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那会裤子多少钱
① 春节的变化
变化中的春节30年
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过年”不再感觉狂喜,因为现在基本上天天都“过年”,天天都有好东西吃、好衣服穿……30年的沧桑变化,使春节成为衡量生活水平变化的显着标志,也见证了中国30年走过的风风雨雨,更让人们看到了国家的强大和生活的富足。
过年—— 只为吃顿大餐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为“过年”而忙碌着,大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年货”,小孩子们更是掰着手指算计着还有几天“过年”。那时候,“过年”可是改善生活水平的惟一标志,只有在这时才可以吃顿饺子、吃顿肉、吃几斤冻柿子和冻梨,大人们更是将积攒下来的钱给孩子们买套新衣服,可谓“奢侈”了一回。
在那个年代,“过年”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就是在饮食上有一定改善,精神生活还处在匮乏之中。对此,已经36岁的张亮对记者说:“那时候,我们吃完年夜饭就提着自己用罐头瓶做的灯笼与邻居家的孩子们东串西串,大人们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聊天,由于没有电视,感觉‘守岁’是件很累的事,而家里也很少有人能听到‘新年’的那声钟响。曾记得1983年的那个春节,我与小朋友们疯玩之后,便回到家里,爸爸则去邻居徐叔家打扑克,妈妈则坐在灯下打着毛衣,她既在等爸爸回来,也在为我们全家‘守岁’,那种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采访中,很多人都对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记忆犹新,董华说:“从放寒假的那天起,我就开始盼着过年,一天一天掰着手指算,叫嚷着让妈妈给买新衣服、红头绳,仿佛一年中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过年的那几天。那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也多,只有过年时才可以吃顿丰盛的晚餐,爸妈可以为我们多买几个苹果,而我们也总是津津有味地吃着,那种香甜的感觉直到现在还回味无穷……”
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所以家家户户对“过年”有着特殊的期待,他们将一年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都用在“过年”购置年货上,但那时的年货市场产品非常单一,根本没有新鲜的鱼肉蛋和蔬菜,服装的品类也只是几种,曾记得1984年春节时买的一条裤子价格竟是8.14元,却也是妈妈月工资的1/4。
春节晚会——万众瞩目的“年夜饭”
到了1989年时,一些彩色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与春节联欢晚会共同“守岁”。在记者的印象中,邻居家的赵哥于那年春节之前频繁来家里,他非常喜欢妈妈新买的那台双卡收录机,他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摆弄着家里的收录机,他说:“我买了几本空白磁带,为的就是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些好听歌曲录下来,便于以后收听。”那时候,春节晚会上的原声歌曲磁带很少,也就是那个春节,家里的每个人第一次感受到收录机的奇妙所在。
自此,“春节”的氛围变得越来越浓,除夕夜的餐桌上不再是曾经的老三样——鱼、肉、蛋,而完全被虾、蟹等海鲜占据着,家家户户吃着丰盛的年夜饭,然后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不知从何时开始,春节联欢晚会成为“守岁”的一种习惯,也成为老百姓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家在节目的欢声笑语中感受到了“年”的味道,“年”的温馨。
伴随新年钟声的响起,家里的拜年电话此起彼伏,而这也成为社会进步的一个显着标志。采访中,28岁的高佳告诉记者,“我家是在1992年装的电话,那年春节也是我印象最深的,我通过电话的方式给老师、同学、朋友及亲戚拜了年,既有一种新鲜的感觉,又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你们或许想象不到,当我们把电话打到老师家,问他‘新年好’时,我们彼此那种兴奋的心情简直溢于言表,也恰好是通过这次的‘交流’我与老师间的感情越来越好。”
这时候,节日市场异常活跃,新鲜蔬菜层出不鲜,一些南方来的水果在春节期间也可以买到。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年”不再充满渴望,平时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穿什么就穿什么,根本不用等到过年再去买。在哈尔滨某外企工作的牛艳说:“1995年的那年春节,是我在外地上学回家过的第一个春节,家里的年货备得非常齐全,而我却总觉得‘年’味不足,妈妈笑着告诉我,是现在的生活水平高了,对于春节的要求也高了,尤其春节家里购置的年货平常也可以吃到,所以没有太多的期待。”
想要奔向新世纪的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过“春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在无意之中让“年”的味道缺少了一点纯朴的味道……
新派过年法—— 找个酒店过大年
