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篓子毛线怎么编制的图片
‘壹’ 鸡蛋篓子怎么做
1、新鲜鸡蛋一个。磕入碗中,用打蛋器调散,加入很少量盐调匀,这时的蛋液会比之前稀、黄。
2、现在加水。最好是温水。冷水不太好,热水就更不行了,以冲进去就成蛋花了。
3、水中加入少量蚝油调匀后掺入蛋液里面调匀。再加入少量猪油。
4、烧一锅清水,放上蒸隔。水一定要开以后,再把蛋液放上蒸隔,然后开小火,锅盖一定要留缝,不要盖严实了。这样蒸出来的蛋羹绝对不会有蜂窝眼,口感也不会老。
‘贰’ 熟鸡蛋怎么保存
熟鸡蛋怎么保存
一、通风保存
如果是煮好的鸡蛋暂时吃不掉,可以放在阴凉处,不要让它直射。然后把它平铺在篓子里面,这样的话一般能够放到第二天食用。当天吃不完的话放上一天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周边的环境,不要有暴晒,也不要有一些其他温度的干扰,这样的话到第二天吃口感还是可以,但是必须吃掉,否则就会发生变质。
二、冷藏保鲜
现在的冰箱都有冷藏保鲜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将煮过的鸡蛋放入冰箱的冷藏保鲜格里面进行保存。一般的保鲜时间大概是在一周左右,所以如果煮鸡蛋吃不掉的话,可以放在把冰箱进行保鲜,在一周之内将它吃完。一方面是为了它不变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它的口感更加好一点。
三、冷冻
如果鸡蛋已经煮熟,但是量比较多,一时吃不完的话就一定要放到冰箱里面冷冻,因为冰箱里面的低温冷冻它可以抑制一些细菌的生长,这样对于熟食来说,它保存的时间会更久一些,一到两个月之内是完全没有任何问题的。
‘叁’ 报喜娘家回什么东西
各地农村生孩子的习俗各有不同,在阿兮家乡胶东农村,媳妇生娃后,要去丈母娘家报喜,而生娃报喜的讲究,从娘家给准备的鸡蛋篓子里,就能窥到大秘密了。
下面就听阿兮慢慢为您分享老家农村的报喜风俗,看丈母娘都要准备啥。
一、竹篓子
农村报喜,丈母娘必须准备一个这样的篓子装鸡蛋,不能用纸箱或其它容器代替。
为啥呢?这是有讲究的。篓子=搂着,明确表达外祖母对新生外孙的疼爱,以及对自家闺女的保护欲。篓子的大小,里面内容的多少,都会给女儿的婆家传递某种信息。
二、鸡蛋
过去农村不比现在,生活条件差,鸡蛋也舍不得吃,要拿去换钱买日用品,所以闺女坐月子,娘家给多少鸡蛋,也成为娘家是否有势力或者疼闺女的价码了。
阿兮儿时就知道,农村邻里之间有一种默契,比如谁家闺女要生了,门口和本家的婶子大娘,老早就开始攒鸡蛋,就等着要生了送去家里,帮着闺女娘家准备个够面儿的鸡蛋篓子。
记得这竹篓子装满鸡蛋,大概400个左右,女婿来报喜,丈母娘要赶紧煮鸡蛋,染成红皮鸡蛋,根据男方家里大概需要分的数量煮,若不够男方回家再煮上一些。另一些就是生鸡蛋,是给自家闺女坐月子补身子吃的。
三、一只饭碗
这只碗是外婆给外孙准备的,一般要买细白瓷周正的小碗,上面的图案有一对小鱼儿最好。农村风俗,外婆给外孙准备只碗,是告诉闺女婆家,无论男孩女孩,娘家是永远的后盾,永远有闺女外孙饭吃。
农村还有个说法,碗细白,孩子的皮肤就好,上面一对小鱼儿,取年年有余、鲤鱼跳龙门的寓意。
四、一碗芝麻
《元曲·白朴》中有云:“阿胶一碗,芝麻一盏,白米红馅蜜饯,粉腮似羞,杏花春雨带笑看,润了青春,保了天年,有了本钱。”可见芝麻有很好的滋补效果。
农村人在打点鸡蛋篓子时放一碗芝麻,还有另一个寓意:开枝散叶好生养,芝麻开花节节高。
五、一包红糖
在老家农村,红糖被誉为坐月子必备。热的红糖水喝下去,有助于快速排出恶露,恢复子宫健康。娘疼闺女,自然这东西要备好捎去的。
六、两张饼
这两张饼要用红布包好,放在篓子里。农村有个说法,坐月子吃娘家一块饼,百病不侵。其实阿兮觉得,这不过是过去穷苦年代,一个农村母亲想方设法给坐月子的闺女的一点体己,让孩子多补充点营养,身子补起来。
七、小被子和小衣服
小被子的寓意跟篓子差不多,“搂着”“背着”,总之就是爱爱爱不完的节奏了。
农村过去规矩,不到吃大面的日子,娘家是不能去婆家看闺女和外孙的,所以只能以这一只情深意切有内容的鸡蛋篓子,来表达为娘的一片心意了。
