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毛线织品 » 毛线马虎帽怎么打

毛线马虎帽怎么打

发布时间: 2022-10-11 03:38:04

㈠ 当涂这个地方怎么样

一、生产习俗

发土 旧时,正月初四或初八,农家带香纸爆竹到自家田里,面朝大利方向(旧历书上标有某方大利)站定,烧香纸爆竹之后,拿着铁锹,喊一声“哎!色色累。”挖一棵稻桩子带回家,供在堂屋的香炉里。这时,农家主妇向发土人奉上一碗欢团茶,以示祝贺。此俗今已不存在。

浸种 清明前后浸种。浸种的缸或盆子里要插上柳树条和1把镰刀,意思是让秧苗象柳树一样茁壮成长,让镰刀来驱除邪祟。至今尚有此俗,但仅存“报青”之意。

开张 旧时,商店开业,都要树立金字招牌,择吉开张。招牌上披红插花(挂上1条长幅红布,插上1对精制的金花)。店家焚香放鞭炮。附近的店家和亲友前来祝贺,店主备办酒席请客。现在,商店开业还要在门前摆放花篮。
敬财神 旧时,店家有“请财神”之俗。店里设1个木制神龛,里面安放一尊黑虎玄坛神像,即财神菩萨。每月初一、十五都向财神焚香礼拜。尤其是正月初一零点的请财神仪式十分隆重。店主备三牲供品、金银实物(称为现宝),点上财神烛,焚上贡香,燃放很长的鞭炮,恭请财神爷降临。还办1桌丰盛的财神酒,让大小店员一起聚餐。此俗今已不存。

货郎担 旧时,有货郎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货郎摇鼓还有名堂,进村摇的鼓点是“出动,出动,出出动。”唤人们出来购货。人出来多了,货郎就高兴地摇“嘿得隆咚!嘿得隆咚!”建国后,交通渐渐便利,商品流通较快,货郎担已逐渐消失。

打造渔船 旧时打造渔船,桑树不能用在船头上,槐树不能用在底板上,这叫“头不顶桑,脚不踩槐”。渔船建造成功,要在船头横板里口正中的部位,挖1个浅洞,放l块大龙洋(银元),象征船入长江,如龙得水;如果没有龙洋,就放一枚顺治钱(铜钱),意思是船入江河,顺风顺水。这种做法叫“避龙口”。此俗今已不存。
二、人生习俗

满月 孩子出生1个月,产妇娘家为孩子送摇篮、窝被、衣服、鞋袜、帽子等。家长请剃头匠为孩子剃满月头。男孩大脑后留一小撮头发,称“看家毛”,有的地方叫“鸭骚子”。女孩则全剃光,连眉毛都剃掉,说这样毛发长得乌一些。

抓周 孩子满1周岁时,外婆家要为孩子买一些玩具、书笔、糖果等东西,放在孩子面前,让其随便抓取。孩子抓到什么东西就预示着长大了会干此类工作。

看(送)日子 男方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生辰八字推算完婚时日,叫“看日子”;将看好得日子用红帖写好,请媒人送给女方,叫“送日子”。送日子这天,男女双方都要散发请柬,宴请亲戚,并给双方媒人共行六礼(钱物),即小礼、大礼、梳妆礼、会亲礼、开门礼、祠堂礼。

送嫁妆 女方请若干名男青年,在媒人带领下把嫁妆送到男方家里去。嫁妆多少、贵贱由家境而定,但每样都是双的。每件嫁妆上都贴一个红双喜子,放上松柏枝。马桶里放5枚红鸡蛋、1把筷子,再加花生、枣子等,意思是早生贵子、五子登科。

闹房 拜堂的当天晚上,人们闹房作乐。有的要新郎新娘抬着茶盘子倒茶,有的要新娘点香烟等等。还有隔墙偷听新人私语的闹法。
三、生活习俗

衣服 建国前,人们大都穿便衣,布料一般是棉织品,很少有丝织品。冬季,男子内穿白布衬裤褂,外套棉袄裤,再外面是长棉袍子加竹布大褂。老年人在棉袍里加一件棉背心。上衣一般都是对襟布扣,棉袍大褂是大衣襟。有的人穿棉套裤,这是两只棉裤管,裤管上端钉带子,系在裤带上。棉裤和棉套裤有大小管之分。大管裤下端是个圆筒;小管裤下端开有5寸长的口子,可以折叠起来,系上带子保暖。春秋季穿短夹袄(两层布做成),比较富裕的人家穿夹袍子,还外罩大褂子。夏季穿短裤褂,乡下有的人却不穿裤子,只围1条围腰布,上身打赤膊。妇女都是大衣襟上衣,裤子样式同男人的差不多。城关妇女有穿旗袍、裙子的。偏僻乡村的已婚妇女有晚上打赤膊乘凉的习惯。婴幼孩童穿和尚领衣服,只系带子,没有钮扣。50年代之后人们大多穿中山服、列宁装等制服和二五大衣。妇女也不穿大襟褂子了。80年代后,人们衣着不断时装化,衣料有各种各样棉、麻、毛、丝、化纤织品。