进入21世纪后,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节日市场中的“年货”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新鲜水果、蔬菜都可以在市场中买到,甚至在年关将近时仍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尤其各大酒店“年夜饭”的预定呈现火爆的场面。采访中,37岁的某酒店总经理李丽莉告诉记者,“2008年春节年夜饭中,我们从腊月初八就开始接收预定,半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订满,甚至出现很多家庭都订不到酒店的情形。现在,很多家庭都不在家吃‘年夜饭’,而是去酒店度一年中最后一天,因为大家觉得忙碌了一年要好好的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平时工作太累太苦,此时要好好地尽情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尤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在家共度春节,而是选择去外面的酒店感受不一样的气氛。”
伴随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的工作压力随之加大,而很多家庭选择在春节的短暂假期中去外地旅游度假,成为一种新的“过年”方式,也是现在都市人过年的新追求。哈尔滨世纪旅行社的总经理董涛说:“每年春节,来此参团旅游的家庭越来越多,他们都是借春节假期的机会,带着父母去海南三亚等地游玩,除了尽一尽儿女的孝心,也是想让自己从劳累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而从大年三十开始,我们的工作就异常繁忙,已经有连续五个除夕没有在家过了,而那些三亚团、港澳团则是我们每年春节最火的线路。”
曾经有人说,现在的春节是“年”味越来越淡,因为往昔的那种传统没有了,但新兴的“过年”方式却让其具有独特的韵味。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也在不断地腾飞,这一点可以从“春节”的不断变化中感受到中国的强大,中国的富庶……
② 改革开放以前1块钱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胶东改革前,32元的月工资,猪肉每市斤价:0.75元,工资是肉价的42.7倍,今天工资是1500---4000元,猪肉价:7.5---10元,工资是肉价的314倍。也就是说,改革前一月可买42.7斤肉,现在可买314斤。其它就更不用比了。314/42.7=7.4倍,也即是说,以前1元=现在的0.135元,你可以抽几样商品比较。
③ 从消费角度看1984年1000元人民币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多少钱
1982年。物价水平很低。许多商品需要凭证。工资水平也不高。那时的电子产品比较贵。从消费角度比较看你买什么东西。如果从日常生活用品。大概估算。那时1000块钱。我觉得相当于现在的。4万块钱。
拓展资料:
一、那时候的人名币最大的面值只有10元。那个时候的国内工人的工资约在50元/月左右,属于当时的高收入人群。也就是说1000元满足于两户工人家庭一年的开销。
如果按现在一户工人家庭一年的基础开销——衣,吃,用等,每户每家3000元/月(只能买基本的物品),两年就是72000元。也就是说相当于翻了72倍。
1985年是改革开放的第7个年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也才刚刚起步,相比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我国还处于“一穷二白”的贫困时期。而那时的中国老百姓也普遍都是“穷人”,因为当时的工资水平还很低,据了解,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在20-35元左右,稍微好一点的工作诸如银行员工和中学教师的月工资也不过50元左右,如果那时每月都有100元工资那就非常的了不起了。当然的工资很低,一个家庭的存款自然也非常的有限,如果想靠工资赚到1000元,按月工资50元来计算也需要20个月的时间,想要攒到1000元就更困难了。所以,现在看来那时候的“万元户”是多么的有含金量。
二、物价水平
很多人判断过去的钱到底有多值钱通常会有物价水平来判断,那么我们首先就通过1985年的物价水平和2020年物价水平来分析一下。
1、面粉价格:1985年面粉价格约为0.25元左右一斤,那么1000元在当时可以买下2000斤面粉,而现在的面粉平均价格约为1.7元一斤,如果现在想买到2000斤面粉,则需要约3400元。如果单纯考虑面粉价格,很多人会觉得差距为什么这么小?其实粮食属于民生工程,国家管控不会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所以差别不是很大。那1985年的1000元相比于现在的3400元,只增值了3.4倍。
2、猪肉价格:1985年的猪肉价格大概1.75元左右一斤,1000元可以买约571斤猪肉,按照目前猪肉价格23.5元左右一斤来计算,买571斤猪肉需要约13464元。也就是说按照猪肉价格计算,1985年的1000元相当于现在的13464元,增值了13.4倍。
3、冰棍价格:1985年的冰棍价格大概0.03元一根,1000元可以买33333根冰棍,按照目前冰棍价格1元一根来计算,需要33333元。也就是说按照冰棍价格计算,1985年的1000元相当于现在的33333元,增值了33.3倍。
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1、衣: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改革开放前人民的衣服没有过多的色彩和样式,一件衣服通常要穿很多个季节。
改革开放后人们不仅对服装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还要追求品牌和时尚,体现个性与修养,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装业也成了如今最为多姿多彩的产业。
现在,人们在选择服装时,更加强调“绿色环保”和“保健功能”,国内近九成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
2、食:从吃饱吃好到营养风味。
