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把毛线拖鞋上绣点花上去怎么绣
Ⅰ 毛线钩拖鞋图案。
材料:毛线、钩针、夹子、鞋子。
1、首先需要把鞋底的毛线编织出来。编织鞋底的时候选择用三根线来织,可以让鞋底穿起来更加地舒服。需要注意的是,在编织的时候,需要一边编织一边对比,看看自己是否按照了鞋底的形状来编织。
如果没有,则需要我们进行减针或者加针来纠正。等我们把鞋底编织好之后就可以使用钩针来把毛线固定在鞋底面上,而且鞋子的前面可以使用夹子把中心固定好。
(1)想把毛线拖鞋上绣点花上去怎么绣扩展阅读
毛线拖鞋洗涤方法:
毛线拖鞋一般采用了大底的防滑胶底,虽然穿着时不容易沾上水迹,不容易脏,但是在定期的清洗时,是不能用机洗的方法,因为胶底会磨损洗衣机内壁。
可以选择手洗,将拖鞋放入水盆里完全浸湿,在棉拖的鞋面上涂上洗涤剂,先清洗胶底,然后从鞋里到鞋面依次用软毛刷刷洗,最后清洗晾晒即可。
注意事项:彻底清洗后,再晒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能杀死不少病菌,最后再用透气的包装袋装好,尽量别用塑料袋。另外,如果做不到彻底清洁,也最好别让拖鞋“超期服役”,基本上用一个冬天就该换了。
Ⅱ 怎样打毛线拖鞋面子花的步骤
毛线拖鞋的打法 :
一、织拖鞋面子 (用了两种颜色的毛线,红、黄)
① 红色毛线起6针,织第一行;回头织第二行时,第一针不织,最后一针前加一针,再织最后一针;再回头织第三行,第一针不织,此时,已经是7针。
②
第四行开头,用上黄色毛线,把红线稍微拉紧一点,拉至背后,用黄线越过红线开始织。第一针直接取下,不织;第二针开始织黄色线,织到倒数第二针时,加一针,再织最后一针;再回头织第五行,第一针也不织,此时总共8针。
③ 第六行开头,先把黄线拉至背后,用红线压住(越过)开始织第六行,方法同上。
④
如此反复,织至大约54针左右(可以用鞋底量一量加针的边缘,稍拉紧一点量,量一半鞋底——中线分开,只量半边的边缘。),开始梭鞋子的前面脚趾部分。以黄线开始为例。黄线第一行织过去,回头来照原来方法织,最后4针余下不织,换成红线织过去,此时红线织过去就不要加针了(那样前面才是平整的,不会是尖的。),再回头织到离刚才黄线还余4针时,就换黄线织,这样一直梭8个小块(每个5针,共计40针)后,余下的十多针就不加不减地织,同样记住换线,织三个来回(即黄-红-黄,中间正对着的是红色)。
⑤
织好中间的部分后,红色线开始往回梭。即:织红线时,先织最后的十几针,然后把刚才余下的5针(红)一起织,织完这5针后,立刻换成黄线织过去,回头来再织前面余下的5针(黄),如此反复,直至把前面梭的40针全部织完。
⑥
全部织完了中间余下的40针以后,织第一行就注意开始收针,即:原来加针的地方,现在就变成最后两针合为一针,注意不要拉得太紧,边缘太紧容易让鞋面子变小,左右不对称。回头织的方法无变化。这样一直收到只余下6针就全部收针断线。现在的鞋面子犹如一只展翅的蝙蝠。
二、织拖鞋里子
可以用旧线或是纯毛线来织里子。一般用3股比较粗的毛线来织,织法与面子相同,只是针数不同。起头2针,要适时与面子比一比宽度,大约20针左右就梭前面,每次余下3针,最后余5针就往回梭,不用再反复织这5针了。如果不喜欢厚的里子,可以适当调节。
