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温思内衣怎么样
⑴ 一起来看流星雨里的温思是哪个扮演的
马剑琴是扮演温思的——她,以“双生·性感·百变·流行·舞媚”的头衔 在娱乐圈中绽放着自己的梦想;她,以一句“要用现在的付出,把未来都照亮”的概念 焕发出新时代的青春光芒…
中文名[Chinese Name]:马剑琴 Mǎ jiàn qín
英文名[English Name]:Ashley ma
艺名[Stage name]:冰优
昵称[Nickname]:阿Re(Are)、小优、冰优、琴琴、琴啫
生日[Birthday]:1984年3月14日
星座[Horoscope]:双鱼座
血型[Blood Type]:B 型
身高[Height]:1.63M
体重[Weight]:45KG
语言[Languages]:汉语
特长[Specialty]:跳舞,表演,唱歌,写作书
学历[Ecation]:新疆喀什南疆军区文工团
嗜好[Hobby]:设计,发呆,随心所欲
宗教信仰[Religion]:佛教
座右铭[Motto]:如果想做一件事情任何困难在你面前就永远都是问题
什么是美丽[What is beauty]:气质、内涵、五官端正
家庭成员[Family]:父母和妹妹
——对自己的评价[Appraise]:坚强,执着,独立
[最]拿手的表演项目[The most unique part of the program]:民族舞、HIP-HOP舞、拉丁舞、萨克斯
[最]想做的事[Most Eager To Do]:做自己想的、自己喜欢的事,永远开心快乐地追逐自己的理想。
[最]欣赏自己的地方[Appreciate]:个性豪爽,讲义气,够独立…
[最]希望到的地方[Hope to places]:加拿大,印度,中东国家(具有神秘气质和吸引力的)
[最]难忘的事[Most memorable event]:做军人的时候
[最]珍惜的宝物[The most cherished treasures]:自己的军装
[最]开心的一刻[The happiest moment]:和所有爱自己的人在一起时
[最]佳男朋友[The best boyfriend]:菜头类型的
[最]理想的对象[Boy|Girl-Like]:能带我看世界的人
【阿Re-我 之“爱”】
偶像[My idol]:滨崎步、张柏芝、 Michael Jackson
食物[Food]:海鲜,新疆菜,辣的食物
水果[Fruit]:草莓,石榴
糖果[Candy]:巧克力
电影[Movies]:《魔戒三部曲》、《勇敢的心》、《沉默的羔羊》
书籍[Book]:佛教书籍,张爱玲作品,侦探推理小说
音乐[Music]:流行摇滚,Punk
歌手[Singer]:布兰妮,艾薇儿
乐队[Group]:枪炮玫瑰,月之海,呛红辣椒
男演员[Actor]:基努里维斯,张东健,吴镇宇
女演员[Actress]:安吉丽娜茱莉,葛丽丝嘉宝,宁静,周迅
[编辑本段]【Are's Time】
●1984年3月14日 Reborn姐妹的生日
●2006年6月23日 Reborn姐妹取得2006年“超女”杭州唱区 冠军
●2006年9月08日 Reborn姐妹遗憾止步2006年“超女”八强
●2007年6月08日 《快乐成双》歌曲全球首发
●2007年6月09日 《安塔利亚的瞬间》歌曲全球首发
●2007年6月20日 《快乐成双》专辑全球首发
●2009年3月14日 Reborn组合姐姐参与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拍摄
[编辑本段]【Are 的演艺经历】
【o(∩_∩)o 电影作品】
2003 《密情追踪》
2005 《 如果·爱》
【o(∩_∩)o 电视剧作品】
2001 《红苹果乐园》,饰演小优
2002 《七武士》
2009 《一起来看流星雨》,饰演温思(Vincy),即慕容云海的未婚妻。
【o(∩_∩)o 节目主持】
2002 《火龙传奇》
2004 《亚洲小姐古朋珠宝 赏析》
【o(∩_∩)o 广告代言】
2005 NEC 手机
2005 第二印象服饰
2006 Olay玉兰油
2006 SPALDING(斯伯丁)篮球
【o(∩_∩)o 专辑单曲】
2006年 11月 单曲《I'll Be There》
2007年 EP《花泪》
2007年 首张专辑《快乐成双》
2008年 12月 单曲《快乐由我》
【o(∩_∩)o 超女歌曲】
杭州赛区海选-《Lucky》
杭州赛区50进20-《我听这种音乐的时候最爱你》
杭州赛区20进10-《姐妹们的聚会》
杭州赛区10进7-《向前冲》 《青春舞曲》
杭州赛区7进5-《可爱的早晨》 《龙族》
杭州赛区5进3-《军中姐妹》 《热情的沙漠》 《朋友别哭》 《那些花儿》《团圆》
总决赛10进8-《十字街头》 《姐妹们的聚会》
总决赛8进6-《酒醉的探戈2001》 《天竺少女》
决战之夜-《明月几时有》
【o(∩_∩)o 其他歌曲】
2009OPPO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美丽新世界》 《北京欢迎你》
2008湖南卫视“一路上有你”文艺晚会-《刀马旦》
2008湖南卫视八月红歌会-《泉水叮咚响》
2007快乐男声5进4学院小考-《今天你要嫁给我》
2006金鹰节明星演唱会-《西厢》
⑵ 为什么海斯特不能和丁梅斯戴尔在一起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把严肃的道德问题和历史内容与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天赋的想象力与高超的语言技巧融为一体。其代表作《红字》最能代表其写作的艺术风格并被誉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
象征主义的写法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技巧,它用一种具体的事物引起读者的联想。即事物、细节、人物、地点和动作被赋予超出本身的意义,从而使思想感情或抽象观念获得具体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霍桑在《红字》这部小说中给一人、一物、一花、一草都赋予了象征寓意,其中红字A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也是最典型的象征。整个小说,以字母“A”开始,以又字母“A”结束,始终让它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其丰富的象征意义随着作品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其象征意义具有多元性、系统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一、字母A的象征意义的多元性
“A”是字母表中的第一个字母,它意味着开始。按照基督教的教义,开始即堕落,是无人能幸免的原罪。在17世纪的波士顿,儿童学习字母的书上,每一个字母都附有一首说明性的小诗,第一个字母A的下面,所附的说明性小诗是这样写的:“随着亚当的堕落,我们都有了罪恶。我们从开头就跟着亚当犯了罪。”从这一点上讲,红字A是体现原罪意识的“Apple”的禁果。但是红字“A”在小说中,却又是清教徒受惩罚的标志。依据当时的殖民法,通奸妇女要被判处终身佩戴绣在长袍上的字母A,以示其犯了通好罪(基督教“十诫”中的一诫)。其方式便是让她佩带红色的“A”字(Altery的第一个字母)。海斯特胸前的红字A是她背着齐灵渥斯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犯通奸罪的标志。同时红字A还隐含有“痛苦(Agony)”和“孤独(Alone)”的意思。试想当海斯特怀抱婴儿,站在刑台上,接受自己深爱的人――牧师丁梅斯代尔的讯问时,其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海斯特从监狱被放出来后,居住在城郊的一座小茅屋里,小茅屋“在远离其他住宅的半岛的边缘”,并且“偏僻得不宜于移民进行那些早已成为风俗习惯的社交活动”。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海斯特“与人疏远的(Aliena-tion)”孤独生活可想而知。“她是一个被弃者,她孤独得仿佛住在另一个星球上。”但是在作者霍桑看来,红字A同时还隐含有自豪(Ar―rogance)之意。事实上,红字“A,,还是海斯特深爱着的恋人ArthurDimmesdale名字的首字母,而且,法语中爱情(Amour)一词的首字母也是字母A。可以说,红字A还象征着海斯特对爱的追求,也象征着海斯特与丁梅斯代尔之间纯洁而伟大的爱情。小说中霍桑是这样描述红字A的:“那是精美的红布制作的。字母A周围是用金线钩起来的精心设计的边饰和充满幻想的花纹。它如此精妙绝伦,充满如此丰富、绚丽多彩的想象,对她所穿的服饰起到了一种画龙点睛的效果。…‘这红字仿佛美化了它的佩戴者。”换句话说,红字A还意味着支持海斯特坚强生活下去的情感(Affection)寄托。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红字A深层的象征意义也随之发生变化:海斯特是个坚强独立、心地善良的人。她用自己出众的刺绣手艺维持生计,养育女儿珍珠。她把自己“全部多余的收入都用于救济他人”:在城里瘟疫流行时,她忘我地工作,每逢灾难,她马上会挺身而出,尽力尽责地去帮助别人,使这个冷漠的社会多了几分温暖。“没有人能够像她那样乐善好施,那样喜欢接济贫困者。”渐渐地海斯特胸前所佩戴的红色字母A就成了“能干(Able)”和“天使(Angel)”的象征。“她经常会像天使一样出现于因为灾难而愁云密布的人家并守候在受难者临终的痛苦时刻并为他们指引往何处迈步。”善良的人们拒绝再用原来的意思解释字母A,海斯特用自己的美德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和爱戴(Admirable)。此时,红字A作为受人鄙视和唾弃的耻辱符号的含义已经荡然无存。海斯特胸前的红字A就像修女胸前的十字架一样,她的行为已经被人们看作是圣徒的行为(Acts of the apostles)。
