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乐毛线锤是什么样子的
⑴ 鸡,毛线。锤子,铲子,打一成语
你最好还是拍一个图片
发过来看看吧。
感觉没有合适的
⑵ 打击乐是什么
中国民族打击乐简介
商品推荐
(一)打击乐器的分类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品种繁多,演奏技巧相当丰富。
*分类之一: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
1、 响铜,如:大、小锣、芒(加金旁)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
2、 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
3、 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分类之二: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 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
(二)打击乐器的特色
我国打击乐器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 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强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三)打击乐器的介绍
1:碰铃
(1) 碰铃的由来:
碰铃作为一种民族乐器,又称碰钟或星。
(2) 碰铃的结构组成:
碰铃形小碗状,用铜制成,一副两个,无固定音高。
(3)碰铃的演奏形式
碰铃音色清脆悦耳,声音穿透力强。多用于器乐合奏或戏曲、歌舞的伴奏。常配合优美抒情的曲调演奏,是色彩性和节奏性的乐器。
2:板鼓
(1) 板鼓的由来:
作为一种民族乐器,板鼓又称皮鼓、单皮或干鼓。
(2) 板鼓的组成结构 :
板鼓的鼓框用坚厚的木料制成,一面蒙皮,无固定音高。
(3) 板鼓的演奏形式:
板鼓常用作戏剧伴奏起到指挥乐队的作用。板鼓除为唱腔击拍和渲染气氛外,还常用不同 的鼓点配合演员的动作,烘托人物的表情。在鼓乐合奏中板鼓也可独奏。
3:堂鼓
(1):堂鼓的由来:
作为一种民族乐器,堂鼓,又称大鼓。
(2):堂鼓的组成结构:
堂鼓的鼓框是用木头制成的,两面蒙皮。
(3):堂鼓的演奏形式:
堂鼓是现代民族器乐合奏及戏曲音乐中常用的一种乐器。演奏时,将堂鼓放在木架上, 用双木槌敲击。因为堂鼓鼓面较大,从鼓心到鼓边可发出不同的音高,音色各异。鼓心的音 较低沉,愈向鼓边则声音愈高,击奏时,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很大。可敲击复杂的花点,对情绪及气氛的渲染能起较大的作用。
4:缸鼓、定音缸鼓
(1) 缸鼓的由来:
作为民族乐器,缸鼓形状花盆,所以又称花盆鼓。
(2) 缸鼓的组成结构:
缸鼓的鼓框是用木头制成的,鼓身上大下小,两面蒙皮,形状似花盆。解放后,缸鼓吸收 了西洋定音鼓的结构特点被改制成定音缸鼓。有的周围装有八付伸缩螺旋,用以调节鼓皮张力 以达到一定音高。鼓身放在一个可以旋转的铁架上,利用鼓身的旋转又可以微调音的高低。另外,在铁架下侧装有踏板,利用踏板可以使音升高降低五度。演奏时,往往根据乐曲的需要,几种调音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3) 缸鼓的演奏形式:
缸鼓的演奏技巧与堂鼓大致相同,用双木槌敲击。音色较堂鼓柔和,常用于戏曲伴奏、器乐合奏,有时也能独奏。 定音缸鼓分为大、中、小三种,可单独演奏,也可几个同时演奏。定音缸鼓可运用大鼓的演奏技巧外,还可用西洋定音鼓的技巧演奏。定音缸鼓常用于合奏。
5:铜鼓
(1)铜鼓的由来:
铜鼓,是流行于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打击乐器。铜鼓的出现约在春秋晚期,关于铜鼓的记载,自汉以来常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盛行铜鼓,所以保存下来的铜鼓较多。
(2)铜鼓的组成结构
铜鼓全部铜铸,鼓腔中空,无底。两侧有侗环耳。鼓面和鼓身都刻有精制的花纹。
(3)铜鼓的演奏形式
铜鼓常常单独作为少数民族的舞蹈伴奏乐器使用,铜鼓发音低沉、浑厚。
6:朝鲜族长鼓
(1) 朝鲜族长鼓的由来:
朝鲜族长鼓简称长鼓,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 朝鲜族长鼓的组成结构
朝鲜族长鼓的鼓腔是用木头制成,两头大中间小,两端蒙皮。长鼓无固定音高。演奏时将 鼓横挂胸前,或放在木架上,左手拍鼓,右手执行片敲击。
(3) 朝鲜族长鼓的演奏形式
