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毛线织品 » 江西井冈山方言毛线什么意思

江西井冈山方言毛线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2-09-05 23:23:41

❶ 井冈山活四发妹子洒什么意思

他这个傻应该是比较泼辣的意思吧,就是说这个女孩子性格比较泼辣,比较活泼。

❷ 宁都人讲的家乡话是哪种话

客家话

❸ 有谁知道“江西老表”一词是怎样来的吗

你们晓得屁啊,我是江西老表,我是赣南客家人,客家人叫老表是中亲切的称呼,就如叫“兄弟”一样。老表是自己的表哥,所以叫老表是亲切的意思。赣州有个章贡区他们说赣州话(赣州话属于西南官话,是驻兵从柳州传过来的),他们口中的老表是乡下人的意思,意思自己是城里人。那个说“因为穷和没素质”的人真是没素质,穷和素质没什么必然联系(不想讨论,你不知李刚否,你不知富二代酒驾否)。赣州瑞金人叫毛泽东叫大老表,可见江西老表一说来至赣州,不是来自井冈山。

❹ 江西方言,老爸怎么说。

江西的方言很多,赣州已客家话为主,南昌有南昌的方言,井冈山有井冈山的方言。可以说江西每个地区的方言都不一样,十里不同音。所以,老爸的方言就更是多了,在赣州客家话中,老爸的方言也有很多种,有叫伯、爹爹、爸、大哥等,客家风水比较盛行,古时比较迷信,说子女的八字与父母相克,就会让自己的儿子叫得疏远点,那样就好带大,平安健康。
其他的方言我不太熟悉,不知道怎么叫。应该是很多种吧。

❺ 江西吉安话比较常用的方言

江西吉安话比较常用的方言

1、过阴——开小差

2、打哑哇——骗人

3、说你想粉吃——你做梦

4、一发里——一点点

5、太八神——傻瓜

6、掐色——欺负

7、休命——要命

吉安话可分两个小片

吉安小片:包括吉州、青原、吉安县、吉水、峡江、泰和、万安和永丰。该小片的共同特点是县市所在地除永丰、万安外都是四个调类,无入声(万安例外),古清去同古浊平今合二为一。

永新小片:包括遂川、安福、永新、莲花、井冈山市以及湖南省的攸县、茶陵、酃县。共同特点是古浊平、古清去今不合二为一(宁冈例外),古清去和古浊去今合为一个调类(宁冈、茶陵、酃县例外)。

永新泥来不混,[n l]为不同音位。江西境内其余各县市泥来洪音相混,除莲花有[l]无[n]外,其余都[n l]是自由变读。

(5)江西井冈山方言毛线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以吉安市区为中心辐射邻县的吉安方言是赣方言的组成部分,有两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一、至今吉安没有一种可以在全区域通用的方言,存在着“方言岛”的现象。

二、吉安方言融汇了多方的语言因素,兼收并蓄。

吉安方言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语音系统简化,大多今无入声;江西境内县市所在地,今读去声和阳平,调型调值有其共性,只有一个调类的,调值都比较低,有两个调类的都是阳去高、阴去低。

