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为什么穿内衣
Ⅰ 瑶族的独特风俗习惯有哪些
瑶族风俗习惯
瑶族服饰丰富多采,不同地区和支系也有所不同。男女服装主要用深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一般束腰带,南丹县“白裤瑶”男子则喜欢着长及膝盖的绣边白裤;妇女一般着无领大襟上衣,以带束腰,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着后长前短的过膝长农,在显眼处绣以彩色花边,现年轻人平时多着汉装,只在庆典时换上民族装。妇女头饰式样繁多,风格别致,常戴耳环、手镯、银牌等银饰,乘上彩色丝带,大瑶山部分妇女头上戴的弧形大银钗,重量达1斤左右,从瑶族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及属于哪个瑶族支系。
饮食:瑶族饮食以大米、玉米、红薯、芋头为主,部分地区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并作为待客上品,有的则腌制熏猪肉、熏牛肉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居住:瑶族住房为竹木材料,一般一栋三间,长方形,也有的建成干栏式楼房,多依山建造,聚族而居。
婚俗:瑶族未婚青年男女恋爱较为自由,利用节日庆典、集会和农闲走村窜寨,通过对歌或其他途径建立感情,互赠信物,自主婚姻;也有的须经父母同意,请媒说合,方可成婚。瑶族招婿现象较为普遍,一般不与族外通婚,随着经济发展,与外界交往逐渐密切,族外婚也开始增多。
丧葬:农村瑶族丧葬以土葬为主,有部分地区和支系实行火葬、崖葬、挂葬。
禁忌:妇女生产满月前不喜欢外人来访;婚嫁日期不能选在父母的忌日;男女对歌时不能坐在同一张凳子;在妇女面前不能说粗口;堂屋内不许吐痰;男人忌讳坐在碗橱前面。辈男女以兄弟姐妹相称,忌讳“姐夫”、“妹夫”等称呼
瑶族人民丰富多采的生活习俗,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瑶族人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历史遭遇、卫生条件、生活方式、生产发展水平、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的反映,是瑶族人民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居家习俗
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上盖杉皮或茅草。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现在,“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砖木结构,上盖青瓦、二层窗户形式的“三间堂”楼房。楼上虽有窗户,较矮,不住人,用作储存室。中堂开大门,两侧有侧门。
生产习俗
进入大山区的瑶族,当时因地广人稀,实行插标占地,刀耕火种,“种了这山种那山”。后随着人口增多,封建统治势力逐渐向大山区深入,瑶民的土地逐渐被侵占,为了生计,被迫借土耕种。借土的条件:“种树还山”。即瑶民在借种的土地上,播种作物时,要为“山主”种上林木;在护理作物时,要结合护理林木,待林木成长,土地不能再种作物时,才把土地和林木交还“山主”,再到别处借土耕种。造林,习惯“插条”和林粮间作。
粮食作物以玉米、红薯、旱禾、小米、乔麦、山芋为主,间种油桐、棕片、茶叶、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烧垦的草木灰。生产工具主要是锄头镰刀、斧头,辅以竹木工具。运输主要靠人力背、挑。背篓是瑶民最习惯用的运载工具。劳动形式,以户为单位,男女同劳动,需要请帮工时,被请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帮助。垦植大片山场,则采取按户或按劳动力入股,秋后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集体劳动。
打猎是大山区瑶族人民的生产内容之一。主要是打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危害作物,就集体进行围猎,直至捕获或赶走为止。围猎时1~2人带猎犬觅踪,其余人守卡。捕获野兽的分配既使是背着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个人捕猎,主要是放套绳和装弩。
婚恋习俗
婚前交友 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在生产劳动,赶圩作客,节日聚会中,多以歌声为媒介,表达爱恋之情。一经双方同意,即可互相往来,父母不加干涉。这种行为,男方称为“交客姑”,女方称为“带后生”。到正式结婚时,如新郎不是初交之友,男友则必须备一篮子礼物(糖食及梳妆用品),送给女友,名曰“拿篮子”。女方备一包袱,内装云头鞋、带子等,作为回赠,叫做“丢包袱”。