长鼓的音量不大但音色柔和,常用来表现轻快、欢乐的情绪。长鼓多用在舞蹈中,由舞者边舞边击,亦可在合奏中作为节奏乐器使用。
7:大锣、 小锣
(1) 锣的由来:
锣作为中国民族乐器,有大锣、小锣之分。
(2) 锣的组成结构
大锣呈圆形,锣面较大,用铜制成。各地流行的种类较多,其中京锣、苏锣是较常用的两种。大锣无固定音高。 小锣又称手锣、京小锣等。也呈圆形,用铜制成,但锣面较小,所以称小锣。无固定音高。 小锣用薄木片敲击,打法也与大锣大致相同。
(3) 裸的演奏形式:
大锣声音宏亮、粗犷,可用来渲染气氛帮增强节奏,多用于器乐合奏或戏曲伴奏。 小锣音色柔和、清亮,在戏曲伴奏中,常以各种打法来配合演员的动作、以烘托气氛。
8:云锣
(1) 云锣的由来:
云锣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
(2) 云锣的组成结构
云锣是由若干个音高不同的小锣组成的。
(3) 云锣的演奏形式
云锣可奏出旋律,亦可作各种节奏型伴奏。在乐队演奏中,云锣作华彩独奏,可获重强烈辉煌的音响效果。
9:小鼓
(1) 小鼓的由来:
作为中国的民族乐器之一,小鼓又称京堂鼓或战鼓。
(2) 小鼓的组成结构:
构造与大鼓相同,只是体积较小,无固定音高。
(3) 小鼓的演奏形式:
小鼓的演奏方法与大鼓基本相同,但由于鼓面较小,音色的变化不如大鼓明显而用于演奏较密集的音型。又因为小鼓击音比大鼓高,声音较结实,余音较短,所以常用于合奏与伴奏。
10:排鼓
(1) 排鼓的由来
排鼓,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一,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打击乐器,排鼓是根据民间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改革发展而成的。
(2) 排鼓的组成结构
排鼓是由五个到六个、从大到小,从低音到高音的鼓组成一套。鼓的两面都装有调音的设备。鼓身固定在一个特制的铁架上。
(3) 排鼓的演奏形式:
排鼓的调音能达到四度到五度的幅度。鼓的两面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由于有不同的音 高、音色及轻重的变化,在乐队中能造成丰富的音响效果,善于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多用于大型器乐合奏及鼓乐,是一种具有色彩性的乐器。
11:达卜
(1) 达卜的由来:
达卜是维吾尔族打击乐器,也称手鼓。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间已有。清代列入四部乐。
(2) 达卜的组成结构:
达卜的圆框是用木头制成的,一面蒙羊皮、框内四周有许多小铁环。演奏时,两手执鼓边,左右手的手指交替击鼓面。击鼓心时发"冬",用于重拍;击鼓边时发"达"声,用于轻拍。改革的达卜用蟒皮蒙鼓面,比羊皮蒙面的较好。
(3) 达卜的演奏形式
维吾尔人民能歌善舞,达卜在维吾尔民间器乐合奏及伴奏中占重要的位置,尤其在歌舞中,是主要的伴奏乐器。 达卜的发音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技巧灵活,可以起到烘托多种不同乐曲情绪的作用。
12:大钹
(1) 大钹的由来:
大钹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一,又名大镲。
(2) 大钹的组成结构
大钹呈圆形(中间突起),用铜制成。两面为一付,无固定音高。
(3) 大钹的演奏形式
大钹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
13:小钹
(1)小钹的由来:
小钹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一, 又名小镲。
(2)大钹的组成结构:
小钹的形状与大钹相同。略小,无固定音高。
(3)大钹的演奏形式:
小钹音色清脆、明亮,常用于器乐合奏和戏曲、歌舞的伴奏,宜于表现欢快、热闹的场面。
(4)大钹演奏的代表作品及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鸭子拌嘴》根据西安鼓乐的《五调坐乐全套·中占粉碟儿》的开场锣鼓改编成的打击乐合奏曲。编于1982年。
代表人物:安志顺
⑶ 打击乐组有哪些乐器
中国打击乐:
建鼓、大堂鼓、花盆鼓、腰鼓、书鼓、手鼓、板鼓、排鼓、小堂鼓、手板、木鱼、抬锣、风锣、虎音锣、小锣、云锣、铜磬、广钹、京钹、小钹、川钹、碰铃、藏铃、编钟、编磬等等……
西洋打击乐:定音鼓、爵士鼓、小军鼓、大军鼓、铃鼓、筒鼓、军镲、吊镲、马林巴、颤音琴、木琴、三角铁等等……
凡用打、击方式发声的乐器(打弦乐器除外)统称为打击乐(器)。戏曲中称为武场。
京剧打击乐以鼓板(檀板与单皮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乐器为主。
通常在音响上有三种配置:
1.
