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由红领带变成红领巾
‘壹’ 我想知道7月3日少儿频道播出的飘扬的红领巾观后感怎么写
今天傍晚19:30,我们怀着起伏的心情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飘扬的红领巾》这个节目。
节目主要由节目主持人王刚介绍了杭州一小学少先队员们和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小朋友的不寻常的友谊。
看完后有很大的感触,他们无论相隔千里,都互相牵挂、鼓励对方。即使是在灾情来临后,他们也是千方百计的寻找对方的下落,并且无私的寄上一些衣服和食品。杭州的小朋友看到对方受灾时,他们就愁眉苦脸;当得知他们都平安无恙时,他们又开开心心;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同时,也让我们知道,祖国大家庭的力量,每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少先队员更是要以身作则,积极的帮助别人。让我们的红领巾也时刻飘扬在人民的心中!
‘贰’ 当年北伐军戴的红领巾还是红领带
南昌起义红丝巾系在脖子上。北伐军系在胳膊上
‘叁’ 求《飘扬的红领巾》7.17日的观后感
七月十七日晚七点半,我和孩子又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的《飘扬的红领巾》系列节目。本期播出的是《大山里的呼唤》,由着名演员温玉娟讲述广西百色田东县作登瑶族乡陇穷村留守儿童代表张玉玲和抗旱小分队的故事。张玉玲的爸爸、妈妈在她8个月的时候,就到广东打工了,常年在外,她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3岁时还叫爸爸、妈妈为叔叔、阿姨。她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在七、八岁时就知道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种田了,但她毕竟是个孩子,奶奶生病的时候,她会感到很无助、很孤独,特别希望爸爸妈妈能在身边。长大后看到村里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跟她一样变成留守儿童,她觉得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帮助弟弟妹妹们。她还带领他们来到山顶大声喊出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与呼唤。去年大旱时,她组织同学成立小小少年抗旱送水队,给孤寡老人送水,并陪老人聊天、做饭......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她收获了快乐,学会了无私和感恩。她从知心姐姐卢勤给她的500元钱中拿出300元,寄给玉树地震灾区的小朋友;把别人送她的图书捐给班级图书馆,让更多的人来一起分享;为了给奶奶治病,她立志长大后作一名医生,并为此不懈努力!
我是流着眼泪看完这期节目的。既有看到张玉玲写给小学老师的毕业留言“你要是我的妈妈就好了,我们可以天天在一起了”以及孩子们在山顶大声呼唤对父母的思念的情景时的心酸,又有看到张玉玲的懂事、坚强、助人为乐与无私时的感动。
现在全社会有太多的留守儿童,我们要从方方面面来关心、帮助他们。也希望通过观看类似节目,让生活在父母关爱中的孩子,懂得珍惜亲情,学会关爱与分享。
‘肆’ 红领巾的故事,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一)劳动童子团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少年先锋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二年,湖南、江西边界的安源矿区,建立了第一个吸收小矿工及工人子弟参加的少年儿童革命组织——儿童团,1924年在儿童团的基础上,发展成劳动童子团。随着工人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又分别在上海、广州、武汉、长沙、天津、唐山等城市和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等省的农村先后建立劳动童子团。团员大多数是童工、工人农民的子女。
他们的标志是系红色领带;团礼是五指并拢,举到额头;
口号是:
“准备着,打倒帝国主义!”
“准备着,打倒军阀!”
