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毛线织品 » 夏天的凉帽是什么毛线

夏天的凉帽是什么毛线

发布时间: 2022-07-28 00:20:11

❶ 帽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布料制作的帽子。一般情况下我们戴的棒球帽还有一些机车帽的材料都是布料的,当然布料上我们这里就不再做细类的划分,因为布料也是很好多种的。布料的透气性较好,整个的塑型成本也没有那么高

毛线针织的帽子。我想这个可能是普通戴帽子的用户了解最多的,因为冬天戴的最多的毛线帽大家肯定是知道帽子的组成是毛线针织起来的,不过现在还是以机器制作的较多,人工的不是没有,只不过成本高效率稍差而已。

拉斐草材料的帽子。拉斐草是一种成本稍高的帽子材料,它的透气防晒效果的好,常用在夏季的太阳帽上还有一些渔夫凉帽也都是比较多的。

当然,除了上面帽子通介绍的这些帽子材料外还有其它许许多的帽子材料,这些材料的信息我们在网络上也可以按需查找。

❷ 为什么清朝皇帝和官员的帽子像斗笠 这个有什么含义吗

其一,清朝服饰,尤其是官服,带有强烈的民族色彩。马蹄袖、披肩领等等服装配饰,既好似马蹄、弓之类的游牧民族标志,又不似汉民族的宽袍大袖,相反,活动更方便更具有实用性。
满人入关改冠服制后,服饰大多沿用关外时候的模样,后来再慢慢改进的。

其次,满人相比之汉人更重视“帽冠”而不是“头饰”。男女皆是如此。尤其有一点:前清时期满人男子的头发占头部非常少的一部分,后来慢慢增加范围才形成了晚清时期的“二分之一头”,前清时期就脑后一小小撮(= =)

综上所述,以下关于设计原理的结论为在下一人之言,实乃本人推测,仅供参考:

首先,帽子中间高,从侧面看是“弧形”的而不是平的,原因是人的脑袋是圆的……
过去汉人都是蓄发的,男人头上有发髻,头的后面高出一截,包了头巾后后面明显就高一截,帽子也是一样,所以汉民族的官帽不管方的圆的椭圆的都是前低后高的形状。而少数民族男子没有这种发髻,所以我们看到元朝的官帽也是个倒扣的锅子型,很好的和人头的外形轮廓同步了(LZ有兴趣可以自行网络各朝代的官帽O(∩_∩)O~)

其次,清朝官帽分两种形状:冬天戴的暖帽形似火锅,外檐边儿是上翻的,大多用的是皮子,这个很好理解,保暖啊,现代的很多帽子也是这样的。
夏天的凉帽是斗笠型,外檐儿下斜,所穿了就是:有帽檐!!帽檐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遮阳,这个是古今通用四海皆准的。

有人说花翎是寓意马尾的,我想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帽子本身的形状应该确实是实用性比较强。

希望能对LZ有帮助
如满意,请采纳O(∩_∩)O~

❸ 合股线钩成人夏凉帽帽身成起一共多少针

七八十针。
以常用毛线型号来说明,如果是粗毛线,比如273的,用的针也相对粗些,大约110针。如果是中粗线,比如212的,用的针较细点,约需130针。如果是细线,比如216的,就用更细的针,可能要150针。这与编织者的手法有关。现在流行的韩版帽子,看上去都松松的,就是粗针粗线,也挺好看。你可以看编织帽子的款式和说明都很多。

❹ 凉帽夏天凉帽是草编的好呢还是棉麻的好呢

男帽,夏天凉帽是丑。编的还好,还是棉麻的好?我觉得夏天凉拌炒茂最好。

❺ 夏天戴毛线帽奇怪吗

夏天戴毛线帽还是有点奇怪的。

帽子是戴在头部的服饰,多数可以覆盖头的整个顶部。主要用于保护头部,部分帽子会有突出的边缘,可以遮盖阳光。帽子亦可作打扮之用,也可以用来保护发型、遮盖秃头。

可不同种类,例如贝雷帽、鸭舌帽等等。戴帽子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这在西洋文化之中尤其重要,因为戴帽子在过去是社会身份的象征。