帽子 20年代前后,男人戴瓜皮帽、共和帽、猴头帽、鸭舌帽等。瓜皮帽状如半截西瓜皮,一般用黑色缎料制成,帽上安一红色或黑色顶子。猴头帽又名马虎帽或强盗帽,由黑纱织成,卷起来戴在头上;若放下来可罩到脖颈,双眼处开有洞缺,不影响视物。妇女大多包布头巾,中老年妇女戴“瓜勒片”,即由两片如荷花瓣状的夹布片结成的无顶帽子。小孩戴狮头帽、狗头帽、道士冠帽,帽子前沿都订有4块银质薄片压制成的字,如“开通关煞”、“福如东海”、“长命百岁”等,中间还订个大肚罗汉像,或订个“福”字。狮头帽后面还有个披风,披风下沿订几个响铃,小孩头一动,银铃就叮叮作响。农村人多戴斗笠,又叫箬帽。雨天用苇叶作衬的尖顶小箬帽和圆顶大箬帽。还有睛雨两用的细箬帽,这是新婚妇女的娘家请篾匠特意加工的,由油纸和花布作衬的尖顶帽。自80年代起,冬季人们很少戴帽子,只有年龄大的人戴毛线帽和皮、棉帽。夏天的各种遮阳帽,除草帽外,主要起装饰作用。

鞋袜 建国前大多穿布鞋,很少有穿胶鞋、皮鞋的。单鞋有圆口、方口、剪子口、鸭舌口多种;棉鞋以两片瓦式样的为多。妇女穿绣花鞋,一般用黑色面料,新婚妇女穿红缎绣花鞋。农民夏天穿草鞋或打赤脚。雨雪天穿钉鞋,为一种布帮布底、用桐油浸透外层并在鞋底加铁钉防滑的雨鞋。市民一般穿长筒棉纱袜,农村有不少人穿布缝制的长筒袜。建国后,人们逐渐穿上了胶鞋、塑料鞋、皮鞋及尼龙袜。80年代以来,人们大多注重穿各种款式的皮鞋和优质化纤织袜,力求舒适、时髦。

发型、首饰 建国前,男子多为分头、平头和光头。城镇青年女子剪齐耳短发,也有少数烫发的,老年妇女仍留“巴巴鬏”。乡村女子出嫁前留1根长辫子拖在背后,出嫁后就将辫子绕成“巴巴鬏”,鬏外套黑丝网子,插上4根银卡子,右上方插一根绿色包包针,再上1根银簪子。首饰是妇女、孩子用的。妇女一般都戴耳环,有赤金、包金、煮金的,也有银或铜的。手上套银或玉镯,也有戴戒指的。小孩戴银项圈、银锁,锁上有“长命富贵”等字样。80年代后,男式发型多样,男青年留长发至后颈,还有蓄须的。女子有披肩长发、烫发,花样繁多。首饰多为赤金,也有白金、珠宝等名贵饰物。

主食 粮食以大米为主,也吃一点面粉。部分农村吃一些玉米、山芋等杂粮。一日三餐,中晚餐吃大米饭,早餐吃大米粥或馒头、面条。农村农忙时再下午两点增加一 餐,叫作吃“点心”,也有叫吃“茶”或吃“下昼”的。遇到特殊重活,如大旱盘潮(车水),那就再加一顿半夜餐,叫作吃“小下昼”。

糕点 大致分为点心和糖食两类。点心有馒头、包子、饺子、油条、花卷等。风味小吃有蟹黄包子、菊花烧卖、糖油桂花包子、春卷、炒面等。城镇居民大多喜欢去茶馆吃早点,而不在家里吃早饭。糖食有交切、寸金、酥糖、玉带糕、豆糖等。糖食一般用于婚丧喜庆或过年过节时招待客人,也可作为馈赠的礼品。
菜肴 荤菜以猪肉和鱼为主,也有多种家禽。每年冬季,几乎家家都要腌制咸肉、咸鱼、咸鸭等腊货。比较讲究的人家还做“羊糕”。将羊肉加炒米粉及佐料制成肉冻,切块即成。如果不加炒米粉制成的羊肉冻就叫做“清糕”,也别有风味。螃蟹是较有特色的河鲜,尤以釜山的金脚红毛蟹为上品。70年代以前,煮蟹、炖鳖、蒸河鳗也都是家常菜肴。传统地方菜有葱恍鸭子、蟹黄蹄筋、珍珠圆子、溜鱼头、松鼠鱼、香菇金鱼、金鱼鹅掌、蟹连鱼肚、芙蓉套蟹、雪菜獐鸡等。蔬菜中,大路菜有青菜、萝卜、芹菜、韭菜、苋菜、茄子、冬瓜等,野生的荠菜、萸蒿、茭白、莲藕也是受欢迎的素肴。近些年,西红柿、花菜及各种食用菌等上品蔬菜已经成为家常蔬菜。

