资开设汇利呢绒西服号于南京路775号;王正甫、王介甫兄弟开设洽昌祥西服号于广西北路346号;王继陶开设汇丰西服号于静安寺路429号;孙永良开设顺泰祥西服号于贵州路;王增表开设开林西服号于南京路957;王丰莱开设王荣康西服号于重庆路。他们都在南京路的繁荣和西服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王才运呕心沥血,为红帮裁缝这支队伍的壮大和总体素质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身处十里洋场的王才运,目睹各国租界和帝国主义的肆意掠夺,心情十分沉重。1919年,他以崇高的信誉和“荣昌祥”的品牌,被公推为上海南京路商界联合会会长和上海各马路商界联合总会副会长,并担任奉化旅沪同乡会董事。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中,他以一个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积极响应五四运动,声援五卅惨案斗争,领导南京路商界参加罢市斗争,又竭力抵制日货,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帝国主义蚕食中国的嚣张气焰。1926年春,王才运为实现“不买不卖洋货”誓言,他决定弃商归里,把“荣昌祥”交给王宏卿经营。王才运把大部分资产以分红的形式分给门生子侄们,这批昔日“荣昌祥”职工有了分红资金开始自立门户,独立打拼,形成了红帮裁缝在上海滩百舸争流的场面。王才运携家眷离沪回乡,被人们誉为“模范商人”。这表明王才运在红帮人中享有崇高声誉。
1927年王才运被公推为鄞奉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筹备主任,王才运不负众望,全力以赴,为早日实现甬临线旅客往来自由而尽心尽责,后浙江省公路局要将此段公路收归省办,并委任王才运主任之职,因王才运不愿与官方合作而推辞。 王廉方,江口王溆浦人。他所创办的“裕昌祥”是当年上海南京路6家西服名店(“荣昌祥”、“王兴昌”、“王荣泰”、“王顺泰”、“裕昌祥”、“汇利”)之一。这6家西服店主均来自奉化王溆浦村,上海人称之为“南六户”。“裕昌祥”店面与“荣昌祥”隔路相望,其规模虽略小于“荣昌祥”,但却有其自己的经营特色。王廉方也是当时很有名望的爱国商人。
王廉方于20世纪初在堂兄王才运的帮助下,念完私塾即赴上海,寄居“荣昌祥”学艺,因其年轻好学,不久便当上了帐房,且学得一手“左手称盘右手笔”的绝技,店内记帐、盘存、核资,他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显露出理财的天资,几年后,不仅善理帐籍,且精西服的经营之道。1915年春,王廉方拜别堂兄王才运,在南京路781号开设“裕昌祥呢绒西服号”,四开间门面,中英文招牌,一楼当店堂,二楼是作坊,三楼为卧室。
“裕昌祥”始办时,专做西服,产品单一,和别的西服店一样,或来料加工或看样定制,兼营少量呢绒。民国初年,繁琐的封建婚礼开始改革,简化仪式,又募仿西洋的婚礼服,当时上海一些着名学校的师生带头发起集体婚礼,时称“文明结婚”,新郎穿燕尾服,新娘披婚纱。然而,这—袭礼服,尤其是号称大礼服的燕尾服,价格昂贵,婚礼中只穿一次,就垫箱底了,实在遗憾。王廉方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别出心裁地及时推山婚礼服出租业务,博得了社会的欢迎,名利双收。
经过几年的商场搏击,“裕昌祥”发展到有员工近30人,逢旺季还得另雇员工加班加点。日积月累,资本增多,王廉方凭着理财和经营的天资把重心由西服转到呢绒生意上来。并与女婿邬荣甫联手,王廉方在外进料接洽业务,女婿在店内分理销售,零批兼营,大小生意一样对待。如此运作,自然生意兴隆,“裕昌祥”的营业额也大幅度增加。
1941年,其子王嘉植于光华大学附中毕业,此时,王廉方因积劳成疾,于是让儿子接替了他的事业。儿子因少时即对西服和呢绒业务耳濡目染,又有文化,不久便挑起了大梁。
王廉方在其儿子接班后,便将精力放在新兴产业和社会福利上。先后开设了“大华氧气厂”、药业银行、“富华保险公司”等实业。他爱国爱乡、热心慈善事业,急公好义,德高望重,在沪奉两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举其要者如下:
(一)声援纳税华人会
