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62毛衣怎么织
‘壹’ 给身高一米六腰围二尺二的男孩子织插肩袖毛衣,毛线是四股开丝米,从上往下织,领子起多少,分针比例是多
如果用10针的话:领子起144针,袖子24针,后片42针,其余为前片。先从后片开始织,每边带4针,到了前片带2针。织到前片时,前后片针数应该一样多。
‘贰’ 织毛衣起针身高1米65,体重120斤,,腰围是2尺3,10号棒针,毛线中粗
起300-320针差不多了,主要还是看你织的松紧密度。你可以按以下方法亲自试织一下,再正式织。
先按照想织的密度,试织一小片,比如说你现在的线10号针织,织20针10行,然后用尺子量一下小片的宽度为8.5cm,相当于1针的宽度是0.32cm。
现在得到1针的宽度了,再量一下想织的衣服的尺寸比如是88cm,用88cm除以1针的宽度0.32cm,得到的针数为275针,然后加10-15针的余头,最终的起针数285~290针。
‘叁’ 1米6的身高毛衣织多长分针
这个没有规定,要根据孩子的胖瘦,还有你用的针和线的粗细定。你可以给孩子量好尺寸,然后用你的针和线织几针试试。量一量你这几针是多少尺寸,用总尺寸除以这几针的尺寸及就可以啦
‘肆’ 身高165体重114毛衣织多少针
细线300,粗线160。
根据每个成人的身高尺寸不同,毛衣的起针数也不一样,毛衣起针数不但和胸围有很大的关系,而且和你用线的粗细也有很大的关系,大概9到10针是一寸,量的尺码准确才能织出合适的毛衣。
具体的方法是将人的身高分为高、中、矮三个类型:高(1.75米以上)男套衫,身宽为97厘米(2.9尺),身长为77厘米(2.3尺),高(1.70米以上)女套衫,身宽为90厘米(2.7尺),身长为70厘米(2.1尺),中(1.65-1.75米)男套衫,身为90厘米(2.7尺),身长为70厘米(2.1尺),中(1.60-1.70米)女套衫,身为80厘米(2.4尺),身长为63厘米(1.9尺),矮(1.65米以下)男套衫,身宽为83厘米(2.5尺),身长为65厘米(1.95尺),矮(1.60米以下)女套衫,身宽为73厘米(2.2尺),身长为60厘米(1.8尺)。开衫的身宽是套衫的身宽加7厘米左右(2寸),身长要加3.3厘米左右(1寸),外套的身宽是套衫的身宽加13.3厘米左右(4寸),衣长则根据个人爱好或款式,可长可短。根据年龄不同老年人可适当加放宽度。
‘伍’ 十八岁的女孩身高1米6体重100织毛衣该起多少针
一般手工编织的毛线,应该起220--230针左右,织到一尺二寸左右收针,上面再织6.5--7寸左右就可以了...
‘陆’ 如何织特小毛衣的步骤图解
1.量体 (衣长,袖长,胸围,腰围,腰节长,臀围)
衣长:立正站好,双臂下垂,手指并拢分别放在两侧裤缝上,皮尺从右肩领根垂直向下量,根据需要款式来确定长度。
袖长:右肩端垂直向下量至虎口(拇指与食指分叉处)。
胸围:保持呼吸均匀,皮尺在胸部最丰满处平量一周(可以轻松的将右手的四根手指插进),可适当加放0.5寸。特别提醒:净胸围超过三尺的MM,要加放1.5~2寸。
腰围:作为织毛衣的参考尺寸,量时在腰部最细处平量一周。
腰节长:它是修身毛衣非常重要的一个尺寸,一般身高在1.60米以下的MM的参考尺寸是1.05~1.1尺,身高1.60~1.70米参考尺寸为1.15~1.3尺。
臀围:织长款需要作参考的尺寸
2.确定编织款式与花样
3.打片样
平针片样:9#以下棒针起针34针,9#以上的粗棒针起针24针,量的时候从第三针开始量到倒数第三针,片样高度要求超过两寸。
花样片样:以选中花样的针数为单位来打片样,例如:一个花样是16针,片样起针应该是16*3+4。
4.计算起头的针数以及各部位需要加减的针数
比方说片样显示30针=2.8寸,这就表明300针=28寸,75针=7寸,每寸大约是11针,若所胸围是26寸,那么所需针数是300-22=278,有时候为了凑够花样所需针数,我们要灵活掌握起针数。
‘柒’ 160身高,,,毛衣平针怎么织~~妈妈好久没只毛衣。。突然不会织了,应该起多少针啊
要看毛线的粗细和人的胖瘦等因素决定。你可以先起10针织1寸长,用尺子量一下尺寸,然后根据你要的毛衣宽度,计算出应起的针数。
‘捌’ 1,62高的老人织多长的毛衣
人得臂展相当于人得身高。。你一米62.臂展差不多也1.62.而毛衣的袖子是半米的。两个袖子加起来是2米。。大得太离谱了。。
‘玖’ 身高1,62,体重140斤织毛衣要起多少针
具体起多少针跟毛线粗细,花型,个人织的松紧程度都有关系,所以问是问不到的,自己起50针或更多点,想好的花型织几寸长,按照这个以此类推,比如一般女生胸围织三尺,你这五十针有几寸,一算就出来了,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略少点
‘拾’ 织一件女士毛衣1米66要多少毛线
粗线1.9斤,中粗线1.5斤,细线0.9斤,一般就够了。购买时不注意保留线上的小标签,一旦不够,可以再去补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