在大山区,盘、赵两姓可同姓通婚,其它各姓一般为异姓通婚。但瑶汉一般不许通婚,民国时期,稍有松动。解放后,民族交往日多,团结融洽,通婚之禁,基本放开。
婚姻形式 主要是“赘婿”(即招郎),瑶语叫“纠千”。男到女家落户,通常要写“赘书”,内容为赘后男子的义务和权利、子女承祀、财产继承等条款。入赘者一般要改名换姓,按女家排辈,也有少数夫妻换姓的。赘婿还有另外两种形式,一种叫“两边走”,男方仍用原来姓名,夫妻共同照顾双方父母,所生子女,第一个随母姓,第二个承父姓,以此类推;另一种叫“明招暗讨”,这种婚姻多因女方父母年老,弟妹年小,家里无劳力,一旦上述条件改变,男则携妇归家,所生子女随父姓。女嫁男家的,主要在平地瑶中,妻保持原姓,子女随父姓。
结婚仪式 男到女家入赘的,婚事由女家操办,新郎由一群未婚青年陪送步行,女家鼓乐半路相迎,晚间举行拜堂仪式,并遍接亲友(有的不请自来),“坐歌堂”通宵达旦。女到男家的,出嫁前,女家“坐歌堂”,出嫁日,新娘由父兄或娘舅背负出门,然后,本村姑娘陪送打伞步行到男家,举行拜堂仪式,接受亲友祝贺。
离婚与再嫁(赘) 岭东高山瑶,妇女地位较高,婚后双方共同劳动,如感情不合,任何一方都可提出离婚。一般请村寨老人“喝茶”,提出离婚原因,经调解无效,就“判”离婚。夫妻拿一节竹筒到山上,一刀劈为两半,各执一半,相背而行,就此分手。入赘男子,如违反“赘书”条约,女即可“休夫”,财产全部归女方。寡妇再嫁不受限制,但严禁兄终弟继、姐去妹继的婚姻结合。解放后,瑶族人民按“婚姻法”规定办理手续。
哭嫁 姑娘出嫁前,遍接至亲好友及村中姐妹,来家聚会,连续两晚,头晚茶点相待,夜晚设酒宴。宴后齐集堂屋,唱“女歌”、道私情或笑语逗乐,“坐歌堂”。新娘则按辈份依次向亲友“哭嫁”,亲友赠送“红包”。
打新郎 婚后三日,新郎回门到岳家,女方村中妇女,相约而至,争打新郎,以示今后不可虐待新妇。有的村寨,则是婚后第一个春节,新郎到岳家拜年,村中青年男女,敲锣打鼓(有时还要耍龙舞狮),向新郎祝贺,新郎则回赠“红包”,这也叫打新郎。后来逐渐演变成全村妇女小孩索取“喜彩”钱,否则,便不罢休,有时弄得新郎大为尴尬。
丧葬习俗
瑶族都实行土葬,老人垂危时,便为之梳头、淋浴、穿寿衣,亲属守侯“送终”。死后移置厅堂(男左女右),全家举哀,子女前往亲友报哀,择吉安葬。停柩一般三天,请师公做“道场”。家贫者则一碗水为之“开路”。死者若是师公,则要请同等水平的师公念咒,将尸体用红布捆在坐凳楼梯上,法事完后才入棺。
出殡时,师公只引送到门口,由孝男或孝女,手持火把或菜刀引路上山。高山瑶不讲究什么“风水”宝地,只要在离住房不远的山脚,选上一地,即行安葬。
现在,瑶族已经实行殡葬改革,丧葬办法开始试行火葬。
Ⅱ 白裤瑶族的女性为什么不穿内衣
白裤瑶族被社会学家称作为氏族社会的“活化石”,她们这个民族对于女性的生殖器官十分崇拜,然后这种崇拜慢慢衍生出其他的崇拜,比如说是对女性乳房的崇拜,她们认为女性的乳房是她们哺育后代的典型特征,这种现象慢慢随着时间的流逝完整地传承下来。她们女性夏天的衣服就是前后各一块布,很随意地搭在肩膀上,而里面什么都不穿,乳房若隐若现。
正面看到白裤瑶族女性上身一袭黑衣,不过,当从侧面看过去时,就会觉得真是柳暗花明啊,里面是别有洞天,犹如一幅美轮美奂的画。
Ⅲ 瑶族妇女不遮双乳有什么讲究吗
瑶族妇女夏天的服饰,上衣一前一后两块布,不穿内衣,腋下没有扣子,全是敞开。
白裤瑶族妇女不遮双乳,不是情欲上的展露,而是对母性和生殖上的至高无上的崇拜。白裤瑶以母性至尊,对女性崇拜又衍生出对女性乳房的景仰,因为乳房是哺育后代的典型象征。
婚俗:
在这里“女孩会主动大胆的选择男孩,并示好”,有点母系的风格,但婚后会“一切以男方为重”体现顺从的美德。其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交易,保证家族关系优势,而男追女是伪命题假表象,只有这里原生态呈递出来的,才是“最合人性本来面貌的状态”。
因为真实恋爱是女追男,女孩“因爱慕喜好主动选择自己心仪的男人”;因为你过了她的择偶标准,她在婚后才会体现出“群体动物等级次序认证后”的顺从。
Ⅳ 为什么瑶族女子不穿内衣,还流传了上千年之久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大约有2000个民族。有些民族人口很多,有10多亿人,还有些民族人口很少,只有几十个人。生活在中国云贵高原东麓,广西贵州交界处,莽苍山脉中的白裤瑶族就是其中之一。
Ⅳ 瑶族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么可以帮介绍下么
中国之大,光是民族就有56个,从小我们就唱着“56个民族,56只花”。然而,歌会唱是一回事,对于每个民族的了解还是少之又少,真要问起你这个民族有哪些习俗,你怕是也会哑口无言。55个民族的习俗全都说起来怕是说上几天几夜也是不够,今天我对于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民族还一次详细的解说。
白裤瑶族的最特殊的夏天女性的服装,放到我们眼里那真的是难以接受,然而他们却已经习以为常。看上去就好像是只拿了一块布挂在身上,动作稍微大一些或者弯腰就能从侧面一览无余。当然这一切并不是什么情欲上的表现,而是对母性有着无限崇拜。看到这篇瑶族的文章,有兴趣的小伙伴不妨分享给小伙伴看看吧!
带你领略神秘如谜一样的民族,白裤瑶人独特风俗
Ⅵ 瑶族服饰元素分析
