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穿的裤子叫做什么
1. 在古代人们穿的裤子称为什么
蔽膝,古代中原地区一种男女皆用的服饰。属于古代/下/体/之衣,是遮盖大腿至膝部的服饰,是古代遮羞物的遗制,蔽膝与佩玉在先秦时都是别尊卑等级的标志。江淮之间谓之棉,自关东西谓之蔽膝。
2. 为什么古代人不论男女都穿开裆裤
春秋战国时,人们就已穿裤子,它在古代写作“纨”,那时的裤子不分男女,只有两只裤腿,类似“开裆裤”。穿这样的裤子,外面不遮掩的话,很容易走光。裤子真正成为常服,要等到宋朝。所以,古人在“开裆裤”的外面,往往穿一件服饰,这就是“裳”。
穷人则完全不穿“开裆裤”。《三国志》记载,曹丕时任豫州刺史,曾修水利的贾逵,年轻时因贫穷,寒冬腊月都不穿“开裆裤”,夏天就更不用说了。富贵之家的“开裆裤”皆用丝制成,我们今天称衣着华丽、不学无术的年轻人为“纨裤子弟”,就由此而来。
在中国古代,因为“开裆裤”的缘故,人们在正式场合下,应采用跪的姿势来坐,臀部放在两脚的脚跟上。如果是两腿伸向前坐着,叫作箕坐,是个很不礼貌的坐法,两腿盘起来坐也是不合适的。
在三国、晋朝及稍晚一些时候这种坐姿仍是在正式场合所必须采用的。在一些比较严肃的古代影视作品,如《三国演义》中,是可以看到在上流社会正式场合,特别是对其它在座的人尊敬的话,一定要采用跪姿坐。
(2)古人穿的裤子叫做什么扩展阅读:
上衣下裙,也就是古代所说的“上衣下裳”。衣,依也,人依以庇寒暑;裳,障也,人依以自障蔽。这是中国人上古时期的常服,不论男女。
事实上中国人穿裤子的历史并不久,中原地区的人一直到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才开始穿裤子,而事实上,那还不能完全叫裤子,那叫“胫衣”,其实就是两只裤管,往小腿上一套,用带子系于腰间。
很显然要害地方没东西遮挡,就跟现在娃娃们穿的开裆裤似的,其目的是便于私溺。所以还得在外面穿条裙子,这样才不会走光。
东晋的《拾遗记》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战国时的张仪和苏秦“同志好学”,外出时看到什么典故,就马上记下来。当时纸还没发明,他俩手边也没有木简,所以在手掌上和大腿上记录,回到家里后就将这些字抄写下来。
到了夏天,穿绔就太热了,人们就只穿衣裳。不过,对于有钱人来说,绔可以不用粗陋的麻布做,完全可以用轻柔的丝织品啊,这才出现了“纨绔”,在当时社会上被公认为奢靡之服。
我们今天称衣着华丽、不学无术的年轻人为“纨绔子弟”,就由此而来。这种“胫衣”一直到了汉朝才有了裆,这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裤子”的概念。
3. 唐朝的裤子叫什么
古代人们只是把裤子作为内衣来穿。当时的裤子与今天的大不相同,都是开裆裤,有的裤子只是穿在小腿上的套筒,叫作胫衣。赵武灵王改革服饰后,有裆的裤子被引进到中原,人们这才有了可以外穿的裤子。
4. 古人男人睡觉时穿的裤子叫什么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25
5. 古代人民男生穿的裤子是什么
类似绑腿的两个套腿,两个管在外面长衣里面,在外面看不见。
6. 古人到汉代还是开档裤
在西汉中期之前,国人穿的裤子,没有裆,是开裆裤。那时的裳,就是下衣,垂过腚,盖住敏感部位。这种裳也叫做“绔”,类似现代的短裙。平民的绔用布缝制,叫布绔,而王公之子以纨素为主,叫纨绔。古代没有今天的椅子沙发,人们席地而坐,一种坐姿叫做箕踞,是很不礼貌的,这种坐姿是屁股坐在地上,像簸箕那样分开两腿。您想想,穿的是开裆库,分开两腿是什么样子!