饮料 建国前,饮料主要有茶、酒两类,富裕人家喝雀舌、贡针、雨前、云雾等细茶及条茶,一般农家喝自制的野山茶,有“杨山尖子”、“细米子花”及“山里红”等名目。野山茶质粗味涩,喝时放在粗茶壶中用开水泡好,再放在火上煨一煨再喝。农家过去只喝自家制作的米酒,只有来客才喝烧酒。有一种米酒叫封缸酒,是等酒酿出浆后,兑些烧酒,再酿几天,才将酒液倒入坛中封牢坛口,过40天以后开坛,即成黄色芬芳的美酒。80年代之后,一般人家喝中低档条茶、曲酒,讲究点的还喝名茶、名酒;有不少人爱喝葡萄酒、啤酒及雪碧、可口可乐和各种果汁等饮料。

住房 建国前不少农户住草房,有三间一厢的“黄鳝笼子”,有两进两厢的“假八间言,有一进两间的“车筒子”。瓦房中,最简单的是土墙瓦顶,一进两间的“干架子瓦屋”;较好的是两进两厢的“四合院”。城镇有钱人住楼房,楼房外墙用青石条子“做缝”,砖砌封火墙。内里杉木梁柱,大七架,木木落地。铺有楼板、地板。城镇商店的“门面房”,对外的一面不砌墙壁,完全站板,俗称“槽门”。槽门白天全部卸下,好做生意。店面的木柱都立在青石“砣子”上,减少了墙壁,便于装置柜台。到了80年代,农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都住上了砖瓦房,楼房也一天天多起来。

家具陈设 建国前,一般人家堂屋中间挂一幅山水或人物“中堂”画,中堂上方贴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红纸牌位,堂屋中间靠墙横放一张长条案几,上面摆着香炉烛台。靠案几放着一张方桌,几条四腿长板凳。卧室里放一张花板床或宁波床,一张两屉条桌,加上衣橱、木箱、木盆、尿桶之类。夏天,门口还有一张纳凉的春凳(木制或竹制的凉床子)。80年代后,家家都用上了成套家具。家用电器也在城乡普及。
四、岁时节令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过年前后的一段时日都显现出春节的喜庆气氛。
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为“送灶”。古有“君三民四”之说,普通老百姓都在二十四送灶。要准备12个糯米粑粑(灶粑粑,闰年要用13个)、一碗马料(12根稻草剪碎做成)及茶叶米、香烛等物。晚饭后,户主烧香焚纸放鞭炮,把灶老爷从灶前送到大门口,边走边撒马料和茶叶米,嘴里还不断祷告:“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
腊月二十七掸尘,家家户户,每个角落都要进行打扫抹擦,以千干净净迎接新年。
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称为“除夕”。至此,春节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午饭后,家家门扇上贴新春联,门头上张贴红笺,家具上贴着“福”字。下午,人人理发洗澡,换上新衣。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年饭是全年之中最丰盛的酒宴。这餐米饭要烧得多,直吃到年初二,因为三天内不得淘米。年饭后,将锅灶碗筷洗干净,开始“接灶”。家主焚香纸,边走边撒马料,从大门口把灶王爷接回厨房,主妇还得前来叩拜。除夕夜,家家生上火盆,围火守岁,家主还准备一些红纸包,分给子女,作“压岁钱”。
正月初一过“春节”。零点刚过,家家鸣放鞭炮“开财门”。鞭炮燃放完毕,将大门合起来,称为“守财”。早上起来,吃过鸡蛋面条,到邻居家去拜年称为“道吉”。初几里,晚辈带上礼物,到长辈家里去拜年,依次为:舅父、师傅、岳父、姑父、姨父等。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俗称过小年。从十四晚上,家家都点上各种灯具。店家挂起了堂名灯笼,灯笼上还标有“四知堂”、“三槐堂”等字样。一般人家点上好多“香油盏子”。这种香油盏子形状如酒杯,底部中间有一个圆柱体,高度略低于盏子口,圆柱体中有小孔,安上灯草,倒上香油,再点燃灯草,即成为盏子灯。城镇比较讲究的人家还挂上走马灯、宫灯等工艺水平较高的灯具。孩子们提着兔子灯、蛤蟆灯、西瓜灯到处戏弄。十五晚上表演花灯,有采茶灯、龙灯、狮子灯等。城乡和大小集镇还有行旱船、挑花篮担子、踩高跷等化妆表演。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天,家家门头上插菖蒲和艾。有的人家还在“香火”上挂钟馗像,在堂屋的坐堂枋上贴端午符,以之避邪。早餐吃粽子、绿豆糕,中餐吃五红,即河虾、黄鳝、苋菜、咸鸭蛋及雄黄酒。妇女、小孩不喝酒,也要用雄黄酒在额头上、身上点抹几下,以避暑毒、蚊虫。划龙船是端午节民间娱乐的一大特色,有装点十分华丽的彩龙船和竞技比赛的草龙船。端午节前夕,亲友之间有大送小的习俗,外婆要给外孙送“端午线”、“端午龙”、夏令衣物及绿豆糕等。端午线就是五色丝线,以此系在孩子的手腕上、脚颈上。家长要给小孩背上布老虎,穿上老虎鞋。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的晚餐很丰盛,还必须宰杀鸭子作主菜。晚上赏月,要将桌子露天放置,桌上摆着月饼、石榴、芋子、菱角、鲜藕及瓜子等食品,一家人围坐品尝、聊天。