三、上鞋子
①
先上面子。把面子的正面面向鞋底的底面,在鞋底的上面找到中间的位置,把面子的前面对齐鞋底的前面(不要对歪了),先用两根线固定前面部分,避免拉直上别的地方时拉歪了,再用结实的线从后面开始沿边缘上起。
② 再上里子,方法同上。
③ 然后,用旧毛衣剪一双鞋垫的样子(也可以用线织鞋垫),缝在鞋底上。
④ 最后,把里子翻过来,再把面子翻过来,一双毛线拖鞋就利完工了。
Ⅲ 怎么勾毛线拖鞋的花式
1. 起16针,选些细的棒针,这样编出来的鞋面就不会很硬。
2. 第二行开始加针,一来一回,两行,每行的最左边还剩下一针的时候加一个套针。
3. 鞋面的大小适合您平常穿的鞋子的宽度后开始不加针。
4. 鞋面够脚背长度后开始织鞋子的“耳朵”。耳朵”的织法:中间留若干针,其余针数分别平均给两只“耳朵”,之后先开始织其中一个,靠近鞋底位置的不收放针,另一边每织到头收一针,最后留三针;一只耳朵完成,嘿嘿,先别忙着把线线扯断了,还没完呢,让我们开始走回头路,整个鞋面是双层的,现在开始织刚才那个耳朵的克隆版,您刚才怎么收的针,现在就怎么倒回去把它放出来。一个耳朵的第二层织好,您就开始折腾另一个耳朵吧,俩耳朵都两层了,再弄鞋面的第二层。
5. 织完两层鞋面,您最好找点布来,把它夹在鞋面中间,缝合,这样,毛线的鞋面就不容易走形。还有,刚才的换线的那面因为已经逢到夹层里去了,所以您的脚丫子不会勾到那些线线。
6. 弄完鞋面再看鞋底,花样一样,您就按着鞋底的大小织吧,要比您买的鞋底稍稍小
一点,因为毛线是个容易伸缩的东西。缝合的时候,您最好在鞋底下面添些什么。这样才更容易保暖。
这样自编的好看又实用的棒针拖鞋就做好了,赶紧动手吧!!
Ⅳ 毛线拖鞋花样的图解
毛线拖鞋花样织法是先在拖鞋底作记号,然后开始将毛线穿在鞋底的针脚上,开始起针,钩织完整的一圈后(紫色),开始换线(白色),循环钩织,最后收线即可。具体如下:
1、先将买到的拖鞋底,用彩色别针分别在两只鞋的前后,做上鞋头、鞋尾的记号,避免钩织时不对称。如下图所示。
注意事项:
1、钩织鞋面时,每次都是从鞋的同一侧开始钩织的,将结束的一侧线拉到开始换线的一侧,钩织时,将拉线一起钩在里面。如第7项图示。
2、一般成年女士毛线鞋的脚面行数是在10~12行之间,男士脚面行数是在12~15行之间。但不是绝对的。
Ⅳ 十字绣鞋垫毛线的怎么绣
塑料十字绣鞋垫的绣法,与正常十字绣是差不多的,塑料的模子孔大一点。
每四个孔相当于十字绣绣布的一个格,在四个孔中,对角线方向缝十字。
Ⅵ 毛线十字绣鞋垫花怎么绣花
鸿运玫瑰十字绣鞋垫在中国,民间手工鞋垫工艺可算得上文化产物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手工刺绣被现代社会中的十字绣手工鞋垫所取代,使之让民间手工刺绣鞋垫图案加入了现代因素,十分的丰富多彩。
在我国民间,手工鞋垫是一种吉祥之手,传统的手工刺绣鞋垫图案以花鸟虫鱼为主,十分的具有民族之风。当然了,不同种类的手工刺绣鞋垫图案也有着不同的含义,也蕴含了中国厚重的文化,下面我们就一起去见证手工刺绣鞋垫图案的魅力吧!
