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喜公鸡裤子多少钱
① 生育的生育习俗
过去妇女怀孕,是男是女无法鉴别,只有根据喜食何物来判断,民间有“酸儿辣女”之说。也有的看体形,腹尖为儿,腹圆为女。还有的玩一种“撕草”的游戏,若撕成四根交叉则为女,若中间带有半截短茎则为儿。最有趣的是捏吹火筒,猜时先用左手捏住吹火筒的最上端,说一句“生儿”,再用右手紧挨左手的下方捏住,说一句“生女”,如此两手轮换,从上到下,手手相接,直到最下端为止,最后一声判阴阳。现在,撕草和捏吹火筒的习俗早已无人相信,但它仍作为姑嫂、妯娌、姊妹之间相戏逗趣的游戏,一直延续下来。
孕妇,民间称“四眼人”、“双身子”、“怀肚婆”,忌讳较多:不能给新婚夫妇牵床,若进了新房孩子难带尽生女孩;办事干脆果断,分娩就快;若扶柩哭丧,胎儿就会畸形闷死;抱过的婴儿爱拉肚子;摸了或摘了果木,树就会“小气”,几年不挂果;吃了羊肉、母猪肉或兔肉,生下的孩子会得羊角疯、母猪疯和豁嘴子;吃了公鸡肉,小孩爱吵夜;坐了碓窝或门坎,要怀一对年;坐了木马要怀十三个月;了火,小孩容易犯汤火关;踩了秤或牛缰绳,生的慢;丈夫出门抬丧,要偷根筷子别在裤腰上,不然小孩脖子软;不能在娘家坐月子,也不能看戏,因戏中有花脸等。
孕妇在孕期做的针线活,都是婴儿的必备之物,但不能做得齐齐全全,以免生下来养不起。预备的食品有盐挂面、大米、鸡蛋、猪蹄、母鸡、红糖和皮纸等。临产时还要准备一条高板凳,以便发作时爬在上面。地上铺上纸或干草,以防婴儿下地沾灰。如遇轻微的难产,丈夫要为其抱腰助产。发作时忌讳张扬,免得别人看了延长产期。若难产,要赶快派人到娘家去拿点食品给产妇吃。再不行,就把婆子妈的裤子盖在产妇头上,有的把箱柜打开或焚烧纸伞,还有的将铧烧红倒上水或醋叫产妇闻。丈夫进了产房,也会延长产期。
临产前,乡下大都请当地人接生,城镇除请助产士到家接生外,多为住院分娩。
孩子落地,用热水洗后包起来,记下下地的时辰。男婴用衣服包,女婴用裤子包,还要用线将手腕和脚腕缠起来,免得长大后手脚不干净。想叫孩子长得高大,就用秤称一下。
男婴出世就屙尿,就是犯了“将军箭”,要请人治。婴儿下地不哭,称为“闷生子”,要一边打碗一边喊:“回来啊!回来啊!”有的连声呼唤婴儿父亲之名,直到有了哭声方罢。
产房称“血堂”,最忌揣钥匙和穿草鞋的人靠近,说会把婴儿的奶带走。婴儿下地,产妇要喝一碗用红糖、胡椒、鸡蛋做的“定心汤”。
有的将胎盘埋在床下,有的埋在漆树或构树底下,埋时脐带朝上,免得婴儿倒奶。脱落的脐带,要塞进墙洞眼内,若封得不紧,婴儿爱闹肚子痛。现在也有将胎盘悄悄弄走,洗净焙干冲酒喝,补养身体。
双胞胎以先出世的为大,穿戴一样。若有一个夭折,活的那个要从床底下递出来,找一个洗衣棒用旧布包上,作为活婴的替身同死婴一块埋葬。性别一样为最好,若一阴一阳就要送一个给人。
若头胎婴儿没活,第二胎下地就用鸡罩盖住,又从罩眼里取出来,意为是鸡罩所生,与头一胎之母毫无关系。头胎活了,下面的又领不起来,请三个寡妇看头胎孩子的脚板心,若有十字印,就在十字路口做双鞋给孩子穿。若头三胎均夭亡,请人弄些柴将婴儿尸体火化在十字路口,骨灰随地埋葬,任千人踏万人踩。说是这样一治,下一胎就会养活。
产妇困难产亡故,要请道士做“道场”、“过火炕”。有的孕妇怕产后当替死鬼,在给死者穿衣时,悄悄揣一些白火石、白狗毛和菜籽在荷包里。有的在坟头上压一扇石磨,用白狗血淋坟头。
婴儿出世之后最先遇到的人是逢生于老子,主人要在他肩上搭几根红线,酒肉款待。干爷干娘,名义上的第二父母,周岁之前要带上礼品去“认”。干爷除回赠一些穿戴之类的东西外,还有一根裤腰带——长命带。
