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测量毛线的粗细
1. 毛线粗细怎么分
首位数1表示这种毛线是用异质毛纺的。异质毛是指一根羊毛上下粗细不一,而且有比较粗硬的粗腔毛。国产羊毛中的级数...挑选这类毛线时,以粗腔毛和纱疵少一些的为好。品号180、116毛线是用一、二级国产毛纺织的,表面粗腔毛较少,...第三、四位数字表示产品的单股毛纱支数(注:支数就是单位长度,支数越高线就越细。但是,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
2. 24/2的毛线跟16/2的毛线那个粗毛线的粗细是怎样看的
24/2的毛线比16/2细。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支数, 支数越大,毛线就越细,通过比较支数可以判断毛线粗细,而“/”后面的2表示2股。
用纤维或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单位分量所具有的长度示意。因计算单位制不同,通常分为公制支数和英制支数两种:
①公制支数。在公定回潮率时1克重的纤维或纱线所具有的长度(米)。纤维或纱线越细,公制支数越高。麻纤维和毛纱、毛型化纤纯纺、混纺纱线,以及绢纺纱线和苎麻纱线的粗细用公制支数示意。股线的公支制数,用组成股线的单纱的公称支数除以股数示意。
②英制支数。一磅(453、5克)棉花纺成一根840码(一码等于0、9144米),长度的棉纱就是一支纱;纺成8400码就是10支纱,支数数多,纱就越细,自然棉纤维质量就越好,支数有21、32、38、42、46、60S÷2等(S÷2)是双股线的标记。支数越多质量越好。英制支数用英文字母S示意,换算成米÷克为1S=1.69336米÷克,只要晓得一团(绞)纱线的米长和克重就不难算出纱线的支数,即:支数=米长÷克重÷1.69336。这种示意方法因计算不便,如今使用的国家日趋减少。股线的英制支数示意方法与公制支数相仿。
3. 怎样用天平,刻度尺测一团粗细均匀的毛线的长度
先用刻度尺量出1米毛线,用天平秤称量;然后用天平秤称量整团毛线的质量,即可得到整团毛线的长度。
4. 毛线粗细以什么为单位
毫米啊也就是支。
5. 毛衣针号与粗细对照是什么
不同品牌的针对应的大小通常也不同,以“孔雀牌”毛衣针为例:
4号直径约4.75mm;
5号直径约4.5mm;
6号直径约4.0mm;
7号直径约3.6mm;
8号直径约3.25mm;
9号 直径约3.0mm;
10号直径约2.75mm;
11号直径约2.5mm;
12号直径约2.4mm;
13号直径约2.25mm;
14号直径约2.0mm;
15号直径约1.8mm;
16号直径约1.5mm。
同样的针和线织同款时,不同人编织出的尺寸也会不同,但若可以知道款式使用针的粗细,对学习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但应注意,不同厂家不同品牌,同样针号对应毛衣针粗细会略有不同。
毛衣针号的选择方法:
1、在毛线的标签上都标记着毛线的标准规格,它表示的是这个毛线使用合适粗细的棒针进行编织的标准规格,在没有特殊要求时可以使用接近这些规格的数据进行编织。
2、把毛线和棒针对比一下,通过目测来选择。基本上来说,毛线比毛衣针小一点点就好了。因此,可以先随便拿根针,织10cm长度毛线,数一下有几针,然后根据针数多少来换针。
6. 织好的毛衣怎么算多少针啊
首先毛衣起针的针数和毛线的粗细和要织的宽度都有关系,简单通用的方法:
先用要用的毛线起10针,织7-8公分,然后测量一下拉伸开的宽度是几公分,计算一公分是n针,
测量一下要制成品的围度w公分乘以n就计算出你要起的针数了。
奶奶织的针数,把底边针数,数一圈数就知道了,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反过来测量5厘米有多少针然后计算出一厘米有几针再乘以毛衣的围度就可以计算出来了。
(6)用什么测量毛线的粗细扩展阅读
编织技巧
手工编织艺术,几乎是女人世界,这就更体现出男耕女织,源远流长,源于民间,服务天下。尤其是在新世纪,新科学、新技术、新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丰衣足食的今天,人们更追求和谐与自然之美,舒服与健康之美。