二月二 俗称二月二龙抬头,人们把这天看成大吉大利的日子。蓄辫子的小男孩满10岁得在这天剪辫子;新出嫁的姑娘也在这天被接回娘家小住几日;农民把牛牵到田里耕上几犁,以示春耕开始,兆示丰年。

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家家到菜园里集韭菜、大蒜叶子上的露水,再用露水磨墨,写成寸把宽、七八寸长的纸条:“三月三,香花娘子上高山,入地三尺三,自死而亡”。还用红笔将字圈起来,再把纸条贴在灶台上和水缸、碗橱边,说这样可驱除“蟑蝈老”(蟑螂)。三月三还有外出踏青春游的习惯。

六月六 传说这天是皇帝晒龙袍的日子。因此家家也都在这天晒霉,即晒衣物、晒宗谱等。妇女也作兴在这天洗头。

十月朝 旧时,农历十月初一和十月初十的祭祖活动称十月朝。当日,先上老坟山奠祭,后回祠堂吃素酒。十月初一是吃大宗,十月初十是吃小宗。吃大宗是合族来吃,规定年满10岁(有的地区是年满16岁)的男性才有资格吃宗酒;吃小宗是以房为单位,一般不分年龄,全部参加。吃大宗那天,祠堂里的宗书(文书)较忙,每户生孩子娶媳妇要上“喜丁簿”,死了人要上“亡名簿”,作将来上谱的依据。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用糯米加红枣、莲子、绿豆等8样东西煮成稀粥,称为腊八粥。各家条件不同,腊八粥的配料也不尽相同。相传是为纪念释迦牟尼得道之日而煮粥供佛的。