裆裤,是把下身包藏于裤内 ,也叫“穷裤”。“穷裤”是发明出来给汉朝的 皇帝刘弗陵的宫人和姬妾们穿的。刘皇帝为什么给自己的宫女和姬妾发明出这种连档裤呢?原来,皇帝刘弗陵的皇后上官氏是大将军霍光的外孙女。霍光为了让外孙女上官皇后怀孕生子,就采纳拍马的大臣们的意见。大臣的意见是,皇帝应该尽可能地御幸皇后,不要让其他宫女姬妾分了皇帝的恩泽,因此,应下令禁止皇帝与宫女、姬妾随时交欢。他欣然同意,命令发明制造出了一种带有裤裆,把下部严格包裹起来的裤子,叫做穷裤。当然,这种裤子并不是给皇帝穿的,而是给宫女姬妾穿的。因为这种裤子连裆,而且有许多复杂的带子,皇帝要仓促行事是不方便了,可以把精力集中起来,专门服务上官皇后。
7. 古时候开裆裤叫什么
所
谓裤子,是指的腰部以下所穿的衣物。裤子由裤腰、裤裆和两个裤脚三部分组成,但古时候人们穿的裤子和现在是不一样的,从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来看,中国最开
始是是没有现代意义的裤子的,当然下身也不能就光着,那时人们穿的是一种和裙子差不多的衣物,叫做裳,当然类似裤子的东西还是有的,不过只有两只裤腿,无
腰无裆,这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事,而且只套在小腿上,古人称之为胫衣又叫绔或袴,穿的目的主要为了保暖。既然为了保暖,把整个腿包起来岂不更好,所以到了秦
汉的时候,包裹整个腿部的裤子出现了,但是还是没有裆和裤腰,所以是一种开裆裤
。《汉书·上官皇后传》说:“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所谓“穷裤”,便是开裆裤。穿开裆裤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因而古书上也将这种裤子叫作“溺
袴”,当然也不穿内裤,中国早期的裤子都为开裆裤。记得汉武帝在厕所里和卫子夫在厕所里干好事的事情,想象一下,当时是冬天,厕所里又没有床,如果不是
开裆裤,该多麻烦啊。
在古人穿“开裆裤”的漫长岁月里,有裆裤也并行存在着,只是流行在马背天下的少数民族中。这些北方民族以骑马狩猎为生,穿开裆裤自然不便行动,有裆裤就成
为他们的主要服饰,不论男女。战国时期各国征战频繁,北方少数民族的这种满裆裤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昭令中登上华夏服饰的历史舞台。但最初仅在部
队中流行。到了汉代,这种满裆长裤已为汉族百姓所接受。为与开裆的袴区分开来,这种有裆裤多称为裈。颜师古在《急就篇》中说:“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
也。”也就是说裈是贴身穿着的。裤子有了蔽羞的合裆之后,应该不需要裳了,但当时贵族阶层还是习惯于在外面再穿上裳,只有士兵及地位低贱的奴仆,为活动便
捷,才单独穿裤。
这一时期裤子的特点是宽大阔脚,松松垮垮,尤其是裤形极为肥大,被称为“大口裤”。从出土的文物中看,“大口裤”立裆深近40厘米(现在女装常规立裆深是
18厘米),裆弯曲度小,横裆也显得过宽,因此穿上后把腰束紧,就有均匀的褶裥出现,褶与大口裤在当时被合称裤褶。这是当时最为时尚的服装,到了开放的大
唐,尤其盛行胡服,连女人也穿,但这时的裤管已明显收束,比较合身。
到了宋代,经过长期演变之后,裤子又回到了其最初开裆的形制,即以膝裤的形式出现,但与先秦时期的胫衣多贴身穿着不同,这种开裆膝裤,多加罩于有裆裤之外
,因此有裆裤裤形细瘦,开裆裤裤管肥大。明清时期,裤子呈现“大裆裤”形制,裆深增大,裤管宽肥。直至现代,裤子借“西风东渐”之势把西裤的版式消化进
来。
8. 古代人穿的内裤,叫裤,这个字怎么打
通常叫做,亵(xiè)裤
就是内裤或称底裤,指古人里面穿的小裤,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样的内裤。古代人穿的内裤,其裤腿比较长,因此不便于运动,而之所以称之为亵裤,是因为内裤是一种在古人看来比较猥琐和轻慢的衣服,不可轻视与他人。
女子也穿“穷裤”,便是开裆裤
9. 裤子到底是怎么来的古人的裤子是什么样的
据史料记载,中原地区的古人穿上有裆裤子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的。当时赵国赵武灵王在邯郸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此后,中原人才穿裤子。到了汉代,汉昭帝时才把有裆的裤叫做“裤”。古裤有二:一为裤;一为恽(裈)。《说文》无袴而有绔,曰:“绔,胫衣也,从系夸声(苦故切)。”恽,《说文》:“恽,重厚也,从心军声(古浑切)恽或从衣。”音义全异。袴绔音义形皆同。《诗经·秦风·无衣》“与子同泽”之泽,为此襗字。《说文》又曰:“褰,绔也,从衣寒省声,《春秋传》曰征褰与襦(去虔切)”,所以袴绔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为胫衣则一。袴(裤),《释名》曰:“袴,跨也,两股各跨别也。”《急就篇》颜注曰:“袴,谓胫衣也,大者谓之倒顿,小者谓之校口。”裤之两股曰襱。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袴,谓为“今所谓套袴也”,殊误。按裤为胫衣无档,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连,长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着胫衣已足,无须着有裆之裤。今之着套裤另有裹裤,古之着裤则无,不能混为一谈。有档之裤,或以为恽,一作裈,亦有问题。裈,《释名》曰:“裈,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颜注曰:“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段注说文,裈字,亦曰:“今之满裆裤,古之裈也,自其浑合近身言,曰恽,自其两襱孔穴言,曰惚,方言,无桐之裤,谓之犊。郭云:即犊鼻裈。”皆以裈为合档,与古裤异,今裤同。其实颜以裈为合档,段且谓裈即犊鼻裈,为合档,皆属臆说,难以遽信。(参考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裤子是人们下体所穿的主要服饰。原写作“绔”、“袴”。从出土文物及传世文献来看,早在春秋时期,人们的下体己穿着裤,不过那时的裤子不分男女,都只有两只裤管,其形制和后世的套裤相似,无腰无裆,穿时套在胫上,即膝盖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这种裤子又被称为“胫衣”。左右各一,分衣两胫。因其只有两只裤管,所以裤的计数与鞋袜相同,都用“两”字来计,居延汉简中就有这样的情况。穿着这种裤子,其目的是为了遮护胫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于膝盖以上部分则无遮护。
10. 什么是犊鼻儿裤
犊鼻儿裤也称犊鼻裤、犊鼻恽(裈),是古代人对两腿有裆裤或者短裤的叫法。
其他简介:
古裤有二:一为裤;一为恽(裈)。
据史料记载,中原地区的古人穿上有裆裤子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的。当时赵国赵武灵王在邯郸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此后,中原人才穿裤子。
到了汉代,汉昭帝时才把有裆的裤叫做“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