❻ 江西方言的赣语

江西方言的历史悠久,其形成当从西汉时期就已开始初具规模。汉高祖时设豫章郡,郡治南昌,下辖十八县,遍布今江西四方。既有人口就有语言和方言,有了人口也才谈得上设置郡县,所以,豫章郡和十八县的设置是江西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赣方言开始形成的具体表现和证明 。
赣语历史悠久,是唐宋以前中原移民的中原话和赣地先民语言相互融合的产物,形成于汉朝,定型于唐宋。自上古至有周一代,江西一直都是三苗等赣地先民的活动区域。到了周朝的春秋战国时期,赣地先后隶属吴、越、楚的统治,其居民自当是使用古越语和古楚语。秦汉以后,中原对江右地区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中原的汉语和本地的吴语、楚语互相接触、互相融合,赣语遂逐步形成。 赣语的共同点是:古代的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为送气的清音,无论平仄,如“陪伴、停电、存在、沉重、强健”这几个词,赣语统统都是送气的清声母,而普通话却是前一字送气,后一字不送气,吴语(如上海话和上饶话)则都是[d b dz d ]一类的浊声母 。
古代的遇摄三等鱼韵字、流摄一等字、臻摄开口一等字、曾摄一等字和梗摄开口二等文读字,许多地方主要元音是[ε](或相近的[e、]),如南昌市:锯 kiεl狗kiεul根kiεnl灯tεnl耕kiεn 。
梗摄字一般都有文白两读。这里说的文白两种读法,是从一批字的系统上来看的,而不着眼于某一个字有几种不同的读音。来历相同的一批字,在书面语或新词语中,有一套读音形成相同的语音特点,而在日常口语中,在那些天天使用的最基本的词语中,这些字又有另一套读音,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语音特点。前者我们叫“文读”,后者我们叫“白读”。文白异读是就一批字来说的。其中的某一个字,可能是既有文读音,又有白读音;也可能是只有文读音,没有白读音;或者反过来,只有白读音,没有文读音。如南昌的梗摄字:
省 青 影 生 平
文读 sεn省市 t‘in青年 in电影 sεn学生 p‘in和平
白读 saη节省 t‘iaη青菜 iaη影子 saη生熟 p‘iaη平地
影母字开口呼多读[η]声母,不读零声母,如南昌市:安ηon袄ηau爱ηai鸦ηa“大小”的“大”读[ai]韵母,来自蟹摄徒盖切。普通话读[a]韵母,来自果摄唐佐切。南昌方言把母亲的姐姐叫“[t‘o]娘”,抚州方言把板栗叫“[ho]栗”,这里的[t‘o]和[ho]才是来自唐佐切的“大”字,也就是普通话的[ta] 。
“菜梗”的“梗”字绝大多数地方有[u]介音,而普通话读[kη],没有[u]介音,如:
南昌kuaη 萍乡ku? 彭泽kuan
“搬班”两字韵母不同,“官关”两字大部分地方韵母也不相同。这两对字在古代韵母不同,普通话变得相同了,而赣语中还保留着不同的特点,如:
南昌 吉安市 抚州 宜春
搬pon pon pon pon
班 pan pan pan pan
官 kuon kuon kuon kuon
关 kuan kuan kuan kuan
除吉安、萍乡一带无入声之外,全省其他地方的赣语及其他方言基本上都有入声。古代的入声字在吉安、萍乡一带的基本情况是:古清声母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去声,次浊声母字有的读阴平,有的读去声 。
词汇方面:太阳叫“日头”或“热头”(有的地方“日热”读音不分)。下雨说“落雨”。站立大部分地方说“?隆保ǘ寥纭凹肌保?有的地方读如“欺”)。坐着喝茶,说“坐到吃茶”。交合说“戳”。第三人称代词说“渠”。我的说“我个” 。
赣语是江西省最主要的方言,它不仅覆盖了全省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甚至还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福建、浙江等邻省的部分地区。江西省内的赣语区包括以下62个市县: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永修县、修水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高安市、奉新县、靖安县、武宁县、宜春市、宜丰县、上高县、清江县、新干县、萍乡市、新余市、万载县、丰城市、吉安市、吉水县、峡江县、安福县、莲花县、泰和县、永新县、宁冈县、井冈山市、永丰县、万安县、遂川县、抚州市、金溪县
礼陂县、崇仁县、宜黄县、乐安县、南城县、黎川县、资溪县、东乡县、进贤县、南丰县、广昌县、鹰潭市、贵溪市、万年县、余江县、余干县、乐平市、鄱阳县、横峰县、弋阳县、铅山县、景德镇市等地区 。 江西省内的赣语区可分为昌靖片、宜浏片、吉茶片、抚广片和鹰弋片。
昌靖片
昌靖片:包括南昌市、南昌县、新建、安义、永修、修水、德安、星子、都昌、湖口、彭泽、高安、奉新、靖安县、武宁等市县。湖南省平江也属此片。
昌靖片有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入声分阴阳,阴入调值高,阳入调值低。(三个县例外:修水入声不分阴阳。星子入声限于古入声清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古全浊声母字今归阳去。湖口无入声,古入声字今归去声)。如南昌市: 百 白绿 六
阴入 阳入 阴入 阳入 第二,去声分阴阳,如南昌市,阴去45调,阳去11调:旦蛋冻洞半伴 第三,声母送气影响调类分化。高安市、奉新、靖安、武宁这四地例外。声母送气影响调类分化,这一现象在全国的汉语方言中并不多见,如:普通话,铜、农,两字一个送气,一个不送气,两字声调仍然相同。再、菜,两个字一个不送气,一个送气,两字声调仍然相同,但在南昌话中,铜,农,由于铜字送气,农字不送气,两字声调不同;再,菜,再字不送气,菜字送气,两字声调不同,菜字变成上声,与“彩”字相同。 声母送气影响调类分化,各地具体情况不尽相同,这里不作详述。
武宁县保留较完整的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在赣语中属于个别例外,与吴语和湘语的一些地方类似。