㈡ 安庆市太湖县的风土人情

一、饮食
1、饭食
传统主食是籼米干饭。麦类、豆类、玉米(俗称五谷)、高粱(俗称)、山芋等均视作杂粮,间或配搭食用,以求饭食多样化。建国前,贫困户或逢灾荒年景,大麦、山芋等充作主食。传统习惯是一日三餐,早餐用小麦面食,建国前只富裕家庭偶或为之,建国后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及部分城镇居民中已成习俗。
2、菜肴
素菜分蔬菜和豆制品两大类。传统蔬菜品种繁多,但有季节性。春有白菜苔、豆芽、芥菜、蓬篙、菠菜、春笋、藕等;夏有黄瓜、瓠子、南瓜、冬瓜、茄子、辣椒、豌豆等;秋有豇豆、黄豆、豆芽、丝瓜、茭瓜、扁豆等;冬有萝卜、白菜、冬笋、藕。调味菜有大蒜、葱、韭菜、生姜。建国后外地传入不少新品种,如花菜、马铃薯、梅豆、包心菜、菜笋等。加上用暖室培育,不少蔬菜突破了季节界限。常年供应的豆制品有豆腐、白干、酱干;节日还加制千张、豆皮(腐竹)、生条。荤菜分肉类、禽蛋、水产三大类。肉类以猪肉为主,牛羊肉很少,传统习俗不食狗肉。禽蛋类以鸡和鸡蛋为主,鸭、鹅次之;建国后少数人饲养鸽子,尚未推广。水产类有鲤、鲢、青、草、鳊、乌、鲇、大头鱼,东南乡泊湖还盛产银鱼。另外还有黄鳝、白鳝、甲鱼、虾子。至于野味,建国前有猎户专门捕猎,山区尤多,猎物有野猪、兔子、雁、山鸡、野鸡等。山区腌野猪肉和东南乡腌野鸡是建国前民间传统佳肴。群众普遍有腌制食品习惯,蔬菜类大部均有腌制;荤菜有腊肉、咸鱼、咸鸡、咸鸭、咸鸡鸭蛋等。冬末,几乎家家都用豆腐制作腐乳。
3、饮料
(1)茶:县内山区历来产茶,建国后又向县东南丘陵地区推广。对尊贵客人或喜庆节日来人,除奉茶外,还加奉糖果点心招待。解渴无定时,需要保温。建国前传统保温方法有二:一是在木制或棕编暖壶桶中铺上棉絮或稻草之类,将盛茶的茶壶放入其中,壶嘴露在外面,以便倾倒,可保温约6小时。二是将茶壶置放锅台上留有热水的座罐中,或放进取暖用的大火桶内,有的干脆放进尚有余热的灶膛内。建国后,热水瓶进入千家万户,普遍采用现冲泡现饮用的方式。
建国前,贫困户连劣质茶叶都买不起,便用山楂叶代替,勉强可用。为方便行人途中解渴,交通要道还建有茶亭(又名凉亭),山区更多,义务供茶多由集体负担。
汽水、咖啡、果汁等饮料,建国前只在官绅富户中偶见。建国后市场均有供应,还增加麦乳精、益寿精等营养饮料。夏季,县城、徐桥等地还有冰棒厂生产冷饮,用西瓜解渴也很普遍。
(2)酒:是佐餐饮料。县内建国前无酒厂,只有少数私人酒坊,生产量少。农村中等以上家庭大都是请酒匠上门,或独户或联户酿酒。以白酒为主,兼及糯米甜酒。外地输入的瓶子酒量少价昂,群众多买散酒,以斤两计量,家庭都备有酒壶,作盛酒、斟酒用。建国后县有酒厂,外来瓶酒品种繁多,啤酒、香槟等新品种也为群众普遍接受。
县内传统设宴必备酒,尤其是喜庆筵席还有敬酒、陪酒、猜拳行令习惯。
4、传统食品:
下述传统食品,有些虽非本县独有,但具有一方特色。
(1)豆把:用籼米加绿豆或黄豆、荞麦,添水磨浆,在热锅中烫成面盆大薄饼,切成条状,晒干收藏备用,食时可煮可炒。用肉片、青菜炒的鲜豆把是群众极喜食的传统食品。
(2)挂面:将小麦粉加盐和水搓成条后,悬木制架子上拉长晒干,长4尺左右。它比机制面条柔软鲜美。用肉丝及青菜等蒸炒的面条是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
(3)状元糕:将籼米、糯米掺合,用石碓舂成粉,加水,放进固定模子中蒸熟,形同方印,底边稍大,中以少量芝麻粉作馅,面上用圆筷印几个红点,讲究的加印“状元及第”4字。此食品多用于新女婿或外孙上门时作回敬礼品,以示吉祥。
(4)籼米粉发糕:籼米加水磨浆发酵后,加糖或糖精,放进蒸笼中蒸成不同形状的粑类:置茶盏中蒸熟者叫“黄糕”;散置笼中形同饼子者叫“发粑”;铺满笼中形成整块蒸熟,面撤芝麻粒,食时切成小块者叫“封糕”。
(5)糯米圆子:糯米或略加籼米磨浆晒干备用,食时略加水和,用糖拌黑芝麻作馅,作成饼状蒸熟。它与外地年糕各呈特色。多用作喜庆礼物,馈赠亲朋邻里。
(6)贯香糖、泥铺糖:均用籼米熬的饴糖(俗称板糖)和芝麻为原料。贯香糖以板状质硬的饴糖卷成长约一寸、直径约八分的筒状,中实黑芝麻,外洒白芝麻,食时香脆。泥铺糖以泥状饴糖作成长三寸左右条状,中略加黑芝麻粉作馅,外洒白芝麻,食时甜软。建国前,县城及各乡镇均有私人糖坊做此类食品出售;建国后,贯香糖还作为本县传统食品外销。
(7)爆米糖:将糯米蒸熟晒干,再放入铁锅中炒熟,体积增大,成为爆米,然后将饴糖(或加红白糖),在锅中加热溶化后,再倒入爆米揉压成条状,切成长方形米糖。此物可充饥,可作礼物,原料现成,农村春节前几乎家家皆制作。建国后爆米机出现,用生米直接制成爆米,更为简便。
二、服饰
1、衣服