为头发保暖防寒

头被称之为“诸阳之汇”。医学研究发现,静止状态不戴帽子的人,在环境气温为15℃时,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4℃时散总热量的60%。

如果头部受寒,就会造成脑血管收缩,轻则会感到头昏、头痛,或者引起头皮营养循环障碍和毛囊代谢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头发的营养失衡或大量的头发非自然脱落。由此可见,在寒冷的冬天,头部和人体的其它部位一样,也需要保暖防寒。

❻ 清朝官服都采用哪些工艺

清代朝冠
清代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用于祭祀庆典的有朝冠;常朝礼见的有吉服冠;燕居时有常服冠;出行时有行冠,下雨时有雨冠等。每种冠制都分冬夏两种,冬天所戴之冠称暖帽,夏天所戴叫凉帽。皇帝朝冠,冬天的暖帽用熏貂、黑狐。暖帽为圆形,帽顶穹起,帽檐反折向上,帽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用四条金龙相承,饰有东珠、珍珠等。凉帽为玉草或藤竹丝编制而成,外裹黄色或白色绫罗,形如斗笠,帽前缀金佛,帽后缀舍林,也缀有红色帽纬,饰有东珠,帽顶与暖帽相同。皇子、亲王、镇国公等的朝冠,形制与皇帝的大体相似,仅帽顶层数及东珠等饰物数目依品级递减而已。皇帝的吉服冠,冬天用海龙、熏貂、紫貂,依不同时间戴用。帽上亦缀红色帽缨,帽顶是满花金座,上衔一颗大珍珠。夏天的凉帽仍用玉草或藤竹丝编制,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帽顶同于冬天的吉冠。常服冠的不同处是帽为红绒结顶,俗称算盘结,不加梁,其余同于吉服冠。行冠,冬季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绒,其余如常服冠。夏天以织藤竹丝为帽,红纱里缘。上缀朱牦。帽顶及梁都是黄色,前面缀有一颗珍珠。文武官员的朝冠式样大致相同,品级的区别,一是在于冬朝冠上所用毛皮的质料不同,而更主要的区别是在冠顶镂花金座上的顶珠,以及顶珠下的翎枝不同。这就是清代官员显示身份地位的“顶戴花翎”。顶珠的质料、颜色依官员品级而不同。一品用红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chēqú车渠,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七品用素金,八品镂花阴
纹,金顶无饰,九品镂花阳纹,金顶。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干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也被黄铜所顶替。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
“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和硕额驸①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清初,花翎极为贵重,唯有功勋及蒙特恩的人方得赏戴。康熙时,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湾功第一,沼封靖海侯,世袭不变。而施琅却上疏辞却侯爵,恳请依内大臣之例赐戴花翎。经部议,在外将军、提督没有给翎先例。最后,还是由康熙帝特别降旨赐戴。以世袭侯爵换取一翎,足见当时花翎之贵重。而“顶戴花翎”也就成为清代官员显赫的标志。到清中叶以后,花翎逐渐贬值。道光、咸丰后,国家财政匮乏,为开辟财源,公开卖官鬻爵,只要捐者肯于出钱,就可以捐到一定品级的官衔,穿着相当的官服,荣耀门庭,欺压地方。清代小说《红楼梦》写秦可卿死后,贾珍因贾蓉不过是个“黉〔hóng洪〕门监生”,写在灵幡上不大好看,就用1000两银子为贾蓉捐了个五品职衔的龙禁尉,使葬礼风光了许多(《红楼梦》第十三回)。清初极为难得的翎枝,此时也明码标价出售。开始是广东洋商(专营对外贸易的商人)伍崇耀、潘仕成捐输十数万金,朝廷无可嘉奖,遂赏戴花翎。以后,海疆军兴,捐翎之风更盛,花翎实银一万两,蓝翎5000两。以后又援照捐官之项折扣,数目很少,捐者遂多。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时,条奏捐翎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7000两,蓝翎4000两。此时的顶戴花翎其实已变了味道。但其象征荣誉的作用依然存在。直至晚清,李鸿章因办洋务有功,慈禧赏他戴三眼花翎。