海斯特的绣工巧夺天工,精妙绝伦,她精心绣制的各种寄托着激情和才气的绣品渐渐成了人们所谓的时髦物品。红字A在霍桑笔下和一些人眼中根本不是耻辱的标志,而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Art)。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红字是海斯特进入其他女人不敢涉足的领域的通行证。海斯特不以“罪”为耻,反而以“罪”为荣,她把耻辱的红字绣得光艳夺目,把“罪恶”的结晶珠儿打扮得美丽无比。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海斯特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和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寻求解脱和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自强不息,红字A是海斯特炽热的、诚实的心灵所表现出的外化形式,更是她前进(Advance)的动力,也是理想的信念所在――美国梦(American Dream)。
对于不同的人来讲,小说中的红字A的含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在珠儿看来,在自己的胸前佩戴一个用海草做成的“A,,字代表纯洁无暇,这一赋有生命的红字A意味着神圣的爱情(Amour),是天使(Angel)的再现;在齐灵渥斯看来,红字A代表着复仇的欲望,是报复(Avenge)的化身。对牧师丁梅斯代尔来讲,红字A代表着他精神和心灵真正意义上的孤独(Alone)和痛苦(Agony),他开始折磨自己用以表明忏悔的真诚。他用血淋淋的鞭子抽打自己,他绝食直到双膝颤抖为止。尽管如此,他依然不能得到片刻的宁静。他的灵魂被彻底分离,身体和心灵的严厉惩罚导致了他极度的虚弱。
二、字母A的象征意义的系统性
《红字》中的字母A的象征贯穿小说始末,就像一根细细的红线把整部小说有机地串联起来,小说的情节始于红字A,贯穿着红字A,又终于红字A,从而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小说以海斯特佩戴着绣得奇妙而绚烂的红字抱着三个月大的女儿珠儿站在刑台上示众开始;在第六章“珠儿”中,随着珠儿的长大,她曾一把抓住周围绣有金光闪闪的刺绣的红字,非常果断,她把采摘的一捧又一捧野花扔向海斯特胸前的红字A;在第七章“总督门厅”中,海斯特和珠儿在贝林厄姆总督家里一起往闪亮的护胸铠甲里看时,由于凸镜的奇特效应,红字A被极度夸张地放大了,成了海斯特全身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在十二章“牧师夜游”中,一颗流星从空中闪过,丁梅斯代尔牧师看到的却是一个巨大的用暗红色光线勾勒出来的字母A;在第十五章“海斯特和珠儿”中,珠儿采集了各种各样的海草把自己装扮成一条美人鱼,她还用大叶藻模仿她极其熟悉的母亲胸口上的装饰为自己制作了一个绿色的字母A;在第十九章“溪边的小孩”中,海斯特和牧师谈心时摘下了佩戴于胸前的红字A,珠儿不愿跨过溪水去接近他们;在第二十三章“红字的暴露”中,牧师向众人显露了自己胸口上的红字A烙印;小说最后霍桑用海斯特和丁梅斯代尔牧师合用的墓碑题铭“漆黑的土地,鲜红的A字”结束了全文。读完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鲜红的的A字已经深深刻进了读者脑海中。
三、字母A的象征意义的主观性
通常,传统的象征有按照一定的修辞规定:象征关系的二者必须相似,又极不相似;两者的关系固然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又必须反映客观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但是在小说《红字》中,霍桑却打破了该修辞规定,他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建立在个人的直觉和内心幻觉上的,把象征完全当成了主观性的东西。海斯特胸前所佩戴的红字A和天上的流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东西,但是在第十二章“牧师夜游”中,当流星划过夜空时,牧师双手紧紧地按着自己的胸口,仰望天顶,竟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字母――A――用暗红色的光线勾勒出来。当然这种情况的要归结于牧师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上的疾病。而另一方面,当地的教堂司事却认为那颗流星预兆了因为他们的好总督温思罗普的去世,天上所出现的标记:空中巨大的红色字母A象征着“天使(Angel)。”
红字“A”丰富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独特性使得小说《红字》成为了美国第一部赢得世界声誉的艺术品(Art)。通过霍桑的创作,一个象征耻辱的A字变成了德行的标志。红字A不但象征着海斯特和牧师升华的爱情,还象征着人类的理想。这对现代派文学象征主义有很大的启迪。
参考文献:
[1]仇俐萍,论《红字》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6):106―108。
[2]金晓琳,《红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特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5):249―251。
[3]纳撒尼尔?霍桑着,姚乃强译,红字[H],译林出版社,1990,
[4]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5]纳撒尼尔?霍桑着,吴笛译,红字[M],远方出版社,1998。
⑶ winthrop有没有成功建立"the city upon a hill"为什么
我觉得你说的是John Winthrop他的the city upon a hill 很有名
“我们将成为山颠之城,全世界人民的眼光都在注视着我们;因此,如果我们在实现这一事业的过程中辜负了我们的上帝,致使上帝不再像今天这样帮助我们,那么,我们终将只给人们留下一个故事并成为全世界的笑柄。”
——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 )
但Puritan 's delimma找不到,我就把他的网络给你吧,不过提到他的文章大部分都说
the city upon a hill是指美国早期的殖民地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或者是美国,所以可以说成功建立了
约翰·温思罗普(John Winthrop 1588--1649),英属北美时期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重要人物,1588年1月22日生于英国萨福克郡爱德华斯顿的格罗顿庄园。1630年春,温思罗普率领大批英国人离开英国移居建立于1628年的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此举成为该殖民地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离开英国之前,温思罗普是英格兰萨福克郡格罗顿庄园的庄园主,他还曾担任过王室监护法院的律师(Attorney of the Court of Wards and Liveries)以及管理地方事务的治安法官(Justice of the Peace)。从1630年组织移民北美到1649年去世,在长达19年的时间里,温思罗普一直活跃在英属北美殖民地的政治舞台上,曾先后12次担任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3次担任副总督、4次担任殖民地参事会的参事。1643年,新英格兰联盟成立时,温思罗普是该联盟的首任主席。