民间手工刺绣鞋垫图案大全(一)
在民间,手工刺绣鞋垫也将是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有一种风俗:男方相亲,如女方答应这门亲事,将会送给男方一双自己做鞋垫(即手工刺绣鞋垫);在女孩子出嫁时,鞋垫也将是自己的嫁妆,一是将证明自己的心灵手巧,二是希望自己所做的鞋垫能给自己与丈夫带来好运。
民间手工刺绣鞋垫图案大全(二)
在诸多民间手工刺绣鞋垫图案中,其凤鸟图案的手工鞋垫有着吉祥喜庆的含义,常常用于女子出嫁时的手工刺绣鞋垫。而如今的手工刺绣鞋垫,也将由十字绣手工鞋垫所取代,这种融入现代元素的手工鞋垫图案,更加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民间手工刺绣鞋垫图案大全(三)
十字绣手工鞋垫图案已成了现代产物,不仅美观而又耐用,其使用命达到五年以上。手工刺绣鞋垫图案赋予一定的意义,将是表达心意的一种绝佳方式,大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图案来送给心意的他。
Ⅶ 如何制作绣花鞋
绣花鞋
独领风骚的中国绣花鞋
在鞋类大家庭中,鞋文化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中国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这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被世人誉称“中国鞋”。在华夏古老的大地上自从由母系社会转成父系社会后,便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历代妇女一代一代传承着古老的绣花鞋技艺,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她们一针一线地述说着各个朝代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与时尚价值。绣花鞋的刺绣修饰手法沿袭了东方装饰唯美的审美风尚,注重鞋面的章法,和鞋帮的铺陈,并配以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绣花鞋绣纹主题来源于生活,主旋律是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基本参案有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爪蒂花果、山川风物、戏剧人物等。吉祥参案有莲生贵子、榴开百子、双蝶恋花、龙飞凤舞等,寓意着生命的赞歌和美满的人生。踏遍大江南北的绣花鞋最早起源于何时何地?从当前所遗留下的传世品已无从考证。广泛流传在山西晋南的“晋国鞋”的传说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两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当时位于山西的晋国是个小国,在公元前六百六十年晋献公当了国君后竭尽拓疆,一举吞并了十个诸侯小国,开始称王称霸。为了让全国百姓永远记住他的文治武功,他命令宫中所有女子的鞋面上必须绣上石榴花、桃花、佛手、葡萄等钦定的十种花果纹样,同时还下令全国平民女子出嫁时必须以这种绣了纹样的“十果鞋”作为大婚礼鞋,以便世世代代都不忘晋献公的赫赫战绩。当时称此种图案的绣花女鞋为“晋国鞋”。从此晋国的刺绣工艺便以绣花鞋延伸到绣花衣以及其他用品上。三百年后即公元前三百一十三年,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出生在绣花鞋的故乡。荀子十分重视当地的刺绣业,他的名着《荀子》一书中的一篇文章记录了推广用铁针刺绣的绣花工艺,并以哲学家的角度赞扬了绣花针,认为铁针不仅能在鞋上绣花还能“下覆百姓、上饰帝王”,为社会经济繁荣与稳定作出贡献。