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不难看到:从国家领导人到电视人和民间百姓,几乎每人都有几件甚至几十件毛衣毛裤,就是说,它已在人们生活中,普遍而又普遍,数量是十分巨大的。然而,就其编织方法,全球流行的几乎清一色是右手挂线的传统编织法。
编织尺寸的计算
上衣各部位编织尺寸计算
上衣后片
底边起针=(1/2胸围-1厘米)×横密+缝耗(针)。
身长行数=(身长-底边罗纹)×直密。
正身长行数=(身长-底边罗纹-挂肩)×直密。
肩宽针数=肩宽×横密缝耗(针)。
挂肩总行数=挂肩长×直密。
挂肩收针针数=(12胸围针数-肩宽针数)÷2。
挂肩收针方法:平收3针~6针后,佘针一般每2行减1针,在7厘米~9厘米的高度内,将应收针数收完。
后领口针数=后领口宽×横密+缝耗(针)
单肩针数=(肩宽针数-后领口宽针数)÷2。
肩坡每行收针针数=单肩针数÷肩高行数。
上衣前片
底边起针=(1/2胸围+1厘米)×横密+缝耗(针)。
身长行数,与后片“2”相同。
正身长行数,与后片“3”相同。
肩宽针数,与后片“4”相同。
挂肩总行数,与后片“5”相同。
挂肩收针针数,与后片“6”相同。
挂肩收针方法:可比照后片,但前片比后片多出1厘米,收针要比后片多收次。可在平收时收掉这1厘米的针数。
袖片编织袖片时,它的直密和横密与原密度略有差别:
袖横密=原密度×125%袖直密=愿密度×95%。
袖口起针=袖宽×2×袖横密+缝耗(针)。
袖长行数=(袖长-袖口罗纹长)×袖直密+缝耗(针)。
袖根针数=袖根宽×2×袖横密+缝耗(针)。
袖身每边应加针数=(袖根针数-袖口针数)÷2。
袖身行数=袖长行数-袖山行数。
袖山行数=袖长高×袖直密×+缝耗(针)。
袖山单侧收针针数=(袖根针数-袖山宽针数)÷2。
领片
领片针数=(领深×2+后领宽+2厘米)×罗纹横密。
领片行数=领高×罗纹直密。
7. 手编羊绒怎样看线的粗细
纱支数越大表示线越细,纱支数越小表示线越粗。
羊绒线的粗细程度,目前我国通用的是“英制式”即:一磅(454克)重的羊绒,长度为840码(0.9144码/米)时,纱的细度为一支。如果一磅纱,其长度是10×840码,其细度是10支,依此类推。
而羊绒编织线主要用于手工棒针编织,主要为粗纺纱,常见的羊绒线支数有16/3、24/2、24/3、38/3、48/2等。
标识羊绒纱的粗细时依然沿用英制式的表示符号“S”:
1、单根纱的表示方法是:24支单纱,表示为:24S。
2、股线的表示方法是:24支股线(两股并捻)既为:24S/2,24支3 根并捻既为:24S/3。
(7)用什么测量毛线的粗细扩展阅读:
羊绒的特性:
1、纤细、柔软保暖;
1)羊绒是动物纤维中最细的一种,阿尔巴斯羊绒细度一般在13um-15.5um之间,自然卷曲度高,在纺纱织造中排列紧密,抱合力好,所以保暖性好。
2)羊绒纤维外表鳞片小而光滑,纤维中间有一空气层,因而其重量轻,手感滑糯。
2、色泽自然柔和;
羊绒纤维细度均匀、密度小,横截面多为规则的圆形,吸湿性强,可充分地吸收染料,不易褪色。与其他纤维相比,羊绒具有光泽自然、柔和、纯正、艳丽等优点。
3、柔韧,有弹性;
羊绒纤维由于其卷曲数、卷曲率、卷曲回复率均较大,宜于加工为手感丰满、柔软,弹性好的针织品,穿着起来舒适自然,而且有良好的还原特性,尤其表现在洗涤后不缩水,保型性好。
8. 毛线粗细对应几号针呢
1-3股的毛线适合2-3.5毫米粗细的针。
4股的毛线适合3-4毫米的针。
两种毛线并在一起织的时候可以采用3.5-4.5毫米的针。
单股粗线适合5.5-7毫米针,适用于室外用途的织物,比如,冬天的厚毛衣。
单股超粗线适合7-12毫米针,适合编织室内用品,如毯子、沙发套等。
其他超粗线适合9-12毫米的针,适合特别视觉效果的织物,例如围巾,外套,毯子等等。
(8)用什么测量毛线的粗细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编织时,因为个人编织习惯或编织花样的不同,无法按标准规格来衡量,所以需要试编织一块编织物,然后计算岀编织规格准备好要编织作品的线和棒针。
使用同样的线、棒针和同种编织方法编织出15-20cm的织片,用蒸汽熨斗熨平。这时要确认熨斗的温度一定要适合毛线的规格。
标准测量,需先用将用的针和线织出一块。为了测量准确、减少误差,至少需织15CM,最好为20CM见方的正方形织物,因为边上的针孔比较大,测量时需避开。
9. 如何检测纱线粗细节,用什么仪器
