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石油气堵漏穿什么内衣
‘壹’ 丙烷气瓶漏气怎么处理
丙烷钢瓶具体使用要求如下:第一必须使用在检验有效期内的合格钢瓶。即,在购买液化石油气时,检查角阀处是否有检验牌,且显示在有效期内,严禁使用超期未检钢瓶。15KG钢瓶4年检验一次,50KG钢瓶3年检验一次。第二必须从取得燃气经营许可的合法企业购买液化石油气,并与之签订安全供气协议并索要购物凭证。第三使用橡胶软管的用户应在2年更新一次,使用时用卡箍紧固,且长度控制在1.2m~2.0m之间。若软管出现老化、腐蚀等问题,应立即更换。第四请在更换钢瓶并连接减压器后,在角阀、瓶口等连接部位上涂抹肥皂水进行试漏检验,反复测试无连续气泡出现后才可使用,平时还要注意经常检查是否漏气,确保安全用气。
‘贰’ 液化石油气泄漏的堵漏技术有哪些
液化石油泄漏后可采取的措施.从泄漏的部位看,阀门后发兰泄漏可以通过关阀解 决,阀门前发兰泄漏、阀门无法控制,只能采取堵漏措施,按照国内现有的堵漏技 术,阀门前发兰泄漏、 管道泄漏、 储罐根部裂缝泄漏等都可以采用带压堵漏,其最 大压力可达 34.3 兆帕,储罐顶部撕口泄漏一般无法堵漏,只能采取点燃、驱散导罐等措施.
我国发生的一些重大液化石油气火灾事故有如下特点:
(1)泄漏、爆燃、连锁爆炸,这是液化石油气火灾的三步曲,液化石油 气平时都充灌在压力容器内,一旦泄漏,即成喷射状,瞬间扩散、气化,形 成一定范围的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爆炸后,在泄漏处或受冲击波影响的储 罐破裂处形成稳定燃烧。火焰烧烤或辐射热再作用于燃烧罐和邻近罐,造成 更为猛烈的爆炸
(2)火源难以控制,泄漏后极易引起爆炸。液化石油气泄漏后,短时间 扩散至相当的范围,在气雾积聚的空间(几十厘米至几米高度)内,火源难 以控制,如配电间、锅炉房,不防爆照明,车辆排气火星及其他可能的因素。 爆炸危害大,作战布兵必须有所防范。大凡液化石油气储罐爆炸,其威力和 危害相当巨大。蚌端口液化气储配站 11 号罐爆炸后,罐体被展开,形成一张 平整的钢板;两端一分为二,分别向南北飞出 60m 和 80m。这些是补救过程 中发生的,因此消防指挥员在地形地物的选择、进攻梯队的组织,进攻和撤 退时机的确定上,必须充分考虑。
(3)扑救液化石油气火灾,参战力量多,扑救时间长,耗用水量大,是 持久战、 攻坚战、 消耗战, 消防指挥员穿戴好消防服www.dehsm.com/category-327.html、消防战斗靴等防护用品在力量调度和组织指挥上应充分重视。 二液化石油气泄漏处置对策 液化石油气一般以喷射状泄漏,扩散迅速,,很快就会形成大面积爆炸性混 合物,加之火源难以控制,极易造成爆炸燃烧事故.处置液化石油气事故必须慎 之又慎,防止爆炸则是处置液化石油气泄漏的关键和目的.