改革开放之前,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相当一部分人仍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特别是在经济生活困难时期,家乡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少“水肿”病人。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获得丰收。粮食的充裕带动了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农村呈现一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喜人景象。
据统计,我国城镇居民肉类、家禽、鲜蛋、水产品、植物油的消费量成倍增长,膳食营养结构大为改善。旧时的“高档食品”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营养、风味、品种、疗效成为人们继吃饱吃好之后新的追求,饮食业在我国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3、住:从“居者有其屋”到“宜居城市”。
改革开放前,住的一般都是大杂院,水泥房,家里老老少少挤在一个屋子里,家具不齐全,没有什么功能。
改革开放后,个人已成为购房主力军,乔迁之喜降临到越来越多百姓头上。我国住房消费的快速增长,预示着享受型消费时代的到来。
4、行:从汽车少见到排队提车 。
改革开放前汽车还是稀有物品,只有家里非常有钱的才能够乘坐汽车出行。
改革开放后,随着轿车进入家庭,百姓的周末旅行变成了现实。推动汽车产业突飞猛进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家庭消费。近年来,各类新车型纷纷登场,家用轿车的价格则大幅下降,汽车个人消费力量已经形成。
(4)改革开放那会裤子多少钱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最快的时期,也是我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条件变化最大的时期。可以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恰如一夜春风,吹开了千树红蕾、万村新绿。
2、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发生变化有多大我说不好,但仅从我们身边日常的衣、食、住、行的变化,就能体会和领略到改革开放大潮的滚滚涛声。这些巨大的变化,用每个人身边都看得见、摸得着的大量事实前后对比,最有说服力。
3、衣食住行的巨大变化,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在人生道路上饱尝了酸甜苦辣的中老年人感受更为深刻,他们高度赞扬改革开放的强国富民政策,从心底里发出共同的心声:“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
⑤ 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有什么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居民的衣行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体生活水平跨入了小康,并正向实现全面小康迈进。从凭票购买紧张商品,到物质丰盈、从凭票购买粮食,到大米吃不完,广大人民生活变迁。
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居民的生活变化,也进入了现在对服装审美观念上,一件衣服穿四季的景况,消失无踪了。原来每年过春节,全家人口只能买一件新衣服,平时穿的基本上都是家里人穿的旧衣服,有的衣服上面还是补丁加补丁。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人穿的衣服几乎是统一的两种颜色,兰色和灰色,人们因当时的经济条件太差,只能穿灰色的土布和兰色的卡布做衣服,那时买布还需要布票。
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穿衣,突破了单一的颜色,品种讲究多样化、款式趋向时髦化、制作强调精彩化、布料达到高档化、中老年人穿的服装都变为了年轻化。
俗话说:君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无论是什么朝代,吃饭都是老百姓的头等大事。然而不同年代的饭桌子和菜篮子却不一样。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民种田自主,农户很快致富,
2015年回福田寺镇柳关苏区老家,目睹柳关街道的市场繁荣,热闹非凡,每天早晨赶街买菜的城乡居民,蜂涌而至,挤得水泄水通,买菜的男女,十分潇洒,展现着盛世风彩。
农村的大集体生产走了几十年,这条路线越走越穹,农民不分日夜出工勤劳,年终决算,百分之九十以上农户超支,每个标工的劳动报酬,值不到一合烟钱,一年到头,缺衣少食,苦不堪言。
福田寺镇滩垸村有一位农民柳会勤捉了几斤鳝鱼、上街去卖、这事被村委会知道后,说他是搞小生产,是资本主义尾巴,挨了一次批斗,住了三天学习班,卖鳝鱼的钱交队里充公了。想起当年往事,真令人啼笑皆非。
农业的根本出路,主要是“大锅”变成了“小灶”,“小灶”变得人心喜气洋,张三精耕责任田,李四进城务工忙,王五开车跑运输,陈六下海从经商,各显神通比智力,再也不怕帽子扬。
40多年前,农民在路上见到一张汽车,感到很稀少,而自行车只有当地乡政府的书记和乡长,为了方便工作下乡,才能有自行车安排。70年代凭票购买自行车,老百姓要想买张自行车,简直有登天之难。
人们要乘公交班车上县城办事,或其他远方出差,往往要起早步行十余里路程,赶到车站,天刚亮才得到按时开车;而乘火车、飞机、更是万分之一的人,才能见识到。
(5)改革开放那会裤子多少钱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时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国营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得到了明显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
⑥ 求笑话,最乐的给50
顾客:老板,请问这条裤子多少钱?