光电子技术在纺织工业的应用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纺织工业和纺织品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纺织工业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在信息产业的推动下.正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目前我国纺织工业还很落后, 为使我国从纺织大国转变为纺织强国,必须加快各种高新技术在纺织业中的应用。加入WTO以后,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前昕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真正的市场经济考验下,只有将高新技术引入纺织管理,设计、生产、服务领域,生产高技术含量、信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中国纺织企业才能在垒球一体化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目前光电技术已渗透到纺织生产的各个环节,包含棉纤维检验,纺纱 织布 印染及后整理的在线监控、测试及成品、半成品的检验。
棉花分级评定。主要依据棉花的颜色 杂质含量 水份、纤维长度等特征。目前国内棉花等级评测仍靠人工完成,这种评判与检验员的水平高低、熟练程度、工作状态等因素有关,不能客观评价。而棉花等级评定直接影响棉农、棉花公司 纱厂的利益,采用光电式纤维测试仪器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CCD摄像机采集样棉的图像,通过数字处理技术提取棉花的图像特征,获取棉花的色泽 杂质含量、纤维长度等指标,建立模糊分类器模型对棉花进行分类。达到对棉花的客观 统一评价,使棉花分级满足自动、连续、快速准确的要求。利用光电技术还可以获取许多人眼无法读取的信息,可以产生更多描述棉花特征的指标,为棉花的合理使用、科学配棉提供可靠的依据。
纤维检测纤维检测仪器利用光电手段检测棉纤维中短绒含量纤维打结以及其中灰尘、杂质等情况。可从原棉到粗纱,在纺纱各流程分析纤维特征。通过对开、清 梳各道工序后棉纤维的测试,掌握各种设备、工艺对形成短绒、棉结的影响,达到对生产设备参数的最优控制,合理安排生产设备的检修、维护,同时能够检验不合适的棉花类型。纺纱过程中的应用
棉花中异质纤维清除 在纺纱过程中垒面清除异质纤维对纱线的影响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相对体积较大的异质可在清花工序中由棉花除杂系统排除,避免异纤被打散而造成后道工序更严重问题, 比较纤细的异性纤维可在络筒工序中由光电子清纱器来完成。
目前国内各纺织厂对原棉中的异性纤维主要靠人工清除, 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而且清除效率较低,产量也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光、机 电一体化的棉花除杂系统可高效、自动清除原棉中包含的有色线头 布片、人造纤维、塑料薄膜等杂质。清除效率可达到80% ,产量可达1000KG/I-I以上。这种设备采用彩色线阵CCD摄像机作光信号采集,DSP:~理板可完成信号的高速实时处理,模式识别算法有效判定杂质的存在,并将杂质信息传送给控制计算机,计算机可对杂质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控制高压气枪将杂质清除出去。它还具有智能学习功能,可根据来料的差异自动选择判别模式、设定阀值。
光电子清纱器的光电检测头不同于目前大量使用的电容式检测头,可以更精确探测纱线的粗细变化,得到粗节、细节、棉结等纱疵和纱支支数错误信息,同时可检测出异色、异质纤维,清除化纤、毛发 异色纤维等杂质,提高纱线品质、监测纺纱工艺及设备运转情况,清纱曲线可按 效率点”微调,将络筒机效率和纱疵清除达到最佳组合。光电式清纱器采用彩色光电管获取纱线数据,LED光源照射下,纱线的反射光和透射光被光电管接收,根据接收光信号的光强及色度变化进行检测。