大锣为主,
铙钹,小锣为辅。
2.
不用大锣,
以铙钹为主,
小锣为辅。
3.
大锣,铙钹均不用,
小锣单打。
在打法上可归纳为四种基本点子:
1.
以“仓七”冲头型为主及其变化形式,
包括冲头,导板头,帽儿头,五击头,四击头,住头,归位,串子,长尖,紧锤,九锤半,搜场等。
2.
以“仓七台七”长锤型为主及其变化形式,
包括快,慢长锤,一锤锣,摇板长锤(凤点头)等。
3.
以“仓台七台”闪锤型为主及其变化形式,
包括闪锤,滚头子,纽丝等。
4.
以“仓
台台七台”抽头型为主及其变化形式,
包括抽头,马腿儿,凤点头,收头,夺头等。
其他锣鼓点均是上述多种节奏型的组合。
武场四大件中,
大锣具有固定音高点的下滑音响特点,
小锣具有固定音高点的上滑音响特点,
铙钹具有不同音高的平行音响特点。
其组合成的综合音响,
能密切配合念白的四声调值语调与节奏感,
从而加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同时,
在与唱腔及文场乐器的配合上,
均具有独特的色彩与功能。
除武场四大件外,
京剧中还运用了其他众多的打击乐器,
如水钹,大钹,齐钹,小镲锅,木鱼,梆子(或称广东板),碰钟(即星子),小汤锣,云锣,大筛锣(大型的低音锣),大,小堂鼓等。
现还吸收了定音鼓,吊钹,军钹等打击乐器。
打击乐在京剧音乐以至整个戏剧舞台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在渲染舞台气氛,调节表演身段,配合语言韵律,掌握唱腔与伴奏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以及丰富乐队的音响方面起着积极和良好的作用,
而且在以节奏音响带动全局,贯穿全剧,统一整个舞台的节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西洋管弦乐队中打击乐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乐器有定音鼓、大军鼓、小军鼓、马林巴、颤音琴、木琴、军镲、三角铁、铃鼓等等。
⑷ 锤子..管子..毛线.分别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用呢拜托各位了 3Q
其实都是说,扯
⑸ 京剧打击乐快长锤、慢长锤怎样打 如果有锣鼓总谱更好,不甚感谢!
