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毛线鞋怎么编织的
Ⅰ 0-1岁宝宝毛线鞋编织方法有哪些
1、我们准备好毛线和棒针,我们来起针20针,织1到2岁宝宝的毛线鞋。

Ⅱ 婴儿毛线鞋编织教程是怎么样的
工具/原料:毛线、毛线针。
1、准备好毛线和毛线针。起6针来做编织示范,如下图所示。

Ⅲ 小孩毛线鞋怎么织
小孩毛线鞋的织法:经验总结: 1,双股用细针鞋子比较挺括 2,5根针织比较一目了然 3,以中心针为准两边减针,最后鞋子一边比另外一边少减5针织法图解:
Ⅳ 1岁宝宝毛线鞋的织法
第一部分:鞋底的编织。1 起针:把线圈打个活结,用棒针穿进,用手指绕线的方法起4针。
2/14
2 加针。起针完后开始纸下针,同时加针;加针方法是开头的第二针和最后一针前面绕线加针。
3/14
反面不加不减织下针。
4/14
就这样重复加针到棒针上有12针即可。
5/14
继续不加不减织下针,从脚后跟织到大拇指根部即可。
6/14
3 收针。在开头1针织下针,2、3两针并一针织下针,最后3针时,两针并一针织下,最后一针织下针,
7/14
反面不加不减织下针。就这样重复编织到棒针上还有4针,这4针就作为鞋头吧。
8/14
第二部分:鞋帮的编织。把其它3边的线圈挑起,开始圈织鞋帮。
9/14
鞋帮全程用下针编织,织到鞋头的左右两侧,两针并一针收针,鞋头的4针始终保持不变。
10/14
织到鞋帮的高度,准备织鞋边。
11/14
第三部分:鞋边的编织。鞋边采用上下针的编织方法来完成。
Ⅳ 婴儿毛线鞋都有哪些织法
许多准妈妈都想给宝宝亲手织双鞋,因此在网上婴儿毛线鞋的织法也成了热搜词。其实,婴儿毛线鞋的织法并不难,只要掌握好要点和步骤就能大功告成。下面为大家汇总婴儿毛线鞋的织法大全,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材料/工具
编织婴儿毛线鞋的工具一套
宝宝鞋的织法
织法一:
1、起8针打来回平针,第二行两边各放一针,一共放两次.放到12针
2、在打到看上针10行两边各放1针到14针。打到20行后,开始收针,两边各收一针,两行收一次,最后剩8针,一共是23行,这就是宝宝鞋底
3、开始打宝宝鞋帮:.从后跟中间开始挑.一共要58针.然后平针打狗牙边.狗牙边并好后在往上打平针,连针上是8行
4、打宝宝鞋面.鞋面前中间14开始打.要留一段线.然后打平针,打至13行,在把两边,分别连起来
5、打鞋跟:34针一起打5行下针,5行上下针,7行平针,一行上针,在打4行平针,在打一行上针一行下针二次,在打2行下针,在一行下,一行上两次即可收。
6、耳朵起20针打本色6行,2行一共8行行平针。
织法二:
1、腰:首先测量一下宝宝的足踝处,然后按照测量的围度长起针,接下来织一针正,一针反针,高度可自行定,然后开始织足面。婴儿毛线鞋的织法大全(附婴儿鞋织法视频)
2、足面:量好小宝的足面宽确定针数,然后开始往前织,织到距离足尖还有3行时,两侧各并1——2针(这样造型好看)。针不动开始挑两侧。
3、足围:在留下的针数上接着往下挑针,从左往右挑——与后跟针数连接着织——挑右侧。接下来开始织一针正,一针反(形成豆针),大约6——8圈,开始收足底。(挑针时可织一正,一反)
4、足底:针法是一圈正,一圈反针,大约6圈左右(你参考一下实物),然后在二分之一处对齐,翻过反面缝合即可。(足尖在正针时均匀并两次3——3针圆顺一下)(足跟并2——2)。
5、造型装饰:用一条丝带打上蝴蝶结钉上或为了牢固穿带后打花结也很好。
Ⅵ 夏天的婴儿毛线鞋怎么织
1
钩10个短针,接着钩3个起立针,在倒数的第四个短针里钩二针长针,后每个短针里都钩对应的一个长针,最后一个短针里钩7针长针,后在短针的另一边一次钩8个长针,最后一个短针钩两针长针,钩针引拔针结束,这是鞋底的第一圈便钩好了。
2
鞋底的第二圈,在鞋头的7针和鞋尾的5针长针里面,每针里都钩2个长针,中间还是钩8个长针,钩好如图,鞋底第三圈,鞋尾有10针长针,这时我们都钩短针,其中有5个短针里面钩两个短针,共有15个短针,钩好鞋尾部分,继续钩6个短针,2个中长针,开始钩鞋头部分,鞋头都是钩长针,其中有7个辫子里面要钩2个长针,钩好鞋头部分共有21个长针,反面都是对应的钩短针和中长针,钩好如图。
3
开始钩鞋面了,鞋面第一圈全部都是钩长针,第二圈鞋头锁针,2针长针并一针长针,共收7次,其他都是钩长针,,第三圈鞋尾和两边都是钩短针,鞋底第三圈右4针中长针,我的鞋面对应的4针也是钩中长针,鞋头收针5次,方法跟第二圈一样,第四圈,鞋头继续收针,4次,最后钩一圈短针结束,
4
接着钩鞋带,(起针16个短针,钩3个短针起立针,在每个短针里都钩一个长针,引拔结束,鞋带就钩好了,在钩鞋子的配件,绿叶4片,2朵红花,
5
最后把配件缝在鞋子上面就完成了
Ⅶ 0-1岁宝宝毛线鞋编织方法是什么
1、起针,手指绕线起6针。

Ⅷ 小孩毛线鞋编织鞋教程是什么
准备材料:毛线,钩针。
1、准备毛线和钩针,把毛线双起来。起针钩6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