第二天,女婿要提只“报喜鸡”到丈人家报喜,若是公鸡,就知道生了男孩,若是母鸡,必是千金。时间在黎明前或黄昏后最好,将鸡朝门前一放便不言自去。也有用嘴报喜的,是女就说“给人家的”,是男就说“学生”或“放牛娃儿”。
第三天用菖蒲、艾叶、蒜辫及鹰爪枫熬水为婴儿淋浴,叫“洗三朝”,产妇可坐在盆中凳子上蒸浴。过去洗三朝还要请人主持,来人都要“添盆”,就是将铜钱投入盆中,说些吉祥话。主持人边洗边念祝词:“先洗头,作武侯;后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洗脸蛋,作知县;洗洗尻,作知州”。洗罢,用姜片或艾叶灸婴儿的脑门和关节,婴儿如能哭上几声,叫“响盆”,是大吉之兆。最后用大葱连打两下,念道:“一打聪明,二打伶俐”。打毕,由孩子之父将葱扔到房顶上。
三日内,产妇吃的饭碗要搁在枕头上,不然小孩就会长成尖尖头。月子里吃了鸡腚,小孩就会长成翘嘴巴,吃了鸡胃为乌嘴唇,吃了公鸡容易逗风,吃了茄子葱产妇要吊茄(子宫脱垂)或得气病,沾了麻得麻病。产妇头包青丝帕,老了眼睛清亮。
婴儿穿的衣服多为旧布改制而成,俗话说:“小时穿烂,大了穿缎”。手脚捆到固定三天,使孩子肩直脚正,防止成为“罗圈”腿。半月后剃胎头,先用艾叶水洗,顺便煮个鸡蛋,边剃边滚,忌在头上划口,胎毛团成疙瘩用布包着挂在婴儿帽子上,用来避邪。男孩多为“寿桃型”,女孩左右四丛,长大好辫辫子。满清时期,还有剃成“马鬃型”的。
娘家及亲朋给月母子“送汤”,礼物多为鸡蛋、挂面、猪蹄、母鸡、黄花、红糖、小儿衣裤鞋帽等,还有催裙、抱裙和背带。鞋底要绣“寿”字,帽沿上绣“长命百岁”、“荣华富贵”。送汤的多为女性,俗话说:“男不送汤,女不坐夜(打丧鼓)”。
满月那天办酒席招待送汤的叫“做满月”。晚年得子或爱热闹的,还要在这天请鼓乐师吹打一番,并请德高望重的长辈给孩子取名。取名分三种情况:一为避灾病,故意取些难听的,如黑娃、丑娃、叫化(乞丐)等;二是查八字,若五行中缺水就取水娃或海清,缺土就取土娃或地娃;三是以季节而论,冬天生的就叫冬娃,春天生的就叫春娃,四月生的或排行第四,就叫四娃子。女孩之名,多是“凤莲巧云琴,玉兰桂花香”之类的字。根据族谱取名,一般都为三字,前为姓,中为派,后为名。也有忘了谱的,就用数字代替,有俗语说:“×家乱了谱,一二三四五”。
婴儿每晚啼哭,用五色纸扎花环,做些兵书宝剑,写上“天黄黄,地黄黄,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贴于十字路口。
婴儿萎靡不振,就以为走了影子(魂魄),要烧胎。将鸡蛋上缠些黑线,一边画符一边念咒语,然后煨在红火灰里烧。烧熟的蛋黄上有浮雕似的印痕,便说是人形或其它动物。是人形,烧一次即可,动物形就要七日一烧,连烧三次。烧罢,将鸡蛋上的黑线取下缠在婴儿的脖颈、手腕或脚颈上。
若不小心摔了孩子,且后来胆子越来越小,就要到出事的地方“喊赫”。母亲抱着孩子在前面喊:“×娃子,回来没有?”父答:“回来了!”连喊三夜。
婴儿长到五个月,就能闻到五谷香了,父母就要为其“开荤”,地点最好在亲戚或长辈家过生时办。由姨、婶或姑抱着,递给一位见识广的长辈:“崽崽已闻到五谷香了,请您老开荤带吉祥”。长辈接过孩子,用筷子蘸上菜汤,喂到孩子口中,把熟烂的肥肉夹麦粒大一丁点喂给孩子,再喂一疙瘩米饭,边喂边说:“尝点酒,一年四季天天有;吃点菜,文武双全人人爱;吃点肉,身强体胖能长寿;吃点饭,孝敬父母心不变”。说罢掏点零钱装在孩子衣兜里,表示吉祥如意。
一月之内,产妇不能外出窜门。说是窜门会给别人带去霉气,背时不走运,万一不慎违禁,要放炮避邪。