二、清代官服
清代官服制度,同样反映了清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清统治者是以骑射武力征服了腐朽的明王朝,要维持统治,巩固政权,就要不忘这一根本。反映在服饰的典章制度中也是以“勿忘祖制”为戒。清太宗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28年),就曾渝告诸王、贝勒:“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循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嗣后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余悉令遵照国初定制,仍服朝衣。并欲使后世子孙勿轻变弃祖制。”(《清史稿·舆服志》)作为载入史册的清代官服定制,是干隆皇帝所定,距清定都北京已近百年。直至清末,官服制度再无大的变动。这是一套极为详备、具体的规章,不许僭越违制,只准“依制着装”。上自皇帝、后妃,下至文武官员以及进士、举人等,均得按品级服用。
三、蟒袍
蟒袍,也叫“花衣”。蟒与龙形近,但蟒衣上的蟒比龙少去一爪,为四爪龙形。蟒袍是官员的礼服袍。皇子、亲王等亲贵,以及一品至七品官员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别等差。如皇子蟒袍为金黄色,亲王等为蓝色或石青色,皆绣九蟒。一品至七品官按品级绣八至五蟒,都不得用金黄色。八品以下无蟒。凡官员参加三大节、出师、告捷等大礼必须穿蟒袍。
四、黄马褂
清代还有一种黄马褂,是较受荣宠者的服装。巡行扈从大臣,如御前大臣、内大臣、内廷王大臣、侍卫什长,都例准穿黄马褂,褂用明黄色。正黄旗官员的马褂用金黄色。清代皇帝对“黄马褂”格外重视,常以此赏赐勋臣及有军功的高级武将和统兵的文官,被赏赐者也视此为极大的荣耀。赏赐黄马褂也有“赏给黄马褂”与“赏穿黄马褂”之分。“赏给”是只限于赏赐的一件,“赏穿”则可按时自做服用,不限于赏赐的一件。如干隆时曾给提督段秀林赏穿黄马褂。段秀林为官古北口,一次随驾扈从热河,干隆帝召见时,见他须发皆白,便问他尚能骑射否?段秀林答:“骑射乃武臣之职也,年虽老,尚能跨鞍弯弧,为将士先。”干隆帝遂在宫门前悬鹄一只,令段试射。段秀林一箭中鹄,干隆大喜。为奖励其武功,便赏穿黄马褂。到清代中、晚期,得此荣耀者为数较多,僧格林沁、左宗棠、李鸿章等均蒙恩赏穿。
五、贵妇冠服
妇女服饰中的最高等级是皇后、皇太后,亲王、郡王福晋(满语“妻子”,译为“夫人”),贝勒及镇国公、辅国公夫人,公主、郡主等皇族贵妇,以及品官夫人等命妇的冠服。它与男服大体类似,只是冠饰略有不同。冠有朝冠、吉服冠,分冬夏二种。皇太后、皇后朝冠,极其富丽。冬用熏貂,夏用青绒,上缀红色帽纬,顶有三层,各贯一颗东珠,以金凤相承接,冠周缀七只金凤,各饰九个东珠,一个猫睛石,21颗珍珠。后饰一只金翟,翟尾垂珠,共有珍珠302颗。中间一个金衔青金石结,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二条明黄色条带,末端缀宝石。皇后以下的皇族妇女及命妇的冠饰,依次递减。嫔朝冠承以金翟,以青缎为带。皇子福晋以下将金凤改为金孔雀,也以数目多少及不同质量的珠宝区分等级。冠饰还有金约、耳环之类的饰物。金约是用来约发的,戴在冠下,这也是清代贵族妇女特有的冠饰。金约是一个镂金圆箍,上面装饰云纹,并镶有东珠、珍珠、珊瑚、绿松石等。耳饰,按清制规定:“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原来满族妇女的传统习俗是一耳戴三钳,与汉族妇女的一耳一坠不同。就是说,满族妇女小时即需在耳垂上扎三个小孔,戴三只耳环,一个小小的耳垂负担三只耳环,其苦可知。而皇后耳饰的重负,无异于一种刑罚。但满族统治者却乐此不疲,一再强调,不许更改。干隆皇帝特为此事下过诏渝:“旗妇一耳戴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改饰。朕选看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徐珂《清稗类钞》)。以至到民国时期,满洲妇女中仍有沿此陋习的。