老板:180元,广州正宗货,要不要?
顾客:我先看看……
老板:别看了,东西是好东西,给你优惠点170元。
顾客:这也叫优惠啊?
老板:呵呵,好吧就140元,这回可以了吧。
顾客:哈哈哈哈,我笑!
老板:你笑什么,难道嫌贵?
顾客:不,何止是贵,简直就是用水泵抽我的血!
老板:哪里有那么夸张,看你是本地人就120元吧。
顾客:……
老板:你不会还嫌贵吧,我最多只挣你几块钱。
顾客:不,我没有说贵,这条裤子值这个价钱。
老板:你真有阳光,快买吧。
顾客:裤子是好裤子,只是我口袋里的票子有限啊。
老板:那你口袋里有多少钱啊?
顾客:90元。
老板:天啊,你开玩笑,赔死我了,再添10元。
顾客:没的添,我很想给你120元,可无能为力。
老板:好吧,交个朋友,你给90元拉倒。
顾客:我不会给你90元的,我还要留10元的车费。
老板:车费?这和你买裤子有什么关系?
顾客:当然,我来自很远很远的地方,我必须坐长途汽车回去,车费10元。
老板:你骗人!
顾客,我从十八岁以后再也没有骗过人,相信我。你看我的脸,多么的真诚啊。
老板:虽然我看不出来你的真诚,但我认赔了,算你80元好了。
顾客:等等,我还要补充一点,我还没有吃早饭,我很饿。
老板:你!!天啊,你太过分了,你在耍花招。
顾客:相信我,我很真诚。如果再不吃饭的话,我会昏倒在你面前。
老板:我真是倒霉,遇到你这样的滑头。可你的确过分,一会要坐车,一会又要吃早饭。是不是你一会还要说你口渴,想喝饮料呢?
顾客:你太小瞧我了。相信我,我没有要求了。
老板:相信你?最后一次?
顾客:是的,相信我。
老板:好吧,痛快些,70元。
顾客:我这就给你钱。
老板:快些。
顾客:等等,这里的颜色好象有点不对劲啊。
老板:不,不是,这是磨沙颜色,故意弄成这个样子的,这叫流行。
顾客:是吗,怎么看起来象旧裤子,怪怪的。
老板:什么?你侮辱我人没有关系,请你不要侮辱我的裤子。这是真东西。
顾客:……
老板:好吧,我给你看我的进货单……你瞧,进货日期是上个礼拜,进货单位是广州某某服装厂,这怎么能是旧裤子呢?
顾客:哦,对不起我误会了,不过……天啊,进货价:20元每件。
老板:哦,不对,不对。这是没有上税前的价钱,缴税后每条成本价是40元。
顾客:你在撒谎,你以为我是傻瓜吗,这是增值税发票,是缴税后的价格。这条裤子只值20元,可你……
老板:嘿嘿……做生意吗,你要知道我每天的门面房租金上百呢,不赚钱我吃什么?
顾客:光天化日、朗朗干坤,你心太黑!
老板:嘿嘿,30元行不?我的好兄弟,让我赚点。
顾客:钱是小意思。只是你的行为让我气愤。你深深伤害了一个消费者的心灵。
老板:有那么严重?