质料:建国前广大群众以家织土布为最主要衣料。县东南乡产棉花,农户家家纺织。徐桥地区盛产的“桥庄布”能染成青、蓝、黑、绿、黄、紫等不同颜色,为全县群众普遍采用。机织布(旧称洋布)如龙头细布、竹布、哔叽、府绸、斜纹单双面卡叽等,市面也有供应,但只有中等以上人家才添购一些,以应作客或喜庆节日所需。至于丝绸和细麻制品(夏布、香云纱)、皮毛等,只有官绅富户使用。毛线和机织棉成衣(俗称卫生衣)也是如此。
建国后家织土布逐步淘汰,机织布大为普及,并增加灯芯绒、平绒、华达呢布、派克布等不少花色品种。丝绸、呢绒、皮毛也开始进入工农家庭。70年代,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产化纤、呢绒产量日增,到80年代已成为服装主要质料,有取棉布而代之的趋势。
样式:建国前男式(包括儿童)上衣普遍采用对襟式,裤子是叠腰便裤,长袍多用于老年人。至于夏布、丝绸、皮毛等质料的长袍,只有公职人员和富有人家使用。长袍外面加罩的马褂,抗日战争前就少见,建国后绝迹。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服装的主要样式为衬衫、中山装、制服、西装、夹克,冬春还加披大衣。建国后衬衫、制服等样式逐步向工农推广,形成普遍样式。
建国前,女式(包括儿童)上衣普遍采用大襟式,裤子亦系叠腰便裤。旗袍,秋冬季还在袍面加西式外套,只青年女学生和富家少妇穿用。裙子有长短之分,长裙拖至脚面,中老年妇女喜庆日期穿一穿;短裙也要长至膝盖,系青年女学生和富家少妇专用。建国后,旗袍一度绝迹,大襟上衣逐步向对襟转化。建国初女干部和女学生还盛行列宁装、春秋衫。
进入80年代后,服装传统观念大为改变,加上外地城市甚至港澳的成衣大量涌入,不但样式新颖,品种繁多,花色也突破男女界限,并迅速向本县城镇和广大农村普及。
2、鞋、袜、帽
鞋:建国前,群众普遍自家制作。春、夏、秋着尖口或圆口浅帮布底单鞋,冬季着蚌式棉鞋。妇女还喜欢在鞋面上绣上花卉,老年妇女则绣(寿)字图案。儿童还穿虎头鞋,意在避邪。雨鞋有两种:一是用布作成夹棉鞋式样,鞋底钉满铁钉,再涂上桐油,可防潮。二是半截高底木屐,套在布鞋外面,使布鞋底不接触地面。长途旅行或劳动时则着麻制或稻草制的草鞋。当时市场也有胶鞋、皮鞋、皮底布鞋、力士鞋、球鞋(运动鞋)供应,但价格昂贵。
建国后,家制布鞋逐步减少,桐油雨鞋绝迹。城乡人民主要是购鞋穿用,鞋类品种也繁多。
袜:从民国初年到80年代,袜子质料和样式的演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30年代以前,主要是用布缝制的长袜,有单夹之分;冬季,部分男子还用布片将脚先包起来,再套上袜子,以利于御寒。从30年代到60年代,主要是棉纱(或丝)织袜,有长短之分,也有厚薄之别。70年代以后,卡普龙袜、尼龙袜、绒毛袜大量上市,棉织袜趋于淘汰。
帽:建国前劳动群众大都是夏、冬两季才戴帽。夏季为草帽,帽沿窄者形同礼帽,宽者形同斗笠。冬季防寒主要有毡制平顶瓦罐帽、棉线或毛线编织的尖头帽,能将长帽边放下护住耳朵和颈脖的马虎帽。老年还有棉织的风帽,两边护住耳朵,后拖一尺左右的长方棉片,可护后颈脖和背脊心。公职人员和商人主要戴礼帽、瓜皮帽(六合帽)。学生有单棉制服帽。博士帽也偶有所见,只限于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或公职人员。
妇女春、夏、秋三季一般不戴帽子,劳动妇女在室外劳动则用布片或毛巾盖住头顶及两耳遮阳,叫做头巾。冬季中老年妇女防寒多用头箍(两块半月形黑绒布片,一端缝结并饰圆珠或嵌彩色玻璃圆片,置前额正中,布片朝后护住两耳,另一端缝短带,束于脑后)和包头(长四五尺软纱,叠缠脑部),也有少数知识妇女用毛线织成的平顶帽。儿童多戴棉纱或毛线钩织尖头帽、狗头钵帽,还有形同风帽的虎(狗)头帽,上绣虎(狗)头形,拖片下系有小铃。
建国后原有帽式一部分淘汰,如瓜皮帽、马虎帽、头箍、包头等;礼帽一度绝迹,80年代又兴起。保留式样,在质料和样式上也有所改进。另外,还有大量新式帽子出现,如八角帽、干部帽、鸭舌帽、风雪帽、太阳帽等,还改变了建国前妇女一般不戴帽子的习俗。
3、饰物、发型
头饰:妇女的头饰与发型密切相关。建国前成年妇女的发型大体分三类:一是蓄满发后梳,在脑后挽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髻巴,俗称“馒馒头”。为固定髻巴须用丝网、夹子簪子。簪子呈条状,银制、铜制或木制插在发髻中间。有的还在髻巴上加插几根泡针装饰(泡针为二寸来长铜或铁针,一端有彩色圆球)。逢喜庆日还在两鬓或髻巴上插上绢制或绒制花朵。有些中老年妇女,不挽髻巴,将头发叠在脑后,用一大发夹罩住,俗称“乌龟壳”。青年妇女还喜在额前留一排短毛,长及眉际,称为“留海”或“坎毛”。二是梳辫子,这是妇女婚前的普遍发式。抗战以前大都梳一根长辫拖在后背,上扎彩色头绳,有的还加系彩带或花夹子装饰。抗战后梳双辫风气兴起,直至建国后。三是剪齐耳短发,是青年女学生和女公职人员发式,除需用夹子外,不加饰物。女性头部饰物还有耳坠,或称耳环。