弗朗西斯·J·布莱默在其所着《温思罗普:被遗忘的美国奠基之父》一书中指出,温思罗普在缔造新英格兰的活动中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与之比肩,其在政治上的敏锐性和不屈不挠的领导作风是早期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建立的头三年,饥饿、疾病、气候等因素几乎将新生殖民地扼杀在摇篮中,大批移民回流英国或者移居其他地方,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提供经济赞助的英国人也对殖民地的未来丧失了信心。温思罗普领导殖民地度过了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艰难的初创时期,使这一在荒野中建立的殖民地摆脱了夭折的命运。除了建立初期所遇到的自然灾难之外,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内部还出现了各种矛盾和冲突,诸如殖民地自由民代表和政府官员权力问题之争、沃特敦抗议纳税事件、欣厄姆事件、“猪案”与官员的否决权问题和罗杰·威廉斯事件、安妮·哈钦森事件、罗伯特·蔡尔德事件等,殖民地外部发生的威胁到殖民地生存的费迪南多·戈杰斯和塞缪尔·戈顿在英国控告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事件、与皮阔特印第安人的战争以及1640年的经济萧条,温思罗普以其政治策略和坚强的意志使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摆脱了危机。从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初创时期,温思罗普就十分注重维护殖民地特许状赋予殖民地的各项自治权利,同英国教会和国王控制殖民地的各种企图进行抗争,他坚定维护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政治独立。温思罗普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制度建设中同样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政治思想理念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政治体制的形成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正是温思罗普等人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前期建设中的努力,才使得马萨诸塞湾殖民地逐步走向稳定和繁荣。温思罗普的开拓工作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前20年的稳定以及其后近半个世纪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应当指出,温思罗普在美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作出的贡献与其在美国史学中所应拥有的地位并不是相称的。无论在其故乡英国,还是在其曾为之努力奋斗的美国,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始终处于被人遗忘的境地,其业绩竟然长期鲜为人知。直到20世纪末,其英国故乡格罗顿人才对他及其家族的故事有所了解,他家族生活过的宅邸和庄园才被当地政府辟为历史遗迹加以保护。在美国,温思罗普的政绩也长期埋没在历史陈迹之中,并不广为人知。鉴于此,一些英美学者早就呼吁应当重视对他的研究。上溯至19世纪时,美国着名历史学家约翰·菲斯克就曾指出,从未有过一本详细捕写温思罗普生平和业绩的着作,如果有这样一本着作,人们就会认识到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当代美国学者埃德蒙·S·摩根1997年在《纽约书评》发表文章也称温思罗普为“美利坚第一伟人”。专门研究新英格兰史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J·布莱默在2003年发表论着,称他为“被遗忘的美国奠基之父”。温思罗普作为美国早期历史人物,其在美国的闻名程度远不及与他同时代的罗杰·威廉斯、安妮·哈钦森和约翰·史密斯。我国学术界对美国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历史的研究本来就比较薄弱,对温思罗普这一英属北美殖民地早期重要人物的研究更是处于待开发的状态。这一状况与美国史研究的应有要求相比,也是极不相称的。笔者认为,研究美国史的重要领域是美国历史人物研究,特别是美国早期历史人物研究。作为美国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重要历史人物的温思罗普,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笔者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美利坚文明的开拓者——约翰·温思罗普研究》为题,对约翰·温思罗普进行综合性研究。
(一)人生两个阶段
一、早年的温思罗普
1588年,英国海军在英吉利海峡击败了16世纪欧洲最大的军事强国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这场英西海战在近代欧洲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欧洲重心从传统的地中海世界转移到广阔的大西洋海域,从此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和经济、地理面貌,从而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海战的胜利昭示了英国人时代的到来,从而为英国人在新大陆的殖民事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在英国人看来,战胜天主教国家西班牙,预告了天佑新教同家英国,上帝之爱的天平从此倾向新教和英国,这一点极大地增强了英吉利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约翰·温思罗普就生于这一年。英国向世界霸主地位迈出的第一步和温思罗普降临人世发生在同一年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的历史巧合。1588年1月22日,约翰·温思罗普出生于英格兰东部萨福克郡的爱德华斯顿。萨福克郡位于东盎格鲁的心脏地带,北临诺福克,西接剑桥,南抵埃塞克斯,东滨广袤无垠的大海,是英国着名的历史和文化名郡。东盎格鲁以酷爱自由和独立着称于世,以清教文化浸染最深而卓尔不群。这里曾经涌现了英国最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研究神学的学者和艺术家。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东盎格鲁的移民最多。
二、马萨诸塞湾时期的温思罗普
1629年10月20日,温思罗普被选为马萨诸塞湾殖民公司的总裁,随后,温思罗普全身心投入到组织领导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人口向海外迁徙的运动。1630年春天,他率领移民船队从亚茅斯起航驶向新大陆,是年6月12日,在马萨诸塞的塞勒姆登陆,不久在后来命名为波士顿的肖马特半岛定居下来。由于殖民公司的根本大法,即国王颁发的特许状以及公司总部均随移民迁往美洲新大陆,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实际上就是一个拥有很大自治权力的自治殖民地,控制和管理殖民地的大权掌握在总督、副总督和参事们手里。此外,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人口远多于10年前在新英格兰建立的普利茅斯殖民地,也多于后来其他新英格兰殖民地的人口。人口众多使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成为新英格兰最强大的殖民地,所以,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总督的地位高于、权力大于同时代其他任何一个殖民地的总督。温思罗普在新英格兰共生活了19年,直到1649年去世,虽几番沉浮起落,但一直是活跃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政治舞台上的核心人物,数次力挽狂澜,确保了殖民地的独立、稳定和完整。
从1646年至1649年,温思罗普第三次连续担任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总督。1649年3月26日,温思罗普在波士顿去世,享年61岁。
温思罗普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生活的19年是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发展的关键时期,殖民地经历了初立基业所遇到的3年困境、初步繁荣、1640年的经济萧条到政治经济逐渐走向独立等几个发展阶段,温思罗普的思想和实践活动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发展。
(二)时代背景
一、走向衰落的君主专制制度