‘叁’ 液化气储罐底部漏液用什么方法堵漏
漏气比漏液的危险性小。当液化石油气系统发生漏气时,液化气在系统内气化吸热,使系统内温度下降,压力也随之下降,有利于堵漏抢险作业。而漏液时
液化气在系统外气化吸热,系统内的压力和温度均没有下降,另外如果液体喷到抢险人员的皮肤上还会造成人员冻伤,不利于堵漏作业。
如何判别液化石油气系统是在漏气还是漏液呢?漏气时,由于石油气不再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不会形成白雾;漏液时,由于漏出的液体在罐外气化吸热,使环境温度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分凝固形成白茫茫一片雾气,同时泄漏点会出现结冰现象。
发生漏气和漏液时堵漏的方法也不同,漏液时可使用冻结的方法堵漏而漏气时则不能。冻结法是在漏液处缠上一定厚度的绷带,可使用铜丝加固,然后浇水使绷带浸水。漏出的液体气化吸热,使浸水的绷带降温结冰,从而达到止漏的目的。
泄漏止住以后,绷带的温度又会逐步上升,尤其是在夏季或有太阳照射的情况下上升更快,使冰层破坏而再次泄漏。为防止气温上升冰层破坏,可用棉被进行覆盖并固定,起到遮挡阳光、保持局部低温的作用。如2000年3月8日,黑龙江代马沟路段一辆液化气槽车倾翻发生漏液,抢险人员使用冻结法堵住泄漏,但3月10日中午气温升高,结冻处出现松动险情,抢险人员用棉被覆盖,遮挡了阳光,保持了结冻处的低温,排除了险情。
‘肆’ 危险化学品泄漏该怎么处理
部分常见化学品的应急处置办法(危司机):
1、液化石油气
液化石油气(又称液化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的燃料,主要由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烃类介质组成,还含有少量H2S、CO、CO2等杂质,属于非常常见的易燃气体或者液体。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 有特殊臭味;闪点-74℃;沸点从-0.5℃到-42℃;引燃温度426~537℃;爆炸下限[%(V/V)]2.5;爆炸上限[%(V/V)]9.65;相对于空气的密度:1.5~2.0;不溶于水。
危险特性:
第2.1类 易燃气体,极度易燃;在受热、遇明火或火花状态下易引起燃烧;与空气接触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蒸气比空气重,会沿地面扩散,蒸气扩散后遇火源着火回燃;包装容器受热后可发生爆炸,破裂的钢瓶具有飞射危险。
人体危害:如在没有防护的背景下直接大量吸入液化石油气蒸气,可引起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会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此外液化气的不完全燃烧也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人体直接接触其液体或其射流还可引起冻伤。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残液还可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
应急处理办法:
①轻微泄漏时,液化气体蒸气会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如污水沟、下水道等),所以,要尽量在上风处停留,切勿进入低洼处;无关人员应立即撤离泄漏区至少100米;疏散人群并建立警戒区,必要时应实施交通管制。
②大泄漏时:考虑至少建立以泄漏源为中心,半径800米的隔离区域,疏散人群并建立警戒区,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
③已经引起火灾时:火场内如有储罐、槽车或罐车,以泄漏源为中心,隔离区域延申至至少半径1600米,疏散人群并建立警戒区,必要时实施交通管制。
④消除所有火种。立即在警戒区内停电、停火,灭绝一切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的火种。进入危险区前用水枪将地面喷湿,以防止摩擦、撞击产生火花,作业时设备应确保接地。
⑤控制泄漏源。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或翻转容器,避免液体漏出。如管道破裂,可用木楔子、堵漏器堵漏或卡箍法堵漏,随后用高标号速冻水泥覆盖法暂时封堵。
⑥导流泄压。若各流程管线完好,可通过出液管线、排污管线,将液态烃导入紧急事故罐,或采用注水升浮法,将液化石油气界位抬高到泄漏部位以上。
⑦罐体掩护。从安全距离,利用带架水枪以开花的形式和固定式喷雾水枪对准罐壁和泄漏点喷射,以降低温度和可燃气体的浓度。
⑧控制蒸气云。如可能,可以用锅炉车或蒸汽带对准泄漏点送气,用来冲散可燃气体;用中倍数泡沫或干粉覆盖泄漏的液相,减少液化气蒸发;用喷雾水(或强制通风)转移蒸气云飘逸的方向,使其在安全地方扩散掉。
⑨现场监测。随时用可燃气体检测仪监视检测警戒区内的气体浓度,人员随时做好撤离准备。
⑩注意事项: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向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警戒区直至液化石油气浓度达到爆炸下限25%以下方可撤除。
灭火器选择:小火用干粉、二氧化碳灭火器,大火用水幕、雾状水喷射;
2、天然气
参考液化石油气处置。
3、氰化物
氰化物是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其种类多,如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锌、乙腈、丙烯腈等,可用于提炼金银、金属淬火处理、电镀,还可用于生产染料、塑料、熏蒸剂或杀虫剂等。氰化物大多数属于剧毒或高毒类,口服氰化钠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