六、清代男服
一般男服有袍、褂、袄、衫、裤等。长袍,又称旗袍,原是满族衣着中最具代表性的服装。清兵入关后,全国军民在必须“剃发易服”的命令下,汉族也迅速改变了原来宽袍大袖的衣式,代之以这种长袍。旗袍于是成为全国统一的服式,成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的服装。它可以做成单、夹、皮、棉,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旗袍的样式为圆领、大襟、平袖、开褉。随着社会的发展,旗袍也在演变,尤其是妇女的旗袍,变化较多。总的趋势是更加符合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到民国时期,这种长袍仍是一些正式场合的服装。与长袍配套穿着的是马褂,罩于长袍之外,原是骑马时常穿的一种外褂,因便于骑马,故称“马褂”。其式为圆领,有开衩,有扣襻,长仅及腰。马褂亦有单、夹、皮、棉之分。满族进关之初,马褂仅限于八旗士兵穿用。康熙(公元1662-1722年)末年,富家子弟开始穿着。雍正
马褂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其中一种叫得胜褂,对襟方袖,最初仅用于行装,自从傅恒①征讨大小金川回京后,喜爱它的便捷,平时经常穿着,随即风行一时。翻毛皮马褂,是达官贵人们的服装。坎肩,或叫马甲、背心,清代很时兴。坎肩是由汉族的“半臂”演变而来,无领、无袖、对襟,穿脱方便,有的还套在长袍外面起装饰作用。清代坎肩在用料、做工上十分讲究,式样变化也多。“巴图鲁”坎肩,比较特殊。“巴图鲁”是满语“勇士”的意思。其式样如南方的“一字马甲”,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装有排扣,两边腋下也有纽扣。当时在京师《红楼梦》中写贾宝玉与众姐妹相约到芦雪庭观雪景,宝玉就“穿一件茄色哆啰呢狐狸皮袄,罩一件海龙小鹰膀褂子”(《红楼梦》第四十九回)。八旗子弟骑马时常穿这种“鹰膀褂子”以显威风。坎肩既有装饰作用,又有实用价值,至今仍是人们喜着的衣服。长衫、袍褂是清代男子的主要礼服,官吏所穿的开两衩。另有一种冬季穿的不开衩的长袍称“一裹圆”,是市民百姓的服装,官绅人家也常以它作为日常便服。清代服装的颜色,比较丰富,民间除不准使用黄色、香色(介于黄、绿之间的颜色)外,朝廷限制不多。然而人们的喜好和社会的时人们喜爱,甚至影响到皇宫内院;干隆中期,崇尚玫瑰紫,人们爱其“红火”,于是围绕红色的大红、真红、枣红、粉红等又成为男女老少服装首选的颜色;干隆末年,福康安①喜穿深绛色,人们争相仿效,称为“福色”。“福”既代表绛色,又蕴含福气,人们愿借“福”色衣获得幸福,故绛色又风靡一时;至嘉庆(公元1796-1820年)末期,又一反绛色的深暗而追求鲜亮洁净的浅灰、亮灰、银灰等色彩。清代男子不分长幼,一年四季都要戴帽,这可能与满族的习俗有关。帽有礼帽与便帽。礼帽分暖帽与凉帽两类。暖帽用于寒冷季节,是缎子或呢绒、毡子做成的圆形帽,四周卷起约二寸宽的帽檐,依天气冷暖分别镶以毛皮或呢绒。凉帽,形如斗笠,一般百姓的凉帽是用竹、藤丝编织的。便帽,最常见的是瓜皮帽,帽由六瓣缝合而成,上尖下宽,呈瓜棱形,圆顶,顶部有一红丝线或黑丝线编的结子。为区别前后,帽檐正中钉有一块明显的标志叫做“帽正”的。贵族弟为求美观,有的在帽疙瘩上挂一缕叫做“红缦”的一尺多长的红丝绳穗子。这种形制,也有变化。咸丰(公元1851-1861年)初,“帽正”已为一般人所不取,为图方便,帽顶又作尖形。帽为软胎,可折迭放于怀中。一般市贩、农民所戴的毡帽,也沿袭前代式样。冬天人们多戴风帽,又称“观音兜”,因与观音菩萨所戴相似而得名。清代男子着便服时穿鞋,着公服时穿靴。靴多用黑缎制作,尖头。清制规定,只有官员着朝服才许用方头靴。
七、女服
清代妇女服饰,有满、汉两种。满族妇女一般穿长袍;汉族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主。