京剧常用锣鼓用途及打法
冲头 以大锣、小锣和铙钹交叉合奏,音量一强一弱,配合上场、下场与一般的动作,以及在念白中加强语气用。但主角的第一次上场不用;一场戏的结束(舞台上不留一人)时人物的下场也很少用。例如:《空城计》中探子的三报,即用冲头上场;《连环套》中窦尔敦念:“……他就暗发”后,也用冲头来配合动作和加强语气。
长尖 以大锣、小锣和铙钹相间击奏。形式、用法与冲头大致相同,只是适用于由慢转快的动作上。例如:《群英会》中周瑜唤众将进帐时,众将上场即用长尖;又如起霸时上场亮相后,在往台口走的时候就用这个点子,不过比一般的速度较慢一些。
长丝头 以大锣和铙钹相间击奏,用途及作用略同于冲头,大都用在唱罢摇板之后的人物上下场,以此代替冲头。例如:《斩马谡》中诸葛亮唱罢“算就汉室三分鼎,险些一旦化灰尘”两句摇板之后探子上场时,即用长丝头。
小锣长丝头 专用小锣击奏,配合较急促的上下场和走圆场等动作。例如:《金玉奴》中金玉奴给莫稽去取豆汁的匆忙下场,《牧虎关》中高来向高旺报事的几次上声,《打焦赞》中杨排风的上场等,都用小锣长丝头。
带锣 常接在唱腔之后,配合跑原场和武打等动作时使用。例如:《打鱼杀家》中萧恩唱完“江湖上叫萧恩不才是我”一句以后,与教师对打时即用带锣。
小锣带锣 小锣带锣的作用略如阴锣,常用于配合台上较浪费时间的动作。例如:《洪洋洞》中老军程宣作掘土掩埋孟良、焦赞的尸体的动作时,即用小锣带锣。
一封书 用于配合武戏的某些比较缓慢的对打动作,节奏型基本是冲头,但开始的底鼓不同,且节奏和速度都比较平稳缓慢,音响沉着有力,乐器并加用堂鼓(每拍两击)。例如:《艳阳楼》中高登与花逢春、呼延豹、秦仁等人对打时,即用一封书。
慢长锤 慢长锤多用于人物上场时。慢长锤是由长锤和夺头结合而成。多用于原板、慢板或二六的入头,或是配合比较缓慢的上场、更衣等动作。例如:《甘露寺》中孙尚香慢板唱上时,《草桥关》中铫期唱完“转过了万花亭太和殿上”一句之后,《文昭关》中伍子胥和皇甫讷互换衣服时,都用慢长锤。
快长锤 快长锤是由长锤和凤点头结合而成,演奏时速度较快。多用于快板、流水、摇板的入头,同时配合较急促的上下场或走圆场的动作。例如:《定军山》中黄忠攻打开荡山上场唱快板时;《打鱼杀家》中李俊、倪荣上场开唱前,都用快长锤。但快长锤在习惯上不作为二黄摇板的入头。
散长锤 又名“撞金钟”、“摇板长锤”。是散板的入头,或用以配合缓慢、迟疑情绪的动作。例如:《文昭关》中伍员的上场;《二进宫》中徐彦昭、杨波的上场,都用散长锤。
闪锤 又名“拗锤”、“反长锤”,用于流水、快板、摇板的入头。但在习惯上只限于已在台上的角色开唱,而不作“唱上”的锣鼓,也不作二黄摇板的入头。例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我用兵数十年从来谨慎”前,《打鱼杀家》中萧恩唱“父女们打渔在河下”前,都用闪锤。
纽丝 多用于散板的入头,同时也配合上场、下场及一般的动作。如《空城计》中诸葛亮下城后,唱“人言司马善用兵”一段之前,即用纽丝;再如《四进士》中宋士杰被轰下堂去,在他唱散板前,为了配合他的伤痛和挣扎起立的较迟缓的动作,也用纽丝。在配合人物动作时,大锣可适当地人揣锣或加锣来加强伴奏气氛。
快纽丝 快纽丝也是散板的入头,也可以配合上下场用,常用于比较匆忙、紧迫的情境。如《大保国》中杨波上场时唱的散板,即用快纽丝作入头。演奏快纽丝时,不宜打得太长。
抽头 又名“七字锣”,作用是原棉的入头,但习惯上只作接唱的二黄原板或四平调的入头,而西皮原板不用。例如《文昭关》中伍子胥唱二黄原板“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见,爹娘啊”以后,接打抽头再唱原板。另外,也可作摇板的入头,二黄、西皮都可用,但二黄用得较多,例如《草桥关》中刘秀唱二黄原板“叫内侍忙摆驾后宫来进”,唱散以后;《大保国》中徐彦昭上场后唱摇板,都用抽头入二黄摇板。