1921年元月,上海公共租界的华人组织华人纳税会,函告公部局,推选5名华董作为顾问,进入工部局就职,以争市民权,体现爱国心。经过半年交涉,进展缓慢,西方列强推三阻四,企图取消华人纳税会章程中的某些条款。以王才运为首的南京路商界联合会团结民众,奋勉催进,王廉方褒贬是非,爱憎分明,挺身而出,大声疾呼,在几次会上与余华龙、倪念先、万选青、费杏庄、王海永等慷慨陈词,就华董顾问就职问题,列论是非曲直,理正词严,痛斥帝国主义,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成了“孤岛”,日寇派飞机疯狂轰炸闸北、南市区,大批难民流连失所,有的死里逃生到租界避难。王廉方与热心人士一起举办难民收容所进行救济。以后又为抗日的十九路军办过伤兵医院,他几次冒着呼啸的子弹,抢救受伤战士,支援衣物食品,鼓励部队抗日。
(二)资助奉化孤儿院
王廉方羁旅思乡,始终关心奉化的社会公益益事业,热情扶持慈善事业。在担任奉化旅沪同乡会会长时,他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又投资鄞奉汽车股份公司,促进家乡的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926年4月,奉化在育婴堂基础上创办孤儿院,救助县内困苦颠连的孤儿,教育引导他们以学自立,增进才智。但民生凋敝,又盗贼四起,困难重重,王廉方闻讯带头认捐,一次捐赠310元,后从1930年起,每年资助60元。孤儿院以“忠恕勤俭”为院训,开展勤工俭学,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孤儿成人自立。同时,他又捐款捐田资助家乡的溆浦学堂。
(三)筹建同业公会,兴办职业学枝
1997年,上海市成立了西服业同业公会.王廉方出任公会理事长。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行业,王廉方走马上任,不管事务纷杂,家业牵累,团结本业同仁,促进西服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5年10月,上海市西服业同业公会以江辅臣、夏筱卿、唐琼相为主,奉命整顿。1940年3月,借宁波旅沪同乡会会所成立了“上海市西服商业同业公会”,会上经民主选举,6l岁的王廉方又一次出任理事长。在两年的任期中,他信守“独木不成林,店多就成市”的古训,虽近老年,但在王宏卿、陈汉泉等17名理事监事配合下,他经常出入南京东路大庆里40号会所,对公会下设的西服组、海员服装组、调查科、财务科、总务科和同业福利会、劳资协调会作具体指导,上承下达,任劳任怨。他经常抱病工作,四处奔波,为维护同业的福利和业务的开拓,作山了贡献。两年以后,他虽然不担任同业公会理事长,还兢兢业业,关心和支持公会的重大事务。在王宏卿等创办上海市西服工艺职业学校时,他捐款1120万法币.作为建校基金,不收回报,后来得知学校开办经费紧张,购置设备困难,他亲自出面与“先施”、“新新”、“永安”等南京路上的4大公司协商,恳请他们慷慨资助。 王宏卿(1900-1972年),江口王溆浦人,原名嘉让。15岁遵父命从家乡至沪,随族叔王才运在“荣昌祥”当学徒。在师傅的严格训导下,王宏卿学习奋发,技艺绝佳,且能用英语熟练地同外国客户洽谈业务。3年满师后便在“荣昌祥”当伙计(营业员),工作认真负责,深得王才运的喜爱。
“五卅”后,王宏卿受师傅委托,接替了“荣昌祥”。他悉心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改变过去的经营方式,并进一步开拓团体制服业务,发展留学生出国西服生产,承接铁路员工号衣和航空军校学生制服等订单,后又承制军服、雨衣,增大呢绒批发量,使“荣昌祥”始终保持了兴旺发达的势头。
20世纪30年代初,广东巨商筹建大新百货公司大楼,择址在南京路、西藏路口,其中包括“荣昌祥”的店址在内。“荣昌祥”得到一笔赔偿金后迁至原址对面营业。由于仅有低层铺面,无法开设工场,于1933年再次迁到南京东路782号。新址系一幢双开间假3层房屋,比较宽敞。五宏卿信心倍增,精心装修,分设商场、试样室、帐房间、经理室、裁剪间、上下两个缝制工场、职工宿舍及休息活动场所,又调整了经营范围,确定以呢绒西服、团体服装为主业。