清中期以后也相互仿效。满族妇女的长袍,圆领、大襟,袖口平大,长可掩足。外面往往加罩短的或长及腰间的坎肩。贵族妇女的长袍,多用团龙、团蟒的纹饰,一般则用丝绣花纹。袖端、衣襟、衣裾等镶有各色花绦或彩牙儿。满族妇女旗袍还时兴“大挽袖”,袖长过手,在袖里的下半截,彩绣以各种与袖面绝不相同颜色的花纹,将它挽出来,以显示另种风致和美观。领与袍分离,是清代初期旗袍的又一特色。妇女穿旗袍时也需戴领子。这是一条迭起约二寸左右宽的绸带子,围在脖上,一头掖在大襟里,一头垂下,如一条围巾。至同治、光绪时期(公元1862-1908年),逐渐出现带领的袍、褂,至坎肩也有领子。领的高低也在不断变化。民国以后,已经没有不带领的袍、褂了。这种长袍以后演变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装-一旗袍了。
八、清代满族女服
满族妇女的鞋极有特色。以木为底,鞋底极高,类似今日的高跟鞋,但高跟在鞋中部。一般高一二寸,以后有增至四五寸的,上下较宽,中间细圆,似一花盆,故名“花盆底”。有的底部凿成马蹄形,故又称“马蹄底”。鞋面多为缎制,绣有花样,鞋底涂白粉,富贵人家妇女还在鞋跟周围镶嵌宝石。这种鞋底极为坚固,往往鞋已破毁,而底仍可再用。新妇及年轻妇女穿着较多,一般小姑娘至十三四岁时开始用高底。清代后期,着长袍穿花盆底鞋,已成为清宫中的礼服。汉族妇女的服装较男服变化为少,一般穿披风、袄、裙。披风是外套,作用类似男褂,形制为对襟,大袖,下长及膝。披风装有低领,有的点缀着各式珠宝。里面为上袄下裙。裙子初期还保存明代遗风,有凤尾裙、月华裙等式样,以后随时代推移,裙式也不断发展,创制不少新式裙样,如一种“弹墨裙”,也叫“墨花裙”,是在浅色绸缎上用弹墨工艺印出黑色小花,色调素雅,很受妇女喜爱。以后也有在裙上装饰飘带的,有在裙幅底下系小铃的,还有一种在裙下端绣满水纹的,裙随人体行动,折闪有致,异常美观。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时兴的“鱼鳞百褶裙”,是对传统百褶裙的发展,即在裙子折裥之间用丝线交叉串联,裙在展开时犹如鱼鳞一般,新颖多彩。裙、衫的长短搭配也时有变化。清初时仍沿袭明嘉靖以来的遗风,上衣较长,裙子露出较短,不遮双足;晚清以后,衣与裙渐短,衣长至胯,裙在脚面以上;辛亥革命后,变化更大,尤其知识妇女多着圆翘小袄,配以长褶裙,颜色协调,显得端庄大方,清秀淡雅。清代后期,南方又流行过不束裙而着长裤,裤多为绸缎制作,上面绣有花纹。另外,还有背心,长可及膝下,多镶滚边。冬季所穿皮衣,有的将里面的毳毛露在外面,叫“出锋”。清代中期以后,妇女冬季流行披斗蓬,还有采自西式的大衣,也有沿用明代云肩的。
九、梳妆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较多,孩童时期,与男孩相差无几。《红楼梦》描述贾母八旬大寿时的排场,“邢夫人王夫人带领尤氏凤姐并族中几个媳妇,两溜雁翅,站在贾母身后侍立,……台下一色十二个未留头的小丫头,都是小厮打扮,垂手侍候”(《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这未留头的小丫头就是男装打扮的女孩子。女孩成年后,方才蓄发挽小抓髻于额前,或梳一条辫子垂于脑后。已婚妇女多绾髻,有绾至头顶的大盘头,额前起鬅〔péng朋〕的鬅头,还有架子头。“两把头”是满族妇女的典型发式。这种发式,使脖颈挺直,不得随意扭动,以此显得端庄稳重。梳这种发髻者多为上层妇女。一般满族妇女多梳如意头,即在头顶左右横梳两个平髻,似如意横于脑后。劳动妇女,只简单地将头发绾至顶心盘髻了事。以后受汉髻影响,有的将发髻梳成扁平状,俗称“一字头”。清末,这种发髻越增越高,有如牌楼,名“大拉翅”。汉族妇女的发髻首饰,清初大体沿用明代式样,以后变化逐渐增多。清中叶,模仿满族宫女发式,以高髻为尚。将头发分为两把,俗称“叉子头”。又有的在脑后垂下一绺头发,修成两个尖角,名“燕尾式”。后来还流行过圆髻、平髻、如意髻等式样。此外,还有许多假髻,什幺蝴蝶、罗汉、双飞燕、八面观音等等。清末,又有苏州厥、巴巴头、连环髻、麻花等式样。年轻女孩多梳蚌珠头,或左右空心如
两翅样的发式,或只梳辫垂于脑后。以后梳辫渐渐普及,成为中青年妇女的主要发式。头饰,北方妇女冬季多用“昭君套”,是用貂皮制作覆于额上的。《红楼梦》中写刘姥姥见到“那凤姐家常带(戴)着紫貂昭君套,围着那攒珠勒子”(《红楼梦》第六回),就是这种打扮。江南一带还时兴戴勒子,上缀珠翠,或绣花朵,套于额上掩及耳间。髻上饰物还有簪,用金、银、珠玉、翡翠等制作,有的做成凤形而下垂珠翠,有如古代的步摇。还有的做成各种花形,行走时轻微摇动,华丽而动人。