直到近代该地区的丝织与绣花的闻名远近,当地女子从童年起开始鞋上绣花的生涯,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用十几年的时间为出嫁含辛茹苦地绣鞋,将少女纯真的爱针针线线绣到鞋面上,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对幸福的追求。历史的变革使绣花鞋的制作与刺绣水平成为当地评价一个姑娘心灵手巧的先决条件。她们从自己的婚嫁喜日到孩子的满月周岁,从家人的华诞大寿到老人的丧事冥日,凡是人生大事之际都用一双双绣花鞋表现自己的才能智慧和艺术魅力。无独有偶,在少数民族地区寻找绣花鞋的行踪时也有类似“十果鞋”的传说:聚居在甘肃省积石山大河家一带的保安族,至今还保留穿绣花鞋的民族传统,这个民族地区流传下来的古老诗歌艺术“花儿”中这样唱道“青缎与鞋面斜截上,十样锦花草绣上……尕妹是牡丹我接哩,阿哥是绿叶配哩”。经初步考察,我国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把绣花鞋作为本民族的穿着特色。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绣花鞋已成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绣花鞋为名符其实的“中国鞋”。
曾经
代文人笔下所形容的仕女,走起路来婀娜多姿,尤其莲步挪移间,裙摆下不经意露出的鞋尖,上头可能是一朵娇艳欲滴的牡丹、一只顾盼生姿的美丽孔雀,千娇百媚尽在足下绽放,既惹人怜爱,也引人遐想,难怪千百年来,女性从不放弃在绣花鞋上争相竞艳,为了增添足下风姿而努力。
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皮制靴子已出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而后随着时代及地域的不同,陆续发展出不同材质及样式的鞋类。如鞋尖往上翘的翘头履,鞋底装有双齿、还系有鞋带的木屐,只限于朝觐、祭祀时穿着的舄,高度在脚踝以上的皮制长统靴,以及清朝时期满族妇女所穿的花盆底鞋等等,都是不同时代衍生的鞋类。而也因为材质和样式繁多,所以自古以来鞋的称法很多,如足衣、履、屐、靴、舄等指的都是鞋子。
五四运动以后,缠足陋习渐渐废除,妇女重新拥有脚的自主权,也穿起正常尺寸的绣花鞋。不过由于绣花鞋是用昂贵的绸缎做鞋面,再以丝线刺绣花鸟等图案而成,是属于富家太太和千金的专利品。而在上海,名媛淑女出入社交场合频繁,莫不争妍斗艳,遂造就了绣花鞋专业街的出现,北京、上海等地的专业作坊都有百余家之多,而橱窗内陈列的绣花鞋缤纷多彩,将街道点缀得犹如百花盛开。
上世纪40年代,显贵人士仍是穿着绣花鞋的主要族群,服务方式采取订做,也就是量好顾客脚的尺寸,并由顾客挑选颜色及刺绣花样后,先交付专人画图样,再由刺绣女工依图样绣出花样,接着将花样剪裁下,将其缝制成鞋帮,最后再将皮革削出鞋底形状,垫上一层层布底,然后将鞋帮及鞋底缝合,就是一双手工扎实的绣花鞋。
在此之后,绣花鞋慢慢转换成用楦头做固定尺寸的成鞋贩卖;此外,随着塑料及强力胶的出现,鞋底由皮革改为便宜的塑料底,并可用强力胶将鞋帮及鞋底黏合,节省了制作工时,价格慢慢往下降,只要爱美的女性都可穿上这种轻巧、舒适又秀气的鞋子,绣花鞋成为当时最火红的时尚。
到了上个世纪中叶,运动鞋、休闲鞋和新颖时髦的高跟鞋,已成为士绅淑女追求时尚的流行指标,绣花鞋业面临生存危机。上世纪九十年代吹起的复古风,又将已沉寂20年的绣花鞋,重新推回流行的风潮上,形成只要货一上架就卖光的盛况。而业者也看准绣花鞋须在传统中创新,才能抓住年轻消费者的心,于是花样不再固定于花鸟,配色也更加大胆,如过去忌讳的黑色、白色和牛仔布料也运用到鞋面,连楦头也出现尖头或方头样式,鞋跟也兼具平底和高跟。
近几年绣花鞋业又跌入谷底,何时流行的风潮会再转向绣花鞋,谁也说不准。但随着刺绣女工难觅,手工刺绣已逐渐被电子绣代替,未来要找到用手工一针针刺绣出的绣花鞋势必愈来愈难。套用一个老板的话说:“除了老太太还懂得刺绣好坏,年轻人根本分不清电子绣和手工绣的差异。”
是啊,再经过一世纪的轮替,年轻人可能早已弄不清楚绣花鞋曾是火红超过千年的鞋类,谁还会在乎电子绣和手工绣的差异呢?