小锣抽头 小锣抽头也是摇板、流水、快板的入头,在文静的气氛下,配合上场、下场、走圆场及其它的动作。例如《洪洋洞》杨延昭第二场上场唱二黄摇板时,《打渔杀家》萧桂英捧茶上场唱西皮摇板和《桑园会》秋胡上场唱快板,都用小锣抽头。
滚头子 滚头子不作开唱用,只是配合动作。例如《定军山》中黄忠接到夏侯渊“走马换将”的通知,决定将计就计。当他传令全军以后,在思考明天阵前如何骗过夏侯渊时,就用滚头子来配合表现他用手势虚拟的各种动作。
大锣水底鱼 [水底鱼]原为昆曲干念的牌子,京剧移用,省略原有的词句,只用锣鼓部分。主要用途是配合行路时匆忙急促的步伐(包括上下场和走圆场)。例如《望江亭》第一场,谭记儿与白士中下场后,白道姑念:“待我关了观门。”随即由四家丁、张千、李万引杨衙内急忙上场,这时即用水底鱼锣鼓。
小锣水底鱼 小锣水底鱼用法与大锣水底鱼略同。例如《打鱼杀家》中丁家教师赴萧恩家催讨鱼税时的上场和《女起解》中崇公道进监时的小圆场也用小锣水底鱼。
四边静 [四边静]原为昆曲的干念牌子。除了《青石山》中周仓需要念词(但不是昆曲原来的“大字”)以外,一般只是代替水底鱼使用。四边静锣鼓也可以分段使用,例如《空城计》第二场,马谡、王平发兵街亭时,即先用四边静的前半段;待第四场马谡、王平领兵抵达街亭上场时,再用后半段。
扑灯蛾 [扑灯蛾]原为昆曲干念牌子,京剧移用。水底鱼可以不念词句,扑灯蛾则必须念词(按照剧情编撰),只是句数长短并不限制。多用在感情激动的情况下,配合念数板。例如《狮子楼》中,武松与士兵的对念:“士兵一言来提醒,武松起下杀人心!……”就是扑灯蛾。再如《鱼肠剑》中专诸念的“牛二太欺心,太欺心!”也是扑灯蛾。至于牛二接着念的扑灯蛾,则是小锣扑灯蛾,打法与大锣相同。
急急风 急急风在演奏速度上比一般锣鼓点子快,多用于急促、紧张、激烈及战争的情境,用以配合人物的上下场及行路、战斗、厮打等动作。例如《打鱼杀家》中萧恩唱罢“听一言不由我七窍冒火”后,与教师们的对打;《空城计》的司马懿幕内唱完“大队人马往西城”之后的领兵上场时,也用急急风。
紧锤 又名望家乡或串锤。基本上以大锣连击,声音不断。用在快板之前,是快板的入头,多用于匆忙、紧张的情境。一般快板多有胡琴过门,但在紧锤之后,也可以立即接唱,表示情绪急迫,如《赤桑镇》中吴妙贞唱完“见包拯我怒火满胸膛”后接唱的快板;另外也可作配合简短动作的锣鼓,如《大保国》中徐彦昭上场也是用紧锤。
搓锤 搓锤用以配合表现焦急的情绪或是失常的动作。但只用于某种特定的唱腔之后。例如《搜孤救孤》,程婴唱完回龙后,即接打搓锤。再如《问樵闹府》中范仲禹唱四平调“叫一声范金儿你来了罢!”之后,接打搓锤,以配合范仲禹甩发动作和他的神智昏迷状态。
阴锣 所谓阴锣即是大锣、钹的弱音演奏,但小锣从始至终并不作弱音。阴锣是配合暗中的或是迟缓的动作,包括改装、跳形等。剧中用得最多的如《三岔口》、《武松打店》、《白水滩》等,配合剧中人物的摸黑、觅物和迟缓的动作。另如《女起解》中崇公道为苏三戴枷,《宇宙锋》中赵艳容下场改装等,都是用阴锣。
九锤半 又名“双飞燕”常用于剧中人物一时较匆忙的动作或紊乱的情况,或配合暗中动作等。例如《三岔口》中任堂惠脱衣搜查旅店,《白水滩》中青面虎被押解上场,《英雄义》中的水战等。也用于带滑稽性的唱腔以后和动作中。例如《辕门斩子》中杨延昭唱完“听罢言来笑开怀”后,焦赞做滑稽动作时;《牧虎关》中高旺唱完回龙腔后,与小达婆作戏耍状时,都用九锤半。九锤半一般不独立使用,后面常接阴锣或马腿儿。