名师出高徒,“荣昌祥”先后培养门生林天石(后任志翔服装厂经理)、蔡和鸣(后任中国皮鞋店经理)、李舜耕(后任景华西服商店公方经理)、胡沛天(后任春秋服装商店公方经理)、水永铭(后任上海丝绸公司批发部负责人)等20余人。还派遣蒋月卿去日本学习西服专业,向欧美长期订购西装时新样本,及时了解世界流行款式,使“荣昌祥”的工艺、款式,质量不断提高,走在同行前例。王宏卿又将欧美新出版的西装时装样本,分售给同业客户,使同业共同获得国际服装新潮流新信息,促使同业共同提高。同时扩大承接军服及团体服装业务,做铁路呢制服,他派专门技术人员在铁路沿线各站,按人量体,务使铁路员工穿上合身的制服。这种服务方式深得铁路当局及职工的好评。为了做好出国留学生出国前西服定制工作,“荣昌祥”每年派出技术人员去北京清华、燕京等大学为学生量体、试样。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王宏卿会同周永升(汇利西服店经理)、莫高明(亨达利钟表行经理)、毛钊炳等着名商人到内地,克服种种困难,筹建华南被服厂,为抗日出力。先在汉口,后迁香港,再至祁阳等地办厂,生产军需服装、被头、水壶等物品,供给前方将士需要。“荣昌祥”仍留上海继续营业,为了前方的需要,他从上海抽调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缝纫设备和原辅材料,支援华南被服厂并提供后勤保障。华南被服厂虽屡遭敌机轰炸,但仍辗转内地,坚持生产。从王宏卿身上,充分体现了民族工商业者的爱国主义精神。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王宏卿回到上海,重理“荣昌祥”业务,并悉心整顿,重整旗鼓。又开设了“华东雨衣厂”和“光华皮鞋店”,使“荣昌祥”的业务量得以不断的增加。
王宏卿在担任上海市同业工会理事长时,殚精竭虑,为西服事业的发展尽心尽责。他多方奔走、协调,并在同业公会中集资,在宋公园路开办了上海市西服职业学校,学生由同业公会内每个会员企业单位保送。学生免费学习,学费由保送会员单位支付,使学员一心一意学好西服技术。该校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培养出50多位西服技工,促使全行业西服制作技术更上一层楼,对培养西服业专业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王宏卿以自己在社会上的合法身份,积极拥护和平民主主张,他的经理室经常成为中共地下党员蒋本箐、潘念之等人的秘密会议场所。有一次国民党反动派在南京路西藏路枪杀“银元贩子”(实际是进步人士)时,而附近的“荣昌祥”经理室里地下党同志正在开会,却安全无恙。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王宏卿在做好繁重的企业工作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49年后曾被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市工商联委员、市西服业同业公会主任委员。在支援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购买折实公债、申请公私合营、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他均以身作则,积极带头,为带动同业作出了贡献。1953年因“左”的路线影响,王宏卿蒙受了不白之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平反昭雪。 余元芳,白杜泰桥村人,8岁上学,小学毕业后,托人介绍,去上海王升泰西服店学艺,因战乱两次回家避难。1941年满师,考入上海南京路王顺泰主管业务和裁剪,并以出众的才华和技艺深受老板的赏识和职员们的称道。抗日战争胜利后,年轻有为的余元芳离开了王顺泰,自立门户,以一身好手艺招来了一群群客户临门。当时,好些国民党的高官都上门找余元芳制作西服,如张嘉璈,贝聿铭之父贝祖贻,李鸿章侄女婿刘攻尘等。
1949年2月,与其兄余长鹤在百老汇大厦(今上海大厦)一楼大厅开设波纬西服店,承接各国领事馆、美国善后救济总署的制服业务,一时门庭若市。5月,上海解放,西服生意清淡,余元芳便至香港另找门路。后因当时大批苏联专家支援我国建设,就住在上海大厦,经常到波纬做西服,有时一天能接40多套业务,余长鹤忙不过来,于是叫余元芳重返上海联手。当年6月初,余元芳进入波纬,男女服饰全做。并以精工细作、款式新颖、交衣及时而颇受好评。当时的陈毅市长,刘晓书记,潘汉年、盛丕华副市长,以及华东局的谭震林、吴克坚、魏文伯、陈丕显、谷牧等先后找余元芳定制过西服,一时波纬的店堂外面,小轿车首尾相接,顾客应接不暇。
1955年,印度驻华大使小尼赫鲁在北京做了西服,接连改了几次,仍不满意,专程赴上海重做,上海市政府便委托余元芳担此重任。余在两天时间内就做好西服叫小尼赫鲁试穿,结果十分合适。回京后小尼赫鲁与彭真说起此事,面临日益频繁的外事交往,彭真市长指令到上海挑选一批服装名店和技师来京,带动首都服装业。