❼ 清代官员头上的圆锥,清代凉帽特色和设计是怎样的

清代官员他们头上经常顶着一个非常大的帽子,类似于当今我们所学习到的圆锥的形状,这个其实是当时他们的官帽。

像在当时的清朝的礼仪的,一品官员他们的顶珠是用红宝石,而二品官员,他们的顶珠是用珊瑚,三品则是用蓝宝石来佩戴他们的顶珠而以此类推,如果说是没有顶珠子的官员的话,他们则是没有品级的。

❽ 夏天布凉帽撑边(防踏下来要崩紧)用的什么料

应该是硬的塑胶,外面裹了布料,最好不要折叠,要不然会塌下来。

❾ 帽子的款式细节线缝和做旧显什么意思

做旧款的帽子有复古的感觉,做旧破坏,白搭又随意。帽子主要是按制帽工艺、制帽材料和帽子的功能或款式等要素分类。

制帽工艺有:缝制工艺、毡制帽、针织工艺、钩编工艺、定型工艺及其他工艺等。

制帽材料有:纺织材料(面料、毛线、纱线)、毡制材料(羊毛毡、兔毛毡、混纺毡及其他)、毛皮(动物毛皮、人造毛皮)、皮革(动物皮革、人造皮革)、草/草辫(天然草、草辫、人造草)及其他材料。

