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子古语怎么讲
‘壹’ 古代男人穿的裤子叫什么裤
在中国,根据记载,早在商代,男性就开始穿裙子,而女性直到汉朝才形成穿裙子的习惯。
商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衣长到膝盖;下身穿“裳”,裳长到足踝,在腰部束一条宽边的腰带,腹前加了一条上窄下宽、像斧子形状的装饰物“齻”,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蔽膝”。
到了很讲究雅致和礼仪的周代,开始把下裳的两片布合成一个圆筒,类似现在的裙子,比商代的裳更雅观,就是骑马不很方便。
春秋战国时期,上衣和下裳干脆合在一起,从上下两截单独穿的衣和裳,变成了上下一体,走了简洁的路子,二合一―――把三角形的布在身后展开,布的右下角绕过双腿,从双腿前包到身子左侧,之后把布的左下角按照同样的方式裹到身子右侧,再用腰带束住,这就是风靡战国时代的“深衣”。看起来颇有点儿连衣裙的味道。
上面提到的上衣下裳和“深衣”,多用于礼服,也就是说,在某些特别的场合,人们必须穿裙子才不失礼。
后来,“深衣”演化成袍子,也出现了裤子,中国男人才告别了穿裙子的时代。
‘贰’ 裤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古人的裤子是什么样的
据史料记载,中原地区的古人穿上有裆裤子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的。当时赵国赵武灵王在邯郸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此后,中原人才穿裤子。到了汉代,汉昭帝时才把有裆的裤叫做“裤”。古裤有二:一为裤;一为恽(裈)。《说文》无袴而有绔,曰:“绔,胫衣也,从系夸声(苦故切)。”恽,《说文》:“恽,重厚也,从心军声(古浑切)恽或从衣。”音义全异。袴绔音义形皆同。《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泽”之泽,为此襗字。《说文》又曰:“褰,绔也,从衣寒省声,《春秋传》曰征褰与襦(去虔切)”,所以袴绔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为胫衣则一。袴(裤),《释名》曰:“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急就篇》颜注曰:“袴,谓胫衣也,大者谓之倒顿,小者谓之校口。”裤之两股曰襱。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袴,谓为“今所谓套袴也”,殊误。按裤为胫衣无档,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连,长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着胫衣已足,无须着有裆之裤。今之着套裤另有裹裤,古之着裤则无,不能混为一谈。有档之裤,或以为恽,一作裈,亦有问题。裈,《释名》曰:“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颜注曰:“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段注说文,裈字,亦曰:“今之满裆裤,古之裈也,自其浑合近身言,曰恽,自其两襱孔穴言,曰惚,方言,无桐之裤,谓之犊。郭云:即犊鼻裈。”皆以裈为合档,与古裤异,今裤同。其实颜以裈为合档,段且谓裈即犊鼻裈,为合档,皆属臆说,难以遽信。(参考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裤子是人们下体所穿的主要服饰。原写作“绔”、“袴”。从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献来看,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的下体己穿着裤,不过那时的裤子不分男女,都只有两只裤管,其形制和后世的套裤相似,无腰无裆,穿时套在胫上,即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这种裤子又被称为“胫衣”。左右各一,分衣两胫。因其只有两只裤管,所以裤的计数与鞋袜相同,都用“两”字来计,居延汉简中就有这样的情况。穿着这种裤子,其目的是为了遮护胫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于膝盖以上部分则无遮护。
‘叁’ 在古语中,‘裳’是指女子的裙吗
裳 cháng
(1) (形声。从衣,尚声。本义:下衣)
(2) 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
裳下饰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黄裳元吉。——《易·坤》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制芰荷 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楚辞·离骚》
整顿衣裳起敛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裳衣(裳与衣。泛指衣服);裳服(衣服);裳裾(衣襟)
(4) 泛指衣服 [dress]
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乐府诗集·木兰诗》
(5) 又如:裳袂(衣袖);裳裙(衣襟)
裳 shang
——用于“衣裳”
‘肆’ 古汉语中有哪些词是描述衣服的
1、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燕赵多佳人》汉无名氏
释义:穿罗裳薄衣随风飘逸拂动,仪态雍容端坐正铮铮地练习筝商之曲。
2、画罗织扇总如云,细草如泥簇蝶裙。——《竹枝词》黄莘田
释义:女子穿着漂亮衣服,,天气炎热、自然丝质团扇很多。
3、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咏苎萝山 》李白