星子、都昌、湖口、武宁、彭泽等县靠近九江官话区,受官话影响,说“喝茶”不说“吃茶”。湖口说“站”不说“徛”,靠近铜鼓客家语区,说“热头”不说“日头”。其他地方都说“吃茶”、“徛”和“日头” 。
宜浏片
宜浏片:包括宜春市、宜丰、上高、樟树、新干、新余市、丰城市、万载等市县。湖南省浏阳市、醴陵市也属此片。
宜浏片的特点是有入声,但不分阴阳,“百白绿六”等字声调相同。去声也不分阴阳。丰城和万载入声分阴阳,阴入低,阴入高,属例外情况。宜浏片除新余之外,声母送气都不影响调类分化。
宜丰、上高、新淦、万载四县声调有变音现象,变音为高升调,表示小称、爱称,鄙称等感情色彩。刮风多说“发风”,而昌靖片多说“起风” 。
吉茶片
吉茶片:包括吉安市、吉安县、吉水、峡江、泰和、永丰、安福、莲花、永新、宁冈、井冈山市、万安、遂川、萍乡等市县。湖南省的茶陵、攸县、炎陵县也属此片。
吉茶片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入声,而全省其他地方一般都有入声。吉茶片大多数地方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注意普通话虽然也是这四个声调,但内涵并不一样。吉茶片古入声清声母字今归阴平,全浊声母字今归去声,次浊声母字有的归阴平,有的归去声。例外情况有:峡江古入声字统归阴平。宁冈古入声的清声母字归平声,浊声母归去声。永丰北部有入声,不分阴阳;南部有入声,分阴阳,阴入低,阳入高。万安和遂川有入声,来自古清声母字,古入声全浊声母字和部分次浊声母字今归去声。
宁冈和井冈山市的赣语只有三个声调,是全省声调最少的地方,连读变调比较丰富。所谓连读变调,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字单独念是一个声调,而在连贯的语流中,加在别的字前后,又变成了另一个声调。连读变调是比较复杂的语音现象,有多种原因可能造成连读变调。
吉茶片“八、发”等字韵母多读[?]或[ε]等前元音。“产”字除峡江读[s]声母之外,都读[ts‘]声母,与赣南客家话相同,(全省其他地方一般都读[s]声母。)刮风说“发风”。插秧说“莳田”(全省其他地方一般说“栽禾”)。把东西藏起来说“摒”。衣服被钉子钩破说“烂了”,不说“破了”。这些都与赣语其他片的大多数地方不相同。
“关”字在赣语吉茶片和赣南客家语中一般都有两个读音,姓关的关读[k]声母,关门的关读[k‘]声母 。
抚广片
抚广片:包括抚州市、临川、崇仁、宜黄、乐安、南城、黎川、资溪、金溪、东乡、进贤、南丰、广昌等市县。福建省的建宁,泰宁也属此片。
说到抚广片的特点,首先就会想到古透定母字今开口呼的读法。透定母字今逢开口呼读[h]声母(文读[t‘]声母),如:
汤 桃 贪 头 托 踏
抚州
黎川
有的地方,如黎川和广昌,透定母字不仅今开口呼声母读[h],齐齿呼、合口呼、摄口呼都可读[h]声母,如黎川:
地土突
古来母字今齐齿呼时声母读[t],是抚广片的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如:
犁 刘 镰 龙 粟 两
抚州
黎川
有的地方撮口呼字也读细音,如黎川:
旅滤
南城话比较特殊,流撮一等来母字也读细音,但声母并不读[t],而读[l],韵母也与三等字有差异,一等是[iou],三等是[],如:
楼刘篓柳漏溜
咸深摄字许多地方保留[m/p]韵尾,如:
三 腊 阴 揖 甜 甲
抚州
黎川
全省其他地方很少有阴去(或去声)读降调的,而抚广片的阴去调(包括乐安的去声)则多为降调,这有时似乎给听的人一种学普通话而学得不太像的感觉,其实是误会,如“
菜 靠 变 壮 肺 半
抚州
黎川
抚广片的入声分阴阳,调值大都是阴入低,阳入高,而其他地方的赣语要么是阴入高,阳入低,要么是入声不分阴阳,要么没有入声,这也是抚广片的方言听起来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如:
百 白 绿 六
南昌
宜春
抚州
以上这些特点,在全省其他地方也有零星的表现,却不像抚广片这样比较集中和一致。
词汇方面,把东西藏起来都说“囥”(读如“抗”,集韵宕韵口浪切)。赣东北一带的吴语、徽语和赣语鹰弋片也这样说,此外就只有昌靖片的修水县、武宁县和都昌县说“囥”了。去街上顽儿的“顽”一律说“猥”(广韵贿韵乌贿切),如:抚州,黎川,广昌,进贤。除与抚广片相邻的丰城、余江也说“猥”之外,江西全省其他地方都不这么说 。
在抚广片中,南丰县和广昌县这两个县较为特别,兼有赣语和客家语的一些特点,可以看作赣语和客家语之间的过渡地带。南丰和广昌都说“食饭、食茶”,不说“吃饭、吃茶”,影母开口呼字基本上不拼[]声母,而拼零声母,来母齐齿呼字不读[t]声母,这些特点像客家话。但是,这一小片毕竟有更多的赣语特点。如说“我个”,不说“ 介”,透定母开口呼字读[h]声母。另外,广昌阴入高,阳入低。南丰的入声依古韵母分成两类,咸深山臻摄的字无论古声母清浊,今入声调值都低,宕江曾梗通摄的字今入声调值都高,这个现象是全省唯一的 。
鹰弋片
鹰弋片:包括鹰潭市、贵溪、余江、万年、乐平、景德镇市、余干、鄱阳、横峰、弋阳、铅山等市县。
鹰弋片与其他片相区别的主要特点是第三人称代词“渠”读送气清音[k‘]或[](例外:余干读[h],弋阳读零声母,铅山读[k]),而赣语其他地方和客家语区读不送气音。其他特点有:太阳一律叫“日头”,不叫“热头”,下雨都说“落雨”,喝茶说“吃茶”(靠近九江官话区的彭泽和波阳北部说“喝茶”,交合说“戳”,我的说“我个”,把东西藏起来的“藏”基本上说“囥”(与抚广片同,与其他片异),影母开口呼字都读[]声母,不读零声母。
在鹰弋片中,横峰、弋阳、铅山三县有比较多的相似之处,可以看作一小片。它们的特点是:“我”字都读[a]平调。“官关、三桑、搬帮”三对字三县都分别同音,而“搬班”二字三县都不同音。“头”字都读[]。梗摄字没有文白两读,如“病”字读[p‘in],不读[]。
波阳“班=帮三=桑胆=党镰=粮盐=洋”等字同音,是该县方言的一个特点。
余干的入声很特别。无论阴入还是阳入,单字调可以说都是一个同样的短促低调,但事实上入声字总不会这样单说,后面总是要紧跟着一个鼻音[n]或[η]。咸深山臻摄的字是[n]尾,宕江曾梗通摄的字是[η]尾。这个[n]或[η]在阴入后面读得高,在阳入后面读得低,阴入阳入就靠这个后缀的鼻音的高低来区别。事实上,在正常说话时,入声字和鼻音后缀连成一个音节,如:八拔百白叔熟。只有在单独强调地说一个字时,才听得出是由两个部分组成。赣语还分布在邻省的一些地区,这里不作介绍。