功能和款式类:礼帽、时装帽、鸭舌帽、棒球帽、夏凉帽、风雪帽、制式帽、工作帽、防护帽及其他。

缝制帽:泛指以缝制工艺为主制作的帽子。

缝制毛呢鸭舌帽:用羊毛或混纺面料、经过缝制工艺制作的鸭舌帽(又称前进帽)。

缝制毛皮时装帽:以动物毛皮为主要原料,采用缝制工艺为主制作的帽子。

缝制草辫夏凉帽:以天然草或人造草辫为主要原料,通过缝制工艺为主制作的草帽。

缝制羊皮棒球帽:以羊皮为主要原料,通过缝制为主的工艺制作的棒球帽。

毡制帽:以制毡工艺为主制作的帽子。

毡制羊毛礼帽:使用羊毛,经过制毡工艺制作的礼帽。

针织帽:以针织工艺为主制作的帽子。

针织羊毛鸭舌帽:以羊毛或混纺毛线,通过针织工艺为主制作的帽子。

钩编帽:以钩编机或手工钩编工艺制作的帽子。

❿ 编织夏凉帽用的是毛线还是其它材料

方法与zhxqll介绍的基本一样,只不过她是织一层的,我还用旧毛线织里层的,我的外层是用新毛线的。里层织法:在三公分边边(罗纹边)织好后,继续往上织三公分(罗纹边),然后用平针织,与前面收针相反,这里开始加针,前面是每行在茎两边加两针,后面共加两针,三公分一加,加的层数与原收的层数相同,再织三公分平针,与起针处对齐一起收针。上鞋底!完工!一鞋面;一般用中粗线就可以,鞋面如果你是用一股线来织,那就要用13号棒针,39到40码的就起25针总之必须是单针。如果你是用2股线来织鞋面那就起21针可以用10到11号针织,不过还要看你的手织的紧还是松,太松就不好看了。起头的这21针一直是织上下针。每隔一转就在两边各加一针,加的针就是织平针。织到你跟鞋底比一下到鞋的腰以下点就可以了,鞋面用线2两多,也就是说半斤线就可以织两双的鞋面。 我的这双是用的2股织鞋面。40码起21针用的是12号针,织到55转左右的时候一边的加针在28针左右,这时候就开始收中间19针。然后就不加不减织到可以围鞋底一圈就可以了。具体行不数不好说,根据自己手的紧松来看, 二鞋的里面:用线3两多,一般要用中粗线4股,用10号针织。起11针。一定要紧哦。也是一样的加针,不过你在织的过程中,要跟面子比,总之比面要小一点才行。鞋里面出了中间的那11针是上下针,其余的加针部分可以来回都织下针。 三织鞋底:起针在10针左右边织边加也是两边加,要到鞋腰的时候就开始减针。总之要边织边比,大小要在那个鞋底上线的里面。这个可以织平针也可以织来回都市下针,看自己喜欢来织, 总之是要先织鞋面,再织里面,织好后就先把鞋面上在鞋上。然后再把织好的鞋底部分缝上去,这时候就可以上鞋的里面部分,上好后,就把面子反过来就好了,现在就织口子,织上下针,织15转左右,就收了头,在缝到里面,就好了,如果你的手很松,那你就可以再选细一点的棒针,有的人用13号来织。总之织出来时很硬的 现在做教程的这个鞋是40码的 线是红梅中粗线。用的两股,用的是12号棒针织鞋面。起针21针。织上下针。两边加针部分就织平针。 第一圈的第一针就要开始织下针,起针后的第一转就要开始在两边加针织了第一针就要加一针,加了针后又是一针下针哦,然后才是上针又下针。。。。这是第一圈织到最后还有两针的时候就织一针下针,加一针又织一针下针 现在上下针部分已经织到近6寸长了,一边的加针到36针了所以就把中间的上下针收了。如果你喜欢鞋帮低一点,那鞋面织好了,就是这样跟鞋底比的现在开始用针来缝合了,先把第一针挑到针上来 第二针象织下针一样的挑到针上来,就好了,总之就是这样两边挑缝的这是缝好后的效果,跟织的是一样的。鞋里是用的旧毛衣线4股。9号棒针。起头是上下针9针,一边加到18针就开始收上下针了。要比鞋面小近一寸的样子。先把织好的鞋面上到鞋底上。这就是上法 这是鞋面上好了的情况这就是鞋里了,比鞋面下,织有5寸4的样这就是织好了的鞋里面那一层。鞋底织好了,还加了一个买的毛垫底放在里面的先将织好的软鞋底,用针固定在鞋底上开始用毛线把鞋面跟鞋底,和鞋里一起连起来。这就是在连接。在缝合的时候一定要把鞋尖跟鞋底对正,不然上出来就不整齐哈现在就要将鞋面反到鞋里上了,先从后跟反。现在就挑织鞋颈了织好了,跟鞋里缝在以起两片全部织下针时的缝合方法。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5039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6078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4701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5148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4353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4373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5336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4940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4272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4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