约翰·温思罗普一生历经英国历史上的两个王朝——都铎王朝(1485--1603)晚期和斯图亚特王朝(1603--1688)早期。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分别代表了英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历时118年的都铎王朝是英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鼎盛时期,被誉为“英国正统社会发展的顶峰”、“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摧毁西班牙人的无敌舰队、挫败天主教徒的阴谋、开始进行的海外扩张、传统文化影响的登峰造极;涌现了卓尔不群的文坛巨匠莎士比亚和马洛、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莫尔和“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始祖”培根及历史人物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玛丽·斯图亚特等,这些在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无疑佐证了都铎王朝是英国封建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如果说都铎王朝代表了君主专制制度最辉煌、最成熟的时期,那么,斯图亚特王朝却见证了英国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没落和衰亡的时代。斯图亚特王朝经历了持续长达20年的英国内战和革命、英吉利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君主制度的复辟。同都铎王朝相比,斯图亚特王朝统治的17世纪在英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犹如一颗陨落的星星而黯淡无光。早期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和专横跋扈导致英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动荡不安的时局、恶劣的经济形势和不利的宗教环境致使大批英国人到海外谋生。从17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数以万计的英国人背井离乡,前往英属殖民地,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约翰·温思罗普就是在这个时期和大批清教徒离开英国,移居英属北美洲的新英格兰,壮大了马萨诸塞湾殖民地。
二、恶劣的经济形势
从17世纪20年代开始,英国呢绒业发生严重的危机,呢绒业的萧条波及面广,危害面积大,影响到了全国经济、地区经济和生产者个人。都铎时代的英格兰呢绒业在当时英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支柱地位,呢绒业的兴衰关系到当时英国经济的命脉。17世纪20年代初,着名法学家爱德华·科克对英国呢绒业的重要性作过形象的描述。科克认为,“如果把这个王国输出的全部商品分作十份的话,那么羊毛输出就占九份。只要羊毛出口一停顿,那就等于什么都完了。……全部羊毛每托德(英国旧制重量单位,每托德等于28英镑)降价12便士,就意味着英国损失10万英镑。”呢绒贸易的盛衰对英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正因为呢绒业在英国经济中处于特殊重要的位置,所以呢绒业的衰败必然会对英国经济和社会产生致命的打击。
萨福克呢绒业的不景气影响了全郡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了温思罗普个人。受萨福克呢绒业萧条的影响,主要依靠经营资本主义农业为生的他越来越感到仅凭土地收益难以养家和维持生计,不得不寻找新的赚钱门路。他一度长期离家在伦敦担任监护人法庭的律师,这份职业大大缓解了他的经济困境。但是好景不长,他最终失去这份职业。深切感到时世艰难的他在1629年写道:“这块土地已经厌腻了她的居民,身为万物之灵的人在这块土地上的身价比不上我们脚下践踏的尘土,比不上牛马……每个市镇都在抱怨穷人太多负担不起。”
三、对清教徒不利的宗教环境
在17世纪的英国,宗教是一个特别敏感的问题。1603年开始的新王朝似乎给英格兰的清教徒带来了改革的希望,从温思罗普的父亲亚当·温思罗普对新君主表示出的特别关注可以反映出清教徒对詹姆斯一世所寄予的厚望。在1603年3月到7月的日记中,亚当详细记录下了詹姆斯六世登基的时间、地点、进人英格兰的行程路线、起居饮食、沿途所发生的故事以及加冕为英王等事宜。旅途中,国王不慎从马上摔下,他在日记中关切地写道:“国王从马上摔下,胳膊摔伤,非常危险。”亚当·温思罗普等清教徒们以为成长于长老派掌权的苏格兰并自幼接受长老会教育的詹姆斯一世会帮助他们实现纯洁宗教的理想,恢复清教徒的地位。于是,就在詹姆斯六世到英格兰继位的路上,清教徒们迫不及待地向他呈递了一封由25个郡近千名牧师签名的“千人请愿书”。这张请愿书的主要内容是要求改革英国国教的礼仪,达到纯洁教会的目的。
17世纪20年代,王权和英国国教会联手对清教徒的迫害影响到了约翰·温思罗普的家乡和温思罗普家族。温思罗普家乡萨福克是清教运动最为活跃、受清教文化浸染最深的地方,那里清教徒的宗教活动受到了冲击,不少清教徒处境艰难。博克斯福德(Boxford)举行的例行布道长期以来一直影响和滋养着温思罗普家族的信仰。1621年1月4日,温思罗普的父亲亚当·温思罗普在日记中写道:“在博克斯福德举行的星期四布道演讲被取缔。”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亚当对时局变化感到的不安和不满。为了逃避迫害,当地着名的清教牧师威廉·埃姆斯被迫过着流亡国外的生活。“1629--1640年,有79位牧师移居新英格兰,他们中至少有52位(25位被暂时或永久取缔做牧师的资格)处于被迫害中,当国内形势好转后,他们中有28位返回英国。”
3家庭关系及清教背景编辑
(一)家族关系
约翰·温思罗普的祖父亚当·温思罗普、父亲亚当·温思罗普、母亲安妮·温思罗普和伯父威廉·温思罗普等家族成员曾以各自独特的人生经历对温思罗普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祖父亚当·温思罗普
1498年10月9日,他生于英国重要的纺织业中心萨福克郡的莱文汉姆。他少年丧父,母亲改嫁。亚当·温思罗普(Adam Winthrop)从学徒工做起,不仅在伦敦牢牢站稳了脚跟,而且成了呢绒业同业行会的领袖人物。1526年9月,亚当被接纳为伦敦富勒斯公司的成员,没过多久宣誓成了公司的自由民并获得伦敦市民的资格。1528年,富勒斯公司同另外一家生产呢绒的公司希尔斯曼公司合并成立了一家实力更强大的公司——呢绒工人公司,这家公司迅速崛起为伦敦市实力雄厚的同业行会公司之一。1531年,亚当自己开始招收学徒;1537年,被推选为公司的董事之一;1546年,被选为公司的主要管理人;1551年,亚当坐上了这家公司的第一把交椅,成了伦敦的显赫人物。亚当主要从事对欧贸易,对外贸易扩大了他的眼界,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16世纪的英国公众生活和社交范围狭小,仅局限于教堂周围地区,最远仅是到过附近的村镇集市或郡政府的所在地。温思罗普的祖父亚当已走出国门和英国以外的世界交往,不能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亚当除了从事对欧贸易外,还经营海上运输业。他至少拥有一艘名叫玛丽花的商船和另外一艘名叫约翰的商船四分之三的股份。16世纪40年代,在他所在的教区,他是排名第三的富人。
二、母亲安妮·温思罗普
约翰·温思罗普的母亲名叫安妮·布朗,其父亨利·布朗曾经担任格罗顿教区的教区长。布朗不仅仅是一位牧师,还是一位富裕商人,在埃塞克斯和萨福克拥有大量的产业,在博科斯福德拥有一家染坊,还拥有一艘船的部分股份。布朗遗赠给女儿安妮·布朗和外孙大量的财产,温思罗普一家在爱德华斯顿的宅邸就是布朗遗赠给女儿的。布朗除了留给子女们大量财富之外,更可贵的是使其后代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安妮显然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学养水平在当时是不多见的。《温思罗普文集》第1卷收录了她写给丈夫亚当的一封信,正文是用英文写成,附言是用娴熟的法文写成,从而证明安妮也精通法文。除了精通母语英文和法文之外,或许她还精通其他语言,这可以从有她签名的几本外文书籍得到旁证。留存至今的安妮与丈夫亚当的信件是她良好教育背景的见证。安妮·布朗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认真地按照清教徒的道德标准去做人做事,同时也按照这种标准要求家庭成员及其亲属。据亚当日记记载,亚当的侄子乔舒亚的妻子安妮到格罗顿做客,温思罗普的母亲因安妮穿着奢华和不去教堂做礼拜而批评她,令安妮愤然离去。这个实例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安妮·布朗对待生活的态度和作风。童年时代是一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母亲对童年时代的温思罗普性格和世界观形成的影响,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加以证实。温思罗普的父亲亚当不仅是格罗顿庄园的管家,而且是律师,还曾经担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的账目审计员。在温思罗普的青少年时代,亚当经常外出,家庭事务就由安妮·布朗一人打理,长期和母亲相处的温思罗普受到了母亲言传身教的直接影响,温思罗普的宗教取向、肖像上透露出的儒雅之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母亲的影子。