❼ 方言介绍

中国方言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⑴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陕西、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端口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客家人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等省,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和广西东南部为主。客家人从中原迁徙到南方,虽然居住分散,但客家方言仍自成系统,内部差别不太大。四川客家人与广东客家人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可以交谈。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3.6%。

湘 方 言

又称湘语或湖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通行地域较小的一种方言。湖南省有多种不同的方言,湘方言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通行地域 湘方言通行于湖南省的岳阳、南县、汨罗、湘阴、沅江、益阳、桃江、安化、宁乡、长沙、望城、株洲、湘潭、湘乡,双峰、涟源、娄底、新化、冷水江、叙浦、辰溪、 邵阳、 邵东、新邵、隆四、洞口、武冈、新宁、城步、 东安、 零陵、双牌、祁阳、祁东、衡阳、衡山等地,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小半。此外,广西北部全州、灌阳、资源、兴安等 4县也通行湘方言。使用人口估计在2500万以上。
分区 由于社会、历史、地理以及政制变革等各方面的因素,古老湘语南、北、西三面长期以来处于官话方言包围之中,东部又受客、赣系方言的影响,以致语音系统不断产生变化,逐渐形成了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种明显有别却又并存并用的特殊局面。从地理上看,新、老湘语的通行地域恰好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因此,有人把它称为北片湘语和南片湘语,这就是湘语的两个方言片。新湘语和老湘语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系统上。南片老湘语比较保守,古全浊声母字一般仍多念浊声母;北片新湘语受官话方言的影响而有逐渐靠拢官话的趋势,语音上突出的表现是由繁到简,古全浊声母字一般都已念为清声母字了。北片新湘语主要通行于湘北、湘中一带,如长沙、株洲、益阳等;南片老湘语广泛通行于湖南中部、沅水东南、 湘水以西和资水流域, 如湘乡、双峰、邵阳、武冈等。

