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内衣百科 » 明朝男士内衣叫什么

明朝男士内衣叫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2-28 17:35:46

A. 古代内衣的称呼是如何演变的

古代的内衣在秦汉之前,直接叫“亵衣“,当时的民风比较淳朴,所以在叫贴身衣物的时候,古代人还是比较隐晦的。等到了秦汉时期,则是被称为“抱腹”或者“心衣”。这时候的内衣则是用布直接裹在胸前,背后的话再用绳子系上。虽说这种内衣和现在的围裙比较相似,但是这时期的内衣长度只到腰间。

虽说内衣随着朝代的更迭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内衣的款式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因为经济的不同,所以很多的士族权贵在内衣的材质上也是多变的。

B. 在古代时,内衣的称呼究竟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在秦汉之前,内衣一般都是被称为“”“亵衣”,在称呼内衣的时候,古代人一般都是比较含蓄的。同时还认为内衣是非常私密的物品,等到了秦汉时期的时候,内衣便被直接成为“抱腹”或者是“心衣”了。而这样的内衣款式则是直接用布裹在深浅,后背的话直接用绳子系起来,和现在的围裙有些类似,只不过长度不同而已。

等到了明朝时期之后,这时候的内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这时期的内衣也被称为“主腰”。这样的内衣主腰是前面的话都是全部遮起来的,而后面则是半露式的。清朝时期的内衣就叫“肚兜”了,这个想必大家都见过了,和小孩子穿的肚兜是一样的款式。

而民国时期的内衣则是小马甲的款式了,不过随着内衣款式的不断发展,才有了今天的“文胸”,文胸是起源于法国,在20世纪初的时候才传到了中国。直到现在,文胸也一直都是女性的内衣,在款式上虽说没有变化,但是材质和花样上却是有很多的。

C. 古代没有胸罩内裤,古人是用哪些东西替代的

男士内衣的发明非常重要,不亚于女士胸衣的发明。所以,问题是,在现代内衣发明之前,男性的下半身穿什么?也许我们应该把这个群体缩小,放在我们中国人的历史中他们到底穿什么?答案实际上很简单,就是直接不穿任何东西。在商代,没有内衣的概念,甚至没有裤子,他们只穿宽大的连衣裙,就像今天的女人一样。在那个时候,这个裙子叫裳。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适应劳动人民的工作,就慢慢的变短。到了明清时代,“裤子”这个词开始被普遍使用,并开始取代之前所谓的“袴”和“裈”。成为各种裤子的总称。当人们当时有裤子时,他们自然会考虑这个问题。当然,此时没有钱的人有裤子就不错了,更何况外面还有长袍遮盖,因此这个时候的裤子,基本就是按内裤来算了。

D. 古人对内衣的称呼都有什么,是如何演变的

古代的内衣,它的称呼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看完涨知识了!

前言:

一说起古代内衣,大多数朋友肯定会回答,不就是肚兜儿吗?小编告诉你,肚兜儿的出现已经是清朝的事情了,古代的内衣,和其他的物件儿一样,也有着它的发展史。

E. 明朝内衣(衤阑裙),究竟是怎么样的

内衣在不同朝代的名称:
西周:亵衣
秦汉:抱腹
魏晋:两当
唐朝:诃子
宋朝:抹胸
元朝:合欢襟
明朝:主腰
清朝:肚兜(抹胸)

下面以时间为序,逐个向大家介绍:
西周:亵衣

“亵”意为“轻薄、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消极心态。女子贴身穿的上衣,也就是肚兜中的上兜,它以不能轻易示人的实用性质而得名,造型如同今日的汗衫。

秦汉时期:抱腹
汉代内衣的款式,有多种形制,人们对衣饰的追求已经开始趋向精美。这时女性的内衣比较常用。稍微复杂一些的,只是在帕腹上缀以带子,用时紧抱其腹,故名“抱腹”。

魏晋:(十六国):两当
“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材质多为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双层,内有衬棉。“两当”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后传人中原,属异族文化。

唐代:诃子
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代的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上胸及后背袒露,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因而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宋代:抹胸
“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单的夹的,形式不一。

元代:合欢襟
“合欢襟”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图案为四方连续。

明代:主腰
“主腰”外形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

清代:肚兜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F. 古人的内裤是什么样子的

古时内衣称中衣,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史料见于汉朝。其中女性内衣在不同的时期又称为抱腹、心衣、两裆、抹胸、肚兜等,唐代女性 “惯束罗裙半露胸”的普遍装束在历史上只不过短短一瞬,从古到今,内衣都一直蕴藏着女性的隐密,是绝对不为外人所知的。古书中提及内衣外露的女子不是欢场女子,就是如同梁山孙二娘一般,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隐讳的。
古代内衣小知识