应急处理
①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②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也可以用次氯酸盐溶液冲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然后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③病人救护
立即把中毒人员转移出污染区。检查中毒者呼吸是否停止,若无呼吸,可进行人工呼吸;若无脉搏,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如有必要,应对中毒者提供纯氧和特效解毒剂。对中毒者进行复苏时要保证中毒者的呼吸道不被堵塞。如果中毒者呼吸窘迫,可进行气管插管。当中毒者的情况不能进行气管插管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施行环甲软骨切开术。
④病人去污
所有接触氰化物的人员都应进行去污操作:
① 应尽快脱下受污染的衣物,并放入双层塑料袋内,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和头发至少5分钟,冲洗过程中应注意保护眼睛。
② 若皮肤或眼睛接触氰化物,应当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5分钟以上。若其戴有隐形眼镜且易取下,应当立即取下,困难时可向专业人员请求帮助。
③ 如果是口服中毒,应插胃管并尽快给服活性碳,洗胃液和呕吐物必须单独隔离存放。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发生火灾时应尽量抢救商品,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干粉、砂土。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4、高锰酸钾(无机氧化物参考处置)
高锰酸钾,俗名:灰锰氧,溶于水、碱液,微溶于甲醇、丙酮、硫酸。用于有机合成、油脂工业、氧化、医药、消毒等。
危险特性:本品助燃,具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强氧化剂。遇硫酸、铵盐或过氧化氢能发生爆炸。遇甘油、乙醇能引起自燃。与有机物、还原剂、易燃物如硫、磷等接触或混合时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急救措施
①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②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③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④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应急处理
①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②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5、氯气
氯气属剧毒品,室温下为黄绿色不燃气体,有剌激性,加压液化或冷冻液化后,为黄绿色油状液体。氯气易溶于二硫化碳和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微溶于水。氯气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作用,生成毒性更大的光气。氯气能与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液氯与许多有机物如烃、醇、醚、氢气等发生爆炸性反应。氯作为强氧化剂,是一种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用途极为广泛,一般用于纺织、造纸、医药、农药、冶金、自来水杀菌剂和漂白剂等。
急救措施
(1) 皮肤接触时,按酸灼伤进行处理。应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氯痤疮可用地塞米松软膏涂患处。
(2) 眼晴接触时,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滴眼药水。
(3)若吸入,则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果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泄漏应急处置
①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根据现场的检测结果和可能产生的危害,确定隔离区的范围,严格限制出入。
②一般地,小量泄漏的初始隔离半径为150m,大量泄漏的初始隔离半径为450m。应急处理人员应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毒服。
③尽可能切断泄漏源。泄漏现场应去除或消除所有可燃和易燃物质,所使用的工具严禁粘有油污,防止发生爆炸事故。防止泄漏的液氯进入下水道。