吴 方 言

习惯上称吴语,也叫江浙话或江南话。"吴"是古代地域名称的沿用。
通行地域 吴方言通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东北部、福建西北角和安徽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大约有 110多个县市,使用人口7000万左右。具体情况如下:
江苏省境内属吴语或以吴语为主的县市共有21个:丹阳、金坛、高淳、溧阳、宜兴、武进、常州市、江阴、沙洲、靖江、南通、海门、启东、常熟市、无锡、无锡市、苏州市、吴县、吴江、太仓、昆山。溧水县南部孔镇、新桥、白马等乡镇也属吴语区。上海市以及所属的10个县:上海、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崇明、南汇、川沙、宝山、嘉定都说吴语。浙江省除西部淳安(包括旧遂安)和建德(包括旧寿昌)两县外,基本上都在吴语区的范围之内,但浙江南部洞头、玉环、平阳、苍南、泰顺、庆元等县是吴语和闽语的交错分布区。建德县北部下包、乾潭及其以东的各乡镇,南部唐村、里叶、大店口等地仍在吴语区内。江西省东北玉山、广丰、上饶3 个县和上饶市也是吴语区。此外,福建省西北角的浦城县县城及其以北的乡镇,安徽南部郎溪县北部的梅渚、岗南一带和广德县的下寺、芦村等地也说吴语。
分区 吴语按其语言特点可区分为 5片:太湖片,台州片,东瓯片,婺州片,丽衢片。
太湖片 即北吴语片,包括江苏吴语21个县市,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浙江旧杭州、嘉兴、湖州 3府,以及浙东旧宁波、绍兴两府,以上海话或苏州话为代表。这一片分布面积最广, 使用人口最多, 可再分 6个小片:①常州小片,包括沙洲、江阴、武进、宜兴及其以西苏南吴语各县市和安徽郎溪、广德的部分乡村,江北靖江的老岸话,南通东部、海门和启东北部的通东话也属这一小片。②苏沪嘉小片,包括上海市及其所属各县,常熟市、无锡市及其以东苏南吴语各地,浙江省的嘉兴市、平湖、嘉善、海盐、桐乡、海宁,江北南通、海门和启东南部的启海话属这一小片。③湖州小片,包括湖州市、长兴、安吉、德清和余杭。④杭州小片,即杭州市及其郊区。⑤临绍小片,包括临安、富阳、桐庐、萧山、绍兴市、上虞、诸暨、新昌、余姚、慈溪和建德县的下包、乾潭以东乡镇。⑥明州小片,包括宁波市、鄞县、镇海、奉化、象山、宁海、定海、普陀、岱山。
台州片 包括天台、三门、临海、仙居、黄岩、椒江市、温岭、玉环,宁海县岔路以南和乐清县清江以北地区也说台州话。这片以临海话为代表。
东瓯片 即温州片,温州话旧称瓯语,通行于温州市、瓯海、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以及洞头、苍南、青田的部分地区。这片以温州话为代表。
婺州片 包括浙江中部金华地区的金华市、兰溪、浦江、义乌、东阳、武义、永康、磐安,以金华话为代表。
丽衢片 包括处州小片和龙衢小片:①处州小片,包括缙云、丽水、云和、青田等县和景宁畲族自治县。武义县南部旧宜平县部分、文成县的南田区、泰顺县北部和庆元县的东北部也属这一小片。②龙衢小片,包括龙泉、庆元、松阳、遂昌、江山、常山、开化、衢州市、龙游。福建省浦城县的北部,江西省的玉山、广丰、上饶和上饶市也属这一小片。这片以丽水话为代表。

粤 方 言

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广府话,当地人称白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粤方言通行于广东、广西境内 ,以广州话为中心。使用人口约4000万。通行地区大致如下: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3个,即南宁、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 、梧州、玉林 、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钦州、合浦 、浦北、灵山 、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美洲华侨和华裔几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粤方言区。
分区 粤方言内部按其语言特点和地理分布可以分为4个片:①粤海片,主要分布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粤中、粤西南和部分粤北地区,是粤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个片,以广州话为代表,它在粤方言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和影响。②四邑片,主要分布在台山、开平、恩平、新会、斗门等县,以台山话为代表。③高阳片,主要分布在湛江市、茂名市所属各县和江门市所属的阳江县和阳春县,以阳江话为代表。④桂南片,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邕江、郁江、浔江沿岸的南宁市、横县、贵县、桂平县、平南县、藤县、梧州市,玉林地区的玉林县、北流县、容县、博白县、陆川县,钦州地区的钦州县、合浦县 、浦北县 、灵山县和北海市,梧州地区的苍梧县、岑溪县 、昭平县 、蒙山县、贺县、钟山县,一般以南宁话为代表。它的语音比较一致,也存在一些分歧。桂南片按其内部的异同又可以分为四个方言小片:广府片、邕浔片、勾漏片和钦廉片。

闽 方 言

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 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具体地点如下: 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 120 个以上。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国的华裔社区中,闽方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之一。
分区 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 闽南方言 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 潮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闽东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 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