马腿儿 马腿儿是一个三拍子的锣鼓,能反复演奏,节奏较快。马腿儿单起演奏时很少,常接在阴锣、九锤半或急急风的后面。多用于武戏中配合两人单刀对打的各种套数及泅水等动作。如《战马超》中张飞与马超的夜战,《闹天宫》中孙悟空与青龙的对打,《英雄义》中水擒史文恭时阮小二等的泅水等,都用马腿儿。
叫头 叫头多用于人物的喜悦、愤怒、悲痛、焦急等感情激动而发出呼喊或控诉的时候。有单叫头、双叫头、三叫头之分。例如《宇宙锋》中赵艳容听说要把她送进宫里作妃子的时候,便起一个单叫头表示向赵高的呼喊;在情绪特别高昂时,把两个叫头连在一起,重复呼喊一次,称双叫头,如《女起解》中苏三独自感叹时,所呼叫的“天哪,天!”就是双叫头。三叫头一般用在比较悲伤或人物比较豪放的情况下,如《苏武牧羊》、《卧龙吊孝》中回龙之前的叫头即为三叫头。
小锣叫头 多用在感叹的时候。如《洪洋洞》中赵德芳问:“御妹丈此病从何而起?”杨延昭在回答感叹时,即用小锣叫头。另外丑角多用此种叫头,如《战太平》中花安向郜氏反目时,在念白前的呼喊,就是用小锣叫头。
大锣哭头 这是配合京剧唱腔程式哭头而用的锣鼓点子,用于剧中人物哭泣时。有配合散板中的哭头用的,如《斩马谡》中斩过马谡以后,诸葛亮哭马谡时,在唱“马谡!参谋!啊!”的哭头时,即用此种哭头。还有用于快板或摇板中间,如《坐宫》一场,杨延辉在唱“眼睁睁高堂母难得见”一句时,即用哭头。
小锣哭头 多用于配合剧中旦角及较平静的场合所唱的哭腔。如《武家坡》中王宝钏唱:“啊!狠心的强盗啊!”即用小锣哭头。
四锣哭头 这是哭头的一种简化形式。往往是在一剧中,需要很多哭头的时候,以它来加入应用,避免过多的重复,如《四郎探母》中哭堂一折。
上板哭头 专用于二黄原板的唱腔中,如《文昭关》二黄快原板中“哭一声爹娘不能相见,不能啊——见!”即用上板哭头。
乱锤 用以表现人物的焦急、烦躁、纷乱的情绪,也配合上下场及相应的动作,节奏先后快慢不同,每一小节七下都是先慢后快。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念:“……难道叫我束手被擒?这束手被擒!这这这……”下面即用乱锤表现其焦灼情绪。
脆头 用法略同于乱锤。分为硬脆头与软脆头。脆头常用于表现人物的羞愧、惊怒的情感或动作,但只是用以加强表情,不作上下场用,也不能配合时间较长的动作。如《赵氏孤儿》中魏绛所唱的汉调二黄,即是用软脆头起。
扫头 在戏中,有时为了使剧情紧凑,省去原来唱词中的末句,而以动作代替,术语叫扫。扫头就是配合这种动作的锣鼓。如《别窑》中,薛平贵最后下场时唱:“你回寒窑且忍耐,我到军前再作安排。此时间顾不得夫妻恩爱”,第四句就扫去了,用王宝钏扯住薛平贵,薛推王,王倒地等一系列动作代替唱词,锣经即用扫头配合。扫头往往是依其动作的快慢、长短不同,而能加以伸张或缩减,所以又含有小扫头、快扫头、计数扫头等不同形式。
撤锣 又叫“大换小”,即撤去大锣,改用小锣之意。如前一场为大锣下场,次场为小锣上场,或一出戏的第一场即为小锣上场,都需要用撤锣。大锣的打法逐渐缓慢、削弱到消失,再接后面的小锣锣经。如《空城计》中,司马懿兵发西城后,在大锣声中下场,次场诸葛亮在小锣声中上场,中间即用撤锣。再如《四郎探母》第一场坐宫,杨延辉上场之前即用撤锣。
一锤锣 又名大锣打上、大锣打下、原场、回头等,名称很多,形式变化也很多,用途也很广泛。除了配合上下场的动作以外,也适用于一般的动作和歌唱、念白的前后,兼有冲头、住头的部分作用。一锤锣节拍自由、舒展,多用于以伴奏老生、花脸的缓慢上场,烘托其宏大的气度。用于上场的如《失街亭》中诸葛亮升帐的上场;用于下场如《失街亭》中诸葛亮唱完“免得我亲自去把贼收”之后的下场;配合一般动作的如《卖马》中秦琼与单雄信自我介绍以后的互换座位。用于歌唱前后的如《武家坡》中薛平贵唱导板“提起当年泪不干”之前的锣鼓;用在念白前后的如《三堂会审》中苏三念“犯妇纵死九泉,也是甘心眠目的了”之后的锣鼓。