④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碱液吸收已经挥发到空气中的氯气,防止其大面积扩散,导致隔离区外人员中毒。严禁在泄漏的液氯钢瓶上喷水。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所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铜管将泄漏的氯气导至碱液池,彻底消除氯气造成的潜在危害。
⑤可以将泄漏的液氯钢瓶投入碱液池,碱液池应足够大,碱量一般为理论消耗量的1.5倍。实时检测空气中的氯气含量,当氯气含量超标时,可用喷雾状碱液吸收。
6、汽油
汽油主要用作汽油机的燃料, 用于橡胶、制鞋、印刷、制革、颜料等行业, 也可用作机械零件的去污剂。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5 ,液体相对密度(水=1):0.70~0.79,熔点<-60℃ ,沸点(℃):40~200 ,闪点:-50℃,引燃温度:415~530℃,爆炸上限%(V/V):6.0~1.3。
危险特性:极度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释放有害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燃烧产物。
急救措施:
①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②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③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④食入:给饮牛奶或用植物油洗胃和灌肠、就医。
泄漏处理:
①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②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或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就地焚烧。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伍’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中堵漏人员为什么要穿防冻衣
在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中,发生过堵漏人员因接触泄漏物质而引起冻伤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
液化石油气是液化气体,在加压和冷却使其液化后储存在容器内,但容器外面的温度通常都在其沸点以上。在常温和常压下泄漏时,因压力瞬间降低,其中一部分会迅速气化为气体,从高压下的气液平衡转变为常压下的气液平衡状态,气化所需热量由液体达到常压沸点的蒸发潜热提供。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在常压下的沸点较低,液体喷溅可造成人员冻伤。
因此,在进行液化石油气泄漏堵漏时,堵漏人员必须全身着防冻衣。
‘陆’ 易燃、毒性气体发生泄漏时,有哪些紧急处置方法
在运输、储存及使用过程中,由于个别储罐质量低劣,焊接开缝;人员思想麻痹,不按照安全规程进行装卸和充装,随意倾倒残液;阀门损坏或者受机械损坏等,往往造成气体泄漏事故。加之这些气体本身具有易燃性、毒害性,所以一旦泄漏,通常难以及时堵漏而引起爆炸和大面积起火,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殃及四邻带来更大的灾害。通过总结各地堵漏的成功经验,分析并归纳出了七种方法:
1.关阀断气法
关阀断气法是当气体储存容器或者输送管道有泄漏时,迅速找到泄漏处气源的最近控制阀门,关闭阀门,断绝气源,从而防止泄漏的方法。这是在阀门未损坏的条件下一种最便捷、最迅速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具体操作时,应当首先了解所漏出的是什么气体,并且根据气体的性质做好相应的人身防护,站在上风方向向储气容器撒冷水冷却、吸收,使之降低温度,然后将阀门旋紧。如果在阀门关闭后泄漏处仍然滞留有雾化的气体时,应当用喷雾水将其驱散,防止雾化的燃气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范围,遇火源而发生爆炸;防止有毒气体使人员中毒。
2.化学中和法和水溶解法
化学中和法主要是根据所泄漏气体的性质,用能与其发生中和反应的物质发生反应,从而消除泄漏气体的危险性的方法。水溶解法主要是根据所泄漏气体的水溶性,将其在水中溶解,从而消除泄漏气体的危险性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具体操作时,操作人员应当佩戴隔绝式防毒面具。通常对酸性气体泄漏时,可以将气瓶浸入石灰水池中使之中和,以避免作业环境受到污染。因为石灰水不仅可以冷却降温、降压,还可以中和、溶解大量有毒气体,例如氰化氢、氟化氢、二氧化硫及氯气等都是酸性气体,它们都能够与碱性的石灰水起中和作用。如果现场没有石灰水,也可将气瓶浸入清水中。因为大部分气体都有一定的水溶性。当氨气瓶漏气时,最好将气瓶浸入清水池中。这样即可以减少损失,也可以保障人身安全。但氨气泄漏绝不可以浸入石灰水中,因为熟石灰水是碱性物质,氨亦属碱性。石灰水虽有冷却作用,但不能使氨气充分溶解于石灰水中。
3.夹具堵漏法
夹具堵漏法主要是利用专门的夹具进行堵漏的一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输送气体的管道及有关的法兰、阀门、弯头及三通等部位或者小型设备的泄漏。它按照夹具的构造及作用原理,主要有顶压堵漏、注胶堵漏、卡箍堵漏、压盖堵漏、捆扎堵漏和引流粘结堵漏等方法,见表9-6。
表9-6几种夹具堵漏法
4.点燃烧尽法