八、盖鸡蛋篓子的讲究
鸡蛋篓子打点好后,要用红包袱皮盖住篓子口,老家农村规矩,若生了男孩,鸡蛋篓子的红盖布,直接盖上就行,而生了女孩子,红盖布的边角要掖得规规矩矩。
这又是啥说法呢?原来这也有个寓意:男孩子将来是要闯天下的,自然要勇敢无畏,不受束缚;女孩子要乖巧守礼,自然要规矩。
九、二十斤麦子(或面粉)
这也是老规矩了,阿兮严重怀疑也是因为穷,娘家怕闺女坐月子吃不好,才这样做的。在那些年代的农村,二十斤麦子,也算是很重的一份礼了。
‘肆’ 旧毛线如何变废为宝
可以利用旧毛线制作复活节彩线鸡蛋:
利用织毛衣之后剩下的一些毛线头,或者拆解旧衣服得到的旧毛线,一起做几枚漂亮的复活节彩线鸡蛋饰品。这些DIY的复活节彩线蛋饰,是汽车、房间以及门店的漂亮摆设和挂饰,也是小朋友喜欢的有趣玩具。
所需材料:鸡蛋壳或者其他禽鸟的蛋壳、废毛线、乳胶、剪刀、画笔。
DIY复活节彩线鸡蛋的制作步骤:
1、把鸡蛋壳掏空以后,用清水洗干净并晾干或者用吹风机加热表面烘干。用画笔或者刷子在鸡蛋壳表面涂上厚厚的一层白乳胶。

‘伍’ 怎么让鸡蛋上按一个降落伞坠落又不损坏,图片
在鸡蛋上放置一个降落伞,首先你要弄一个编织袋,就是用毛线把鸡蛋裹起来,然后再安装降落伞。
‘陆’ 幼儿园小手工 生鸡蛋 毛线 彩笔能做什么
你可以做个鸡蛋喽喽。就是用毛线。把鸡蛋捆好。用彩色的笔弄一些好看的图案。
‘柒’ 求小班科学说课稿 有趣的蛋 由于是新老师不知道怎么写 来个好心人吧!紧急!教案如下
设计意图:《大鞋小鞋》这是一首以速度和力度变化为主要特征的歌曲,歌曲中的形象又对比鲜明。根据中班幼儿音乐教育的活动目标,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首很适合培养幼儿感知和表现歌曲速度和力度变化能力的歌曲。我设计了以歌唱为主的活动和以歌表演为主的活动,以培养幼儿感知和表现歌曲速度和力度变化的能力,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活动总目标:
1、学唱歌曲,能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和力度来表现大鞋和小鞋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
2、能根据歌曲内容及大鞋、小鞋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大胆地创编动作进行表演。
3、喜欢参加音乐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歌唱、表演的快乐。
活动目标:1、感受、理解大鞋与小鞋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学唱歌曲,能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和力度来表现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
2、能借助老师的体态动作、教学图片理解并记忆歌词。
3、体验与同伴共同歌唱的快乐。
活动准备:歌曲图谱一张、歌曲内容小图片、音乐磁带《大鞋小鞋》、录音机、大号的男士皮鞋和娃娃的小皮鞋各是幼儿人数的一半
活动过程:
一、感受大鞋与小鞋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爸爸的鞋和娃娃的鞋,让我们来穿一穿,看穿爸爸的鞋与穿娃娃的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让幼儿脚穿大鞋、小鞋走路,听听走路时发出的声音,并模仿发出的声音,然后让幼儿相互交流穿大鞋、小鞋的感受,及大鞋、小鞋发出的声音。)
二、初步学唱歌曲。
1、初步感受歌曲内容,欣赏教师范唱。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关于爸爸的大皮鞋和娃娃的小皮鞋的歌。仔细听,歌里唱了什么?”