三、父亲亚当·温思罗普
亚当·温思罗普生于1548年,是家中的幼子,他还有‘两位长兄威廉(William)和约翰(John)。他的第一位妻子艾丽斯·斯蒂尔灭(Alice Still)死于生产,无后嗣。他的第二位妻子安妮(Anne)为其生育四个明孩子,约翰·温思罗普是他们夫妻唯一的儿子。亚当的两次婚姻既为他带来了财富又提升了他的社会地位。
在伊丽莎白时代,大学是清教运动的中心。乡绅的子弟在大学里接受清教的熏陶,进而成为坚定的清教徒。他们又进一步影响了各自家族成员的宗教立场,这也是乡绅中清教徒较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亚当通过在剑桥的几年学习和生活,最终成了一个坚决信奉清教思想的清教徒。16、17世纪的剑桥大学是新思想的发源地和清教改革的主战场,麦格达伦学院又是剑桥大学宗教改革氛围最为浓厚的学院之一。剑桥大学这所学术殿堂培养和造就了众多清教思想家,他们在大学讲台上宣讲宗教改革的思想,他们的学生将这些思想传播到英国各地,逐渐改变着英国人的宗教信仰,这些思想家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亚当。剑桥的生活和学习不但使亚当增长了学识,而且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转变。如果说,在此以前信奉清教是家族的影响,那么在清教改革的摇篮——剑桥大学的数年浸染使他逐渐沉浸于清教学说,他的宗教倾向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了温思罗普家族其他成员,儿子约翰·温思罗普的宗教信仰与亚当的影响不无关系。
亚当世界观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受他所接触的师长们的影响。大学是青年人世界观形成、树立人生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结识朋友的好地方。亚当在剑桥求学时认识了不少思想激进、才华横溢的清教改革斗士并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亚当未来人生的导师对亚当自己、儿子约翰·温思罗普乃至家族的影响颇深。亚当曾在札记本中抄录了以问答形式写成的《基督教教义》一书,据考证,这本书是桑兹用过或是他撰写的。桑兹和纽斯塔布二人与亚当密切来往,经常光顾格罗顿庄园,同亚当进行思想交流,亚当常去听他们的布道,对他们的事业给予支持和关心。目睹亚当和清教改革人士的交往,亲耳倾听他们谈论清教事业的发展必然对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约翰·温思罗普产生直接影响。
四、大伯父威廉·温思罗普
温思罗普信仰清教与家族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温思罗普家族中,祖父、父亲、母亲、大伯父威廉·温思罗普(William Winthrop)均是虔诚的清教徒。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温思罗普的伯父威廉·温思罗普,他身体力行积极支持清教运动,他对清教改革事业的热情不仅影响了弟弟亚当·温思罗普(Adam Winthrop),而且影响了亚当的儿子。
新英格兰着名的历史学家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是这样描述威廉的:他是玛丽女王时代值得人们纪念的新教护卫者,正是由于他的帮助,着名的殉道者菲尔波特(Philpott)才有幸被载人史册。⑧威廉对清教改革事业的热情与执着无疑影响了弟弟亚当·温思罗普和侄子约翰·温思罗普。清教成为他们不变的信仰,完成清教改革事业成为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研究温思罗普的学者弗朗西斯·J·布莱默(Francis J.Bremer)高度评价了威廉对温思罗普父子的影响,他认为威廉树立的榜样人生成为引领他们人生航向的灯塔。
五、二伯父约翰·温思罗普
如果说温思罗普的祖父、父亲和伯父威廉·温思罗普是他人生的楷模,那么与他同名的另一伯父约翰·温思罗普为他的人生则树立了一个反面的榜样。
温思罗普的二伯父约翰·温思罗普1547年出生,1613年在爱尔兰去世。他的父亲在1562年立下的遗嘱中指定由他继承格罗顿庄园,如果他去世后没有男嗣,由他的弟弟、温思罗普的父亲亚当继承格罗顿庄园。父亲去世后,约翰·温思罗普继承了格罗顿庄园,成了庄园的主人。约翰·温思罗普的品行离清教徒应该达到的道德标准相去甚远,他违背教规和妻子离异并且不给离异的妻子生活费用,使妻子走投无路向大法官提出救济申请。除此之外,他还掠取了教区在教堂庭院内专门为敲钟人准备的一间小屋,教会执事将他告上法庭,在家乡声名狼藉的约翰,后来被迫离开英国移居爱尔。
⑷ “两个奇迹少女,人间天堂啊”是谁说的
《人间天堂》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处女作。
它的问世奠定了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作为“爵士时代”的魁首和桂冠诗人的地位。在《人间天堂》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对艾莫里“幻想——追求——破灭”这一历程细致入微的描绘,“将青年人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幻想和注定要破灭的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作品名称
人间天堂
外文名
This Side of Paradise
作者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
文学体裁
长篇小说
首版时间
1920年
相关图书
我的订单
人间天堂 9787532151059 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小说爱好者 书籍
限时满减
¥33.3来自度小店
去购买
人间天堂
限时满减
¥36.5来自度小店
去购买
相关星图
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主要作品
共8个词条
1.4万阅读
人间天堂
发行时间:1920年
美丽与毁灭
发行时间:1922年
爵士时代的故事
发行时间:1922年
查看更多
内容简介作品目录创作背景人物介绍作品鉴赏作品影响作品评价作者简介TA说
内容简介
艾莫里出身于美国贵族世家,有着清秀的容貌和聪明的头脑。同年轻的作者一样,他多愁善感,充满了年轻人的幻想,想要“爬上社会的顶峰”,做个“大人物”,娶“最漂亮的姑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以贵族阶层的高傲眼光来审视人生,对现实不屑一顾,与社会格格不入,终日纸醉金迷,沉酒于恋爱的玫瑰梦中。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期间,周围的环境更加剧了他对中产阶级价值的怀疑和反叛情绪。但这一系列盲目的反叛举动非但没给他带来幸福,反而导致了一系列不幸事件的发生。考试不及格使他失去了追求知识的信念,几起几落的罗曼蒂克式恋爱使他对爱情丧失了信心。正当他终日迷惘、哪圈在堕落的边缘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离开校园奔赴军营受训。战争期间,他母亲去世,同学惨死孤场。战争结束后,他返回纽约做生意,但投资失败,最后破产。此时,心爱的姑娘罗莎琳已嫁人,多年崇敬的精神导师达西神父也已病逝。艾莫里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打击之后,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追求享乐发展到虚无主义和颓废主义”。他对人生厌恶到了极点,终日借酒消愁,以寻找内心的平静。在小说的结尾,艾莫里独自一人来到普林斯顿,站在学校门口,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此时才深感自己失去和缺乏的东西太多了,难以弥补。唯一能够让他聊以自慰的就是通过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曲曲折折,他已对人生的价值标准有了一点自我醒悟。[1]
作品目录
卷目
章目
章名称
第一卷 爱空想的自负者
第一章
贝雅特丽丝的儿子艾默里
第二章
源码顶建筑和怪兽滴水嘴
第三章
自负者开始思考
展开全部
创作背景