1956年4月底,余元芳、余长鹤和波纬14名职工到了北京,安排在新落成的前门饭店。考虑到外宾和中央领导能就近制衣,第二年,波纬搬到东交民巷28号,并与迁京的万国时装合二为一,由余元芳任经理,于1957年4月18日隆重开业。
波纬服装店背靠外交部,面向使馆区,出入中南海,可谓顾客云集、名扬京师。好多业务都是直接为中央领导和外国元首服务。余元芳先后为刘少奇、周恩来、李先念、叶剑英、贺龙、罗荣桓、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制作过一套套西服、大衣、中山装等服饰,为刘晓、黄镇、姬鹏飞、伍修权、丁国钰、徐以新等外交使节和西哈努克、恩克鲁玛、卡斯特罗等外国元首也做过西服。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周总理的内衣外套,几乎都出自余元芳之手。每逢出国访问,或参加重大国际会议,或会见外国贵宾,周总理总是委托余元芳准备中山装或西服。1964年,余元芳被周总理安排到会见厅,目测来访的西哈努克亲王和妻子、王子。随后,余元芳便为他们三人做大衣和西装。过了两天,衣服交货,西哈努克一家穿上后拍手叫绝,可见余元芳技艺之精。
1964年4月,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出访东南亚4国,随同出访的有外交部长陈毅,副部长黄镇、乔冠华和国务院外事办的官员共百余名,他们的西服都到波纬来定制。余元芳率领10多位一流的裁剪、缝纫技师,下榻钓鱼台国宾馆,夜以继日突击工作,出访前所有服装相继完工,受到刘少奇的称赞。刘少奇主席访问了印度、缅甸、柬埔寨、越南回国,准备下一轮赴印尼访问。在昆明作短暂停留时,刘少奇主席吩咐外交部用专机接余元芳到他的住处,再给他的服装作了一番修改。文革中,刘少奇主席遭批斗至死,余元芳被戴上反动资本家帽子,遣送回乡,与他的妻子一起在奉化“劳动改造”整整7年。到1973年才落实政策,回到北京,此时波纬服装店已更名“红都”,余元芳老经理复出,被任命为顾问,直至退休。 据奉化市江口镇王溆浦村《王氏宗谱》记载:“昌乾公,从事工业,先王母俞氏,以纺织佐之,艰苦度日。昌乾公逝世时,二子睿谟公,字立华,仅7岁。王睿谟13岁时,继承昌乾公家业,工余做小贩,补家用不足。王睿谟24岁结婚后,赴上海工作。”他37岁时,伯父病危,二家合而为一。家中生寡食众,王睿谟仍在上海就业。打工之余,凭他做裁缝活的本领,经常做些衣服,赚钱补贴家用。王睿谟39岁那年,适逢日本明治变革,产业发展,劳动力紧缺。王睿谟打算东渡打工赚钱,维持全家生计。开始,他的主张遭母亲拒绝。后来,由于上海生意萧条,王睿谟走投无路,再三恳求母亲让他去日本,终于得到允许。大约在1885—1886年之间,王睿谟在日本勤学苦练,掌握了做西服的一些诀窍。1891年,他与几个同乡回到国内,当时正值上海租界扩展,西服业开始成为热门行业,他从早到晚,四处奔波,为人缝制西装。儿子王才运13岁时,王睿谟即带他到上海,安排在一家西服店当学徒。满师后,经过几年艰辛努力,于1900年在浙江路、天津路交汇处的忆鑫里附近,父子俩开办了“王荣泰洋服店。”该店曾为徐锡麟做过西服,王睿谟根据徐锡麟的要求,用了三天三夜时间完成。
王睿谟、王才运父子在经商致富后,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捐款兴修水利,造桥铺路。1920年王睿谟出资银元2800多元,重修了江口东面的寿通桥,在甬临线未开通前,此桥是溪口、新昌、嵊县等地从陆路赴宁波必经之桥。1860年以来,奉化屡次遭受大水灾,灾民蜂拥,流离失所,王睿谟、王才运父子积极捐款赈灾。1924年元月,王睿谟临终前嘱咐王才运把家乡的田拨出120亩,其中100亩田租收入,供20名贫寒子弟免费进入溆东学校,岁助学费百元。 江良通是奉化市江口前江村人。
江良通于19世纪后期东渡日本学艺,在横滨与开西服店的宁波老乡经常探讨制作西服的技艺,1896年学成回国后在上海静安寺路407号开设“和昌号西服店”,这是华人在上海开设的首家西服店。江良通是红帮裁缝早期的创业功臣。
江良通在发家致富后积极回报桑梓,当年江良通和兄弟江良达捐资16000元,另助田123亩创建锦沙小学。锦沙小学在民国年间是奉化校舍完备、设施齐全、师资强大的小学之一。该校有二层走马楼式校舍23间、会议室和638平方米风雨操场。
江辅臣是江良通的儿子,毕业于上海的法国教会学校“圣芳济学院”。此校创办于1874年,1880年起开始吸收一些中国学生,1901年起开设中国部。
由于江辅臣自幼接受东西方两种文化教育,懂得外语,这对经营西服业十分有利。江辅臣毕业后,其父就让儿子继承他的事业,让他担任“和昌号”经理。此店一直开到20世纪40年代。店内盛时有从业人员11人,其中技术人员7人。当时的“和昌号”一直以技工多、技艺好而着称沪上。