湖南瑶族具有代表性的是平地瑶、过山瑶和花瑶服饰,这些服饰与当地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服饰元素也是从古老的图腾中演变而来的。作为湖南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瑶族服饰文化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不能再把瑶族服饰文化固定在老旧的思维中,文化创意产品的快速发展正是瑶族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契机。通过对瑶族服饰元素的提取和创意设计,在产品设计中表现出来,不仅能促进瑶族服饰文化的发展,也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1瑶族服饰文化发展背景瑶族服饰发展历史悠久,当地人民的性格特征和对古代图腾的崇拜,赋予了瑶族服饰特有的元素。瑶族的传统织绣工艺发达,并广泛地应用在服饰上,织绣中保留了极具个性化的特征,并具有强烈的民族识别性。瑶族服饰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挑花、刺绣和蜡染是服饰的主要制作方式,其是民族艺术中独特的艺术形式,不能让这些美丽的服饰只存在于历史中。让瑶族服饰文化顺应时代的潮流,以创新的方式将特有的服饰元素融入生活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如此悠久的文化地域,美丽的瑶族服饰不能仅仅局限在这片地域,但是这方面的设计产品却远没有表现出其个性和内涵。由于全球联系日益密切,国内文创产品深受国外的影响,再加上传统文化不能带来新鲜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缓慢。通过对瑶族服饰元素的提取和精神文化的价值分析,对瑶族服饰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究方法是当前快速传播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从传统元素入手,将瑶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与文化产品相结合,才能促进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将瑶族服饰元素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掘出民族文化向文化创意产品转变的设计方法。2瑶族文化创意产品的现状与设计思维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融入现代设计中,不仅能提升设计的创新性,还能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将瑶族服饰元素以创新的方式加入生活用品设计中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积极地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对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今的设计受到国外文化的冲击,盲目抄袭,没有抓住适合中国特色文化发展的要领。文创产品是传播瑶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瑶族服饰上的纹样的分布、大小以及样式,体现了瑶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不同的地域使得瑶族服饰有着不同的特点,从瑶族服饰元素中能看出瑶族的文化韵味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图腾和宗教信仰。在“盘王节”活动中(如图1),到处都能看到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瑶族人民,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瑶族的风俗人情,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动中,政府给每个参加活动的人发放了小礼品,这些小礼品大多都是市面上见得比较多的,如参加证、伞、黄色的围巾等。这些礼品没有当地的特色,质量也参差不齐,大多数人可能在当场就会扔掉,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如何设计出有特色和带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是设计师门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方面可以从瑶族服饰元素入手,将其加入文创产品中,让买家一眼就能看出这个产品很有文化底蕴,能很好地表达当地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