《人间天堂》的主题无疑与“美国梦及其幻灭”有关,“美国梦”作为美国理想、美国神话和美国精神,伴随着整个美利坚民族文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人们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就开始了“美国梦”的追寻。早期的美国富于浪漫色彩,吸引着欧洲成千上万的清教徒和移民,是欧洲人向往的圣地。他们为了理想的自由之梦和世俗的发迹之梦,远涉重洋,来到了荒芜人烟的美洲大陆。在这批移民中,有在国内受到教会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他们为了摆脱英国教会的剥削,不远万里来到美洲大陆,寻找生存的机会,梦想着在这贫瘠的荒原上建立起新的耶路撒冷——上帝在人间的王国。对于他们来说,在这块无人开垦的土地上,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个人自由。“以温思罗普为代表的清教徒自认为是上帝的‘特殊子民’,感到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那就是与世界上一切不圣洁的事物抗争”。他们的梦想就是建立一个“山巅之城”,也就是一个示范民族、一个可以让世人景仰和效仿的民族,他们为此而勤奋工作,严于自律。清教徒首先把自由民主和个人主义的传统纳入“美国梦”之中,直到今天,这一传统仍为大多数美国人所推崇。同时,他们通过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奋斗,将美洲这一片荒野改造为世界繁华之都,创造了美国神话,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3]
然而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美国经济基本上处于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但经济的大发展并不意味着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物质生活的巨大变化,带来的却是一系列难以排解的精神困惑。经济力量没有带来民众共享繁荣的福祉,反而冲垮了社会的政治、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堤坝。曾经作为一种真诚的信念激励美国人民生生不息地奋斗的“美国梦”在这种社会现实面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民主、自由、平等”之类的宏大理想逐渐失去其圣洁的光辉,锐意进取的创业意识慢慢为不择手段的巧取豪夺所取代。美国人的那种人人均可发财致富的信念开始不攻自破,“美国梦”面临彻底幻灭的危机。[3]
梦幻破灭的主题不可避免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海明威用他那脍炙人口的反战小说,充分表现了美国青年的悲观失望情绪;艾略特用他的着名诗篇《荒原》描绘了变为精神荒原的战后文明;而菲茨杰拉德以他短暂的一生的经历,凭着对社会细致的观察,为人们提供了“美国梦”幻灭的实例。菲茨杰拉德着重描写个人经历,而这经历本身就是美利坚民族经历的一个缩影。从这种意义上说,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尽管总体框架上明显是“自传体”的,但它们还是超越了个人范畴,成为一种人类及文化现实的戏剧象征。 《人间天堂》便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3]
人物介绍
艾莫里·布莱恩
艾莫里·布莱恩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人,渴望有一天能够通过自己的奋斗而出人头地,他优柔寡断、多愁善感,战后美国年轻的一代人的几乎所有特征都在他的身上得到了体现。然而,当他的家庭经济破产后,身边的“漂亮姑娘”一个个都与他分道扬镳,他失望了,对上流社会和现行的社会制度产生了强烈的愤懑和憎恨。他开始认识到在这个世道上,“最有钱的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娶到最漂亮的姑娘,而没有收入的艺术家却只能把自己的才华出卖给制造纽扣的商人”。这种强烈的反差和他激进的思想意识使他盼望着来一场社会大革命,以便能把他翻到社会的最上层。艾莫里对“人间天堂”的追求是梦幻式的,梦碎之后,留下的只是更大的惆怅和哀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间天堂》是一部反映了年轻的一代如何战胜虚妄幻想、逐渐走向成熟的生动记录。[4]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人间天堂》由第一部《浪漫的自我主义者》、《插曲1917年5月-1919年2月》和第二部《一个重要人物的成长》三部分组成,如实描绘了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经济繁荣的社会景象,生动记录了青年艾莫里·布莱恩的成长、恋爱、幻想破灭及认识自我的历程,深刻揭示了一战后美国年轻一代放荡不羁的生活和焦躁不安的心态。这部小说既可以看作是记录了菲茨杰拉德本人生活体验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又可以看作是一部忠实反映了一战后美国青年一代理想遭到幻灭、精神一片迷惘的社会纪录片。艾莫里“成长——恋爱——幻灭”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青年成长故事,还是一部洞察了一战后美国青年对人生的幻想和追求的社会编年史。在艾莫里的成长历程,体现着美国年轻一代对“美国梦”狂放而不懈的追寻。这种追寻,集中体现为对自我的追寻以及对爱情的追寻。[5]
“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浪漫主义人物具有一个显着特征,那就是勤于自我反省。”《人间天堂》中的艾莫里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漫主义者,但他在经历种种挫折的同时,能够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最终一步步挣脱了贵族式的、浪漫的自我主义者的幻影,认识了自我。[5]
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艾莫里的家庭出身。艾莫里的母亲比阿特丽斯是一位美国富豪的女儿,而他父亲斯蒂芬·布莱恩是因继承了两位在芝加哥做经纪人走红的哥哥的遗产而致富的。这个新组建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然而,比阿特丽斯却仍在这个新家里保持着贵族派头。艾莫里在出发去圣雷杰斯中学时,据说被准备了“六套夏天的内衣、六套冬天的内衣,一件线衫或T恤衫,一件运动衫,一件大衣,还有冬装等等”。也正是这种奢侈铺张,加上不善投资和理财,才导致后来他们家庭经济状况的急剧下滑。[5]
比阿特丽斯在年轻时接受的是贵族精英教育,尽管这种教育已处于“精英时代的末日”,但她仍想把这种教育灌输在自己的儿子艾莫里身上。因此,和其他的富家小男孩不同,艾莫里从他母亲那里接受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教育,比如躺在床上用早餐、在浴缸里阅读等,而他母亲却对他的“娇气”沾沾自喜。受到母亲耳濡目染的影响,艾莫里到了13岁时越来越像他的母亲。在他母亲的精心培养下,他树立起了一种比其他人优越很多的优越感。尽管这种优越感在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两年生活中受到沉重打击,艾莫里还是形成了他最初的哲学,他生活的准则,即一种贵族式的自我主义:[5]
“艾莫里把自己称为一个幸运的青年,可塑性极大,既可变好,也可变坏。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但是他依赖的是他的天赋(接受事物相当敏捷)和他卓越的智力(博览群书)。他引以为豪的是除了不可能成为一个技术或科学方面的天才之外,其他的高峰他都能攀登。”[5]
然而等到了圣雷杰斯中学后,尽管艾莫里视自己为拥有天赋和卓越智力的人,他身边的人却认为他骄傲自大,普通厌恶他。直到在第二学年的那场橄榄球赛中大出风头,充分享受到了英勇顽强的英雄主义之后,艾莫里才恢复了之前的踌躇满志,并有了第一次反思,开始聪明地把他母亲施加的影响隐藏起来。艾莫里似乎与原先的自己判若两人,但他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5]