主要语言特征 语音方面 ①声母:各地闽方言的声母比较一致,大都只有15个,称为"十五音"系统。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
a.没有唇齿声母f,古非敷奉声母字口语中一部分读为p-、读书音则为h-(或x-),即所谓"轻唇归重唇"。
b.古知彻澄声母字,多读t-、即所谓"舌上归舌头"。
c.古全浊声母并奉定从澄群字多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少数读为送气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闽方言口语读为k-或零声母。
e.古照组声母字与古精组字混读。
②韵母:闽方言各地在韵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a.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方言保留较少,闽北方言和闽中方言则几乎已无塞声尾韵而只有鼻音尾韵了。
b.闽方言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白异读现象,闽南方言特别突出,几乎文、白两读各成系统。
c.闽方言不少地区(尤其是闽南方言)有丰富的鼻化韵。
d.闽方言不少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如闽南方言中的厦门、潮州、台北等地都没有y-韵。
e.闽方言中部分地区存在着"双韵尾"的现象,主要表现在闽东、闽北、闽中三个方言区。
③声调:闽方言各地都有入声调,声调数目6~8个,以7个为多见。闽南方言的潮州话有八声:平、上、去、入各分阴、阳;闽北建瓯话、闽中永安话都只有六声:闽北是平、上不分阴阳,而去、入分阴阳;闽中是平、上分阴阳而去、入不分阴阳。七个声调的地方遍布闽南方言的厦门、台北、海南、浙南等地和莆仙方言的莆田、仙游,以及闽东方言的福州、福安等地。闽方言中还普遍存在着复杂的音变现象,其中闽南方言、闽中方言有相当整齐的连读变调规律,闽东方言、莆仙方言在连读时音变涉及声母、韵母的变化。表以潮州话两字组的连 读变调为例。
词汇方面 闽方言有一大批属于本方言区常见而其他方言少见的方言词。这些方言词有两个特点:一是继承古代的语词多,二是单音节词多。例如 "卵"(蛋)。"目"(眼睛)、"涂"(泥土)、"曝"(晒)、"拍"(打)等等,都可以从古籍中找到出处,也都是单音节词。此外,也有一部分闽方言词借自外语。这些外来词大都借自印度尼西亚-马来语,形成了闽方言词汇中的独特色彩,例如厦门话"雪文"(肥皂)来自sabon,"道郎"(帮助)来自tolong,"洞葛"(手杖)来自tongkat,"斟"(接吻)来自chium。也有一些来历不易判明的方言词,例如"扬"(抽打)等。
在闽方言的五个片中,有许多方言词是各片共有的, 但也有不少方言词只存在于某一些地方。大致说来,在五个闽方言片中,闽东、闽南、莆仙三个沿海片词汇上比较一致,而闽北、闽中两个片,则有不少和闽东、闽南、莆仙不一样的语词。
语法方面
①名词附加成分的运用。
②人称代词单复数的运用。
③数词"一"和指示词"这"、"那"的省略。量词前面的数词"一"或指示代词"这"、("那")在闽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词直接与名词组合。例如潮州话:"张画雅绝" (这张画很漂亮),"只鸡肥死"(这只鸡很肥)。与此相关,指示代词"这"、"那"不能直接修饰名词,如普通话"这人很好"在闽方言说成"只个人很好",不能说"只人很好";同样,"这书"也只能说"只本书",不能说"只书"。
④"形容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形式在闽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词直接组合的形容词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细"(小)。例如厦门话"大只牛"、"细泡灯"等。
⑤动词"有" 的特殊用法。闽方言动词"有" 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完成时态。例如:福州话"我有收着汝个批"(我收到了你的信),厦门话"伊有食我无食"(他吃了我没吃),台北话:"我有买"(我买了),潮州话"你有睇电影阿无?"(你看了电影没有)。
⑥宾语提前的现象比较常见。 如"苹果买两斤"(买两斤苹果)的说法就很普遍。普通话 "主语-动词-宾语"的句式在闽方言中常加上一个介词"共"(或"甲"),并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例如"我共汝讲"(我告诉你)。
⑦动词"去"常用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已成为结果,相当于"已经"的意思,例如"飞去了"(已经飞了),"死去了"(已经死了),"碗破去了"(碗已经破了)。
⑧特殊的比较方式。闽方言的比较句有特别的结构,福建、台湾的闽方言多用"甲-较-形容词-乙"表示,如厦门话"伊较悬(高)我",台北话"高雄较大新竹"。 也有简单一点的表达方式:"甲-形容词-乙",如福州话"伊悬(高)我"。广东省内的闽方言(潮州话、海南话)比较的方式略有不同:"甲-形容词-过-乙"如潮州话:"牛大过猪"。闽方言的等式比较,常用形容词"平"的重叠来表示"一样",如"我共伊平平悬"(我跟他一样高)。
⑨"把"字句的表达方式。 闽方言"把"字句的表达方式是把宾语提到最前面,后面跟一个"甲伊"(把它)即:"宾语-甲伊-动词",闽南方言片各地普遍通行这种说法。