江辅臣从20年代起,还担任了数届上海市西服业同业公会的领导职务,为“红帮裁缝”在沪上的发展倾注了不少心血。

Ⅳ 此人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死后碑上留了什么字
导语: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距离我们最近的则是新中国成立前的种种抗战。其中八年的抗日战争实在是太令人印象深刻,日军对我们的领土虎视眈眈,而我们在当时各方面都是落后于人的。可是即便如此,仍有一个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神的神话,他就是李先念同志。

“先天下之忧而忧,与天地同在。念人间之乐而乐,共日月齐光。”
结语:伟人们的事迹总是令人动容,李先念同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与人民,实在令人敬佩不已。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Ⅵ 正国级干部,邓小平让他当部长推辞,直到毛主席一句话才走马上任
此人名为李先念,相信一些对我党历程了解的人,对李先念应该是异常熟悉了。对于李先念来说,对于我国的贡献极大。战争时期,李先念为新中国的建立付出极多,而建国之后,李先念放下枪杆子,一心投入祖国的新建设之中。李先念建国后最早工作于湖北,当时的湖北遍地都是大地主,随着李先念的深入了解,他决定一定要讲这种情况改变,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李先念不仅仅是将当地的经济水平拉高,而且将一些心中留有资本主义的企业家打败,为当地以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这个消息传到毛主席耳中后,毛主席也是对其大加赞赏。
其实对于当时我国的国情来说,由于建国不久,人才培养体系并不完善,我国各个部门都是处于一个大量缺少人才的空白期。由于李先念的所作所为,很快李先念的提拔就被提上了日程,甚至是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认可。随后邓小平亲自去找李先念,想让李先念担起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任,然而此次的劝说并没有取得成果,李先念多次推辞,此事最终还是没有落定。
而在后来,李先念有一次去到北京进行一次会议,而一到北京就是受到了毛主席要见他的消息。对于李先念来说,其实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心中就对毛主席的意思猜的八九不离十。本来已经是想好说辞的李先念,见到毛主席后,还没说出一个字,就是被毛主席先声夺人,若你不去那就是好让宋子文去做这个部长了。随后李先念回到自己的住所,经过思考后,觉得自己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要挑起这个担子,最终接任。后来,李先念在这个位子上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贡献极大,最后更是做到了国家主席的位置。
Ⅶ 陈云、彭真、李先念、杨尚昆授军衔够中将吗
这四个人的情况真还不一样。
陈在红军时期虽在红五军团当过代表,但他一直很少从事军事工作。他在军队最大建树是四保临江,居功至伟。他在建国初的地位和历史资历、战功(临江),够元帅。最好不授衔为宜!
彭虽也曾在军队任职,但他基本上没有指挥过打仗,他不合适授衔。
李早期在红四方面军当红30军政委,在西路军期间曾独立负责军事指挥,抗战时期特别是新四军五师任师长时期,是军事主官。授衔时新四军师长都有授大将资格的(除张爱萍在彭雪枫牺牲后继任师长外)。解放战争李带领中原突围后,在中原军区任第二副司令,但中野基本上刘邓是主角。所以李可以授衔,大将。
杨在红军时期与彭老总搭档,后来转向党务。据传毛曾对杨说过“要是你留在部队,也能授大将”。有意思的是“要是”,当他离开部队太多年。杨要是授衔,应该是大将。
Ⅷ 李先念是元帅吗
李先念不是元帅,这是因为李先念主要是从事的非军事工作,在1955年天天就闲的时候李先念也不在军队工作,所以你李先念并没有局限不是元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