2、幼儿相互讨论歌里唱了什么。
师:“你听到歌里唱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歌曲内容小图片。)
3、再次欣赏教师范唱,师幼共同讨论歌里还唱了什么。
师:“请再注意听老师唱一遍,看歌里还唱了什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歌曲内容小图片。)
4、利用节奏图谱学习歌曲后半部分的内容。
师:“刚才小朋友都已经模仿了穿大鞋、小鞋走路时发出的声音。那现在和老师一起跟着节奏图谱把它给唱出来,好吗?”
5、师幼共同看图谱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根据幼儿的演唱情况进行重点练习。)
三、感受、理解歌曲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
1、再次欣赏教师的范唱。(教师可根据歌词内容将第一段唱得强而慢,第二段唱得弱而快。)
师:“注意听老师唱,看老师在唱两段歌曲时,它的速度一样吗?”
2、师幼共同讨论应如何演唱两种不同音乐形象的乐句。
师:两段歌曲的速度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那我们应该怎么唱?
四、幼儿分组演唱。
师: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演唱第一段,一组演唱第二段。
活动延伸:将歌曲图谱投放到区域中,让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能够继续学唱歌曲。
‘捌’ 云南十八怪,是哪十八怪
云南十八怪详解
都说云南是彩云之南,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云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等为云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西双版纳茂密的原始森林,神秘的野象群、尚处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期的苦冲人、仍然保持走婚习俗的摩梭人等等,都为云南增添了无尽的神秘。云南十八怪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云南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进一步加深了云南的神秘感。现在有的云南十八怪在云南各地已经很少见了,而经过演绎派生出了“新编云南十八怪”、“云南饮食十八怪”等等,这些多半体现了云南的现实生活。如果你对云南的风土人情等有兴趣,也可和我们讨论。
第一怪:背着娃娃谈恋爱,这是云南少数民族试婚习俗的遗留,一般是女方有了小孩才能到男方家举行婚礼。
第二怪:东边下雨西边晒,云南是高原气候,正所谓十里不同天。
第三怪:姑娘叫老太,有的少数民族叫小姨为舅老太,所以得名。
第四怪:鸡蛋栓着卖,云南众多民族聚居地都是在边远地区,交通不发达,货物通常靠人背马驮,鸡蛋易碎要买卖很不方便,于是机灵的人就把鸡蛋用草裹起来,拴成串,这样既方便又安全。
第五怪:火车没有汽车快,一来因为山高路陡,二来原来云南的火车是法国人的米轨小火车,行驶速度不快,因此不如汽车跑得快。
第六怪:青菜叫苦菜,仅仅因为习俗不一样罢了。
第七怪:三个蚊子一盘菜,云南是动物王国,三个蚊子一盘菜虽然夸张了些,但个头也比一般的大,来云南旅游可得备好药品哦!