亵衣 主腰 抹胸 肚兜

女子贴身穿的上衣,即肚兜中的上兜,因不能轻易示人的服用性质而得名。明清时期妇女的贴身之衣,“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是一种 “腰间小衣”,是“肚兜”的前身,始于南北朝,是唐宋时期内衣的称谓,结构上以紧束前胸为特征,以防风寒,用于约束和固定胸部。也称兜肚,以正方或菱形衣片为常见,有素色与刺绣之分,左右两角装有绳带,系于后背,还有有袋无袋之分。
中国古代内衣不像历代外衣具备严谨的典章服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外衣是政治,而内衣则是情感。中国古代内衣都是情和艺的完美结合,它是女性私密空间中的悄悄话语。每个古代女子缝制自己的内衣时,都将万千情愫倾注于上:求子绣石榴、求财绣牡丹,避邪绣猛兽、思念心上人就绣花草……在外衣上根本不敢体现的人生理想及个人欲念,但在内衣上可以充分描绘展现。
正如《云缕心衣———中国古代内衣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一书所展示的:中国古代内衣文化的多元性、时段性较之其他服饰更自由、更智慧,亦更富于浓情。隋唐时期,依赖内衣来展示“乘间欢合”及充当惊艳式宫女的外在符号,已开始承载“……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之异”的性开放思潮,凭借内衣的形制、色制来袒露身体,更显唐代内衣服饰文化的开放气度及人文精神中惊彩绝艳的异光;宋代后期的“理学”制约,并没有使内衣文化暗淡失色,而是以“窄、瘦、长、奇”别具中原特色,为日后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明朝内衣文化中“非绣衣大红不服”、“非大红裹衣不华”的“主腰”式内衣,更体现当时社会风尚中“导奢导淫” 的生活消费理念,成为对禁欲主义反叛的强有力符号;清末民国,更是华夏内衣一派艳阳天的繁纷时期,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情愿还是不情愿,既有对传统内衣的继承,又有对西方内衣文化的接纳,“修形塑身”与“寄寓精神”的肚兜艺术提升了华夏内衣的全新内容,结构上的科学化、图腾上的装饰理想化、工艺上的精巧化,材质上的多样化,使肚兜艺术与社会、身体、人生价值交映生辉。
该书将自春秋以来的中国古代内衣历史文化及设计艺术铺陈得流光溢彩,彰显出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外衣严谨服制的一种浪漫隐秘图像。

汉代以前,女人下体无衣,到了汉朝才穿上开裆裤。《汉书·上官皇后传》说:“虽宫人使令皆为穷裤,多其带。”所谓“穷裤”,便是开裆裤。穿开裆裤的目的是方便大小便,然则不穿内裤,也顺理成章。如此情形,至少延续到了唐朝,日本人以唐装制成和服,似乎女子着和服也不穿内裤。

也有人说和服是“吴服”的改造,来源江南八百童男女。女人不穿内裤,保留了古代中国人“衣”的基本特点。“日本人唯一的发明,就是男人的那块兜裆布,至今还留在相扑力士硕大无比的臀缝里。”.

G. 古代 男士内衣叫什么

中衣

H. 明朝时期女子和男子的衣着是什么样的怎么用语言描述

明装与唐装相比,在于衣裙比例的明显倒置,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衣领也从宋代的对领蜕变成以圆领为主。明代女装上衣是三领窄袖,身长三尺有余,露裙二、三寸,即所谓“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当时扬州流行一种新式样: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裙装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浅淡;崇祯时期提倡白色裙。裙边有一、二寸绣边。明初裙宽为六幅,明末时发展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细密褶纹,也有大褶纹。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有的还将整块缎料用手工做成细褶纹,取名“百褶裙”。一种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还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子,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这种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由于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因此越发显得挺拔高贵。

古代留存至今的资料中,大部分是宫廷中命妇着装形象。命妇着霞帔时,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一般在大红底色的大袖衫上披挂霞帔时,要用深青色绣花霞帔,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纹(即长尾山雉)。

三、四品命妇霞帔用金绣云霞孔雀纹。

五、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鸳鸯纹。

六、七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练鹊纹。

八、九品命妇霞帔用绣缠校花纹。

明代的褙子的纹样与霞帔在品极差别上基本相同,只是八、九品命妇用团花,不用缠枝花。明代使用褙子面很广。按身份来分有两种类型;贵族使用的褙子,在礼节性场合为合领大袖对襟形式;平民做为常服就采用直领小袖对襟形式。

还有一种出自元代的无领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是宫廷中皇后的专用服式。后来逐渐传入民间,扩大了服用范围。比甲盛行于明代中期,主要受青年妇女的偏爱。这种"比甲"从形式上看与隋唐时期的半臂有渊源关系,后来清代出现的马甲,就是这种比甲的变形。

明式服装的另一个特色是襟上佩佳饰物,并且十分醒目。都是些金、珠、玉等材料做成的各种饰物。其中垂挂在胸前的叫"坠领";系在前襟的叫"七事";走起路来有响声的叫"禁步",这些佩饰统称叫"杂佩"。另有一种特别的佩饰,是在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挂着四件小物件:即镊子(是一种一头固定,一头张开的铁制小工具用以夹取细毛之用,人称"毛镊子")、牙签(剔牙之用)、耳挖子(挖耳用的小勺)和小刀,均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