顾客:难道你认为欺骗行为不严重吗?再发展下去,可就是诈骗,就是犯罪!
老板:妈呀,好夸张啊。这样,你消消火,我25元卖给你,就赚五元。
顾客:什么?25就是二百五的意思,你瞧不起我?
老板:没有没有,就24吧。
顾客:有一个4,就是“死”的意思,不吉利,我很迷信的。
老板:天,23没有毛病吧?
顾客:好吧,成交
⑦ 改革开放前一块钱相当于多少钱
250-300元左右
从货币购买力方面进行对比,1980年猪肉的大概价格为0.8元人民币,今天猪肉的价格是20元左右,翻了大概25倍左右,以猪肉为代表的基本生存资料的物价水平上涨幅度大约在2500%—3000%这个区间,从货币购买力来说,八十年代的100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2500——3000元左右。从国民收入来说,根据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工作报告的统计数据来看,2019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6523元。1980年国民收入大约在80—150元之间,国民收入大致翻了330倍
⑧ 改革开放时800元等于现在多少钱
1.1978年前,中国工人平均工资约45元一个月,工人以外的其他工作人员平均约40元一个月;农村劳动力人均月收入约15元。
2.就业很困难,企业基本实行接班制度,退休一人,增员一人,一般是子女接班,其他没有就业的人就要么下乡,要么在家做家务了。
3.小学到高中不免费,但学费很低,书藉也非常便宜,课程少,学生负担很轻,教学质量在1966年前都很好,1966到1978年教学质量都不那么好。大学在1966年前,实行非常正规严格的全国高考,录取率非常低,约占高中毕业生的3%左右,1967到1970年全国大学停止招生,1971年实行推荐工农兵读大学的制度,有合格单位推荐的,不论原文化多少都可以直接进入大学学习。1978年,恢复高考。新中国建国以来大学一直实行免费制度。
4.住宿方面城市住宿非常紧张,主要靠单位自建宿舍解决职工住房问题,但当时建筑成本非常低,土地都是免费国拨,每平方米30到100元造价。农村住房主要是自建,土地是免费的。
5.出行不方便,交通不发达,1966年前,流动人口非常少,虽然车少,但很少人乘坐,交通服务硬件不好,服务非常好,上了火车就像到了家一样,非常温暖祥和。
6.所有的物资都非常奇缺,生产资料由各地政府设立的物资局管理收购和分配,有钱也买不到东西,生活用品也非常缺,大件点的东西都要凭票供应。
7.食物方面,非常匮乏,主食定量分配,凭票供应。
改革开放以后
收入大大增加了,现在工人的平均工资达到3000元,工人以外的其他劳动者平均收入达到5000元,农村人均收入达到1800元,多了一个公务员阶层,他们的平均收入应该在8000元左右,多了一个私人企业主阶层,他们是平均收入应该在20000元左右。
就业看似困难,其实不困难,很多企业招人都非常困难,很多工作没有人去做,很多人没有工作,这就是现实,这不能说是就业困难,最多只能说是结构性就业困难,如果大学生能够放低身段,哪有找不到工作的道理呢?
现在小学到初中免费,但免费之后杂费负担,仍然高于过去收费时期对于家长的经济压力,高中,大学都收费,且收费越来越高,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教育质量,学生体质每况愈下,弄虚作假类见报端,过去的大学生是人才,大学文凭是金牌!对于急需真人才的企业,都不知相信谁了,文凭贬值已成不争事实。
住宿方面,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房价高,但也是购买力造成的!人们的收入高了,才可能出现高房价,现在的住宿条件较过去好了100倍以上。
出行方面,好了多少倍也不知道怎么计算了,真是好了,凡是了解过去的人都会对现在的交通出行满意的。
所有的物资供应都非常丰富,特别是食品。
⑨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
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喇叭裤也因此流行一时。当然,那时候最普通的还是类似于中山装的的褂子。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小结: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结: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90年代,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小结: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行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现一种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国人口众多,坐火车出现了“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并且,速度也非常慢,妈妈在上大学的时候,从济宁坐车到青岛,过了十几个小时才到。而现在,仅仅需要4至5个小时。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
小结: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