第八怪:萝卜当作水果卖,云南气候干燥,萝卜清热降火,多吃对身体有益。
第九怪: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这早已经成为历史了。
第十怪:草绳当裤带,这云南的边远山区都已经很少见了。
第十一怪:竹筒当烟袋,水烟保留了烟味又沥悼了烟油,既有乐趣又不伤身体,很受云南少数民族的喜爱。
第十二怪:草幅当锅盖,云南少数民族多用干草制作样子象斗笠一样的锅盖,这种锅盖保温好,而且做出来的饭菜还有一股草香,实在是方便实惠。
第十三怪:老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少数民族善良、勤劳,妇女在劳动中同男人一样吃苦耐劳。
第十四怪:粑粑叫饵块,好象只有云南才这样叫。
第十五怪:姑娘叼烟袋,各民族的风俗以及审美观不同。
第十六怪:娃娃出门男人带,云南模范丈夫多。
第十七怪:石头洞里有村寨,蔗风避雨,天然石洞是最好的处所。
第十八怪:小和尚可以谈恋爱,傣族少年都要进佛堂学习,佛堂即学堂,并非大乘佛教里小和尚的概念。
说明:
云南十八怪并不是专指以上这些,其实“十八”是“许多”的一种表达方式,更朗朗上口罢了。云南民族众多,风俗习惯自然就有许多的不同,正因为不同,才有吸引力,正因为怪,才增加了神秘感,这也正是云南旅游业长盛不衰的原因。就云南的许多不同的民俗风情来说,对于不同的旅游者自然有不同的感受,我想朋友们应以一种见怪不怪的心态来看待云南十八怪以及任何少数民族的习俗,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理解,才能真正领略到云南魅力。
另一说:
云南第一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云南第三怪:
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大,故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四怪:
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云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象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云南第六怪:
背着娃娃谈恋爱:少数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云南第七怪:
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云南第八怪:
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等,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云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而把姑姑与娘娘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
云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云南第十一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第十二怪:
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云南第十三怪:
汽车还比火车快:由于有许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
云南第十四怪:
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云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
云南第十六怪:
花生蚕豆数着卖:旧时滇省民风多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就是秤一杆。
云南第十七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十八怪:
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壮与家鼠有很大差相异。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又一说:
在民间有好几种版本,诸如"三只蚊子一盘菜,四个竹鼠一麻袋。老奶爬山比猴快,小和尚可以谈恋爱。剩菜可以做酸菜,萝卜当作水果卖。有话不说歌来代,袖珍小马有能耐。娃娃出门男人带,种田能手多老太。鲜花四季开不败,牛粪粑粑墙上盖。石头长在云天外,草会咬人更奇怪。"但流传最广的则是:
竹筒当烟袋,鸡蛋用草串着卖,草帽当锅盖,豆腐长毛才出卖,青菜叫苦菜,米饭粑粑叫饵块,蚕豆数堆卖,三个蚂蚱一盘菜,草绳当腰带,脚趾露在鞋子外,松毛扭着卖,这边下雨那边晒,姑娘叫老太,背着娃娃谈恋爱,鞋子后边多一块,四季服装同穿戴,火车没有汽车快不通国内通国外。
云南十八怪至今在云南仍不难寻找到它们的踪迹。
第一怪 竹筒当烟袋
云南被誉为"植物王国",竹资源极为丰富,人们用竹子造竹楼,编竹笠、竹席,甚至还用竹筒来背水、当锅烧饭、烧菜,尤其以竹做烟袋令人称奇叫绝。竹烟筒水中过滤过的烟气既保持了旱烟的醇香,又消除了烟气中的焦辣,滋润了喉咙,而且还有咕噜噜的声音,用它吸烟,可谓声、色、味俱全。
第二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
云南山高路险,商品在运输途中的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难题。当地人用稻草把鸡蛋扎成串来卖,既解决了运输途中鸡蛋容易破损的难题,又便于买卖双方公平计价,童叟无欺,极为便当。