各地绣花鞋
水族妇女绣花鞋
鞋底为布制千层底,部面的头部为红色布料,鞋后跟部为蓝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鞋帮上先用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卷曲成各种几何图案拼镶在鞋帮上,图案为花卉、云朵等纹样。刺绣精美,做工讲究。水族妇女多在庄重的场合或走亲戚时穿,并配上百褶裙和银扣上衣,十分典雅华贵。
水族绣花鞋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都匀、凯里等县市,少数散居在广西、云南等省。水族自称"虽",称为"水家"、"水家苗"等,其现行族名"水"系由自称"虽"转音得来。
水族的鞋饰同云贵地区的苗、瑶、壮、侗等民族有许多共同性特点,喜爱穿用"勾头"的绣花鞋。这里展示的水族绣花鞋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干竹笋叶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依样层层加厚,做成"千层底";再将剪好的鞋面罩上绒布绣花,图案各式各样,多为禽鸟花卉,有时在鞋头缀毛线绒球;最后是将帮与底缝合。一般而言,制作一双绣花鞋,熟练的妇女大概需2-3周时间,普通妇女则需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侗族的女凉鞋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由于所处地区气候潮热,服饰多以透气性好的裙子、绑腿、凉鞋等为主。这里展出的就是深受侗族妇女喜爱的绣花凉鞋。该鞋为布料手工缝制,鞋底为麻线纳成的布底,工艺十分讲究。该鞋的造型亦很别致,只要后部有鞋帮,鞋头以细长布条与鞋尾相连,既简单明快,又坚固耐用。在细布条、尾帮等处绣有花卉,间以金属片点缀,凸显了侗族刺绣一丝不苟的风格,表现了侗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这样的鞋饰穿着不仅凉爽实用,而且美观大方。
侗族绣花鞋
侗族自称"更"、"君"或"金",汉族称之为"侗家"或"侗人"。主要从事稻作,素有"水稻民族"之称。您所见到的是侗族女子穿用的绣花鞋,该鞋为千层底,用棉线纳成,鞋头为双梁尖头,整个鞋面由蓝布和红布拼接而成,在鞋的前部绣有抽象几何纹,并在中间缀有亮片;鞋后跟用桨过的黑布缝成勾云纹。
壮族“回头”绣花鞋
“回头”绣花鞋为妇女常穿用。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作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色彩,纹样有龙纹、双狮滚球、蝶花、喜鹊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家居“回头”女绣花鞋。鞋尖呈三角锥状,尖部呈“回头”状。鞋面为蓝布,上有用黄、红、绿线绣成花草图案。鞋底为用麻线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坚固耐穿。
"另类"客家绣花鞋子
在江西赣州客家博物馆里,有一批特殊的绣花鞋,就格外引人注目。这些绣花鞋相对于旧时传统的三寸金莲的标准大一些。这就是客家女性出嫁时穿的绣花鞋,因为她们从不缠足,所以鞋子都很大。
在中国历史上,客家女性是汉族妇女中仅有的没有缠足陋习的一个群体。为什么客家女子没有缠足?