“准备着,做世界的小主人!”;
★ 来历 ★
1922年2月13日,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苏联莫斯科诞生了。刚成立的少先队,没有特殊的标志。那时的饥饿、困难正威胁着全苏人民,当然考虑不到少先队的标志问题。
在一次接受新队员的大会上,来参加会议的先进女工把自己的红色三角头巾解下来系在少先队员的脖子上,勉励他们说:“戴着它,别玷污了它!它的颜色是同革命战旗一样的!”红领巾就这样诞生了。
★ 含义 ★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每个队员都应该佩戴它和爱护它,为它增添新的荣誉。
关于少先队的标志礼仪
1.队旗
五角星加火炬的红旗是我们的队旗。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火炬象征光明,红旗象征革命胜利。
‘伍’ 《飘扬的红领巾》2011年的,不要2003滴,不行给个原创的读后感!!好的加分
7月10日《飘扬的红领巾》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三个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太懂事。他们的家长工作十分辛苦,回家还要做很多家务。孩子们却都调皮、不爱做家务,甚至还对家长产生了不满。他们觉得做学生很辛苦,家长帮他们做事是理所当然的事。一天,学校组织了“我陪父母上天班”活动,他们也参加了。此后,他们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第一个同学,叫张顺琪,他的爸爸常年出差在外,妈妈是一名护士。这位妈妈经常工作到很晚很晚,累得疲惫不堪。回到家时,一有时间倒头就睡。张顺琪对此很不满,认为:“妈妈坐在那里多清闲啊,偶尔打个针,量个体温,绝大多数时间还是空闲的。她怎么能回家倒头就睡呢?”
张顺琪陪妈妈上班时,见到妈妈不停地给病人量体温、测血压……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那天,妈妈刚好上连班一直工作到晚上1点,也始终没有歇一下。张顺琪一直陪着妈妈,深深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之前认为妈妈很清闲的念头打消了。他决定:要多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第二个同学,叫丁俊杰,不太爱做家务,爸爸妈妈都在外地,他和爷爷参加了这次活动。他的爷爷是一名校车司机。爷爷开车时,丁俊杰发现了一个细节:爷爷胳膊上生了许多疮,又疼又痒,连换档都很吃力。丁俊杰心疼不已,一改以前不爱做家务的习惯。
第三个同学,叫李宛珈,是个娇气包,妈妈出差,可没少让爸爸操心。这次,他参加活动时,刚好是下雨天。雨下的非常大,可她的爸爸却面不改色,冒雨坚持指挥交通。只见他转身120次,挥臂244次,对工作一丝不苟。旁边的李宛珈,悄悄落下了眼泪。从此她抛下了娇气包的名字。
有孩子会说,父母天天不用写作业,多幸福啊!可是,父母在上班时,比我们辛苦得多。他们,不像我们只是学习而已;他们,没有我们的课间十分钟;他们,没有我们丰富的学校生活;他们,下班后还要担着繁重的家务。不仅如此,我们的功课,家长不也是天天辅导?别以为父母很清闲,陪他们上天班,帮他们做做家务,你会发现,父母很辛苦。所以,在平时,多为父母捶捶背,多主动承担些家务。让父母轻松些吧。
‘陆’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飘扬的红领巾》观后感800字左右,发邮箱[email protected]
看着胸前那鲜艳的红领巾随风飘舞,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眼眶中的泪花忍不住顺着脸颊慢慢滑落下来,一滴一滴,连成了丝,慢慢的流入我的嘴中。这泪花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在5月31日的大队会结束后,红星电影院播放了一部旧社会主义的电影《飘扬的红领巾》,是我们深受感动。在一个旧社会的环境中,一群无名的烈士默默的和敌人打着残酷的持久战,他们毫不为己,舍己为人,不仅消耗了许多体力,遇到了各种危险,而且还和敌人斗志斗勇。他们把那腰腿滚圆、满脸麻子的敌人、地主斗的团团转,使敌人走投无路。这些无名的烈士们,不是刘胡兰也不是黄继光,而是一群和我一样大的无家可归的孩子们。他们的亲人们都死在敌人的枪口上,死在敌人的压迫下。亲人都死了,家被霸占摧毁了,他们只好流浪街头,成天忍饥挨饿,衣衫单薄。也有些孩子被敌人逼迫当童工,受累受苦。当时的社会实在太残忍、太可怕了!可这些孩子们自己建立了“少年儿童团”,并且每个团员的脖子上都佩带者一条鲜艳的饿红领带,就从这时,他们和敌人悄悄地开始了斗争。发传单、喊口号,这些看起来简单的任务实际非常危险,如果被敌人抓到,必死无疑。虽然任务艰巨,但这些小烈士们毫不惧怕,冒着生命的危险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一个又一个的危险也慢慢临近在他们身上,他们仍不退缩,依然监守着自己的岗位。
逐渐,那红领带变成了红领巾,我也光荣的成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那红领巾在我胸前飘舞,我惭愧,虽然只是一条小小的红领巾,但它内含无数人民的鲜血!因为它仅是一条小小的红领巾,所以我从没有重视过它,家里至少有7、8条红领巾,左放一个,右放一个,丢了再买。可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成天嫌这嫌那,,根本体会不到当时烈士们怎样用鲜血换来美好的生活!