赣 方 言

又称赣语,是汉语七大方言区中通行面积较小、使用人口最少的一个方言。赣方言并非"江西话",江西省境内除赣方言外,还有客家方言、吴方言和江淮官话,江西的邻省也有赣方言。由于赣方言和客家方言有不少共同特点,有的语言学者认为可以把二者合并为一个大方言区,称为客赣方言。
通行地域 赣方言通行于江西省中部和北部,湘东和闽西北;鄂东南和皖西南一些县市通行的方言,其特点近似赣方言,有的学者认为也可以划入赣方言。
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 60 多个县市。包括南昌、景德镇(城区)、萍乡和宜春、抚州、井冈山三地区的各县市:南昌、新建、安义、靖安、奉新、高安、宜丰、铜鼓(也有人认为通行客家方言)、上高、万载、分宜、新余、 清江、丰城、 进贤、东乡、临川、金溪、资溪、南城、 黎川、崇仁、 宜黄、乐安、南丰、新干、峡江、永丰、 吉水、吉安、 泰和、永新、莲花、安福、宁冈、遂川、 万安,上饶、 九江两地区的大多数县市:波阳、余干、 万年、鹰潭、 贵溪、余江、弋阳、横峰、铅山、乐平、 永修、德安、 星子、都昌、、彭泽、武宁、修水,赣州地区的广昌、石城、宁都、兴国、于都、瑞金、会昌等县也有使用赣方言的乡镇。此外,通行赣方言的还有湖南省东界的13个县:临湘、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桂东、汝城、常宁、资兴、安仁,有人认为岳阳、永兴也属赣方言区;福建省西北部的 4个县市:邵武、光泽、建宁、泰宁;湖北省东南部与江西省连界的 8个县:通城、蒲圻、崇阳、通山、阳新、咸宁、嘉鱼、大冶;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地区的望江、东至、宿松、怀宁、太湖、潜山、岳西、桐城等县的方言,据初步了解,也和赣方言相近,目前归属未定,可能也将划归赣方言。使用人口约3000万。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尚芳呼吁:要像抢救濒危动物那样,抢救浙江濒危的方言,这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了。专家指出,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变迁又折射出社会的变迁,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濒危方言需要抢救,也是有抢救价值的。

关于濒危汉语方言问题(曹志耘)

1.1 什么是濒危方言?
汉语方言中究竟有没有濒危方言? 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似乎并不明确,或者说并不一致。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什么是濒危方言,应当如何判断濒危方言。
“濒危”意为“接近危险的境地”(《现代汉语词典》) ,对语言或方言来说即濒临消亡。据此理解,汉语方言中无疑存在着并非个别的濒危现象。
从语言的变化消亡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在汉语方言中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突变型和渐变型。突变型,是指弱势方言在强势方言的强大冲击之下,最终彻底放弃弱势方言,改用强势方言。突变型变化消亡往往需要经过几代人才能完成,中间一般还要经过一个弱势方言与强势方言并存并用的双方言的过渡阶段。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突变型汉语方言的情况通常是这样的:老年人只使用弱势方言;中青年人弱势方言与强势方言并用,其中中年人以弱势方言为主,青年人以强势方言为主;少儿就基本上只用强势方言了。渐变型,是指弱势方言在受到强势方言的影响和冲击之下,逐渐磨损、丢失自己原有的一些比较特殊的成分,同时不断吸收强势方言的成分,使自己的语言系统朝着强势方言的方向发展演变。
我们这里所说的濒危汉语方言主要是指处于突变型过程中的方言。不过,实际上,渐变型的方言也完全有可能成为濒危方言,只是这个过程很漫长,一般不易观察得到。
1.2 濒危方言与濒危语
在一些人看来,语言濒危现象只发生在一些使用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语言当中,而汉语方言使用人口多达数亿,不可能出现濒危现象。或者认为某些汉语方言的濒危以及汉语方言迅速整合趋同的现象只是汉语内部语言调整和标准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不能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相提并论,也用不着大惊小怪。
对于第一种看法,我们认为,跟语言濒危与否直接相关的因素并不是使用人口的数量,而是使用群体的势力——尽管这二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濒危语言与弱势群体相联系。汉语方言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内部究竟应该如何划分,划分到什么程度算“一种”方言,现在尚无定论。如果把汉语方言当作是一个整体,或即使按现行的办法分成10 种方言,那么可以预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语方言不会有“濒危”之虞。但汉语方言尤其是东南地区汉语方言内部的巨大差异是有目共睹的,所谓“吴语”、“闽语”等等,实际上只能算是“一个方言区”,而不能看作是“一种话”。如果我们可以把吴语区各地的方言看作是“许多种话”的话,那么马上就可以看到这些“话”之间人口多寡不一,势力强弱不等,生命力大小也不同,其中有些“话”已经处于濒危的状态或濒危的边缘了。当然,我们也承认,在实际操作中,认定濒危方言比认定濒危语言要困难得多。
对于第二种看法,我们认为,方言是一定地区人民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和一定地区的地域文化相联系的。因此,跟民族语言一样,一种方言的消亡,就意味着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那种交际和思维工具的永远丧失,就意味着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那种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的永远丧失,也意味着人类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受到严重的破坏。因此,濒危方言现象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当然,由于汉族各地文化既有差异性,又有统一性,改用其他汉语方言或普通话的人并不至于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在这一点上,濒危方言与濒危语言有所不同。
1.3 为什么会有濒危方言?
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不会停止说话。另一方面,任何地方的方言都具有丰富而完善的表达系统。方言消亡的根本原因,是这种方言的“用途”越来越少,“作用”越来越小,简而言之,是因为这种方言“没用”了。在当今的汉语方言中,方言“没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和严重, “没用”的方言越来越多。事实上,与处于同一境地的那些弱势的民族语言比起来,弱势汉语方言的处境更为艰难,这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语言政策中对方言缺乏明确的规定,方言的语言地位低。
(2) 使用范围极为有限,如目前学校、公务、传媒等正规场合一般不允许使用方言,甚至在不少家庭里方言的用途也在减少。
(3) 有言无文,无书面语和书面文献(粤语除外) 。