专家认为:客家妇女和男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甚至大多数犁田、砍柴等粗重的体力活都由妇女完成。生活和家庭的责任让客家妇女必须要有一双大脚来承担,这是客家妇女不缠足的重要原因。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客家女性不缠足也和当时客家人的生活状态有关。因为生活在山区,客家人远离朝廷礼教的约束,她们的生活习俗往往因此而定格在南迁而来的那种状态,并以相对封闭的形式延续下 。
“在江西赣州客家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批风格奇异的客家传统绣花女鞋。这些鞋概括起来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鞋头尖锐上翘,形如凤嘴。”
二是鞋帮均用青色或黑色土布制作,帮面上还用五彩线分别绣上了牡丹、菊花、石榴或凤鸟、蝴蝶等吉祥图案。帮口及帮的正缘均镶着一条彩色滚边,使整个鞋看起来既色彩艳丽、层次分明而又不失其庄重。三是鞋的后跟与帮面被分割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即在制作鞋帮时先预留后跟位置,再用麻线联结鞋帮左右两端,交织成网,形成后跟。用这种方法制作的鞋,与一般鞋相比较,后跟显得十分松软,既可穿着,又可当拖鞋使用。
古人鞋子上的装饰均具有其特殊含意,一直维持了数百年之久无多大变化。唐宋时期的刺绣已向着精致化的方向发展。这主要由它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里人所穿的鞋,秦汉之前无男女之分,但鞋头一律要弯曲上翘。古人的鞋,鞋头一定要做成方型弯曲上翘的样式,以提醒穿着者行为谨慎,不左顾右盼。由于古,女孩子都要学习“女红”,都要掌握刺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在妇女中兴起了一种新的绣花女鞋。。这种鞋与过去那种笨拙的刀鼻鞋相比较,更显得纤巧秀丽,能充分展示妇女婷婷玉立的柔美姿态,所以在妇女中广泛传开,并一举成为唐宋二代最流行的鞋式。
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与唐宋时期的“鸾尾凤头”鞋比较,则不难发现,二者乃有相似之处。这种一度曾在中原地区城乡妇女中广为流行的鞋式,在经过数百年之后,仍能在客家地区保存,这不能不叹服客家人在继承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是何等的坚贞,何等的执着。
“客家人对汉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非全盘照搬,一成不变,其中亦包含着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及对本族群文化的改造。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尽管其外观与唐宋绣花鞋几乎一模一样,但究其细部,如鞋跟,两者却大不一样了。”
一般的唐宋绣花鞋,鞋帮与鞋跟是连为一体的,即把鞋帮的左右两端接缝合在一起,组成鞋跟。而客家人的绣花鞋却是帮、跟分开制作,并以麻线编织的网作为鞋跟。据笔者研究,客家人之所以要用这种方式制作鞋跟,原因有二,一是客家妇女平时多般在田间劳动,除了过年过节,走亲访友之外,白天一般不穿鞋,只有晚上收工之后,洗完足,大家才有短暂的穿鞋机会。这时,足还是湿的,为了舒服,男人一般都穿木拖鞋。妇女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为达到“笑不露齿,行不出声”的要求,只好以布鞋取而代之。而依照传统的做鞋方法,为使鞋帮挺刮,帮内常要垫一层笋壳,这样一来,鞋帮虽然美观了,但穿起来极不舒服。于是客家人便改用软质材料制作鞋根,用这种方法制作绣花鞋,不仅在赣南客家地区流行,就是在客家地区之外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偶尔也可以看到,广西毛难族人的勾头绣花拖鞋,便是其中的一例。二是客家妇女一旦成了家,便成了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所以她们一生中所需的头套、鞋袜大都要在结婚之前,亦即做“姑娘”的时候就要全部料理妥当。这种超前制作的鞋自然很难顾及穿着时的足码大小,如果按照旧的传统方法做鞋,一旦脚变胖了或者变瘦了,鞋子不合脚,就非得把鞋拆掉重做不可。而依照现在客家人所用的方法做鞋,即使以后穿起来不合脚,也只要把鞋跟的麻线抽紧或放松便可,不必牵动鞋帮。
“从客家人的传统绣花鞋制作也可以看出,客家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是何等地灵活,何等地富于创造精神。客家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而改造并超越原有的旧文化,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新文化,这就是客家人对待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客家文化之所以能在汉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根本原因”。
现在赣南的三南(龙南、定南、全南)及寻乌、安远等地,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不仅保留了大量客家围屋,而且还有许多客家风俗文化遗存,一些客家妇女还珍藏着自己结婚时及儿女小时所穿戴的刺绣生活用品,如绣花鞋、绣花荷包、绣花童帽等,这些绣品造型独具特色,图案夸张变形,色彩艳丽。