释义:秀美的容色超过古今任何的女子,就连荷花都为她如玉的面容而羞愧。
4、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美女》曹植
释义:身上的明珠闪闪发光,珊瑚和宝珠点缀其间。
5、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杂诗 》曹植
释义:南国有个很漂亮的人,容貌像桃李板惹人喜爱。
6、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杂诗》曹植
释义:鲜红的嘴唇绰约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艺术继承发扬。
7、绝代佳人难得,倾国, 花下见无期。 一双愁黛远山眉, 不忍更思惟。 ——《荷叶杯 》韦庄
释义:绝代佳人难得,全国,花下被无期。
8、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丽人行之一 》杜甫
释义:绫花绫罗衣裳映衬暮春风光,金丝绣的孔雀银丝刺的麒麟。
9、续客下马故客去,绿蝉秀黛重拂梳。 ——《夜来乐 》李贺
释义:续客下马所以客人离开,绿叶蝉秀眉重拂梳。
10、低鬟曳袖回春雪,聚黛一声愁碧霄。——《横吹曲辞—长安道》韦应物
释义:低丫环拉袖回春天的雪,聚眉一声愁碧霄。
11、绦丝玲珑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桃花冷落 》明无名氏
释义:绦丝玲珑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
12、佳人晓起出兰房,折来对镜化红妆。 ——《妒花》唐寅
释义:美女亮起出兰房,折来对着镜子打扮变红。
13、但恨红芳歇,凋伤感所思。 ——《感遇·之三十 》陈子昂
释义:只恨红芳歇,一些伤感的思念。
14、残红片片随波浪,琼脸丽人青步障。 风牵一袖低相向,应有锦鳞闲倚傍。 ——《渔家傲 》晏殊
释义:残红片片随波浪,琼脸美女青步障。风牵一袖低相对,应该有锦鳞闲倚在旁边。
15、绣屏深、丽人乍出,坐中雷雨起鹍弦。 花暖间关,冰凝幽咽,宝钗摇动坠金钿。
未弹了、昭君遗怨,四坐已凄然。——《绿头鸭 》晁补之
释义:绣屏深、美人或出,因中雷雨发生鹍鸡弦。花暖之间关,冰凝幽咽,宝钗摇动掉金钿没有弹了、昭君留下怨恨,四座已凄凉。
‘伍’ 古代的成年男女都穿开裆裤,那么裤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生活在现代,我们早已实现了穿衣自由,你可以随意露胳膊露背露腿,可无论怎样“简洁”,有一样是万万不能少的,那就是内裤。内裤有多重要,谁穿谁知道~
不过在古代就不一样了,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层层包裹,实际上下面可能空无一物。放到现在,那简直就是裸奔!但在古代,这却是普!遍!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裤子的面料和款式越来越多样化。或许今天的你,已经难以想象当时不穿内裤的感受。但是在那个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时代,华夏劳动人民依旧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经历了遮羞、御寒、抗战,用他们的智慧不断完善,才有了我们现在的文明。
也许在今天这个平凡的日子里,我们的一个小小的改变,也决定着未来子孙们大大幸福。这便是我们需要不断去完善和提升自我最大的动力!
‘陆’ 关于古汉语中“裳”字的读法
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一诗时,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关于这里的“裳”字书上没有注释,我和我的同事们发生了争执。许多老师都认为应该读成shang,我个人却认为应该读cháng。
那么,“裳”字到底应该怎样读?
我翻阅了许多资料才知到:“裳”字是多音字,读音不同,其意义也不相同。读音为shang时其义为衣裳,这也是常用的;“裳”字读音为cháng时,其义为遮蔽下体的衣裙。虽然,作为这个意义现代汉语不常用,但古汉语中却经常用到。古时“裳”为单音节名词,其读音有二:cháng
(1)
(形声。)从衣,尚声。本义:下衣,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裳下饰也。如《楚辞??离骚》
整顿衣裳起敛容。(2)泛指衣裳。如我们都熟知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中有一首曲子,叫《霓裳羽衣舞》。《乐府诗集??木兰辞》中“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另见shang衣裳。
“裳”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里写作“常”,说:“常,下裙也。从巾,尚声。”后来,用来标明意义的形旁巾字被衣字取代,于是表示裙子的“常”就被写作“裳”。裳一般穿在裙外,起装饰作用。总之“裳”在读cháng时,泛指下衣。
根据以上材料我认为“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句中的“裳”字意思应该是下衣,所以应读成cháng
‘柒’ 在没有发明内裤之前,古代女人下身穿什么衣服呢
中华民族是最早进行服饰创新的民族,在古代中国人的服装样式是非常丰富多彩,我们在明清文物展上经常会看到女性服装,其中女子上身多穿着肚兜。关于肚兜,历史早有记载,从两汉就有,可以看出肚兜是古代女子一种内衣。
既然在古代服装中没有内裤传统,也就没有所谓的内裤之说了。真正的内裤流行起来是近代西方文明兴起后,服装业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内裤在清代开始传入中国,慢慢地我们的服装已经更加的倾向于西方化,这也是时代的发展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