第三怪 草帽当锅盖
云南各地草木茂盛,人们就用这些原料编织成居家生活必不可少的帘子、帽子、锅盖、蓑衣和草墩,以及各种造型别致的工艺品。初到云南来的外地人往往将外形相似的草帽与锅盖混为一物,误以为云南人用草帽当锅盖。用草编织成的形同草帽的锅盖,因为吸湿,没有蒸汽水下落,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透气功能,既给蒸出来的食物增添了清香,又使饭菜在热天时不易变坏,极为实用。
第四怪 豆腐长毛才出卖
云南天气较热,不易保存新鲜的食物,许多云南人也都爱吃臭豆腐,干脆就将刚做出来的新鲜豆腐用稻草捂上几天,直到长毛变成臭豆腐,才拿到街上去卖。据说清朝时康熙皇帝品尝了云南臭豆腐后,龙颜大悦,赐名"清方臭豆腐"。因而,滇中、滇南、滇西等地烧豆腐摊遍布城乡。臭豆腐还可以煎、炸、蒸或腌制成腐乳,是云南别具风味的地方佳肴。
第五怪 青菜叫苦菜
滇中、滇南一带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四季常青,绿色菜类全年不断,品种繁多,所以在内地被人称为青菜的蔬菜不具有识别的特征,而以口味为识别标准。因此,略带苦味的青菜都被称作苦菜。
第六怪 米饭粑粑叫饵块
云南盛产稻谷,为便于外出携带干粮,云南人将蒸出来的米饭团舂揉成饼,称之为"饵块"。可以炒、煮、煎、炸(参见云南小吃)。
第七怪 蚕豆数堆卖
旧时代云南商品经济落后,市场交易不多,散布在全省各地的乡村市场尤其盛行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买卖双方很少用秤,农产品都是以堆、以捆为单位出卖,花生、蚕豆等农产品亦不例外,也是数堆卖。
第八怪 三个蚂蚱一盘菜
云南人食物来源极为丰富,人们不仅吃各种不同动物的肉和种类繁多的各种野菜,而且还吃苔藓、竹虫、蜂蛹和众多的野生菌,香脆可口的油炸蚂蚱更是餐中常见的下酒好菜。由于云南蚂蚱个大,不多的几个就可堆成一盘,所以说"三个蚂蚱一盘菜"。
第九怪 草绳当腰带
过去云南经济落后,群众生活贫困,在乡村地带草绳当腰带是十分常见的现象。现在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草绳当腰带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第十怪 脚趾露在鞋子外
云南群山连绵,山高路险,而且气候温暖,爬山跑路往往要出脚汗。因而,露出脚趾的草鞋和布做的凉鞋由于凉爽方便曾经是云南人普遍喜爱的鞋履。
第十一怪 松毛扭着卖
在云南众多的树木中,云南松最为多见,森林中铺满了它的落叶。人们将这些落叶搂来扭成松毛鬏,用来生火烧饭,也用来烧烤鸭,别有一番风味。所以,旧时的云南城乡市场上随处可见松毛扭着卖的景象,直到现在个别县乡集市上仍有此市景。
第十二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
在云南奇异的山川地貌、多样复杂的气候环境中,"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前下大雨,山后艳阳天"是十分常见的自然景象。特别在秋季,这边下雨那边日头晒也就成了山区的一大自然景观。
第十三怪 姑娘叫老太
云南民族众多,风俗各异,内地人称妻妹为小姨,在云南有的地方叫做"姨老太"。
第十四怪 背着娃娃谈恋爱
过去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婚俗异彩纷呈,除阿注婚、抢婚外,有的民族盛行过婚后回娘家,等到有了娃娃再落夫家的习俗,"背着娃娃谈恋爱"也就成了见怪不怪的风景了。
第十五怪 鞋子后边多一块
云南妇女擅长绣花做鞋,为了方便穿鞋和脱鞋,常在布鞋后做一个"鞋拔",并在鞋拔上精心地绣上一朵花,云南人称之为"鞋挹拔"。它既实用,又有装饰作用,使鞋子更加美观别致。
第十六怪 四季服装同穿戴
云南许多地方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尤其是昆明,素有"春城"的美称,其年均温度15℃,月均最高温度和月均最低温度分别为21℃和10℃,无论是春夏秋冬哪一季,昆明街头随处可见男女老少身着多姿多彩的四季服装,"四季乱穿衣"是昆明的一大街景,与北方人的服装四季分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第十七怪 火车没有汽车快
云南在准轨(轨距1.435米)火车出现前,早在1910年就开通了米轨(轨距1米)火车,但由于高山大川、峰壑沟洞的阻隔,道路崎岖难行,火车时速仅有二三十公里,根本无法与内地的火车时速相比。此外,云南还曾有速度更慢的寸轨(轨距0.72米)火车,在上坡时,连人都跑不过。相比之下,滇境内的汽车速度则比火车快,加上汽车路要比火车路少绕一些道,因此人们出门赶时间办事,汽车便成了首选的交通工具。
第十八怪 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
云南边陲山高谷深路难行,虽然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时期就修筑了五尺道,清朝末年,法国人又在滇境内建成了昆明到越南海防的滇越铁路,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云南仍没有一条与内地相通的铁路,所以过去进出云南,多绕道越南而行。就连显赫一时的云南都督蔡锷将军,1915年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称帝,也只能乘火车由滇越铁路从越南潜回云南。因而,早年的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也就被人称之为一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