一条小小的红领巾,它含有许许多多人的鲜血、汗水和艰辛,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美好生活,学习烈士们那“毫不为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让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红、更加灿烂,让红领巾高高的飘舞在我胸前!
‘柒’ 秋收起义时起义军为什么戴红领巾
大家都应该只是知道其中一角吧。其实红领巾的历史悠久,源自俄罗斯的东正教。
当年,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领导人民在俄罗斯夺得革命胜利,时为1917年。那时候东正教会在俄罗斯势力很大,小孩子每个星期日上“主日课”时都会带着红领巾当作一个识别标志。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俄共(布)为加强孩子的共产主义教育,设立了教导共产主义思想的少先队,由于那时候俄罗斯社会以红领巾当作一种光荣,俄共(布)就全盘接收,以红领巾作为少先队的一种标志,并赋予新的含义——红旗的一角。
1922年2月13日,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苏联莫斯科诞生了。刚成立的少先队,没有特殊的标志。那时的饥饿、困难正威胁着全苏人民,当然考虑不到少先队的标志问题。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建议共青团给少先队员们设计一种特有的标志。在一次接受新队员的大会上,来参加会议的先进女工把自己的红色三角头巾解下来系在少先队员的脖子上,勉励他们说:“戴着它,别玷污了它!它的颜色是同革命战旗一样的!”红领巾就这样诞生了。
20世纪20年代省港大罢工和五卅惨案时期,一群流浪街头的苦孩子在党组织的帮助下,成长为光荣的劳动童子团团员,在革命斗争中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红领巾不仅仅代表红旗一角、烈士的鲜血,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象征着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劳动童子团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腔热情投入革命事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这就是红领巾的由来。
‘捌’ 2011年6月26日播出的《飘扬的红领巾》观后感怎么写急急急!!!写得好给80分
一部旧社会主义的电影《飘扬的红领巾》,使我们深受感动。在一个旧社会的环境中,一群无名的烈士默默的和敌人打着残酷的持久战,他们毫不为己,舍己为人,不仅消耗了许多体力,遇到了各种危险,而且还和敌人斗志斗勇。他们把那腰腿滚圆、满脸麻子的敌人、地主斗的团团转,使敌人走投无路。这些无名的烈士们,不是刘胡兰也不是黄继光,而是一群和我一样大的无家可归的孩子们。他们的亲人们都死在敌人的枪口上,死在敌人的压迫下。亲人都死了,家被霸占摧毁了,他们只好流浪街头,成天忍饥挨饿,衣衫单薄。也有些孩子被敌人逼迫当童工,受累受苦。当时的社会实在太残忍、太可怕了!可这些孩子们自己建立了“少年儿童团”,并且每个团员的脖子上都佩带者一条鲜艳的饿红领带,就从这时,他们和敌人悄悄地开始了斗争。发传单、喊口号,这些看起来简单的任务实际非常危险,如果被敌人抓到,必死无疑。虽然任务艰巨,但这些小烈士们毫不惧怕,冒着生命的危险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的任务,一个又一个的危险也慢慢临近在他们身上,他们仍不退缩,依然监守着自己的岗位。
逐渐,那红领带变成了红领巾,我也光荣的成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那红领巾在我胸前飘舞,我惭愧,虽然只是一条小小的红领巾,但它内含无数人民的鲜血!因为它仅是一条小小的红领巾,所以我从没有重视过它,家里至少有7、8条红领巾,左放一个,右放一个,丢了再买。可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成天嫌这嫌那,,根本体会不到当时烈士们怎样用鲜血换来美好的生活!