点燃烧尽法主要是针对可燃气体的,就是当关断阀门断气无效,且在容器、管道的上部或者旁侧泄漏时,在泄漏处的气体还没有达到爆炸浓度之前,迅速将泄漏气体点燃,以防止所漏气体达到爆炸浓度范围遇火源而发生爆炸的方法。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好,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例如,2001年11月9日,在石家庄炼油厂至液化石油气储罐总站的液化石油气管道被一挖掘机挖破造成大量液化石油气泄漏,石家庄市特勤大队接警后与液化石油气储罐站合作,首先停止液烃输送,并且将泄漏点相邻的两个阀门关死,请专家在两阀门之间泄漏点的另一端的管道段的适当位置,用风冷机钻钻一孔口,将滞存在两阀门之间管道内的液化石油气卸出,同时将卸出的液化石油气用管道引至安全地点点燃,至燃尽时,将残存在泄漏口附近管沟内的液化石油气用防爆电风扇吹扫干净,经过可燃气体测爆仪测试无爆炸危险时止。整个泄漏处置过程,未造成一人伤亡。此次处置泄漏的成功,进一步证明了采用点燃烧尽法是可行的。
此外,在处置气瓶泄漏时,如果漏出气体已着火,如有可能,应当将毗邻的气瓶移至安全距离以外,并且设法阻止逸漏。但应当注意的是,不得在泄漏气体能够有效封堵之前将火扑灭,否则泄漏的可燃气体就会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或者使具有毒性的气体聚集,因此在停止逸漏之前应当首先对容器进行冷却,在能够设法有效堵漏时才能将火扑灭。否则,应当大量喷水冷却,以防止气瓶内压力因受热而升高。当其他物质着火威胁气体储器的安全时,应当用大量开花水流喷洒气体储器,使其保持冷却,如有可能,应当将气体储器从火场或危险区移走;对已受热的乙炔瓶,即使在冷却之后,也有可能发生爆炸,故应当冷却至环境温度时的允许压力且不再升高时止;如在水上运输时,可投于水中。
当需要采用点燃烧尽法时,指挥员应当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做出决定,切记不可久拖。拖得时间越长,所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如果超出了一定的时间,当现场气体扩散已达到爆炸浓度范围时就不能再进行点燃。泄漏气体被点燃后,应当再做堵漏和灭火的准备工作。在没有找到有效的止漏办法的情况下,不得将已燃的火扑灭,如果无法有效制止漏气,那就只能让其燃尽为止。但应当及时对火焰能辐射到的容器、管道的受热面进行有效冷却,以防止管道受热而引发爆裂,造成更大的灾害。
5.封冻堵漏法
封冻堵漏法主要是当泄漏液化燃气的容器管阀处于裂缝泄漏时,在泄漏压力较小的情况下,用棉及麻布等吸水性强的材料将裂缝包裹起来并且向布上洒水(不宜用强水流),利用液化燃气的蒸发潜热特性(液化石油气的沸点是-42℃)将水湿后的麻布与裂缝冷冻起来,从而将漏气止住而后进行处理的方法。例如,1997年5月19日,一辆液化石油气槽车行至石家庄市正定县县城内时发现液相阀门漏气,司机立即向当地公安消防机构报警,公安消防大队接警后迅速赶赴现场,指挥员采取果断措施,使用封冻堵漏法进行了有效处理,避免了一场大爆炸的发生。
6.木楔封堵法
木楔封堵法主要是当泄漏是盛装燃气容器的阀门自根部断开时,迅速用木楔在泄漏口用橡皮锤砸紧封堵。这种方法是十分危险的,但阀门从根部断裂时,也只有此种方法有效。例如,1998年的4月16日2时30分,河南省新乡钢厂的一辆满载12t液化石油气的红岩牌槽车被另一辆满载10t液化石油气的斯特太尔槽车牵引着在石家庄市南二环路由西向东穿行南二环铁路地道桥时,由于红岩牌槽车超高,加上道路坎坷不平,车身颠簸,槽车顶部的气相阀门及安全阀从根部被撞断,顿时大量气化的液化石油气外喷,形成了一条几米高的气柱,浓浓的液化石油气迅速向四周弥漫,情况十分危急。地道桥上方正好停放有一节装有60tTNT炸药的车厢和120t其他军用爆炸品的车厢;地道桥东北为居民住宅楼群,地道桥西150m是列车机务段储油量为100m。的加油站,一旦发生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当地消防队接警后迅速赶赴现场,指挥员周密部署,立即通知铁路部门,停止一切过往车辆通行,马上将TNT炸药及其他爆炸品车厢牵引至安全地点;对泄漏液化石油气的槽车进行检查,并且设法将未泄漏槽车与泄漏槽车分开,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侦察泄漏点,并且设根据泄漏点的情况果断、迅速采取木塞封堵法将泄漏口堵死,一场危及石家庄全市安全的大爆炸得到了避免。此案例充分说明,当盛装气体的容器阀的门从根部断开泄漏时,在没有其他更有效办法的危急情况下,用木楔封堵法是有效而可行的。但同时也说明我国的压力容器安全监察不利。根据有关规定,充装液化燃气容器的液相和气相管的出口应当安装过流阀保护。如该阀在阀门的根部断裂、容器内的液化石油气快速向外泄漏时,会由于流速过快而自动关闭。而我国很多的液化石油气容器没有安装过流阀保护,这些都是教训。
7.注水升浮法
注水升浮法主要是针对液化气体来说的,主要是当液化气体储器处于下部泄漏时,借用已有或临时安装的输水管向容器内注水,利用水与液化气体的密度差(在15℃时丙烷的密度为0.507kg/L;正丁烷的密度为0.583kg/L,均比水轻得多),使容器内的液化气体升浮到破裂口之上,水就会自然沉降于容器的底部,这时破裂口就只能泄漏出水,这样就可以暂时阻止了液化气体的泄漏,也就留出了彻底堵漏(如更换阀门等)的时间。在使用此方法时,为了防止注水过多、压力过大,使液化气体从容器的顶部安全阀处逸出,一般采取边倒液边注水的方法。如果不能从容器的顶部倒液且容器内满液时,可以先从容器的下部倒液至5%~10%时再注水,以免耽误的时间太长,使漏出的气体达到爆炸浓度范围;也可以先在下部漏气暂止时再倒液,这样交替进行,以及早止住漏气、安全倒液为目的。例如,北京市云岗液化石油气储罐站曾经利用此方法成功将一个1000m3液化石油气储罐排污阀冻裂的泄漏堵住,避免了一场液化石油气大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