快原场 快原场是一锤锣的更简化形式。多用于歌唱前后和念白前后,用以加重语气,同时配合动作。一出戏开锣时,常用快原场作为戏前的空场锣鼓。
小锣原场 又称小锣打上、小锣打下,用于戏中排场较小,气氛较平静或角色身份较低的场面,配合人物上下场,间或配合台上的动作(不接小锣归位)。《击鼓骂曹》中弥衡头一次上场时即用小锣原场配合他的上场动作。一般用作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的锣鼓时,前面通常加一个小锣帽子头。
旦上场 又名小锣旦上场。旦上场的节拍自由,效果沉静,多用以伴奏青衣花衫等旦行角色上场,用以衬托其端庄幽雅的气度,如《宇宙锋》中赵艳容的上场。老旦上场有时也用此锣鼓,如《钓金龟》中康氏的上场。
单搜场 单搜场专用于配合剧中的搜索动作。如《战宛城》中夏侯淳向张绣身上搜查时,即用单搜场。
走马锣鼓 又名走马长锤。用于武戏中节奏较缓慢的武打场面。约有下列几种用途:1、配合备马的动作,如《牧虎关》中高来为高旺备马。2、配合神话戏的“跳形”舞蹈动作,但开头的形式不同。如《金山寺》中水族的舞蹈。3、配合武戏的打“四门斗”,如《樊江关》中薛金莲与樊梨花的对剑。4、配合水中的战斗,如《战金山》中梁红玉与金兀术的水战。此外,《英雄义》、《战马超》的对枪时,亦均用走马锣鼓。
大锣夺头 大锣夺头是慢长锤的结束部分。在人物没有什么大动作的情况下,常作为原板、慢板、二六的入头而单独应用。例如《甘露寺》中刘备过江时,上船以后所唱的原板;《法门寺》中庙堂一场宋巧姣所唱的慢板;《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所唱的二六等,胡琴过门前,都用夺头。
小锣夺头 小锣夺头的形式变化很少,也是原板、慢板、二六的入头。如《凤还巢》中程雪娥唱完导板“日前领了严亲命”之后就是接小锣夺头,还有《洪洋洞》中杨延昭唱的二黄原板“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之前也是用的小锣夺头。
平板夺头 平板夺头是专作四平调的过门(一般都是小过门)入头用的,如《乌龙院》和《闹府出箱》等剧都用此锣经。
小锣平板夺头 也是四平调的入头,但和平板夺头相反,多用作大过门的入头。例如《梅龙镇》李凤姐第一次上场唱四平调时,即用此。小锣平板夺头又可作为[吹腔]的入头,如《奇双会》李桂枝第一场唱上。
大锣单楗凤点头 大锣单楗凤点头是快长锤的结束部分,用于台上开唱的摇板、流水的入头,但凡是凤点头均不作上场开唱用。例如《打鱼杀家》中,李俊唱完“手搭凉篷用目瞅”之后,接一凤点头入摇板过门,倪荣再接唱“柳荫树下一小舟”。
小锣凤点头 也是摇板或流水的入头,多用于比较文静的场面。例如《捉放曹》中陈宫与吕伯奢对唱时所起的流水,用的即是小锣凤点头。
大锣双楗凤点头 也叫纽丝凤点头。是散板的入头,应用较普遍。有时与纽丝结合使用,有时也单独使用,多用于开唱之前动作不多的情况下。例如《空城计》中诸葛亮唱“退司马保空城全仗此琴”的西皮散板,即用大锣双楗凤点头开唱。另外,也用于急促、紧张的情境之下,例如《阳平关》中黄忠唱西皮散板“黄忠今日遭圈套”和赵云接唱“好似天神下九霄”之间,即用大锣双楗凤点头(略简化)。
散长锤凤点头 散长锤凤点头是散长锤的结束部分,作为散板的入头。例如《法门寺》中宋巧姣唱西皮散板“唤一声好一似鹰拿雀燕”,即用散长锤凤点头作为入头;另如《二进宫》中杨波唱完“四郎我儿击宫墙”之后,四郎接唱“铜锤一举双环响”时,也是用此锣鼓作入头。