《明会典》是明代官修的一部典章制度书,其中记录贵族女装用料均为"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而平民女服用料则受限制,即便是礼服,也限用紫色粗布(即"絁")并且禁止用金绣,袍衫也只限用紫色、绿色和桃红色等浅淡的颜色,而禁止使用大红色、鸦青色和明黄色等浓艳的色彩。明洪武十四年还规定,商贾之家只能用绢布制装,农家可以使用䌷纱和绢布。

明代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着襕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其特点是宽袖、皂(黑)色缘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脚夫和搬运工则着青布衫裤,青布长手巾,上衣沿宽边,足着草制的靸鞋。官服是云缎圆领袍,另有外加云缎外套的穿法。这种袍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袖椿(指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九寸,足着大红色履为典型式样。

明朝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与常服又得以并行了。法服大体同于唐朝,祗是进贤冠改成了梁冠,并增加了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了品色规定外,还在胸背缀有补子,并以其所绣图案的不同来表示官阶的不同,不独唯此,官员的腰带也因品级的不同而在质地上有所不同。故有明一代的服饰特点主要体现岀等级限制的严格。书生多穿直裰或曳撒,戴巾。平民则穿短衣,戴小帽或网巾。明朝女子髻式也颇多,且常在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男服服饰

冕服:从宋代起皇帝几乎只穿一种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办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复唐宋时代的常服糸统。

女服服饰

礼服:

袆衣:为皇后受删、谒庙、朝会时穿着。

翟衣:为皇后的第二礼服。

礼服:品官命妇的大礼服。

明代背子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为对襟,左右两侧开衩。成年妇女的服饰,随随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变化,有各种不同形制,普通妇女服饰比较朴实,主要有襦裙、背子、袄衫云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宽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宽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窄袖背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明代比甲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比甲的名称,见于宋元以后,但这种服饰的基本样式,却早已存在。比甲为对襟、无袖,左右两侧开衩。隋唐时期的半臂,就是与比甲有着一定渊源关系。明代比甲大多为年轻妇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间。到了清代,这种服装更加流行,并不断有所变革,后来的马甲就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工改制而成的。

官吏常服

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是明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以补子来区分官职。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颜色,其他如蓝色、赭色等无限制,俗称“杂色盘领衣”。明朝建国二十五年以后,朝廷对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规定,凡文武官员,不论级别,都必须在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以示区别。

官吏服饰

明代文武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麒麟袍为官吏的朝服。其服装特点是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所绣纹样,除胸前、后背两组之外,还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另在左右肋下,各缝一条本色制成的宽边,当时称“摆”。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一书,就专门叙述到这种服饰。他说:“其制后襟不断,而两旁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两旁起。”这种服装所采用的质料和纹样,按规定,都有一定制度。《明史·舆服志》称: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本图所绘的服装,就绣有麒麟纹样。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形状象鹿,全身有鳞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后人将它作为吉祥的象征广泛用于各类器物的装饰。麒麟的形象也经过一番变化,将头绘成龙首并有两角,尾绘成狮尾等等。明代官服绣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职位特殊的锦衣卫指挥侍卫等也能服用。

皇帝常服

常服又称翼善冠,戴乌纱折上巾,样式为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此服用途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装以黄色的绫罗,上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明代的龙,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种动物的局部特征,头如牛头、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虾眼、鼻如狮鼻、嘴如驴嘴、耳如猫耳、爪如鹰爪、尾如鱼尾等等。在图案的构造和组织上也很有特色,除传统的行龙、云龙之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名目。本图服装上所绣的团龙中,就有升龙、降龙两种。

皇后服饰

明代妇女的服装,主要有衫、袄、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凡命妇所穿的服装,都有严格的规定,大体分礼服及常服。皇后常服为戴龙凤珠翠冠、穿红色大袖衣,衣上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明代胄甲

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

士人服饰

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有详细的制度。如“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这是从江苏扬州明墓出土的一套士人服饰。在当时被称为“直裰”,或称“直身”,《儒林外史》里的士人,就多穿这种服装。

明代襦裙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形式,与唐宋时期的襦裙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在年轻妇女中间,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这种装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虽有纹饰,但并不明显。至崇祯初年,裙子多为素白,即使刺绣纹样,也仅在裙幅下边一、二寸部位缀以一条花边,作为压脚。裙幅初为六幅,即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到了明末,裙子的装饰日益讲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明水田衣

明代水田衣是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别致,所以在明清妇女中间赢得普遍喜爱。据说在唐代就有人用这种方法拼制衣服,王维诗中就有“裁衣学水田”的描述。水田衣的制作,在开始时还比较注意匀称,各种锦缎料都事先裁成长方形,然后再有规律地编排缝制成衣。到了后来就不再那样拘泥,织锦料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也各不相同,与戏台上的“百衲衣”(又称富贵衣)十分相似。

I. 古装男内衣怎么系

古装男内衣系在脖子或者肩上。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古代男士内衣有多种称呼,包括泽、心衣、衵衣、汗衣、亵衣、帕腹、宝袜、诃子、抹胸、主腰、肚兜等,内衣上有绳子,多数系在脖子或者肩膀上。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3535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4539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216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3685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2922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2909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3776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3479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2797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