小孩满周岁,就在桌上摆文房四宝和算盘、碗勺、尺剪之类的东西,让其任意抓拿。先抓到算盘,意为将来会做生意;先抓到泥巴,将来就是盘庄稼的;抓到碗则为不吉利,最忌将碗摔碎,此番举动叫“抓周”。民间视抓过周的人长大知礼懂规矩,遇上谁好动,就说:“你怕是没抓过周?”在乡下现在还能看到抓周的情形,城镇只给孩子照一张彩照。乡下相反,最忌照像,说会把孩子的影子照走。
民间,非常看重孩子的生庚八字。若八字上犯了“关煞”,就要拜寄——找个保关煞的干老子。被拜寄的大都是木匠或屠夫,这些人火焰高,能厄住灾星。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就要抱上孩子,提上酒菜到路口去“撞拜”。凡是第一个撞见的,无论是男是女是人是兽就是孩子的干老子或干娘。孩子父母上前道:“我们把这个孩子拜寄给你了!”来人不能推辞,要很乐意地吃点酒菜,给孩子取个名字,解下裤带赐给干儿,并说上几句吉利话。若遇上猫狗,只给孩子取名“虎保”、“狗保”就行了。啥都没遇上,就去拜石头。
小孩换牙,是上牙就放在门臼里或扔在床底下,是下牙就扔到房顶上。
② 生孩子送礼习俗
生孩子送礼习俗
小孩一出生,先用旧布做成的(单的或棉的)约三尺见方布块把小孩包起来。然后再把婴儿的**挤一挤,传说否则女孩将来会乳头凹陷、发痒;男孩会长成**房样子。有的把脐血加黄酒让产妇喝下去以便催乳;如果3—5天产妇的奶水还不能下来或很少,家人就要给产妇炖黄老母鸡加蜂糖,猪蹄炖通草、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目的是催奶(俗称“投妈儿”)。用黑山楂熬黄酒喝,可以减轻产后子宫收缩时的疼痛(俗称“二阵疙瘩疼”),为了加强产妇的营养且便于消化吸收,“面疙瘩打鸡蛋荷包”、“挂面条加炒鸡蛋”是离不了的主食。以至于多数产妇一个月内体重增加十几斤、几十斤!
小孩出生的第三天,要向小孩的外婆家传报小孩出生的喜讯,俗称“报喜”。生男孩者报喜人带一只活公鸡去报喜,对方再回赠一只活公鸡,即报喜人是带两只活公鸡返回的;如生女孩则是带一只活母鸡去报喜,回赠的也是一只活母鸡。如果对方确实无鸡回赠时,可拿些鸡蛋回赠。
小孩出生的第三天,生小孩的人家要做一些稀面条,又称“喜面条”,让邻居们吃,一则向邻居传达生小孩的喜讯,二则让众人为小孩“咬灾”,或称“压灾”;同时面条寓意“长寿”,其实是希望小孩能健康地成长。
由于过去的消毒条件差,小孩在出生四天到七天之中,得脐带疯(俗称四六疯、七日疯)的几率高,能否存活尚不把握,所以这几天中不举行什么庆贺活动。
小孩出生的第十二天,小孩的外婆家要来“送米面”。因这时婴幼儿度过了易感染发病期,加上母乳喂养,小孩的代谢功能基本正常,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趋于正常发育期了。“送米面”的人员,由小孩外婆家的亲友组成。所送物品为大米、白面、干面条(俗称“挂面”)、鸡蛋(有的把鸡蛋染成红色,有的用红纸剪个花贴在鸡蛋上,以示喜庆。据说不送鸭蛋,因怕产妇吃后落下摇头的毛病);小孩用的衣服、帽子、小褥、尿布(小孩出生前所做的衣服要留上几针不完全做好,等到小孩出生后再完成);还有一“抱裙”,就是用一块方布,在一边的两端缀上布带,寓意要抱一群小孩,即多子多福吧;还要给小孩的父亲送一条裤子,寓意小孩有粗腿可抱;还有为小孩准备的“长命锁”(一般为银质)、“麒麟送子”银牌子、银镯子、小孩帽子上缀的“虎头银钱”、银铃等。现在一般只可购到长命锁和银镯子。生小孩的一方会设喜宴隆重招待,俗称“待米面客”。