这两种清除设备的结合使用,可消除那些在布面上造成瑕疵的异纤,提高纱线质量,减少织布过程因纱线质量造成断头引起停车导致的生产效率降低。
纺纱生产过程中的并条、粗纱等环节已开始使用光电检测装置来检测在线产品的均匀度, 自动调整机器的运转状态,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纱线实验室仪器
纱线实验事仪器也正向光电方向发展。光电条于仪、毛羽仪等都已开始研发并投入使用 传统用于测量纱线粗细均匀度的仪器是采用电容检测原理的条干仪,它可以测量纱线的线密度不匀程度。然而,采用这种方法经常遇到测量结果与实际视觉效果不符的情况,即用电容条干仪测得的条干指标较好,而织物却不能满足要求 光电式条干仪检测结果侧重于纱线外 质量评价,及预测纱线质量对布面质量的影响 布面仿真系统模拟实际织物,通过一定的组织方法编织成布面, 在显示器上显示与实际织物成比例的布面效果,进行布面分析。织布工艺过程在巍控制。
织布机在线监视系统可在织布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每一根经纱和纬纱,一日.发现缺少经纱或纬纱,就会自动停机报警、并利用微机显示器显示故障类型及位置 等故障排除后再继续工作 在线监测系统的使用可提高织布质量、降低修布的工作量。
布匹成品检验。人工来检验布面质量在观察时间超过30分钟后,由于视觉疲劳,漏检率大大增加,而且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较多,难以做到客观准确。运用光电技术制成的自动验布机, 可高效快速检验布面疵点状况,并可对其进行标注、统计、分类。
光电式自动验布机首先记录无瑕疵织物的正常外观,利用神经网络技术学习该织物的表面特征。在检测时,寻找布面和正常织物外观的局部偏差,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给织物打一个标记,记录该事件,进行疵点分类。被测疵点可显示在屏幕上,供方便快速地对疵点进行直观分析,并可对织物质量进行评定和检验。验布机可自的适应地对不同织物建立各自模型进行检验,具有较宽的应用范围。
由于自动验布具有快速、客观、可重现检测织物疵点的优点,它已作为现代质量管理的有效仪器。功能布检验。高科技、高附加值纺织产品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纺织品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衣用纺织品的比例不断下降,适合特殊用途的各种功能布越来越受到重视 利用光电技术可检测防紫外线功能布 远红外保暖棉等的功效及质量状况印染过程控制和成品检验。布匹在彩色套印过程中,需要精确定位各色套印图样, 光电定位系统能够保证定位的精密度。采用光电法对布匹作印染质量检验时,将摄像机拍摄的图像与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电子图样模板进行逐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并按照预先设定的闽值划分产品等级。
光电技术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及计算机视觉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纺织工业的自动化生产水平。在纺织生产设备中引入光电检测设备可以随时追踪工厂的生产状况,并通过工厂的控制网络将各工序的生产质量、产量、效率等信息及时报告给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工艺调整和生产管理提供大量可靠的数据, 同时为企业新产品的生产提供各类跟踪数据,缩短新品的开发生产进程 引入光电检测技术,必将提高整个纺织生产系统的加工、监测、检验、管理的自动化、智能化及精确化水平,使纺织产品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和提高 同时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使纺织工业向现代化、自动化、无人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