建国前男子发型有光头、平顶头、西式头三类。平顶头顶毛留得较长,约一寸左右,故又称“鹅头”。西式头的顶毛有中分式、边分式、后梳式,这是学生和公职人员的普遍发型。小孩发型与成年男女无大区别。
建国后至70年代男女发式变化不大。80年代受港澳及国外发式影响,男青年喜蓄大鬓角,俗称“大包头”。女青年花样更多,烫发也在逐步推广。
胸饰:妇女胸饰主要是项链,胸针只在知识妇女中流行。小孩则有项圈和项链,项链下坠一长命锁或八卦图金属片,以示吉祥,建国后项圈被淘汰。
手饰:有金、银、玉手镯和金、银戒指。男性只戴玉手镯和戒指。建国后,佩戴首饰被视为资产阶级生活作风,曾一度消失。80年代,佩戴戒指、项链、耳环等又在城镇兴起,但在农村尚未形成普遍风气。
三、住宅
1、格局
建国前农村主要是聚族共居的整体式住宅,屋向大都朝南,正中为三重堂轩(住户少的村庄只有两重),属全庄公有,为祭祖和办理婚丧喜事公共场所。二、三重堂轩前有天井,两边开有边门,朝东西方向各抽一条长弄(巷)。弄尽头设有边大门。各住户沿弄两边建房,彼此相连,家门都开在长弄内;采光靠明瓦或天窗;屋多人家也有内天井的。这种住宅光线不足,空气也不流通。一座整体住宅即是一个村庄,内住几代以内同族,晚间关上堂轩大门和东西弄口边门,即成一个整体,对防范盗贼很有利。如果人口增长,有些住户便在整体建筑外另建住宅,采取横连几间的平房形式,也有少数富户建自成格局的单户住宅。
城镇商家沿街道两旁建筑的住宅都是采取前店后宅形式,第一重或一二重,两开间或三开间作营业场所,有店堂、柜台、帐房(俗称银房),后面紧接的二三重是店主住宅和厨房等。也有些富裕商户,在店堂附近另建住宅,有院落,内含连三或连五一进两重或三重的住房。一般居民住房在街道后面(俗称后街)或巷道两旁兴建,根据地形安排,无一定格式。
建国前,房屋大多是土坯小瓦房,富裕户则四周墙用青砖(红砖,大瓦在建国后才出现)。富裕户的住宅也有楼房,都是木板楼。钢筋水泥结构房,只县城有一栋,为一方姓军官(师长)所建。
建国后,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住宅观念的变化,民间住宅情况也大有变化。从50年代至80年代,建筑质量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土坯小瓦平房——红砖外框室内土坯瓦房——红砖水泥结构的平房——钢筋水泥结构楼房。从住宅形式角度看,农村绝大多数村庄突破了整体住宅框框,经过拆、迁、改建,多数户是独门独户住宅;少数村庄还统一规划成一排排的机关宿舍式住宅。城镇改建和新建的平房、楼房更多。
2、建房习俗
建国前在建筑新宅过程中由于房主的祈福期望,加上传统习惯影响,其中不免夹杂一些迷信因素。
择基:选择房基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认为风水与家庭吉凶祸福有关,除此,还看住宅是否背风朝阳,地基是否干燥结实,邻居是否相近能互保安全等。
确定门向:风水先生选择门向有其迷信的“风水理论”,有些人家斜开大门就是受此影响。一般门向都讲究朝南,冬暖夏凉。东西向或北向的住宅也有,原因是受地形限制或为其他因素所致。
奠基:是平整地基,地基松软还得夯结实。也有人家在平整地基后,立即将墙脚砌好,并认为最好经过一次雨淋,使垫脚石块更好地落实。为图吉利和表示祝贺,开始平基或砌墙脚时房主要鸣放鞭炮。
兴工:动工之日称为“起首”,鸣放鞭炮。山墙砌好后要择时上梁,除鸣炮外,房主还要准备饼子或糖果、花生等食品由木工在梁上往下抛撤,任人抢拾,以示欢庆和吉利。梁两端要系红绿布条,还有的在梁上写“上梁大吉”等吉利语,屋面瓦已铺齐叫做“出水”,表示建筑基本竣工,也要鸣炮祝贺。旧例,在“起首”、“上梁”、“出水”当天,房主要备办酒席招待砖木工和帮忙杂工。
四、器用
1、厨房用具
建国前至50年代,群众无烧煤习惯,作饭一律砌落地土灶,加烟囱的灶烟可外溢,平头灶则烟漫厨房。相应的炊具有铁锅、座罐(砌在铁锅周围烧水)、菜刀、锅铲、案板、火钳、瓢勺、盆钵、碗盏、筷子等。中等以上人家还备有酒壶、酒杯、汤匙、蒸笼等。60年代以后城镇居民开始烧煤(先煤饼后蜂窝煤),使用煤炉或另砌煤灶,烧饭菜多改用钢精锅。煤油炉也开始被群众采用,作为补充。还有少数人家用沼气作燃料,锅灶亦相应改制。80年代电饭煲、电炒锅、高压锅、电炉、燃气灶等进入了城镇居户,并逐步普及。
传统习惯是饮用河水或塘水,用木桶挑回贮存于陶制水缸内;少数人用井水;山区有自然条件的地方饮用山泉水。饮用的开水热水用土灶上的铁锅、座罐烧。较富裕人家还备有铁皮“催子”(中间烧火、周围盛水,省柴火又加热快)。80年代城镇开始兴建自来水厂,电水壶、电热杯也被极少数人采用。
2、取火、照明、取暖、避暑用具