这喜宴与结婚的婚宴(见我写的《故乡婚俗》)基本上一样,俗称“整桌”,或称“全场儿”,,只是开席时先上稀(喜)面条(寓意同前)。当送米面的人员返回时,主人家会拿一点挂面予以回赠,俗称“回赠礼”,寓意亲戚之间往来不断。现在是送一些必要的、象征性的米面衣物外,大都是送的钱,同时回赠礼基本上也免了。这一天,家人也会早早把为小孩准备的用旧布做的衣服或寻别人家小孩穿过的旧衣服(当然不会是烂的)穿戴整齐,迎接外婆家人的祝贺,并抱到“当门”(客厅)让客人夸耀一番。用旧布包裹、用旧布做衣服、寻别人家的旧衣服,说的是这样小孩好养活、长命,其实科学道理是旧衣服软和,不会伤到婴儿柔嫩的皮肤。
从小孩出生到“满月”这期间,生小孩人家的钱、粮、物件均不外借和外出。凡来看望小孩者,需先在客厅歇息后,才可到产房去看小孩母子。据说是来者行路劳累,应先歇息一下;其实主要是怕来者带有风,因坐月子的人最怕“张风”落病,不利于小孩母子的健康。为了避免“岔妈儿”(回奶),一般情况下,不让身有异味的人进入产房。尤其是花椒气味极易“岔妈儿”。由于过去医疗卫生条件所限,坐月子期间产房的门窗紧闭,产妇衣着整齐,甚至裤脚还要用带子扎紧。有的产妇甚至一个月不出产房。
待罢小孩外婆家的米面客至满月,这是生小孩家的亲戚、朋友、邻居、同事送米面的时期。这期间,凡去送米面的,都会喝到一碗鸡蛋荷包(起码四个鸡蛋)加白糖的“鸡蛋茶”。等到满月时或满月后的某一天,主人家会设喜宴招待送礼者,喜宴规格和招待外婆家一样。现在大都称“做满月酒”,主人家会向送礼者送去请柬,一般称“满月之喜”、“弥月之喜”;旧时写请柬时,生男孩的写为“弄璋之喜”,生女孩的写为“弄瓦之喜”。现在不少人家为了省事,在小孩出生的第十二天或等小孩满月时,把应到的亲朋都请来,同小孩外婆家来的客人一起设喜宴招待。过去只待头胎,现在有的人家二胎、三胎、买的娃,统统都要大待一番。
在小孩满月后的某一天,妈妈会带上小孩,由家人护送去外婆家住几天(不多住),俗称“挪臊泊(铺)”。据说挪臊泊能改变小孩的不良习惯,同时还有认亲的意思。外婆会为小外孙送上“衣饭碗”,即一只小碗、一只小勺(俗称“调羹”)或一双筷子。根据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经济条件,可用瓷碗、木碗、银碗、搪瓷碗、塑料碗、铝碗、不锈钢碗;小勺有瓷、银、铝、搪瓷、塑料和不锈钢的;筷子有木、竹、银的,任选其一。小碗内盛上米或面,用红纸盖上,再用红线扎好,以免米面撒出,寓意小孩以后有饭吃有衣穿。还要送“线蛋”,就是用红布包上一百个柏籽壳、一百粒柏籽,外面用白线缠绕成球形,再系上红线绳,可以挂在小孩脖颈上,寓意百子百年长远不断线。这些线只能给小孩做鞋袜衣服用。
新生儿满月后某一天要“剃头”(理发),过去是剃个花头,即不规则地剃去一部分、留一部分;但一定要剃眉毛,据说把眉毛剃剃长的旺。以后再剃头时可根据家长的意愿,或留个“木梳背”,即在头顶前部正中留一片上边稍呈弧形的头发,余者全剃光;或留个“铁箍”,即把头顶和下部都剃光,而在头的中上部留一圈宽约两厘米头发不剃;或留个“鳖衣儿”,即在脑后留一片不剃,其它都剃光,好象留个尾巴;当然还有其它多种剃(理)法。而今满月或百天时,胎发制成胎毛笔,或制脚模等;照像更是普遍的了,有的一出生就开始照,把每个阶段的成长变化都仔细地记录下来。
由于过去的小孩都是到了上学的年龄才会起个正规名字,所以,多数小孩小的时候,都是按照本家或族人的排行,叫个老王六、张大娃、李二娃;女孩就叫李大妮、张小妮;个别的用黑蛋、狗娃、小毛等昵称;想再要男孩的就把女孩叫“焕(与换同音)”,相当于南方的女孩叫“招弟”一样。
③ 裤衩白菜怎么做
就你鼻子里的那种白菜形的分泌物!