艾莫里认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虽然懒散,但却个个漂亮、颇有贵族派头,因此一直对普林斯顿大学心有所属。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后,艾莫里暗下决心要出人头地。经过一番努力后,他进入了《普林斯顿人报》编委会,参加了三角俱乐部的音乐剧巡演,加入了“乡村小舍”俱乐部,还被选入了二年级舞会的筹委会。此时的他不仅结识了一大帮优秀的新朋友,还与伊莎贝拉谈起了恋爱。然而那种贵族式的自我主义的慵懒的本质,却使他在登上了虚荣的高点、青年时期自我主义者的顶峰之后遭遇了一系列挫折。与伊莎贝拉的爱情失意对他而言只是一段浪漫史的适时中止,而因补考不及格被迫离开《普林斯顿人报》编委会、丧失进入高年级学生会领导班子的机会,对艾莫里的打击更为致命。艾莫里一度陷入消极颓废,直到恶魔那“一张苍白和被某种沉重的邪恶所扭曲的脸”使艾莫里警醒过来。在最后两年的大学生活中,艾莫里从同窗好友伯恩·霍利德身上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成熟,“他变得更加愤世嫉俗,对横在他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冷嘲热讽,认为人不可能完美无缺”。这第二次反思,其实也是对之前贵族式的自我主义的质疑。随后战争的持续,使美少年艾莫里终于走出自己的幻影,离开校园、奔赴海外训练营。[5]
在第二部中,艾莫里经历了与罗莎琳德的爱情破灭、重整旗鼓的实验、自我嘲讽及高傲的牺牲后,终于从达西神父的葬礼中诞生了一个新的自我:“他找到了 自己现在、过去和将来始终想要的东西——不是得到他原来害怕得到的赞赏,不是得到他曾经使自己相信得到过的爱,而是使自己成为人们所需要的人,不可或缺的人”。这第三次反思使艾莫里感到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要给予人们一种安全感,于是他转向了社会主义信仰。正如寓言故事中的朝圣者一般,艾莫里在幻灭与重生交织的情绪中动身前往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塔楼、尖顶和钟声使他宛如新生般地意识到,“昔日的精神在孵化新的一代,来自混沌的、未经净化的世界的精英青年。他们仍然浪漫地从已故的政治家和诗人留下的错误与快被遗忘的梦想中吸取养料。这里是新的一代,高喊旧时的口号,学习旧时的信条,沉溺于漫长的、日以继夜的梦幻之中。最后必然走出来,走进那个肮脏的、灰色的漩涡中去追求爱情和骄傲”。至此,艾莫里经历了最四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反思,终于走出了“浪漫的自我主义者”的幻影,向着晶莹剔透、光芒四射的天空张开双臂,喊出了“我了解我自己”这一苏格拉底式的至理名言。[5]
因此可以说,《人间天堂》是一部世人公认的杰作,是“迷惘的一代”的真实写照。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以生动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美国“迷惘的一代”形成初期严重的道德混乱和精神危机。深刻地揭示了一战期间美国年轻人的精神空虚和道德沉沦,真实地记载了美国“迷惘的一代”青年人追求享乐、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如实地反映了放纵、轻浮的“爵士时代”来临之前美国社会出现的青春的骚动,逼真地描述了这一代人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困惑与挫折。通过全新的视角和合理的布局,菲茨杰拉德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将青年人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幻想和注定要破灭的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人们心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震撼。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中刻画了一位高雅幻灭的主人公——艾莫里·布莱恩,一位青年艺术家,寻求自我价值为主题,以他的心理矛盾为基本内容,暗示在风雅魅力之下主人公所隐藏着一股浪漫的悲伤情绪,深刻揭示了他的困惑与惆怅,通过描述主人公个人坎坷的经历来展示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的共同遭遇。[4]
在《人间天堂》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对艾莫里“幻想——追求——破灭”这一历程细致入微的描绘,“将青年人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幻想和注定要破灭的这一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艾莫里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菲茨杰拉德青年时代生活的艺术再现,菲茨杰拉德“用一种理解甚至参与的心情,毫不掩饰地展现了青年一代对‘美国梦’狂放而宣泄的追寻”。年轻的艾莫里不顾一切地想要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智力获得声望和地位,后来才发现他所追求的,甚至包括爱情,都不值得赞美,这充分显示了“美国梦”的虚无。而一如艾莫里这种关于成功的强烈欲望在菲茨杰拉德随后的小说主人公盖茨比、迪克·戴弗身上也有所展示。同时,菲茨杰拉德对罗莎琳德的刻画也引导出了一系列后期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她还没被完全宠坏。她生气勃勃,她有渴求成长和学习的意愿,她对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浪漫情缘有着无限的信心,还有她的勇气和本质上的诚实——这些东西都还没有丧失殆尽。”但是,它们注定会丧失殆尽。正是由于他笔下的人物渐渐失去了这些品质,才对他们的失败产生了同情和怜悯之情。另外,在《人间天堂》中,菲茨杰拉德不仅“以他特有的敏锐和智慧‘感受’到了时代的震颤,以生动的文笔如实记录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气息”,还准确地捕捉到了20世纪20年代流光溢彩、喧嚣迷醉的繁荣表象下的道德沦丧和堕落,以华丽的辞藻展示了艾莫里对“美国梦”的追寻与幻灭历程。这一基于对生活和时代观察下的如实描绘,也逐渐成为他以后的小说中持续的创作主题。[5]
艺术特色
小说描述十分生动、文笔相当清新活泼,人与事被描写得有声有色,在美国广大读者的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小说中,主人公艾莫里·布莱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本人的真实写照。[4]
《人间天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语言描述凝练、精确。菲茨杰拉德运用语言的技术水平之高,每一个措辞之准确,在当时来讲无人可与之匹敌。换句话说,菲茨杰拉德善于推敲措辞语言,以求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以至于后人用任何一个相似的词语去替换都没有原文的效果。如《人间天堂》片段中这样说道:“他父亲原本就是个没有用的人,不善表达,却喜好读拜伦的诗。”这样一句极其简单的话语,确极其准确地定位了这一人物形象。文中用原本强调这一人物由来已久的软弱无用的形象特点,如若用本来等词语区替换,就会使得这一人物特点大打折扣。通过《人间天堂》中语言的巧妙运用,充分证明了菲茨杰拉德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对创作有着很高的要求。
菲茨杰拉德非常擅长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菲茨杰拉德的对比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差异性对比,菲茨杰拉德常常把性格迥异的两个人物进行正面对比,以此突出表达的中心思想。如《人间天堂》片段中描述:“许多年来,他就在他那一家人生活的幕后徘徊,纯然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的形象。可贝雅特丽丝·布莱恩不一样!她可是个了不起的女人!”这两个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懦弱、一个勇敢,用懦弱来对比突出贝雅特丽丝·布莱恩人勇敢的物形象特点。《人间天堂》小说中多次应用这种对比手法,使得阅读者思路清晰,易于理解人物特点,人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6]
其二是人物自身的性格对比、经历对比、情感对比等。菲茨杰拉德运用对比手法时收放自如运用巧妙,横纵并用,在《人间天堂》中横向和纵向对比交错运用。不但如此,菲茨杰拉德将对比分为明比和暗比,其中暗比的手法最能突显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的刻画人物和细节。如《人间天堂》中描述“贝雅特丽丝接受了今后再也不可能有的教育”。以此将贝雅特丽丝的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既强调了贝雅特丽丝现在得到教育的机会的重要性,可见菲茨杰拉德用词之精、用词之准。