⑹ 织毛线里说的上针、下针、平针是什么 织出来分别是什么样的
1、上针:从毛衣的背面(后面)往正面(前面)出针,毛线从前面绕过毛衣针,如下图所示。
(6)打击乐毛线锤是什么样子的扩展阅读
编织技法
编织工艺品中丰富多彩的图案大多是在编织过程中形成的;有的编织技法本身就形成图案花纹。常见的编织技法有编织、包缠等。
1、编织。最基本的技法,包括编辫、平纹编织、花纹编织,绞编、编帽、勒编等工艺。编辫是草编中最普遍的技法,它没有经纬之分,将麦秸、玉米皮等原料边编边搓转,编成3 ~ 7股的草辫,通常作为草篮、草帽、地席的半成品原料。平纹编织是草编、柳编、藤编普遍运用的技法。
2、包缠。以某一原料为芯条,再以其他原料包、缠于芯条之上 ,编织成所需要的造型和花纹 。主要有缠扣、包缠、棒锤扣等。缠扣是玉米皮编常用的技法。它以麦秸等编织成辫子状的芯条作为经绳,然后在外面以玉米皮缠之。每片玉米皮可在芯条上缠两圈后而结扣,并通过结扣,将上下缠过的芯条连接成形。
⑺ 那种用小锤子敲的琴叫什么啊
民族乐器,其实有好几种是敲击的。大家说的扬琴是其中一种,击弦乐器。此类乐器也有好几种。
扬琴
扬琴又称蝴蝶琴、打琴、敲琴、扇面琴等,明末经波斯传入中国,起初流行于广东一带,后扩及闽浙、江淮和中原地区。发展至今已成为多种戏曲、说唱音乐的伴奏乐器,并在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山东琴曲、河南板头曲等民间器乐乐种中占有重要地位。扬琴多为木质扁方形音箱,张钢丝弦或金属缠弦,少者8~10档,多者13~18档,每档2~4根弦。 扬琴的演奏方法有单竹类、齐竹类、轮竹类、颤竹类、滑抹类、揉弦类、拨弦类、抓弦类、点弦类以及装饰音类。其音色清脆悠扬,通过各种顺打、慢打、齐打、密打、分打、连打、夹打、衬音、坐音、顿音、花音、装饰音、论竹、浪竹、颤竹、滑颤等技巧的运用,形成丰富多样的花点、线条,使曲调华丽、活泼、流畅和具有民族韵味。 扬琴流传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地区性民族乐器。
还有一种,主要流行于东南亚、非洲和中南美洲民间的旋律性打击乐器,木琴。木琴也是一种击奏体鸣乐器。并广泛见于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区。
另外还有,一种小宝贝玩的,也叫敲击琴,或者木琴。敲打起来叮叮咚咚的,声音清脆,小宝贝都挺喜欢的。
⑻ 马林巴锤子毛线的绕法,马林巴槌子毛线打断了自己怎么重新绕毛线
马林巴锤子毛线不能重新饶,除非你有马林巴槌子毛线
⑼ 毛线、锤子是脏话吗
毛线没听说过。锤子是骂人的,陕西话是“球”(谐音)的意思。
⑽ 毛线、锤子、铲铲、爪子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些词都是四川方言。
毛线、锤子、铲铲三个词意义基本相同,相当于普通话的“屁”。
比如:
你晓得个锤子/毛线/铲铲(在四川话里念chuan)相当于你知道个屁。
爪子应该是由“做啥子”演变而来,意思是“干什么”
比如:
你爪子?相当于“你干什么”。
四川方言“毛线”:
【释义】:有点像"放屁"的意思,准确地说是一句脏话的修饰。意思是就对你说的话,做的事表示极端不赞同,原来就是说"毛"而已,后来觉得实在有点不雅或者语气有点重,就演变成“毛线”。
【近义】:在四川话中,“铲铲”,“锤子”,“屁”都含有这一层意思。
【例句】:你懂“毛线”。你懂“锤子”—你懂个“屁”(意思:你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