二 濒危汉语方言的几种类型
2.1 如上所说,由于汉语方言内部的划分远未具体化,要认定哪些方言属于濒危方言仍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某地的一种话”或“一种某地的话”是濒危方言。但濒危汉语方言的具体数量、分布情况以及它们的濒危程度等等,一时还无法描述。在这里,我们只能大概地归纳一下濒危汉语方言的类型,并作一些举例性的说明。
2. 2 目前,最显眼的濒危方言是那些使用人口较少、处于强势方言包围之中的弱势方言岛,例如笔者所接触过的九姓渔民方言和浙江的一些畲话方言岛。
九姓渔民是我国旧时的一类贱民。他们以浙江省西部三江交汇的建德市梅城镇(旧严州府府治)为中心,主要分布在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七里泷一段)上,即建德、兰溪、桐庐一带。
传统的九姓渔民在家里使用船上话,跟当地人交往使用当地方言。今天,真正地道的船上话只有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会说。中年人受当地方言影响很大,常常会不自觉地把当地方言的成分混入船上话。青少年主要生活活动在非九姓渔民社会里,他们已经说不好船上话了,而且使用船上话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估计再过十来年,船上话就会基本消亡。
绝大部分畲族使用一种接近客家话的汉语方言——畲话。畲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分布在汉人的汪洋大海里,如今,他们生活、学习、工作都必须与当地汉人打交道,必须学习使用当地的强势方言。据笔者观察,现在分布在浙江省金华、遂昌、云和等县的畲族的年轻人使用畲话的机会已越来越少,在一些畲族村青少年已经不学习使用畲话了(如金华县大坑村) ,在个别畲族村已经没有人会讲畲话了(如金华县鸽坞塔村) 。如此发展下去,预计这些地区的畲话方言岛将会逐渐消亡。
2.3 在两种方言交界的地带,如果这两种方言的势力不均等的话,一般会发生如下的情况: (1) 强势方言影响、冲击弱势方言,弱势方言向强势方言靠拢; (2) 弱势方言萎缩自身的用途和地盘,逐渐被强势方言所“蚕食”; (3) 弱势方言的使用者成为弱势方言和强势方言双语使用者,其中在有些情况下会逐渐向强势方言单语使用者转变。在官话方言与其他方言交界的地带,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例如原吴语北部与官话交界的地带,现在有些(如南京一带) 已经转变为江淮官话了;在今湘语与官话交界的地带,有些湘语方言正处于“西南官话化”的过程当中,如湘语西北部

❽ 井冈山黄洋界为什么读做黄洋盖

黄洋界huáng yáng jiè
读盖是口音的原因。湖南人把张家界叫着张家盖。而我们是根据界字的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去读张家界(介)的,但当地人是依然用传统的古音去读的,所以就有盖的读音了。江西井冈山的黄洋界,当地人也是读着“盖”。把“界”读着“盖”应该就是方言的读音。
而“界”对于全国其他广大地区的人民,一般读“介”,不读“盖”。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4093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154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775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242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460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464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398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4036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352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