一条小小的红领巾,它含有许许多多人的鲜血、汗水和艰辛,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美好生活,学习烈士们那“毫不为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让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红、更加灿烂,让红领巾高高的飘舞在我胸前!
*******************************************华丽的分割线******************************************
6月26日,我看了一部叫《飘扬的红领巾》的电影,我看后,真是受益匪浅!它告诉了我鲜艳的红领巾来之不易--红领巾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飘扬的国旗的一角,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飘扬的红领巾》这部电影主要是讲:在旧社会中,一群流浪儿成了童工或小偷,后来在党的领导下,他们组成了一支童子军,几个流浪儿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成长的故事。
《飘扬的红领巾》这部电影使我看到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凶残。电影中有一个片段使我感到愤怒,那就是当我看到一个小女孩因为太小找不到工作,只好当火工,可是老板很恶毒,安排了很多事让小女孩做,小女孩实在累极了,想休息一会儿,正好让恶毒的老板看见了,就拿起鞭子抽打小女孩,狠心的老板还把小女孩的左手按在了被烧得滚烫的火锅上用铁烙,顿时,小女孩发出了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此刻,我心里就像有一团江水浇不灭的雄雄烈火,恨不得马上冲到影片里,拿一根很粗的木棒打他!真是气死我了!孩子在童年时应该得到欢乐,还要得到大人们的呵护,而不是要得到折磨和虐待!此时,我真想让电影中那位小女孩来到我身边,与我一起生活,和我分享童年时的幸福和快乐!
影片使我最感动的是:欧阳姐姐为了掩护上级领导与两位少先队员,不小心被敌人抓住后,在监狱里被敌人严刑拷打,她还是不说出革命战士有哪些人。欧阳姐姐在监狱受尽折磨和虐待,可还在对阿华和阿香进行教育。两位少先队员在欧阳姐姐的影响和帮助下,走出监狱,在那一刻,他们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走向光明!好样的!少先队员们!好样的!阿华、阿香!是你们让我看到了做少先队员的风采!
今天,我们所戴的红领巾是革命先辈用鲜血所换来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比起他们,我们是幸运的,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呢?同学们,红领巾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它呀!人生的道路是不平的,我们要像影片中那些意志坚强的童子团团员一样,将来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我们才能克服困难,努力学习,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
‘玖’ 少先队建队日的由来
1922年2月13日,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苏联莫斯科诞生了。刚成立的少先队,没有特殊的标志。因为那时饥饿、困难正威胁着苏联人民,当然考虑不到少先队的标志问题。
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建议共青团给少先队员们设计一种特有的标志。
在一次接受新队员的大会上,来参加会议的先进女工把自己的红色三角头巾解下来系在少先队员的颈部上,勉励他们说:“戴着它,别玷污了它!它的颜色是同革命烈士的鲜血的颜色是一样的!”红领巾就这样诞生了。
(9)什么时候由红领带变成红领巾扩展阅读
少先队的发展历史
1、儿童团和地下少先队(1945-1949)3年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组织在抗日儿童团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在解放区建立了儿童团,战斗在敌人心脏里的地下党,还在上海各大城市里建立了地下少先队。
国民党反动派全面崩溃的前夕,上海地下党在贫苦儿童中建立了一支地下少先队。开始他们打扫教室,修理桌椅,做了不少好事,团结了很多要求进步的同学。
根据斗争的需要,他们把一张张党的报刊和传单悄悄地放到同学的课桌里,居民的门缝里,这样,就把敌人的阴谋和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及时地告诉了上海市民。上海解放前夕,队员们又在党的安排下通过散步、做游戏甚至装做打架等方式,到大街去侦察敌情,为解放大上海做出了贡献。
2、中国少年先锋队(1949-今)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团中央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于10月13日发布了在全国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1953年6月,中国少年儿童队又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至此我们光荣的少先队组织翻开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