火柴在20年代本已普及,但部分贫困户还沿用古老的火镰刀击石取火。汽油打火机建国前已出现,使用人极少。80年代又出现气体打火机。
传统照明方法是用菜油、梓油、棉油点灯,光线微弱,山区贫困户还燃松节照明。县内生产的土蜡烛和外来的矿蜡烛(俗称洋蜡烛)也有供应,大都是喜庆日或祭祀时用。建国前煤油在各乡镇也有出售,普通群众只点“洋油鳖”,火小、省油、烟大。中等以上人家才有玻璃罩子灯。商人还用体积大、光线强的煤油吊灯,悬在店堂内晚间营业;少数富商大店还点汽油灯。县城、徐桥建国前曾有私办电灯厂,时断时续,抗日战争期间长期停办。建国后用电灯照明已由城镇向农村普及。
行路照明建国前有灯笼、马灯、手电筒,山区群众习惯用火把,还可避猛兽。建国后手电筒普及,城镇街道都安装了路灯。
群众传统取暖用具有手炉(陶制或铜制)、单梁脚炉和能坐人的木制火桶,富有人家还有火盆。有人还将铜制手炉置被窝中晚间取暖。热水袋建国后较普遍,80年代又出现电热毯。
建国前去暑用具除手摇蒲扇、芭叶扇、纸制折扇外,商店和大户人家还自制一种人力大风扇,扇面长三四尺,宽二尺多,用麻袋或布棉等制成,悬于梁下或楼下,加上长绳和滑轮,用人力拉送,扇面前后摆动幅度大,可供多人同时纳凉。县城、徐桥商家采用较普遍,由学徒做劳力。70年代电扇出现,80年代普及。
3、家具
卧具:传统卧具是木板架床。民国时期农村大户还有一种祖遗的特大木床,床周围和上顶均用薄木板铺满,正面两边还向前伸出三四尺,床前铺满踏板—两头有柜,内盛衣物,上摆茶具、油灯等,小孩摇篮可放踏板上,前有一门可开闭,一张床占半间屋,除木床外,还有夏季用的竹床,或在木床上加的竹、草席。结婚必置新床,上面还要饰以雕花。有钱人家还讲究外来样式,20年代流行苏州式,30年代以后流行宁波式,并用棕绷代替木板。建国后工字床广泛流行,大众化.70年代后,出现的有高低床、钢丝床、沙发床等。
盛物家具:不外橱、柜、箱三大类。它们的演变大致是:橱由双扇木门古式橱到上下两层叠橱到五斗橱、大衣橱、高低橱等;柜由木制小方柜、长方柜、双合连柜(可盛衣物或粮食,两柜并拢可当床用)到床头柜、站柜等,箱子由木制、皮制到帆布制、人造革制等。80年代还开始流行组合家具,集橱、柜、箱作用于一体。
农户还有专贮粮食的桶壅、屯子和木仓等。
其他家具:坐的长凳(板凳)、杌子、椅子(木或竹制)、春凳;放置物品或办事用的有方桌、圆桌等。建国后兴起的有折叠椅、沙发、小圆桌、办公桌、三角架等。
80年代,缝纫机在城镇干部家庭基本普及,电冰箱和洗衣机也开始进入富裕家庭。
4、文化、娱乐、卫生用具
建国前,民间私人使用的箫、笛、京胡、二胡、口琴和留声机等数量很少,锣鼓大多是集体公有。到70年代开始普及收音机,80年代开始普及黑白电视机,录音机、彩电、照相机较少。
建国前,读书人家大都有书箱(形同木箱,立式,前有门)盛书,书架少见。当时毛笔字流行,毛笔、墨、砚台民间很普遍。
建国前,贫民大多不用牙刷,洗脸时用面巾擦几下口腔。刷牙多用牙粉或淮盐。建国后才普遍使用牙刷牙膏。面盆质量变化是由木盆到铜盆、搪瓷盆再到铝盆、塑料盆。澡盆基本上是传统木盆。建国前,贫困户洗澡洗脸用土布片,建国后改用毛巾。
室内排便妇女多用马桶,男子用便壶,农家还在室内置放便桶。其他卫生用具有扫把、簸箕、鸡毛帚等。
5、烟具
群众有吸自产土烟(丝状、俗称黄烟)传统,还用以待客。即使不吸烟人家也大都备有烟具应客。烟具分水烟袋、旱烟袋。水烟袋,竹或铜制;旱烟袋,用细竹根一端裹上铜制烟窝。
6、出行用具
建国前,代步的有独轮车,可坐人或载物。软篮限官商大户使用,用竹制成长四五尺、宽二尺左右、深尺许的椭圆形篮,内铺被条,可坐可卧,二人抬。20年代县城还有小轿行,租给官绅出行代步。建国后,自行车从城镇到农村逐步普及,80年代还有少数人购置摩托车。出门遮阳有草帽、纸伞、布伞;防雨有斗笠、蓑衣、雨伞,建国前雨衣极少。

热点内容
女警戴帽子的头发怎么扎 发布:2023-08-31 22:03:00 浏览:3984
草的绿色染在裤子上怎么办 发布:2023-08-31 22:01:09 浏览:5040
毛衣喇叭裙怎么加针 发布:2023-08-31 21:54:08 浏览:3666
抚顺买男装哪里好 发布:2023-08-31 21:53:12 浏览:4135
钩针钩毛线帽怎么做视频 发布:2023-08-31 21:48:20 浏览:3357
福建人的帽子怎么做 发布:2023-08-31 21:33:56 浏览:3357
男生红色卫衣怎么搭裤子 发布:2023-08-31 21:32:02 浏览:4285
条纹衬衣配什么颜色的领带好看 发布:2023-08-31 21:26:07 浏览:3927
穿带帽子的大衣怎么扎头发 发布:2023-08-31 21:09:32 浏览:3243
男装牌匾什么颜色字最亮 发布:2023-08-31 21:03:10 浏览: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