《人间天堂》最具特点的写作书法是加入了人物独白。《人间天堂》刻画人物时,常常画龙点睛地引用人物独白来突出人物特点,将人物形象进一步升级,赋予人物本身以活的灵魂和思想。独白中通常将人物的惯性思维作为突破点,加以描绘,这一独白既是人物的标志。如《人间天堂》中片段:“许多年来,他就在他那一家人生活的幕后徘徊,纯然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的形象,呆板细软的头发遮住了他半张脸,脑子里老想着‘照顾好’他的太太,心里老是因为不理解、也没法理解他的太太而苦恼。”文中独白式词语“照顾好”“不理解”等词语已然成为这一人物的标签,不但定位了这个人物,且赋予了人物特定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使得人物形象生动形象,耐人寻味。[6]
作品影响
《人间天堂》是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小说。该小说正是一部记录菲兹杰拉德本人生活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但思想内容却相当深邃,结构非常严谨,1920年首次出版就立刻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最终成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4]
美国作家约翰·奥哈拉在为《菲茨杰拉德选集》所做的序言中,颇有感慨地回忆了《人间天堂》当年在读者中所产生的轰动效应,“25年前,很多年轻人都把《人间天堂》当成了考大学的入学指南来阅读。在25至30岁的男女读者中,大约有50万人都对这部作品爱不释手。”[4]
作品评价
美国文学评论家H·L·门肯撰文评论说:“《人间天堂》的确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开创性的小说——在结构处理上颇有独创性,艺术表现手法极为精湛,常有神来之笔,这在美国文学中当属少见,如同在美国的那些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员当中也很少能见到诚实一样……这是我近来所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小说。”[4]
文学批评家伯顿·拉斯库曾在《芝加哥论坛》上撰文说:“我认为,《人间天堂》已足以使他在当今为数不多的仍在从事文学创作的美国小说家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就是一部天才之作,是一部迄今以来对美国的青年一代做出了精深研究的唯一作品。”[4]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人间天堂》是一部印象极为深刻的小说。[4]
美国作家兼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人间天堂》这部小说足以证明菲茨杰拉德已开始崭露头角,发挥他的文学天赋了。这部作品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叙事文体清晰流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喜剧意识相当浓厚,人物对话自然逼真。这部小说最令人瞩目的特色是,它向世人庄严宣告,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菲茨杰拉德以饱满的激情、真诚和坦率说出了他同代人共同的心声,在他们当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他的前辈们则在侧耳聆听着他的声音。”[4]
美国文学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对《人间天堂》在一篇评论中曾这样的评价:“《人间天堂》看起来好似一场幻觉,没有一种主导思想来赋予它连贯和力量。”[4]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小说家。1896年9月24日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父亲是家具商。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读完高中后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7]
⑸ 《一起来看流星雨》的温思是谁演的
中文名[Chinese Name]:马剑琴 Mǎ jiàn qín
英文名[English Name]:Ashley ma
艺名[Stage name]:冰优
昵称[Nickname]:阿Re(Are)、小优、冰优、琴琴、琴姐
生日[Birthday]:1984年3月14日
星座[Horoscope]:双鱼座
血型[Blood Type]:B 型
身高[Height]:1.63M
体重[Weight]:45KG
语言[Languages]:汉语
特长[Specialty]:跳舞,表演,唱歌,写作
学历[Ecation]:新疆喀什南疆军区文工团
嗜好[Hobby]:设计,发呆,随心所欲
宗教信仰[Religion]:佛教
座右铭[Motto]:如果想做一件事情任何困难在你面前就永远不是问题
什么是美丽[What is beauty]:有气质、有内涵、五官端正
家庭成员[Family]:父母和妹妹
——对自己的评价[Appraise]:坚强,执着,独立
【阿Re-我 之“最”】
[最]拿手的表演项目[The most unique part of the program]:民族舞、HIP-HOP舞、拉丁舞、萨克斯
[最]想做的事[Most Eager To Do]:做自己想的、自己喜欢的事,永远开心快乐地追逐自己的梦想。
[最]欣赏自己的地方[Appreciate]:个性豪爽,讲义气,够独立…
[最]希望到的地方[Hope to places]:加拿大,印度,中东国家(具有神秘气质和吸引力的)
[最]难忘的事[Most memorable event]:做军人的时候
[最]珍惜的宝物[The most cherished treasures]:自己的军装
[最]开心的一刻[The happiest moment]:和所有爱自己的人在一起时
[最]佳男朋友[The best boyfriend]:吴建豪类型的
[最]理想的对象[Boy|Girl-Like]:能带我看世界的人
【阿Re-我 之“爱”】
偶像[My idol]:滨崎步、张柏芝、 Michael Jackson
食物[Food]:海鲜,新疆菜,辣的食物
水果[Fruit]:草莓,石榴
糖果[Candy]:巧克力
电影[Movies]:《魔戒三部曲》、《勇敢的心》、《沉默的羔羊》
书籍[Book]:佛教书籍,张爱玲作品,侦探推理小说
音乐[Music]:流行摇滚,Punk
歌手[Singer]:布兰妮,艾薇儿
乐队[Group]:枪炮玫瑰,月之海,呛红辣椒
男演员[Actor]:基努里维斯,张东健,吴镇宇
女演员[Actress]:安吉丽娜茱莉,葛丽丝嘉宝,宁静,周迅 [编辑本段]【Are's Time】 ●1984年3月14日 Reborn姐妹的生日
●2006年6月23日 Reborn姐妹取得2006年“超女”杭州唱区 冠军
●2006年9月08日 Reborn姐妹遗憾止步2006年“超女”八强
●2007年6月08日 《快乐成双》歌曲全球首发
●2007年6月09日 《安塔利亚的瞬间》歌曲全球首发
●2007年6月20日 《快乐成双》专辑全球首发
●2009年3月14日 Reborn组合姐姐参与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拍摄 [编辑本段]【Are 的演艺经历】 【o(∩_∩)o 电影作品】
2003 《密情追踪》
2005 《 如果·爱》
【o(∩_∩)o 电视剧作品】
2001 《红苹果乐园》,饰演小优
2002 《七武士》
2009 《一起来看流星雨》,饰演安怡(Vincy) ,即慕容云海的未婚妻。
【o(∩_∩)o 节目主持】
2002 《火龙传奇》
2004 《亚洲小姐古朋珠宝 赏析》
【o(∩_∩)o 广告代言】
2005 NEC 手机
2005 第二印象服饰
2006 Olay玉兰油
2006 SPALDING(斯伯丁)篮球
【o(∩_∩)o 专辑单曲】
2006年 11月 单曲《I'll Be There》
2007年 EP《花泪》
2007年 首张专辑《快乐成双》
2008年 12月 单曲《快乐由我》
【o(∩_∩)o 超女歌曲】
杭州赛区海选-《Lucky》
杭州赛区50进20-《我听这种音乐的时候最爱你》
杭州赛区20进10-《姐妹们的聚会》
杭州赛区10进7-《向前冲》 《青春舞曲》
杭州赛区7进5-《可爱的早晨》 《龙族》
杭州赛区5进3-《军中姐妹》 《热情的沙漠》 《朋友别哭》 《那些花儿》《团圆》
总决赛10进8-《十字街头》 《姐妹们的聚会》
总决赛8进6-《酒醉的探戈2001》 《天竺少女》
决战之夜-《明月几时有》
【o(∩_∩)o 其他歌曲】
2009OPPO湖南卫视跨年演唱会-《美丽新世界》 《北京欢迎你》
2008湖南卫视“一路上有你”文艺晚会-《刀马旦》
2008湖南卫视八月红歌会-《泉水叮咚响》
2007快乐男声5进4学院小考-《今天你要嫁给我》
2006金鹰节明星演唱会-《西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