④ 保 靖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地区的经济基本属于山地农耕经济,传统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或“火耕水耨”,俗为“砍火砂”。土家族在开荒挖土、薅苞谷草、砍楂烧粪等适宜集体性劳动的农活中都兴换工互助。在集体劳动中,土家族创造了一种鸣锣击鼓、伴之以歌的歌唱形式,称为“薅草锣鼓”,也叫薅秧锣鼓、薅草歌、打闹等。劳动者“闻歌雀跃,劳而忘疲,其功较倍”。农耕之外,土家人亦喜欢集众围山打猎,称为“赶仗”。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辅以红薯、马铃薯等。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尤喜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制成合渣。其它较有特点的食物还有粑粑、腊肉、油茶、合菜、团馓等。土家族喜欢饮酒,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杂粮置于坛中密封,少则半年,多则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来时,取置堂案正中,以细竹通节为竿,插坛底,堂中置案,两旁分放鸡、鸭、鱼、肉等,各置筷子一双,而不设坐,由主妇开坛,主人请客人上前依次轮流咂酒,后举筷而食,彼此不以为嫌,边吸边食,边唱边跳,载歌载舞,甚为热烈。
在服饰方面,土家人尚俭朴,喜宽松。传统衣料多为自织自纺的青蓝色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女装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头发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缠头,喜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式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现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着与汉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会和节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见到土家族的传统服饰。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大多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称门楼子,中间为天井。土家族多聚族而居,民居自成群落。土家族的住所一般为一正两厢,也有一正一厢的,其中厢房为吊脚楼。吊脚楼的地基低于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竖立十几根木柱,木柱上铺木板(楼板),以木板为壁,一般二至三层。吊脚楼的前面有阳台,两边有走廊。阳台和走廊排柱悬空,悬柱的末端有圆锥形雕饰,名为吊进瓜。阳台和走廊的栏杆多由木条组成,富裕之家在栏杆上雕龙画凤,在窗子和门上精雕细刻。阳台的屋檐为飞檐翅角,其遮檐用长条木板钉封檐口。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边有走廊,互成转角之势,故名转角吊脚楼。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土家族人十分注重礼仪。过去妇女怀孕后,要请土老师行法事“安胎”、驱邪。分娩,一般要请“接生婆”,要敬祭生育女神巴山婆婆。婴儿降生后,父亲怀抱“报喜鸡”去岳母家报喜,男孩用公鸡,女孩用母鸡。三天后,岳母家以及亲友们挑着礼品前来贺喜,即“打三朝”。满月那天,岳母家要送来衣物,给婴儿“放脚”,正式穿上衣裤,称作“满月酒”或“祝米酒”。在当代,实际上很多地方的土家族都把“打三朝”与“满月酒”(祝米酒)合二为一,统称“打三朝”。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比较自由,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经土老师(巫师)作证,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唱歌跳舞,彼此爱慕,结为终身伴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即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又称“还骨种”;兄亡弟收嫂,弟亡兄收弟妇,称为“坐床”。但这些习俗到近代就已不存在了。解放以后,人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婚姻法,从此土家族人民真正享受到了婚姻自主的幸福。土家族的婚姻仪礼大致包括“打样”、“求婚”、“讨红庚”、“定亲”(俗称“插茅香”)、“看期”、“亲迎”等程序,与汉族古代“六礼”类似。较有特点的婚姻仪式是陪十姊妹、陪十兄弟与哭嫁。结婚前一天,男女双方举行盛大的成年礼。清《长阳县志》卷三记载:“古冠婚为二事,长邑则合而为一。于嫁娶前一二日,女家束发合笄,曰‘上头’。设席醮女,请幼女九人,合女而十,曰‘陪十姊妹’;男家命字,亲友合钱为金匾,鼓乐导送,登堂称贺,曰‘贺号’,不谓字也。是日设二(宴)席,其一,子弟九人,合新郎而十,曰‘陪十兄弟’,又曰‘坐十友’。”“陪十姊妹”、“陪十兄弟”的
⑤ 什么是金鸡报喜啊
金鸡报喜常用作对联,金鸡指生肖那年是鸡年。现在比较流行金鼠,金猪、金牛、金鸡等来赞美生肖的。金鸡报喜指人们在鸡年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希望好的运气和喜事能早点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